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昭烈帝-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喽,比如说,原本是能卖十金的琴,经过先生认证,立马能卖到二十金,这就叫名人效应。”刘备嘿嘿一笑,“我觉得诸子百家应该再加个音乐家,先生来当这个开山立派的。”

    “等等,老夫认证,价格翻番,然后你给我一成的利。”蔡邕没有理会刘备的吹捧,而是冷静地根据对方的话语计算起了不公之处,“天下哪有这种做生意的?”

    “先生想想,制作乐器,从选料,剖料直到最后,需要多少工匠,付出多少心血?”刘备振振有词地反驳道:“认证并不能提升品质,只是证明品质,一成利润,不低了。”

    蔡邕想了想,觉得刘备说得也对,赚钱的主意是人家想的,钱是人家垫的,各种宣传也都是人家在做,自己只是出了个名头,若是分成过多,确实不太像话。

    别的不说,光是准备蔡琰的婚事和嫁妆,刘备就慷慨地借给他百万钱,刨去其他的开销,用于嫁妆的钱财至少也有七八十万钱,都快赶上皇族嫁公主的标准了。

    刘备这么仗义地帮自己撑面子,蔡邕老先生自然也不好意思在金钱方面多做计较,再说了,按照之前说好的薪水标准,老先生得在艺术学院干十几年,才能还得起那笔钱,不从其他地方捞点外快,估计死了都是欠债鬼。

    “好吧,那这个认证,具体怎么做?”蔡邕不再纠结分成问题,转而询问起具体实施。

    “每年至多一个超等,两个甲等,十个乙等。”刘备不断地伸出手指在蔡邕面前比划,“物以稀为贵,大师这个名头,用多了就不值钱了。”

    “超等是什么标准?”

    “呃,跟先生那张焦尾琴差不多吧。”刘备迟疑片刻,给出一个自以为合理的解释。

    蔡邕直接嗤笑起来。

    他那张焦尾琴可是梧桐木的质地,而且是由他亲手制作,亲手调试,音色美妙无比,别说一年,就是十年、百年,也未必有人能做出与其相提并论的好琴。

    “先生别忙着笑,我能找到天下所有的木材、能聚拢天下最好的工匠,只要先生不藏私,愿意指导工匠,做出绝世好琴不是空谈。”刘备自信地说道。

    “除了传授音乐,还有其他的学科呢?”艺术学院对外宣传的时候,可是把各种科目都说了个遍,蔡邕觉得,自己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刘备摆了摆手,“我已经让人在各地发布告示,但凡是自认为有某方面才能的,都可以前来应聘教员,徐州商会那边也会从江东吴会等地招募教员和学员过来,有个半年时间就差不多了。”

    “半年?”蔡邕有些惊了,他本以为把房子休整休整,粉刷一下,桌椅板凳备齐,就可以招生开学了,怎么还要半年?

    “教员招进来之后还要考核,培训,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招募学员,再加上准备各种教学器具的时间,半年不算长。”刘备笑道。

    想要赚大钱,就要把准备工作做得万无一失。

第384章 出事了() 
时间来到秋天,本应是充满了丰收喜悦的季节,新任冀州牧袁绍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坦率地说,他这一年时间里,除了刚刚坐上冀州牧宝座的时候开心了几天,之后就再也没过上舒心的日子。

    来自北面的敌人刘备,完全不掩饰他对自己的敌意,和对冀州甚至是天下的觊觎,不断向中丘柏人一线增兵,那个号称是幽州第一大将的关羽关云长,更是明目张胆的厉兵秣马,时不时摆出要大举进犯的架势,让袁绍这边的文臣武将们一夜数惊,睡个好觉都是奢望。

    为了抵挡咄咄逼人的关羽,袁绍把手头的主力全部压到了赵国,文丑、高览二人率领部队在渚水南岸建立起了半永久的城塞,借以对抗对岸的幽州军,张郃则带着后备部队驻守襄国城,这三员大将所属部队摆成一个巨大的品字形,进可攻,退可守,经过半年时间,西线已经稳定下来了。

