《三国之无限召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无限召唤-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卫家家主一头虚汗,颤抖不已,诺诺连声。

    刘芒继续道:“卫氏幼子卫培,因阻挠大军行动,而被斩杀。念及正值两军交战之际,不予追究。”

    “刘太守宽宏大量……”卫家家主不知道刘芒用意,也不知什么样的灾祸会降临,只能一味应承,说些软话,以求保住一家人性命。

    “丧子之痛,可以理解。但这仇怨是解还是结,就要看你卫家的态度了……”(未完待续。)

第0378章 重用仇家揽人心() 
刘芒历数卫封卫培之罪,卫家家主只道是灭门之祸将至,已经绝望。

    待听到刘芒问起仇怨是解还是结,卫家家主赶紧表态:“逆子辱没家门,卫氏一门绝不敢与刘太守和太原军为敌,只求刘太守高抬贵手……”

    有表态就好。

    “好!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也正有和解之意,并想从你卫氏一门中,选有才学的子弟,入府为官。”

    “啊?”能保全一家人,卫家家主已是如临大赦,听说刘芒还要让自家子弟为官,简直不敢相信。

    刘芒早已想好了。

    “听闻你卫氏旁支子弟卫圭颇有才学贤名,拟令其掌管襄垣,可好?”

    卫家家主还有什么可说,唯有叩首连连,不停称谢。

    “另外,你卫氏嫡子卫固也很有出息。我太原郡府,正值用人之际,准备将卫固派去晋阳府中为掾属,可好?”

    卫家家主跪伏不起,感激涕零……

    ……

    提拔卫氏子弟,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妥协之策。

    问计董昭时,董昭建议,效仿汉高祖刘邦对待雍齿的作法。以德报怨,以宽厚善待痛恨之人,化解仇怨,做出表率,以争取上党其它世家的支持,消除上党百姓对太原军的抵触情绪。

    刘芒对卫封卫培,正如高祖刘邦对雍齿之恨。

    卫氏子弟,绝不是像刘芒所说,有出众的才学,更没有为人称道的贤名。但只要不是奸佞之徒,提拔使用卫氏子弟,能发挥示范效应,有利于收拢上党世家之心。

    去年选拔人才,太原各地已经补充了不少才学之士。征调卫氏嫡子卫固去晋阳,只是妥协之策。

    那卫固做不了什么大事,刘芒也不会给他安排什么重要的职务。一个闲职,养着就是。只为安抚人心。

    当然,如果卫氏敢起异心,卫固也可称为制约卫家的人质。

    拉拢或是收买人心,光靠给卫固安排闲职是不够的。也要表现出诚意。

    破格提拔,任命卫圭为襄垣县令,便是出于此目的。当然,刘芒不会将襄垣军权交给卫氏。

    襄垣县尉人选,刘芒早有安排。便是那个杨宇。

    夺取涅县前,杨宇受派遣,翻山越岭来给刘芒送信,刘芒已经对他有所注意。

    这杨宇,雁门杨氏家丁出身。忠诚自不必说,人也颇机灵,做事也算稳妥。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得意忘形嘚瑟一番。

    不过,程咬金暂时驻守襄垣。老程最擅长的,就是专治各种嘚瑟。有老程带上一段时间。调教一番,杨宇可堪此任。

    杨宇机灵,善于和人打交道。刚到襄垣,便和上上下下混熟了,对程咬金更是一口一个“老程哥”地叫。

    听说少主刘芒不仅不追究卫家,反而提拔了卫氏子弟,杨宇有些不理解。

    “老程哥,那卫封、卫培不是少主和老程哥的仇人吗?少主为啥还要对卫家好?”

    老程一翻呆萌大眼。“仇人不假。但那两个兔崽子罪在自己,总不能一人犯罪,就灭人家一门吧?公狗咬了人。难不成还把母狗和狗崽。子一窝宰了?”

    老程的例子,总是那么贴切、恰当,那么地贴近生活!

    “不灭门,也没必要提拔那些姓卫的啊?”

