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昭烈帝- 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写到最后,担任考官的郭嘉索性就站在庞统身边,对方写好一张,他便拿起观看。

    “哪怕其他人都是平庸之辈,能够发掘出这个年轻人,此次考试就已经赚了。”

    郭嘉在结束考试之后,第一时间就赶往宫中,将庞统的考卷呈给刘备过目,并说出了上面的一番话。

    同时,郭嘉等人对于刘备从考生名单中筛选出数十人,让他们提前考试的疑问和不满,也都随着这一份答卷销声匿迹了。

    “很多想法过于理想化,但以利诱之,使其彼此猜疑争斗,我朝坐收渔人之利,待到时机成熟,羌人疲惫不堪,彻底成为一团散沙之时,再派遣精兵良将前往征讨的思路是没错,也正是我们在做的事。”刘备在仔细阅读了庞统所写的策论之后,也是频频点头,心中生出几分赞赏。

    不愧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一力劝说刘备袭取益州,成就三分基业的狠人啊。

    除了庞统之外,颍川徐庶、杜袭,并州王凌、郭淮等人,都交出了令人相当满意的答卷,只不过他们来得有早有晚,好些没赶上郭嘉监考的那一场,就算参加了,也没有像庞统那样引人瞩目,但几位重臣事后评价,认为这些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国子监考试之后,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插曲,两位操着西北口音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阳,结果得知考试结束,即将放榜,其中一人垂头丧气,另一人却情绪激动,为国家错过自己这样的有才之士而悲愤不已,引来许多人围观,其中还不乏各地来的士子。

    说来也巧,他们在那里折腾的时候,恰好赶上诸葛亮路过,为了尽快平息闹剧,诸葛亮便将二人领入国子监,一番交谈之后,才知道这二人都是扶风郡人,一个叫法正,另一个叫孟达,乃是前两年关中大饥荒的时候,逃入汉中避难的,他们本想着继续南下入蜀,可由于张鲁割据汉中,与益州牧刘璋相互交战,往来道路阻绝而无法成行。

    盘桓一年多之后,法正与孟达听说新皇登基,还诛杀了李傕郭汜二贼,关中诸地重新归于朝廷治下,便想着离开汉中回到家乡,没想到刚走到半路,又听说了国子监开启的消息,便又改换方向而来,结果还是晚了一步,错过了入学考试。

    按照原本的计划,国子监每年对外招生一次,没有考上的士子可以留在洛阳周边继续攻读,等待来年的机会,但法正和孟达二人来得匆忙,为数不多的盘缠早已用光,根本没能力留在洛阳,绝望之下,法正才会发出那样的悲呼。

    诸葛亮听了法正讲述起这几年的艰辛,得知报国有门时的喜悦,错过考试的失意,心中不禁有些唏嘘,加之得知法正祖父法真的别称叫玄德先生,跟恩师刘备的字是一模一样,又觉得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便自己做主,又找了两份考卷过来,让二人当场作答。

    得到这样的机会,法正孟达二人喜出望外,当即竭尽所能,认认真真地作答,而他二人出身于扶风郡郿县,与长安只有二百余里,正是三辅之地,多年来颇受羌乱之苦,有着切身体会,怀着熊熊的仇恨之火,将策论写得是杀气腾腾。

    看了答卷,诸葛亮颇感意外,连忙安置二人住下,自己则是带着这两份答卷入宫觐见。

    “法正法孝直,孟达孟子敬,他们居然是西北人。”听了诸葛亮的讲述,刘备着实是诧异万分,不禁喃喃自语起来。

    这俩人他熟,简直是太熟了。

    对于一名蜀粉和三国演义爱好者来说,法正和孟达这两个名字绝对不陌生,他们一个是刘备极为倚重的谋士,帮助刘备拿下益州,并在汉中之战大放异彩,献计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奇谋百出,只可惜英年早逝,四十五岁就病死了。

    法正令人惋惜,孟达则是令人痛恨,他被刘备委以上庸之重任,然而在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关键战役——襄樊之战中按兵不动,导致名将关羽孤军败北,荆州全境沦陷,断送了大好局面,并在之后投降曹魏。

    多年之后,孟达又在诸葛亮的劝诱下企图再度背叛,却因计划泄露,被司马懿以雷霆万钧之势包围于上庸,最后孟达的外甥邓贤开城投降,导致他兵败身死,传首京师,可以说是个无信的小人。

    这二人在历史上的不同事迹和结局,使得刘备此时对他们的观感也大不相同,看法正策论的时候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可是看到孟达的文章,他就沉着脸一句话都不说,弄得诸葛亮还有些莫名其妙——法正的文章固然好,但孟达的也查不到哪里去,并且有理有据,颇有见地。

    怎么陛下的态度就如此不同呢?

