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汉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姜汉风云-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甫嵩脸色一冷,但还是耐心地听姜盛说完。

    “将军,黄巾之所以为黄巾,是以官逼民反,不得已而为之。若是皇恩浩荡,各级官员勤廉为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谁还会不顾性命谋反作乱?”

    “子诚所言有理,只是这天下非我等武夫所能左右,唯尽人臣之本分罢了。朝廷大势难以扭转,若是不施以天威,黄巾必定降后复反,大汉就会岌岌可危,到时候死的就是官军,而非黄巾了。”

    姜盛想了想,皇甫嵩说的也在理,这就是战争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皇甫嵩见姜盛不再言语,便道:“子诚啊,你宅心仁厚,本将甚喜。只是我等武人,当仁则仁,当恶便恶。否则对敌之仁便是对己之恶了。”

    姜盛道:“将军教训的是,子诚受教了!若是将军没有什么指示,那在下告退。”

    皇甫嵩笑道:“子诚已是六品武官了,日后应自称卑职或末将,而非在下了。”

    姜盛道:“谢将军指点,在下,呃卑职告退!”

    幸亏皇甫嵩乃正直之人,若是郭勋、董卓之流,姜盛这天大的功劳就算被抹杀了,为将者,最反感部下对自己的决策说三道四。

    姜盛离开皇甫嵩大营后才暗暗懊悔,现在什么形势谁都看得出来,黄巾军不会放弃他们的目标的。

    朱儁大军连续作战,落了单的小股部队都成了朱儁大军的刀下亡魂,开战一来,朱儁连续两个月都没有一次胜仗,打得也窝囊,这下好了,他这是要把积压了两个月的闷气发泄出来。

    张宝率领残兵败将往北逃窜,试图北上与张角汇合,那朱儁军却是紧追不舍,为防止被董卓军和朱儁军南北夹攻,张宝率军折向东而逃。

    张梁所部也是往东而去,不过皇甫嵩分三路大军围追堵截,杀得那个热闹。

    于禁对姜盛道:“主公,黄巾贼众无论投降与否都要死于官军之手,此举大有不妥。”

    “如何不妥?”

    “若是投降,当放他一条生路。若是一味屠杀,只会激起黄巾的死战之心。”

    “若是不杀,降兵很快又是黄巾!”

    于禁不再言语了,目前这态势就是这样。

    张梁、张宝两军在鄢陵西北汇合,皇甫嵩和朱儁两军掩杀过来,两军都是筋疲力尽,决定成败的,唯有士气而已。

    黄巾军士气低落,只顾了逃跑,而官军却是士气如虹,此消彼长,高下立判。

    张宝道:“二哥,今日唯有死战,否则如何对得起大哥?”

    张梁道:“若是不杀出一条血路,我们都要葬身于此。杀出去!”

    这哥俩也算同病相怜,各自的队伍被杀得七零八落,好不容易凑齐这么万八千人,若是运气好,能杀出一条血路,还能东山再起。

    黄巾军见横竖是个死,干脆拼个你死我活,在黄巾军悍不畏死的冲锋下,官军被杀开了一道缺口,张宝、张梁率军杀了出去。

    姜盛骑兵机动性好,早早地绕到黄巾军突围的方位了,眼瞅着乱哄哄的黄巾残兵冲了过来,于禁、邓茂当先一马,率骑兵冲了进去,犹如狼入群羊,用手中兵器收割着裹着黄巾的人头,杀得真够血腥。

    姜盛天罡亮银枪如横空出世,银光闪过的地方飞起一片血雾,黄巾军的惨叫声不绝于耳,而姜盛骑兵却是一言不发,只有杀戮!

    张宝见姜盛骑兵如此凶狠,也生了拼死之心,亲率数百骑兵杀了过去。

    姜盛骑兵虽然战力骇人,但毕竟人少,很快被黄巾军围了起来。

    “主公,今日唯有死战!”邓茂道。

    姜盛并不言语,天罡亮银枪发挥至极致,冲到近前的黄巾军一个个都被刺穿了喉咙。

    于禁、张郃、邓茂都没有见过姜盛如此恐怖的战力,在姜盛的鼓舞下,二百骑悍不畏死,扎堆地冲杀。

    就看这战场之上,有五骑一组的,有十骑一组的,就像钉子一样,牢牢站在一起,周围是成堆的黄巾军尸体。

    姜盛也杀红了眼,战袍已被鲜血浸透,眼前只有一个字:杀!