    老程很有领导模样地双手叉着腰。挺着肚子:“这叫顾全大局!你当县尉了,也要慢慢学着顾全大局。”

    “老程哥高明!有老程哥指点,我一定好好做事!给少主、老程哥还有小七爷长脸!”杨宇的马屁拍得倍儿响。

    程咬金很美。

    自从少主刘芒把裴元绍调离,老程没了教育对象,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如今,来了个杨宇愿意听他说教。老程感觉舒坦多了。

    确如程咬金所言。不能因卫封卫培之罪,而殃及其家人。

    这是人道。

    敲打、拉拢、妥协相结合,虽非上上之策,却是简便而有效的办法。

    卫氏安稳,可稳定上党其它世家之心。

    世家安稳,上党安稳。如此,刘芒便可安下心来,着手解决最后的问题——高都张杨和王屋山虎王李懹!

    上党全境,除最南端临近要隘箕关的高都、阳阿两县,上党郡其余十一县,已全部在太原军控制之下。

    南路裴元绍裴元庆兄弟二人率领的先头部队,已经进驻距高都不足五十里的泫氏县。

    只待一声令下,太原大军便可夺取两地,控制上党全境!

    ……

    长子陷落、出逃陭氏,再辗转至上党南部的高都,虽只过去十余日,对张杨而言,却如同过去了十几年。

    原本黑亮整洁的须发,已花白凌乱。原本圆润的两颊,已经塌陷。脸上皮肤暗淡无光,还凭添了几道深深的皱纹。双眼深陷,眼圈青黑,嘴角,一串火泡……

    太原军为什么行动如此之快?自己的队伍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李助杜壆到底在干什么?自己待之最厚的王彦章在涅县又干了些什么?徐晃到底是忠还是奸?太原军何时会进攻高都?自己还有出路吗……

    一连串的疑问,走马灯样在张杨脑子闪转,他理不清头绪,也想不出答案。

    夜不能寐,实在困得熬不住了,刚刚打个盹,便会被噩梦惊醒。

    生不如死!

    除了那些疑问,还有接二连三的坏消息。

    一个接一个的县城,或被攻克,或直接开城投降。李助弃上党跑了,杜壆死了,王彦章被俘,徐晃投降……

    难辨真假,但这些传言都传递了同样的信息——上党已不属于他张杨。曾经拥有的,近万人的军队,也已不复存在。

    身边,只剩下杨丑、缪尚、薛洪等几个佐官幕僚,还有马劲及其手下的一千人马。

    张杨不止一次想到死,而令他继续苟活的唯一希望,是他派出求援的信使。

    退至高都,无兵无将,无反击之力。张杨唯一能做的,就是向被他奉为盟主的袁绍写信求援。

    袁绍与公孙瓒在渤海激战正酣,属下们担心袁绍根本无暇顾及上党之事。杨丑建议,同时写信给曹操。

    张杨和曹操的关系很一般,只是都奉袁绍为盟主,两人才勉强算得上盟友。

    “曹孟德正兴兵兖州,不会插手的……”张杨丝毫不报希望,只是病急乱投医,才给曹操也写了一封言词恳切且可怜的求援信,希望曹操能看在盟友的份上,帮上一把。

    求援信已发出多日,而一山之隔的冀州,一直没有回音。

    而至于曹操那边,张杨本就没报任何希望……(未完待续。)

第0379章 曹操的应对() 
兖州,东郡,濮阳。

    曹操的日子,过得滋润。虽然和兖州刺史刘岱的地盘之争仍在继续,但濮阳丝毫没有正处于大战当中的紧张气氛。

    采纳了荀攸、郭嘉等人的建议,以替袁绍出气为由,曹操命夏侯惇为将,李典乐进为副将,进军刘岱控制的济阴。

    刘岱刘公山,汉室宗亲,虽身为兖州刺史,手下却缺兵少将。为保住地盘,刘岱逢人就拉拢,冀州袁绍、北平公孙瓒,也包括徐州陶谦和南阳袁术。

    周围的诸侯,多多少少都给他一些面子。而唯有曹操,这个名义上的他的属下,不仅不给他面子,还寻了他驱逐袁绍家人的借口,发兵抢夺济阴郡!