第825章 从国事到家事() 
刘备曾经是个忠实的三国游戏玩家,尤其喜欢暗荣公司的三国志、真割草无双系列,每一名玩家都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角色,他自然也不例外。

    他的习惯,就是不管使用什么势力,遇见糜芳、孟达、许攸、号称黄昏二神的黄皓、岑昏等人,有一个算一个,通通斩首。

    然而,现实并不是游戏,如今他更是一国之君,做事不能随心所欲,以个人好恶来决定他人的命运。

    有才之人,皆可为国所用。

    本着这个原则,刘备还是压抑住自己的厌恶感,认可了孟达的才能,特批二人进入国子监,并下了口谕,凡是错过本年度国子监考试的士子,都有一次参考的机会。

    当然了,考题肯定不会跟之前的一样。

    而法正这个名字,也被列入了名单,成为国子监重点考察对象,这些重点考察对象自己是不知道的,也不会得到什么额外的好处,只是他们的生活作风、表现等等,都会被单独记录成册,交由刘备参考。

    国子监的入学告一段落,御学堂的考试又如火如荼地开启了,那些参加过国子监考试的士子们都很聪明,纷纷把默记下来的逻辑题目、图形题目讲述给同行而来的族中孩童,希望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是,一到开考,自以为摸到脉络,信心满满的孩子们就傻眼了。

    御学堂招收十五岁以下的孩童,筛选标准也与成年人不同,鉴于他们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考试内容相对传统得多,主要是测试考生的知识量,基础的算数知识,以及刘备坚持推行的,书面语与口头语之间的相互转化,好些题目甚至就是翻译整句的论语片段。

    这一下,家学渊博,基本功扎实的孩子们高兴了,而刘备麾下那些武将家的孩子们则是愁眉苦脸,虽然他们的长辈都心知肚明,这考试对自家孩子来说只是走过场,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比别人差,总是很令人羞愧的事。

    就连刘永,也在化名参加考试之后心有不甘,跑去找母后张宁倾诉,抱怨为什么只考文试,却不考他擅长的武艺和射箭之类。

    却没想到,迎接刘永的不是宽慰,而是毫不留情的批评。

    “读书和练武,哪个容易?”

    “自然是读书容易,坐在那里不用风吹日晒就可以,怎么比得上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那你连容易的事情都做不好吗?”

    “”

    “为娘又如何能相信,你在更难的事情上面下苦功了?”

    在遭到一万点精神暴击之后,刘永灰溜溜地跑了,据宫女汇报,当天下午,这小子就拉着裴大虎和刘理还有年龄相仿的张苞等人,大家围坐在一起发狠读书,俨然是要在下一次考试里挽回颜面。

    儿子能知耻而后勇,刘备倒是挺高兴,但令他更高兴的,则是张宁的态度。

    严要求,不惯着,到了如今的位置也丝毫不放松,这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为了这件事,刘备还特意和张宁交流了一番。

    “如果永儿回答的是读书难,练武容易,你又该如何教训他?”

    “臣妾会说:年纪小小就偷奸耍滑,只捡着容易的学,长大了又怎能担起重任?”

    “哈哈,倒是怎么说都有理,妙极,真是妙极!”

    事业有成,妻贤子孝,作为男人,这绝对是最美好的事。

    此时距离登基称帝已经有半年时间,宫内宫外各项事宜都逐渐上了正轨,刘备肩头上的担子也相对轻了许多,闲暇时间增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家庭更加和睦,糜贞再次怀孕,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这一次能够顺利生产,刘备就将迎来自己的第五个孩子,为此他特意举办了丰盛的晚宴,全家上下都为这好消息雀跃不已。

    唯一让刘备有些遗憾的就是,张宁最近两年都没有怀孕的迹象,如今她已经年过三十,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怀孕和生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再过几年,就会成为传说中的高龄产妇,生孩子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张宁心中可以说是焦急万分,她心里很清楚,刘备早年丧父,没有兄弟姐妹,除了叔父刘子敬那一房之外,所有的亲属就只有眼下的三儿一女了。

    若是寻常人家,有四个子女也就罢了,毕竟谁也没那么大的家业要继承,但刘备不一样,他是天子,真正的家大业大,区区三个儿子,一个堂弟,实在是过于薄弱了。

    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十分低下,谁都不敢保证自己能活多久,皇帝也是人,也是肉体凡胎,同样说不定哪天就呜呼哀哉了。

    万一到了那一天,刘备没有留下足够数量和足够强大的子嗣群体,他的基业只怕是保不住的。

    为了更多的后代,张宁试了很多法子,请华佗开了不少药方,连带着刘备也喝了不少药汤,然而都无济于事。

    刘备倒是看得开,儿子多了少了无所谓,像原本历史上的司马家,枝繁叶茂,结果生了一群废物和蠢才,不但把白痴推上皇位,留下“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还弄出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个好儿子,顶得上十个废物,一百个败家子。

    只是,刘备看得开,并不代表别人也看得开。

    张宁就是那个最看不开的。

    身为皇后,张宁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帮助刘备坐稳江山,将血脉播撒下去,尽可能地延续更长时间。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她才努力学习医术,钻研产科知识,在刘备的指导下制作出世上第一把产钳,开设了专门的妇产医院,并斥巨资积极推广妇科和儿科的医学进步,推广卫生知识。

    然而积累来积累去,到了最后,张宁却绝望地发现,自己怀不上孩子了。

    “陛下正值春秋鼎盛,理应多纳些妃子,既能笼络人心,又能增添子嗣,何乐而不为呢?”