    黄巾军付出了两千人的代价后依然未能撼动姜盛骑兵,不过姜盛骑兵个个都带伤,有几人的战马伤重失蹄,落了地的骑士依然聚拢在一起,兀自战斗不休。

    这时远处一阵马蹄声传来,为首一将国字脸,浓眉大眼,端的是威武之气,身后大旗上面写着“曹”字,正是来援的骑都尉曹孟德。

第五十二章 波才的遭遇() 
姜盛相信骑兵队的实力,但对溃败的黄巾军估计不足,导致被黄巾团团围住,险些覆没。o

    幸亏曹孟德率军及时赶到,才解了姜盛之围。

    曹孟德大吼一声,身后数千骑兵绞杀过来,黄巾军早已被姜盛骑兵的死战态势吓怕了,这下又来了这么多骑兵,哪里还有心思战斗,开始四散溃逃起来。

    皇甫嵩率官军主力也已杀到,黄巾军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没命的四处奔逃,张宝、张梁激励起的死战之心瞬间崩溃。

    面对数万官军和曹操数千骑兵生力军的围杀,黄巾军如鸟兽散,各自逃命去了,波才率所部衔尾攻击官军后阵,但杯水车薪,这釜底抽薪之计难成气候,皇甫嵩分兵一部截击波才,波才见大势已去,若是不撤退,必是全军覆没之局,于是挥军向西而去。

    姜盛松了一口气,收拢部队脱离了战局,他们太累了,休息是第一要务。清点人数后,姜盛有些自责,因为自己的轻敌冒进,导致骑兵队战死十三人,其他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口,算是成军以来第一次重大损失,这也给了姜盛当头棒喝,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乎所以,都要保持头脑清醒。o他虽说没有什么势力,但也是主公,他的任何一个命令可能就会决定他人的生死,必须得谨慎。

    却说那张宝被杀得丢盔弃甲,侥幸突出重围,在新郑县南五十里处扎营休整,张梁则东入县短暂停留。

    皇甫嵩率军东进追击张梁,而朱儁率军北上追张宝。姜盛仍然作为独立团在颍川郡北部区域寻机作战。

    波才撤退及时,算是保存了实力,得知张宝在新郑驻扎,决定救援张宝,为防止被官军包围,波才率领全部主力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向东北方向前进。

    时为光和七年的五月初六夜,星空灿烂,月牙半挂在空中,看起来非常静寂的夜晚。

    黄巾军波才部行军营中火光摇曳,不时走过一队队巡逻兵士,把守辕门的卫兵也是双人双岗,看起来警戒级别很高。

    突听得一阵阵战鼓响起,似有千军万马杀奔过来。波才营中顿时嘈杂起来,一群群士兵从营帐中冲了出来,严阵以待。

    战鼓声和马蹄声越来越近,黄巾军瞪大了眼睛,完全进入了临战状态。

    不过黄巾军等了半天也没见官军来袭,而且战鼓声和马蹄声又远去了,最后完全消失了,没有一点动静。

    波才很是恼火:“巡夜的都干什么吃的?敌军的什么情况都不掌握,就乱发警报,破坏军心!现在开始,每个时辰换班一次,警戒的都给我盯住了,不要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

    守卫的士兵挨了几句斥责,灰溜溜地回到岗位上。

    新月西斜,战鼓声再次响起,这回看到远处星星点点的火把,像是越来越近的样子。

    警戒的士兵这回认为是真的敌袭,连忙去报告值夜的将军。值夜的将军睡眼惺忪地出帐看了看,骂道:“你傻啊,哪有点着火把偷营的!回去看着点!”