    曹操派出的夏侯惇李典乐进,都是善统兵能征战的猛将,所率之兵,也是精干勇猛。刘岱的队伍,毫无抵抗之力。济阴郡,随随便便就落入曹操之手。

    济阴丢了,与之紧邻的山阳郡,是刘岱兖州刺史治所所在。

    曹军原本可一鼓作气,端了刘岱的老巢。只是,曹操担心夺取山阳郡,消灭刘岱后,袁绍势必又会催促他出兵支援。

    为了不趟袁绍和公孙瓒的浑水,曹操才命令夏侯惇等,不要急于进攻山阳郡。

    两军在济阴、山阳交界处,练太极拳一般,缓慢地拉锯着。

    正在这时,曹操接到张杨求援的信件。

    一边是礼尚往来的刘芒,一边是名义上的盟友张杨,这事管还是不管?管的话帮谁?曹操需要费一番思量……

    曹操坐了好久,皱着眉,不说话。

    荀彧荀攸和郭嘉等人,互相看看,也都默不作声。曹操说话做事,风风火火,幕僚很少见他这个样子。

    曹操心烦。

    刘芒动作之快,超乎曹操预料。

    刘芒下手之恨。令曹操震惊。

    而刘芒夺取上党,将获得巨大利益,令曹操眼红。

    曹操善做决断,但这一次。他犹豫不决。

    针对刘芒豪夺张杨的上党郡一事,是否该表态?该如何表态?

    张杨来信求援,是否该伸出援手?

    还有更重要的,如何利用当前纷乱局势,为自己谋得最大利益。

    “上党一事。文若如何看?”

    荀彧答道:“刘绛天与张稚叔之争,非明公力所能及。然,二袁或忙于后院之火,或忙于兄弟阋墙,威望渐失,中原需要发声之人。张稚叔丢了上党,再无容身之处,亦不会有翻身之时。施以援手强过落井下石,可树明公声望。只是,若因此而交恶刘绛天。并不明智。”

    “好。文若起草写几封信吧。刘绛天该谴责,还是要谴责;张稚叔该同情,也要同情。只是,这措词嘛,文若慎重些。”

    荀彧笑了。“好。”

    以荀彧的才学,曹操当然不必担心会出现什么文法措词上的漏洞。曹操特意叮嘱,是因为这事有些尴尬。

    曹操要写信谴责刘芒抢张杨的地盘,而他自己却正在抢人家刘岱的地盘!

    让荀彧注意措词,是怕打了自己的脸。

    同样一件事,自己做心安理得。别人做就要谴责。这种不要脸的游戏,就叫政治。

    谴责刘芒,同情张杨,都是纸面上的文章。曹操不会傻到出兵去帮张杨打刘芒。也不会割出自己的地盘给张杨容身。

    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在中原混乱的局势下,为自己谋求利益。

    曹操手下幕僚,二荀和郭嘉,都是当世顶尖人才,很容易分析出。刘芒夺取上党之后,接下来一定会设法控制河东,控制白色聚宝盆——盐池。

    如果刘芒顺利控制了河东,控制了盐池,其实力会迅速增长。

    曹操希望和刘芒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逐渐削弱袁绍对自己的控制。

    可是,曹操不愿看到刘芒发展得太快,那样,将打破他与袁绍、刘芒之间,现有的微妙的平衡关系。

    不能让刘芒轻易控制河东。至于如何限制刘芒的发展,当然还是那被用烂了的一招——损人不利己。

    荀攸建议道:“河东白波军正觅归顺之路,明公可上奏朝廷,促成此事。如此,白波军将大大限制刘绛天的扩张。”

    曹操终于露出狡黠地笑容。“我也正有此意。我想着,建议朝廷恢复河东盐监,表奏杨奉担当此任,如何?”

