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昭烈帝- 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前堂之内已经是高朋满座,刘备看了一圈,基本没有认识的。

    “见过使君。”

    见刘备进来,众人齐齐站起身来相迎,刘备来不及一一回礼,只能转圈作个揖,以示谢意。

    卢植和一名褐衣老者则是巍然不动,端坐在客位上首,用欣慰的目光迎接刘备一步步走近。

    “刘备见过二位先生。”刘备来到卢植二人面前深深一躬,张焕都回来了,这人又能坐在卢植身边,那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号称天下第一经学家的郑玄郑康成了。

    卢植满意地点点头,对刘备介绍道:“这位就是为师说起过的康成先生了。”

    “得见康成先生,真乃三生有幸。”刘备连忙装出恍然大悟和欣喜若狂的模样,对郑玄又是躬身一拜。

    “贤侄何须多礼,快快入座吧。”见到刘备这么懂事,给足自己面子,郑玄心中也十分舒畅,呵呵笑着扶起刘备。

    刘备坐到上首,膝盖立马嘎嘣一声脆响,他在辽东已经坐惯了椅子,这半年来又不是走路就是骑马,膝盖早就直了,再像寻常人那样跪坐,一时间很难适应。

    可是,这么隆重的场合,这么多初次见面的人都在,他就是跪断膝盖也得硬撑着。

    “来,玄德,老夫为你介绍这满堂诸公。”卢植今天心情不错,给刘备介绍起屋里这些客人来,他记忆力超群,每个人的身份,籍贯都说得分毫不差。

    这些人主要都是幽州各级官员、蓟城各家家主、刘备强忍着双臂的酸痛感,再次挤出诚恳的笑容,一一作揖见礼。

    每一位客人在被卢植介绍到之后,无论年纪长幼,都要站起身来向刘备行礼,并说上一大堆热情洋溢的话,刘备先开始有些诧异,但稍加思索,便也释然了。

    在这个时代,地域歧视十分严重,尤其是幽州、并州和凉州,位于鄙视链底端,这些地方的人,也被中原人称作“边地人”,无论官位多高、财力多强,人家瞧不起你就是瞧不起你。

    幽州人对这种鄙视十分气愤,但又无可奈何,只能自己紧紧抱团,以此相互取暖。

    卢植之所以在幽州享有崇高的声望,就是因为他是土生土长,还能站在学术界顶端、朝堂顶端的幽州人,是幽州人的骄傲。

    如今刘备青出于蓝,从一个涿郡穷小子,通过自身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州牧的位置,他的事迹不需要添油加醋,都是幽州人最喜欢的励志故事。

    幽州由幽州人掌管,这是多少年来幽州人的希望,他们认为,无论如何,自己人总是要比瞧不起边地的外人要靠得住,所以,这些代表们格外热情,毫无保留地对他展示着本地父老的欢迎。

    欢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散场,等人们全都离开之后,刘备才松了一口气,毫无形象地瘫倒在席位上。

    “两位先生是自己人,我就不矜持了。”刘备仰面朝天,尽情舒展早已从酸痛变为麻木的双膝。

    想想后世那些领导,开会一坐一天,屁股都不带挪窝的,说八个小时话都不口干,这是何等的旷世奇才?

    卢植和郑玄两个老头也累得够呛,又是捶腰又是揉腿的,根本顾不上训他,过了好半天,三个人才都恢复元气之后,重新坐正了身体。

    “幽州这边条件简陋,还望康成先生不要见怪。”刘备首先开口,略带歉意地对郑玄说道。

    “贤侄过谦了,你和子干能给老夫这种礼遇,老夫一辈子都没想过。”郑玄笑着说道。

    刘备微微一愣,望向卢植。

    这老爷子又做什么了?