    东线的清河国,则是由荀谌带着淳于琼、韩莒子等大将驻守,由于双方的兵力重点都不在这个方向,所以荀谌只是选择了在漳水、清河沿岸设立中小型堡垒,主力部队则是放置在武邑,可以随时支援沿河地区。

    与此同时,荀谌还在人口众多的清河国征募士卒,并勤加操练,按照他的估算,想要正面顶住幽州军,至少需要五万常备部队,袁绍想了想,觉得凭着自己占据的几个郡,养活五万部队还是有些吃力,于是他就打起了南边的主意。

    结果呢,自己还没说话,小弟们互相打起来了,而且越打规模越大,眼看着就要兜不住了。

    河东那三家的联盟算是破裂了,于夫罗人马众多,见到袁绍被刘备压制在冀州南部,心中就不是那么重视这个盟主,于是暗中联系张扬,想要趁着袁绍主力在赵国的机会,去富庶的魏郡劫掠一番。

    张扬刚刚被袁绍任命为上党太守,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凭什么要跟着于夫罗去打家劫舍,再说了,就算要背叛袁绍,他也得跟着刘备或者袁术去做啊,于夫罗这条丢了单于位置的匈奴丧家犬,算个什么玩意儿?

    于是,于夫罗就让张扬明白了,他那点实力,还不如匈奴丧家犬呢。

    于夫罗带着麾下骑兵,三下五除二就把张扬给痛殴了一顿,还把他挟持为人质,和于毒、眭固等人聚众数万,号称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始了抢劫大业。

    这群人虽然丧心病狂,却还保存了一丝理智,没敢直接跑去魏郡找袁绍的麻烦,而是拐了个弯,去了东郡那边,然后就像是以往的强盗一样,分头开始打劫。

    然而,他们在东郡,遇见的对手不是懦弱无能的太守王肱,而是憋了一肚子的火,急需找人发泄一下的曹操,这一下就倒大霉了,而进攻濮阳的白饶就成了曹操的第一个手下败将。

    此时的袁绍也看出来情况不对,光凭那个没本事的王肱是没办法帮自己守住后背要害的,于是他表奏朝廷,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

    按理说提携自己的朋友是件好事,可袁绍又有些忌惮曹操的本事和志向,于是许攸察言观色,给他出了个主意,把东郡的治所从位于黄河南岸、毗邻陈留郡的濮阳城,硬生生挪到了东北面二百多里的东武阳,远离世家林立、人才辈出的汝南、颍川之地。

    这一下好事又变成了坏事,曹操本来还挺感激袁绍的,经过许攸这么一闹腾,那点感激之情也随风远去,荡然无存了。

    再加上袁绍之前任命的两个刺史,臧洪在就任青州刺史之后,由于本领强,人品好,很快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可是当他响应袁绍号召,准备派出部队,袭扰刘备治下的渤海国的时候,盘踞在琅琊一带的臧霸又蠢蠢欲动,逼得青州军主力还没出门就被召了回来,在泰山一带和臧霸的部队僵持不下。

    豫州刺史周昕是最让袁绍生气的,好容易趁着那个能打的孙坚不在,他才指使周昕前去接管冀州,结果袁术都没有召回孙坚,而是自己亲自带着人马,就把周昕给打回了丹阳。

    丹阳兵是享誉天下的强兵,出了名的能打,周昕带着这样的部队,就算打不过曹操孙坚这种人也就罢了,连袁术那个从没带过兵的公子哥都打不过,他还能干什么?