    郭嘉拱手道:“建议朝廷招安白波军、恢复盐监均可,但表奏杨奉,不可。”

    “哦?奉孝说说。”

    “那白波军杨奉,与袁公路交往密切,即便朝廷准了明公的表奏,杨奉感激的也是袁公路,而非明公。反倒是刘绛天,却会因此记恨明公。”

    曹操拍拍脑袋:“多亏奉孝提醒。可有良策?”

    郭嘉笑道:“明公只需把消息早早传播出去,让南阳袁公路获悉即可。那袁公路一直在拉拢杨奉,为避免杨奉感激明公,定会上表朝廷,表奏杨奉。如此,明公愿望达成,却不会损害明公与刘绛天的关系。”

    “奉孝所言极是。”荀攸道,“袁公路表奏杨奉,朝廷却在董仲颖控制之下,必不会轻易遂其所愿。而会另寻他人监管盐池。如此,围绕着河东及盐池的归属,董仲颖、刘绛天和袁公路必有一番明争暗斗,刘绛天想控制盐池,不会那么容易。”

    曹操终于笑了起来。

    如此,河东局势,将因盐池之争,再次变得复杂。至于刘芒如何应对,那就不关他曹操的事了……

    ……

    曹操发来的,义正言辞的谴责,对刘芒没有丝毫影响。

    这种谴责,本就是个形式,没有任何意义。

    刘芒不当回事,也没忘和属下调侃曹操一番:曹孟德自己不正在做同样的事吗?他可以在刘公山的地盘放火,我就可以在张稚叔的地盘点灯!

    引起刘芒重视的,是另一则消息,曹操建议朝廷,尽快招安白波军,同时还建议,恢复盐池盐监。

    曹操的建议,貌似出于公心,稳定河东。但暗含之意,不言自明,就是要将河东局势进一步搅乱。

    刘芒很清楚,不仅是曹操,周边的其他诸侯,没人希望他在整合上党之后,又顺利整合河东。这些诸侯,包括长安的董卓,一定会想方设法,给自己制造麻烦。

    而应对之策,只有一条:尽快解决上党遗留问题,布局河东。

    ……

    上党长子。

    刘芒已经基本完成对上党北部各地的整合。各地逐步稳定下来,基本恢复了之前的状态。

    各地布防也已完成。

    傅友德檀道济镇守涅县,斛律光镇守陭氏,将秦琼、程咬金调来长子。

    兵马主力,在长子休整,准备发起对高都张杨、王屋山李助李懹的最后攻击。

    敌人的情况,已经摸查清楚。张杨手下只剩最后的一点残兵,不足为率。王屋山贼寇,大部也已被歼灭,太原雄师,一举捣毁王屋山贼窝,不成问题。

    万事俱备,只有一件事,始终令刘芒焦虑不安。

    时迁,还是音信皆无!

    长子、陭氏、涅县,没有时迁的消息。襄垣等时迁不大可能去的地方,也没发现他的行踪。刘芒还向被张杨占据的高都阳阿派去大量暗探,在了解敌军动向的同时,打听时迁的下落。

    可是,也没有任何消息……

    时迁,究竟在哪?发生了什么事?

    从派时迁来上党,至今已过去一个月了,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打听不到一点消息?

    刘芒心中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刘芒现在最怕的东西就是铜镜,他害怕铜镜会发出时迁不幸的消息。

    还好,铜镜始终沉默,这是百般焦虑中,唯一的一丝安慰。

    部队在长子集结完毕。

    刘伯温和程咬金徐晃留守长子。

    徐达为帅,秦琼为先锋,刘芒亲统大军,南征张杨!(未完待续。)

第0380章 张杨穷途末路() 
高都县,张杨已经得知刘芒即将发兵来攻的消息。

    这一次,张杨没有慌。确切的说,他已经绝望了。

    上党郡一十三县,只剩两城。近万兵马,仅剩千余人。根本无法抵挡如虎狼般扑来的刘芒。

    唯一的希望是,曾经的盟主袁绍发来救兵。

    可是,张杨再一次失望了。

    袁绍忙于准备和公孙瓒的决战,根本无心管上党的事。两战井陉,冀州吃了大亏。袁绍为避免和公孙瓒、刘芒两边开战,竟采取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