    类似的话语,仅仅在这半年里,张宁就说了不下五次。

第826章 选秀() 
除了张宁之外,卢植、郑玄、蔡邕等老臣,关羽、张飞等老弟兄,沮授、田丰、陈登等地方代表,也都纷纷进言,希望刘备广开后宫,多多播种,尽可能地扩充自己的后代数量。

    按照他们的话说,帝王无家事,所有的私事都是公事,充实后宫,使更多人成为皇亲国戚,不仅仅可以在他这一代拉拢更多的盟友,而且,有了更多的后代,就可以和更多的人结亲,不断扩充盟友的数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个“道”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一点,用合理的手段凝聚人心,是符合“道”的。

    弄到最后,刘备自己也想通了,自己不知道能活多久,儿子也不知道能活多久,万一跟历史上老曹家一样,连着出两代短命鬼,那可就什么基业什么理想都没了。

    与其担心儿子多了管不过来,养出一群废柴,还不如生出来之后多花些心思培养,按照他现在的年龄和精力,弄出十七八个儿子,再好好地教育教育,应该是可以的。

    再说了,无论前生后世,但凡事业有成的,且不说二三四五六七八奶,大蜜二蜜的,至少都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多几个有能力的接班人,不管最后能不能接到班,总之候选人得多。

    那就来吧,区区美女,我刘某人有何惧哉?

    “都是你们逼我的。”刘备义正辞严地说道,但眉眼之中掩饰不住的猥琐笑意,还是出卖了他内心里的欢欣雀跃。

    这世上哪有男人不喜欢女人的?

    于是,继新皇登基、伪帝授首、国子监、御学堂等等事件之后,章武元年终于传出了最重磅的消息——

    天子要选秀了!

    当然,“选秀”这个词的问世是在一千多年后的清朝,但类似的做法,可就是汉朝就发明的了,而且这时候的妹子也不叫秀女,而是叫“家人子”,一般都是指官员和富裕阶层的姑娘。

    消息一传出来,天下顿时哗然,无数人奔走相告,激动到不能自已。

    对于许多(曾经的)地方大族来说,这一天来得实在是太晚了,以至于他们望眼欲穿,眼睛都快瞪瞎了。

    汉家天子历来有跟地方大族结亲的传统,而有幸成为皇亲国戚的,不管之前出身如何,都会充分利用自己跟天子的特殊关系,继续加深双方的羁绊,要么是一代代地塞女人入宫,要么是天子的小舅子们拼命表现,获取更高更重要的官职,逐渐把持朝政,为后代获取荣华富贵。

    比如说,先汉的孝文皇后窦漪房,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入宫侍奉太后吕雉,后来又被赏赐给当时还是代王的孝文皇帝刘恒,最后被立为皇后,从此开启了窦氏一族辉煌无比的历史。

    窦漪房寿命很长,从宫女、姬妾到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历经四代天子,权倾朝野,窦氏一族随之鸡犬升天,兄弟窦广国封侯,侄儿封侯,奠定了望族的基础。

    在窦漪房去世近二百年后,窦家又出了一名皇后,这一次是姐妹二人入宫侍奉章帝刘炟,结果姐姐受宠成为皇后,原本在窦勋犯事身故之后略有中落的家族再度复起,重新权倾朝野。

    又是近一百年后,窦家的第三位皇后——桓思皇后窦妙登场,窦家第三度权倾朝野。

    虽然这数百年来,窦家每一次兴起之后,都会因为跋扈过甚而被新皇帝清洗一番,但凭着在朝廷和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整个家族的富贵还是没受到什么影响,始终傲立于一线贵戚的行列。

    窦家出了三代皇后很了不得,但这几百年里,冀州的王氏一族也毫不逊色,他们家族也不知道是哪座祖坟上冒青烟,出了个孝元皇后王政君,结果这家族一下子就腾飞了,极盛之时甚至连哀帝、平帝都无力与之抗衡,王政君逼杀皇后、扒昭仪坟墓、铲除傅、丁两家外戚,让王氏子弟把持朝政,最终导致王莽篡夺皇位,断了先汉的气运。

    即使后来出了个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了汉朝,但也无力扭转这种政治趋势,只得听之任之,从此往后,外戚擅权,因为嚣张跋扈而导致家破人亡,再又新的外戚上台,类似的剧情就一遍遍地发生着。

    尽管给皇帝当小舅子算是个高危行业,但在巨大的利益引诱之下,许多家族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将家族里年轻貌美的女子送入宫中,希望能够一飞冲天,飞黄腾达。

    于是,无数车马再次从各地州郡出发,浩浩荡荡地赶往洛阳。

    由于这一次的选秀目标并不局限在“良家子”的范围,除了那些地方上的“好人家”,官宦家族的女子之外,医、商贾、百工这些户籍的子女也可以参选,于是乎,以往仅仅局限于少数人分享的饕餮盛宴,就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