    其实波才大营的官兵都没有心思睡了,早有人看到远处的点点星火,看到各营都没有动静,才放下心来,但已经过了最佳的入睡时间了,大部队人都彻夜未眠。

    早晨集合的时候,波才也黑着眼圈,满营将士都是萎靡不振。波才不得不减少了当天的行军里程,要让士兵们尽可能的休息。

    不用问,这种袭扰方法都是姜盛搞出来的,那日血战之后,姜盛的骑兵获得了上等铠甲和清一色的铁矛配备,战马也是精挑细选的良驹,而且每骑配一张短弓,补齐了火油、打火石、箭矢,更重要的是,皇甫嵩又调拨了五百骑兵给姜盛,搞起偷袭来更方便了。

    为了避免配合不严密带来的不利影响,姜盛把新补入的五百骑兵分成三部分,分别由于禁、张郃、邓茂任军侯低于别部司马,相当于七品武官,各率一百五十人,而原有骑兵加上新补入的五十骑兵则由姜盛亲自带领。在作战时,军侯独立指挥,战略上配合姜盛作战,战术上还是用官军骑兵熟悉的战术和阵型,而姜盛亲自带领的五十人则在实战中磨合。

    此后三天,姜盛组织骑兵骚扰波才军,而且频率明显加快,弄得波才军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而姜盛各部骑兵的配合度却在提升,士气高涨。

    波才被缠的没了耐心,于是留半数兵马守营,而亲率半数部队搜剿姜盛的骑兵。

    五月十一日,波才军都已疲惫不堪,愣是没有找到姜盛骑兵的影子,波才决定不管姜盛的骑兵,排除一切干扰与张宝军汇合。

    就在波才要放弃的时候,邓茂带着数骑“不小心”被波才发现了,波才大喜,指挥部队就压了上去。

    邓茂见状“不好”,带领数骑就往东逃窜。

    要是平时,波才一般不会上这个当,但恼羞成怒的他根本不顾一切了,万余兵马被邓茂的数骑带进了埋伏圈。

    姜盛总共才七百骑兵,围而歼之是决不可能的,但伏击要有伏击的打法。

    姜盛集中大半的箭矢留在山谷两侧,邓茂把波才军引入后即与预留在西谷口的百余骑用干柴堵塞山谷,上面浇满了火油,只待波才大军前部到达的时候点火堵口子。

    于禁带二百余骑埋伏在东谷口周围,等波才大军入谷之后迅速封住入口,用干柴火油堵住谷口。

    张郃带二百骑布于右翼,姜盛带二百骑布于左翼,只待波才入彀。

    时间不长,波才万余兵马已尽数进入山谷,波才还特意留意了山谷两侧,并未发现异常,而远远看去,谷口也没有什么异常,于是令大军全速前进,尽快穿过山谷。

    于禁见波才大军已经入谷,一阵锣响,发出了战斗信号。

    波才一听知道坏事,组织士兵极速前进,但走到谷口的时候傻了眼,熊熊烈火把山石都烧的滚烫,如何能冲出去?

    姜盛、张郃二军开始向谷中发射火箭和油坛,谷中本就干燥,加上火油、火箭下来,顿时爆燃起来。

    波才见前方大火阻路,于是令后队变前队,原路退出去。

    波才治军还算可以,虽说紧急情况下变向,但进退有据,倒是可圈可点,不过老天并没有怜惜波才。

第五十三章 司马徽() 
撤到谷口的时候又是熊熊烈火,而大火后面,隐约看到骑兵严阵以待。

    两侧的火箭还在发射,山谷中早已成了火海。

    纵使波才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数千士兵被大火活活烧死。波才心一横,令部队又转向西,从邓茂防守的方向突围。

    事实证明,波才这一宝又押对了。姜盛估计波才会死命往东撤出,没想到他会在混乱之局中令部队再次转换方向。

    姜盛见预定目标已达成,就传信邓茂,让放开通道,避免波才决死一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波才带领千余残兵杀了出去,往西而逃,姜盛收拢部队,衔尾追击,沿途又斩杀数百,波才仅带百余骑逃出生天。