    拔剑四顾,袁绍却茫然发现,自己这帮盟友,几乎没一个能打的。

    天下群雄之中,董卓的西凉军能征惯战,手里还攥着皇帝和朝廷,只要不乱来,谁都动不了他;刘备那边猛将如云,财雄势大,成名之后没吃过败仗,也不好对付;甚至袁术,都招揽了一个带着几千人马就敢追着董卓打的江东猛虎孙坚。

    自己手下是有几员优秀的将领,以荀谌为首的谋士团队也很不错,但是,冀州派和汝南派斗得太凶,每次有什么事都要吵架,现在他都害怕开会了。

    若是有一个能够压服众人,让他们把内斗的力气用到对付刘备上,那就好了。

    “真是难啊——”袁绍以手扶额,喟然长叹道。

    就在袁绍黯然神伤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喧哗,他侧耳一听,原来是逢纪和许攸,正想躲起来说自己身体有恙,结果这两个家伙已经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使君,出事了!”

    “出什么事了?”袁绍噌一声跳了起来,手忙脚乱地寻找起自己的宝剑,“刘备打过来了?”

    “哎呀不是,是南边,南边出事了。”许攸唉声叹气地来到案桌前坐下,“颍川荀家那个王佐之才,出山了。”

    袁绍一愣,先是想发怒,随后又面露喜色,“这是好事啊,文若已经来冀州了?此时人在何处?”

    这个荀彧来了之后,他和亲哥哥荀谌,谁来当这个第一军师呢?

    真是幸福的烦恼啊。

    逢纪本就心情不爽,一张脸拉得老长,看到袁绍这幅模样,脸色变得越发阴沉,“回禀使君,那荀彧没有来冀州,而是去了曹孟德那里,被任命为别驾从事了。”

第385章 旷世奇才() 
似乎是被这个匪夷所思的消息震惊到了,袁绍在原地站了许久都没有说话,只是紧紧闭着嘴,牙咬得咯吱咯吱作响。

    过了许久,才有嘶哑的声音从袁绍的牙缝里一字一句地钻出来。

    “不来投我,反倒去孟德那里,荀家怎能如此自甘堕落?”

    论家世,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大汉朝一等一的豪门,曹家往上数两代人,就要数到大宦官曹腾了,阉竖后人,岂能和身家清白的袁绍相比?

    论实力,袁绍是冀州牧,兖州刺史刘岱和青州刺史臧洪都是他的小弟,曹操刚刚顶上个东郡太守的职位,还是他袁绍任命的,也是袁氏的小弟,凭什么跟他比?

    论名声,袁绍早在弱冠之时就已经跻身士林,后来更是成为党人领袖之一,天下士人说起袁本初大名,谁都得竖起大拇指说一声佩服,如今天下群雄反抗董卓暴政,更是推举他袁绍当了号令群雄的盟主,曹操算什么?

    就算是论长相,袁绍也身长八尺有余,相貌堂堂,曹操身高不满七尺,面色黧黑,容貌寻常,按照这个时代以貌取人的风气,那些名士想都不用想,都应该蜂拥到他袁绍麾下啊。

    袁绍思来想去,越想越是气愤,他气愤的不是荀彧这样的有才之士到了曹操那里,而是气愤这个王佐之才瞎了眼,居然放着他袁本初不来拜见,而跑去投奔了他的小弟。

    是可忍,孰不可忍!

    “给我把荀友若召回来,我要当面问问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袁绍咆哮起来。

    荀谌忙着构建一条即便主力部队缺席,也可以依托河流地势层层设防,拖延幽州军攻势的防线,自然不可能为了这么点事就扔下手头的工作,跑回邺城去听袁绍的训斥,他只是写了一封信,让信使带回邺城,说是袁公看后就知道了。

    据说那封信情真意切,袁绍看后沉默不语了好久。

    据说那封信是关机要,袁绍看后就一把火给烧了。

    据说的消息有很多,但那封信的内容,只有袁绍一个人知道,是真的。

    而那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荀彧选择投奔曹操,就像当初我千里迢迢,来到明公你的帐下一样,完全是个人行为,明公能接受我的毛遂自荐,也应该体谅荀彧找到他的归宿。

    如今我在明公麾下,每日奔波忙碌,忠心耿耿,可昭日月,若是明公因为别人的事情,对我心生芥蒂的话,那我也不愿辩解什么,若是明公觉得我荀谌才疏学浅,难堪大任,想要另请高明,将我逐出冀州,也随明公的便。