第173章 援军()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出身于一个早已破落的家族,从祖父郑明那一代开始就没有出仕,只能在田间务农,生活贫寒。

    他自幼不尚虚荣,一心向学,终日沉湎于书卷之中,九岁精通算学,十三岁熟读五经,并开始钻研天文学,还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大家称为神童。

    到了十八岁那年,家中实在是没有能力支撑他闭门攻读,于是郑玄出仕,在乡里担任了一个主管役赋的小吏,又一步步成为乡佐、郡中的吏录,一边认真工作,一边刻苦学习深造。

    此后十二年间,郑玄的脚步踏遍了幽、并、豫、兖诸州,遍访名儒,每到一处,都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知识,和卢植的交情,也是在那个时代结下的。

    “老夫一生最爱书,这些年来除了耕田和授徒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注释经典,如今能够衣食无忧,全心投入学问之中,对老夫来说,就是最大的礼遇。”郑玄笑呵呵地对刘备解释道。

    卢植见这位老友年过六十,仍然保有对求知的热忱,不禁心生感慨,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踏遍山河,只为求学解惑的贫寒士子。

    这种人,才是真正做学问的。

    “幽州百万士子翘首期待这么多年,终于迎来了两位当世大儒,先生可不能关起门来当隐士哟。”刘备半是说笑半是认真地说道,三人齐齐大笑起来。

    郑玄也略开玩笑地说道:“只要贤侄支持,老夫活一天,学院大门就敞开一天。”

    又闲聊了一阵,刘备见郑玄明显有些精神不济,便向卢植问道:“二位先生劳累了一天,是不是该歇息一阵了。”

    “老夫没事。”卢植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转过身去对郑玄关切地询问道:“康成兄,你若是累了,就回去歇息吧。”

    郑玄一生奔波劳顿,生活条件也不好,身体落下很多病,这会正是疲累不堪,便略有吃力地起身,自嘲地笑着说道:“不服老是不行了。”

    门口一直有侍者等候着,见郑玄要回屋歇息,连忙上前搀扶着去了。

    到这时候,张焕等人才出现在前堂门口,卢植连忙笑着招呼他们过来坐下,这些人才是干正事的。

    “康成先生的家眷都接来了吗?”刘备对张焕问道。

    “肯定都接来了啊。”张焕随便找了个垫子就坐下了,满脸懊恼地说道:“只可惜他那些弟子大都不愿前来,又不能绑了扔到船上。”

    刘备眼睛一瞪,“绑几个怎么了,来了之后好吃好喝供着,继续跟着二位先生做学问,他们还能闹腾?”

    “别提了,惹不起。”张焕垂头丧气地说道。

    这家伙本以为郑玄是个隐士,结果去了之后才知道,光是在他的老家高密就有几千名弟子,一听说康成先生要去幽州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顿时群情激奋,差点把张焕活活给撕了。

    “那你们怎么做成这件事的?”刘备有些好奇,卢植没听郑玄或是张焕说过,此时也好奇地望过来。

    张焕老脸一红,往旁边撇了撇嘴。

    坐在下首的甘宁不好意思地笑了,作为长江上著名的水贼头子,巴郡头号恶霸,他可以说是一肚子坏水,对付书生是最擅长的。

    卢植咳嗽两声,把众人的思绪拉回正轨,只听老先生徐徐讲道:“幽州民风淳朴,豪强也不比内地那些高门大户,并非无可救药。”

    “先生所言极是,我等不会鲁莽行事。”刘备连忙躬身答道。

    老先生还是念着本乡本土的情分,不希望刘备大开杀戒,他之前多方转圜,煞费苦心,尽量缓解幽州诸多层面的矛盾,营造出相对融洽和谐的局面,也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辽东那边环境闭塞,刘备关起门来怎么做都行,就算他说话做事比皇帝还管用,那也无所谓。

    可幽州不一样,真要再把辽东那一套“成功经验”照搬过来,恐怕等不到明年,刘备他们就都得去阴间搞精神文明建设了。

    卢植见刘备答得诚恳,也不好再多说什么,轻叹一声,起身便离开了,“老夫是赋闲之人,以后就专心开馆授徒,政事你们自己把握,切记要有个度。”