    波才回归大营之后,紧急集合部队向西而去,趁官军后方空虚,连夜攻打阳翟。

    姜盛派出斥候远远盯着波才军,而主力骑兵原地休整两日后才快速西进。

    姜盛记得历史上记载的波才就是在阳翟被干掉的,此番波才军往西而去,必是往阳翟而去。

    波才军至阳翟后立即发起了进攻,虽然波才军稀稀落落绵延数里地,但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他留下的斥候发现官军已经开始西进,如果不尽快拿下阳翟据守,就会陷入官军的东西合围。

    霉运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波才刚发起进攻,身后就陷入了苦战,黄巾军本就身心疲惫,加上连日急行军,已是强弩之末,面对姜盛七百精骑的突然袭击毫无还手之力。

    姜盛杀得都有些于心不忍,但战争就是战争,容不得半点妇人之仁,杀!

    阳翟城中百姓警戒了三个多月,也没见黄巾军来,这次见到真的黄巾军来攻城,顿时兴奋起来。

    在县尉相当于后世的县公安局长的指挥下,城墙上滚木、礌石、箭矢如飞蝗一般倾泻而下,攻城的黄巾军都战死在城墙根。

    波才所部近万黄巾军就在阳翟城外二十里范围内被官军剿杀大半,波才眼见攻无力回天,挥剑自刎,余众见主将已死,纷纷跪地求饶。

    姜盛喝止了骑兵队的砍杀,这数百犹如惊弓之鸟的黄巾残部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了,没必要再搞这种一边倒的屠杀。

    阳翟县令带同城中军民出城二十里迎接姜盛进城,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是姜盛带兵突然来援,阳翟城破也是迟早的事,这一来,姜盛倒成了阳翟县的救命恩人了。

    阳翟县东南二十里,也就是姜盛骑兵休整的位置,有一个洞林寺,达摩东来之时在中原建“天中三林”,该寺即为其一,另两个是少林寺、竹林寺。

    洞林寺周围住着些许农户,生活倒也安逸,这波才军仓促而来又败亡而去,糟蹋了不知道有多少庄稼。

    此时已近芒种时节,农田中小麦大量丰收,只有波才军经过的地方一片狼藉。

    姜盛令众骑兵下马而行,避免战马踩踏了田中庄稼,看到倒伏在田里的小麦时,姜盛下马慢慢扶直。

    这时见到田里有一农夫,坐在田埂上捶胸顿足。

    姜盛走过去问道:“大叔这是何故?莫非这田乃大叔所种?”

    那农夫头戴斗笠,抬头看着姜盛,看样子有四十岁,满面红光。

    “若不是我所种,我为谁而泣?”农夫反驳道。

    姜盛很是尴尬,道:“大叔,黄巾贼已经败了,阳翟安全了,以后就不会再有毁坏庄稼的事了,我们帮你扶起这些小麦吧。文则、儁义,让各位兄弟把战马拴在那边树林中,都来帮忙扶拾小麦。”众骑士自然照办,然后入得田来帮忙。

    县令远处走来,见姜盛等人竟入了农田,大为惊讶。

    “哎呀,德操先生,为何如此慢待我等的恩人!”县令责怪县令大人,在下实不知这些就是我等得恩人,还请恕罪。”农夫道。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姜盛听到这个名字如此顺耳和熟悉。

    县令看了一圈,见于禁、张郃等都是彪悍之气,却围着姜盛转,自然知道中间这位就是骑兵的主将。

    县令道:“不知将军如何称呼?下官乃阳翟的县令。”

    姜盛道:“不敢当,在下姜盛,字子诚,忝为左中郎将皇甫嵩麾下别部司马。”

    县令道:“哎呀,按品级,下官与将军平级,将军自称在下,实令下官汗颜。城中已备庆功宴,还请将军赏脸。”

    姜盛道:“谢过县令大人,庆功宴不急于一时。旁边那位德操先生是何来历?”

    县令道:“德操先生名叫司马徽,有经邦济世之才,却不愿出山,宁愿终老田园,甚为可惜啊!”

    姜盛大喜,东汉末年最牛的几个人如诸葛亮、庞统、徐庶等,都是这司马徽的好友,也是因为司马徽的推荐才声名鹊起。

    姜盛连忙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