    荀家只是颍川世家一员,从未想过要当什么一呼百应的领袖,其他家族怎么做,荀家不想管,也管不了,他们的子弟想去哪里,就更不是荀家能够决定的。

    我很忙,就说这么多,爱信就信,不信拉倒。

    看了这封信,袁绍心里很不舒服,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荀谌做事井井有条,军政方面无一不通,个人品行更是无可指摘,他麾下其他谋士文臣,连荀谌的边都挨不上。

    保持现状,以礼相待,自己还有个荀谌能用,若是真的惹恼了他,自己就得让许攸这种人挑大梁了。

    那不是灾难吗?

    经过一番考虑,袁绍不但没有再表现出任何不满的情绪,反倒是给荀谌又回了一封信,让他放松心情,不要那么紧张。

    我也没什么别的意思嘛,你做出这么大的反应干什么?

    多伤和气。

    袁绍那边郁闷得快要吐血,曹操在东郡却是乐开了花,以他的出身,此时的地位和实力,根本没想过这个被所有颍川世家都寄予厚望,认为是可以率领他们的年轻一代,登上更高舞台的王佐之才荀彧,居然会放着自己的兄长不去投奔,而是来到偏居东郡,仰人鼻息的自己这里。

    “文若就是我的子房啊。”心花怒放的曹操,接连几天时间,见到人就这样吹嘘。

    而荀彧也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当上这个首席军师之后,他就利用自己身后的人脉,开始为曹操阵营扩充起了实力。

    颍川荀氏的杰出年轻人,荀彧的两位兄长,荀衍荀休若和荀悦荀仲豫来了。

    颍川陈氏年轻一代第一人,太丘长陈寔的嫡孙,陈群陈长文,来了。

    荀家三人,陈家一人,这就几乎是向世人表明态度——颍川世家选择了曹孟德。

    除此之外,钟家、韩家也派出子弟前来,向曹操说明了自己的难处,由于家中有人还在董卓手中,暂时不敢大张旗鼓地出山,还望曹操和荀彧见谅。

    但就是这样,曹操已经觉得喜出望外了,更别说荀彧还给他推荐了一位锐利得像是刀子一样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名叫戏志才,也是来自颍川,虽然出身寒门,却深得荀彧器重,被认为是天下少有的能人。

    但是曹操和戏志才长谈了几夜之后,他觉得荀彧的形容不够确切,这个戏志才在谋略方面显露出的天赋,强于他之前见过的所有人。

    即使在刘备那边,他也没有见过这种档次的人才。

    “文若啊,你平日里交往的,都是这种旷世奇才吗?”在吃饭的时候,曹操终于忍不住心中的好奇,向荀彧问道。

    荀彧谦虚地笑了笑,“只是兴趣相投而已,至于才学,还要经过时间,才能看得出有还是没有。”

    “对了,前几天文若你还说有位有人,不在戏志才之下。”曹操遮遮掩掩,终于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他是太缺人手了,恨不得荀彧能把整个颍川都搬过来。

    “那人是我同乡,姓郭名嘉字奉孝,之前随族兄郭图去了袁本初那里,可是不知怎的又不辞而别,如今都快一年了,还是没有音讯。”荀彧脸上挂着笑容,但嘴角还是带上了微微的忧虑,“此人天赋异禀,乃是真正的奇才,只可惜自幼体弱多病,平日不修边幅,若是冲撞了人,遭遇不测,那就太可惜了。”

    “郭嘉,郭奉孝。”曹操默念着这个名字,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动自己的力量,找到他。

第386章 儿女双全() 
与袁绍和曹操相比,刘备在这个秋天,却是过得无比惬意。

    两个大胖孩子呱呱坠地,让他的家族人口达到了六人,其中张宁生的是个儿子,被起名为刘理,糜贞则是紧随其后,产下一名千金,名为刘华。

    得知自己生的是个女儿之后,糜贞情绪很是消沉,甚至连千里迢迢,从徐州乘船过来的糜芳也觉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