    等到卢植走后,屋内气氛变得活泼起来,众人之中有相互没见过的,此时纷纷互相介绍着行礼,不多片刻就彼此熟悉,热络起来。

    “你们怎么也来了?”刘备看见段浩和赵风两个老熟人,心情马上好了许多,他也不矜持,直接走过去和二人坐在一起攀谈起来。

    由于担心刘备这边人手不足,做起事来缚手缚脚,关羽等人在辽东商议一番之后,决定让段浩和赵风带队,组织部分精明强干的吏员前来蓟城支援。

    “好啊,有你们这些老兄弟在,比几万援军都顶用。”刘备开怀大笑,不过片刻之后,他又有些忧心忡忡,“一下子抽调这么多人手,辽东那边怎么办?”

    “辽东已经上了正轨,从上而下的各级官吏对我们为政的举措、思路都很清楚,抽调一些人手没什么大碍。”赵风微笑着答道,他在辽东基层摸爬滚打了两年,对人事这方面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听到赵风这么说,刘备放心地点点头,他知道赵风的性格,这个人绝对不会说没把握的话。

    段浩继续说道:“我们已经在辽东各地宣传,有许多百姓响应号召,愿意作为骨干来到辽西开垦荒地、建设港口、勘探各种矿物。”

    “不错,你们比我想得周到。”刘备由衷地笑了。

    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亲身经历过成功,并且想要继续追求成功的骨干带领,都会事半功倍,也会让追随者们更加具有信心。

    “我们今年把草场都烧了,冬天再一落雪,到明年正好开垦,这个冬天,大家还不能歇下来。”刘备继续说道。

    此时已是秋后,距离开春还有三个月,在这百余天时间里,刘备他们需要完成的事情还有很多:询问流民意向,组织人手,准备前往辽西;调拨农具、建筑工具、种子、耕牛、以及足够几十万人吃半年的粮食。

    这些事情,单靠辽东出钱出力是不现实的,必须找到其他的来源。

    是该幽州本地豪强表现的时候了。

第174章 又见面了() 
“诸位,我们又见面了。”刘备端坐在上首,面带笑意,环视堂中诸人。

    今天晚上天来的客人都是蓟城本地大户,基本上都参加了前几天的迎接活动,结果没过多久,新州牧又广发请帖,将他们召集过来,众人心中难免有些不安。

    “使君有命,我等安敢怠慢。”距离刘备最近的一名老者拱拱手,不急不慢地应道,这人是城中最大的商户,名叫程熙。

    其余众人似乎都是以程熙为首,见他说话,连忙纷纷应和。

    刘备对他笑笑表示回礼,然后朗声说道:“明人不说暗话,本官虽然是大汉州牧,但在朝堂之上,世家眼中,我们幽州人始终是边地蛮子,诸位也曾四处行商,你们说说,幽州人是不是矮人一头?”

    幽州民风淳朴,不喜欢遮遮掩掩的行事风格,刘备这番话直白坦率,让众人不由得产生了共鸣。

    是啊,幽州人走到哪里,不管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单单是一开口说话,就能感受到内地人的鄙视。

    那群瞎了狗眼的直娘贼,躲在温暖的内地享受太平,却对自己这些人不屑一顾。

    难道他们不知道,没了幽州人,没有北方诸州的汉子们,吞风饮雪,刀头舔血,将一代代胡人顶在塞外草原上,包括皇帝老儿在内,哪个达官贵人,世家子弟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只看得到幽州读书人少,做官的人少,所以瞧不起我们,可是本官来了,还请来了两位大儒,在幽州广收门徒,你们说,这是不是好事?”刘备一拍案桌,大声问道。

    “好事!”

    “自然是好事!”

    众人齐声答道,其中由以程熙声音最大。

    这老者行走天下几十年,受过的歧视也远非其他人可以比拟,他也不是没想过改变这种境遇,尝试过接触更高层次的人,借以抬高身价,让儿孙有个上步的阶梯,可是每次花钱碰壁,渐渐的也就淡了这条心。

    正因如此,这次卢植归来,并且宣称要在蓟城设立学馆,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欢迎,程熙等人更是慷慨解囊。

    学馆的位置距离太守府不远,正是蓟城最好的地段,原本的主人也是一名蓟城豪强,本要无偿捐赠出来,被程熙等人劝住,硬是众人出钱,又招募人手,从内到外修缮了一遍。

    若是苍天有眼,让卢植和郑玄再教出一批优秀的本地人才,不求像刘备这样位高权重,只要能扭转内地人对幽州人的鄙视,他们就觉得这钱没白花。

    “本官也是幽州本地人,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本官看来,幽州人优点多多,但有一个缺点最为致命。”

    这些时日,蓟城豪强们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了新任州牧的信息:这刘备是涿郡楼桑村人,中山靖王之后,跟着卢植求学数年,回到家乡之后便每日游手好闲。

    但在张角作乱之后,刘备仿佛是换了一个人,召集义勇南下作战,结果一举成名,官运亨通了。

    这样的人也算是浪子回头的典范,他说幽州人有缺点,应该是有那么一点道理,众人便不出声,静候他下面的话。

    “照理说,我们幽州人位于内地和胡人之间,往来行商应该是获大利的,但是,由于商户不团结,只想着薄利多销,卖给胡人货物的时候竞相压价,从他们那里购买货物的时候又总会抬高价格,对南边也是一样,诸位说,是不是?”刘备这话一说出口,众人的脸色就有些不好看了,几名商人甚至互相怒视起来。

    商业上的恶性竞争,自古以来都有,方式也大同小异,幽州和胡人交易的货物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样,刘备说的这种情况实在是再普遍不过了。

    胡人能卖的马,每年就那么多,胡人能买的盐和其他东西,每年也就那么多,谁不争就没生意做了。

    赚得少总比没钱赚强吧。

    程熙咳嗽一声,让众人稍安勿躁,然后试探地向刘备问道:“使君可有办法,让我等皆大欢喜?”

    “只要诸位支持,本官就有办法让整个幽州皆大欢喜。”刘备自信地答道。

    众人又是一阵哗然。

    他们确实不信。

    幽州前任刺史可是刘虞,在朝野之中向来有清正的美名,来到幽州之后,他几乎天天穿破衣,顿顿吃野菜,弄得蓟城豪强们都不好意思了,也只能捏着鼻子效仿,一个个吃得脸比苦胆还绿。

    刘虞还安抚流民,鼓励他们开垦荒地、扩大渔阳的盐铁矿规模,积极与胡人开展贸易,就这,都不能扭转幽州的颓势,甚至连他自己的俸禄都要冀州和青州调拨。

    这个刘备年龄还不到刘虞的一半,他凭什么胡吹大气,让幽州皆大欢喜?

    “本官之前是在辽东郡任太守,那边之前是什么情况,诸位或许也有所耳闻,两年时间,本官让辽东人口翻了十倍,并且,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赚。”

    “如今本官已经备好了船只,诸位可以自己去,也可以派遣信得过的人手,一起去辽东看看,回来之后,再和本官谈合作,如何啊?”刘备环视众人,向他们发出的参观的邀请。

    就在众人交头接耳,互相商量的时候,一个刺耳的声音突然响起,“刘使君怕不是要把我等骗去,然后通通斩了?”

    说话这人叫公孙盛,是辽西公孙家的一脉旁支,依靠着财雄势大的公孙家族,一向不把蓟城本地豪强放在眼里。

    刘备皱起眉头,沉声问道:“阁下何出此言?”

    公孙盛不屑地一笑,“我有一位堂兄名叫公孙昭,曾任辽东郡襄平县令,使君可曾听过?”

    “本官当然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