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在十天之内就抓了五万多人,抓人的进度远远快于消息传播的速度,等那些人得知同党被抓的时候,也是他们被抓的时候。
人都抓了之后,姜盛上表奏明献帝,对于这些祸乱朝纲的人要处以极刑。
姜盛很有艺术,丝毫不提这些人对姜盛的问题,也不提献帝密诏的事,一再写这帮人伪造密诏,怎么坑献帝,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话都到这份上了,献帝岂会不明白?姜盛知道这是献帝干的,但是不跟你计较,给你献帝留面子,但你总得做点事。
献帝无奈,只好下诏宣布董承一伙伪造密诏,企图谋反。
谋反大罪是要诛九族的,晋王“再三请求”,希望献帝网开一面,不要牵连太多。献帝这才收回诛九族的诏令,改处诛三族。
天下百姓无不赞颂姜盛宽宏大量、心存大善,试图“谋反”的人是咎由自取!
第386章 监斩()
株连三族,全国范围内的屠杀持续了十天,数万人头落地。
对京官的行刑影响更大,姜盛等一干重臣强烈建议献帝亲自监斩。
统一大业进行到现在,姜盛已经不能回头了,如果不以狠招扼杀背后搞事的人,姜盛前线作战就会陷入被动,而姜盛一旦失去了对朝廷和军队的控制权,孙权和刘备就会卷土重来,又将陷入全面混战的局面,姜盛麾下这些州牧和军队的统帅,哪个都不是善茬。
这么多文武人才聚集到姜盛旗下,就算姜盛不为自己考虑,也得考虑这些忠实的追随者。
荀彧看出荀攸他们搞的事情已经开始有所动作,而姜盛竟然默许了,甚至在处斩“谋逆分子”时候推波助澜。
他作为法政省的一把手,处斩“谋逆分子”的刑场,应该有他在,但执拗的荀彧觉得董承等人分明就是姜盛故意要置他们于死地,而献帝监斩,就是姜盛敲打献帝的一步。
荀彧明白了姜盛要做什么,知道自己劝阻也没用的,就称病拒绝出席。
来自后世的姜盛知道荀彧的结局,就是因为极力反对曹操改朝换代,被曹**迫自杀的。
荀彧治理天下确实是个人才,但骨子里的忠君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姜盛并不像曹操,虽然荀彧反对姜盛改朝换代,但姜盛不会让他死。
最痛苦的是献帝刘协,他没有想到姜盛这次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不仅铁腕处置,还让献帝亲自监斩自己的心腹,连献帝的妃子董贵人都不放过,他意识到了危机,不敢不从姜盛的意思!
董承等人跪在刑场上,眼看着献帝的车驾出现在刑场上。
献帝在卫兵的保护下来到了监斩台上,虽然衣着华丽,排场也很大,但献帝面无表情,跟泥塑一样。
主持行刑的是法衍,他原来是廷尉卿,姜盛改革官制之后他改任法务部的部长,全国的律法刑罚都是他负责的。
法衍看着时辰差不多了,就跪倒在献帝面前,奏道:“皇上,罪犯均已验明正身。时辰快到了,臣请皇上恩准,准时行刑。”
献帝什么都没说,只是点了点头,法衍道:“臣领旨!”
说罢就起身对着刑场高喊道:“皇上有旨,准时行刑!”
开始还比较安静的董承此刻乱了阵脚,高呼“皇上救命!”
董贵人更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刑场上一片鬼哭狼嚎。
献帝没有任何反应,董承就开始历数姜盛的“罪过”。
正常情况下,法衍应该让他们闭嘴,但姜盛特别提示,随便他们怎么说,准时行刑即可。
董承说了一大堆,百姓们开始斥责他胡言乱语,后来扔石子、扔鸡蛋、秽物的人比比皆是。
姜盛就是要这种效果,让献帝亲眼看看姜盛是如何得民心的。
时辰已到,法衍高喝:“行刑!”
刽子手手起刀落,几十条人命瞬间死亡!
鲜血喷的满地都是,混杂着污秽之物,令人作呕。
献帝虽然经历过数次战争,却是头一次见这么多人头落地,早已吓的面如土色,很快就摆驾回宫了。
回宫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裤裆里早就湿漉漉一片,吓尿了!
徐玉娥刚成为皇后不久,还是迁都洛阳之后封的,见了献帝如此狼狈模样,连忙过来劝慰。
献帝受姜盛之气,心情糟糕,而徐玉娥是姜盛的人,他当然看不顺眼,直接一脚蹬倒了徐玉娥。
徐玉娥花容失色,看着满脸怒色的刘协,惶恐的拜倒。
伏贵人这时候也来了,她现在正巴结着争皇后呢,见这也机会,急忙挖苦讽刺徐玉娥。
献帝一时之气,见徐玉娥惶恐的拜倒,心里多少挽回了点皇帝的颜面。
伏贵人这么说话,徐玉娥是一点都不辩解,献帝反倒接受不了了,徐玉娥再怎么也是献帝的第一个女人,而且是皇后。
献帝道:“伏贵人,说话要谨慎,不知道自己什么身份吗?”
伏贵人只好住了嘴,拜道:“伏寿知罪了,请皇上宽恕。”
献帝扶起徐玉娥,说道:“是朕一时失态,起来吧。”
献帝和徐玉娥搀着往内室走去,完全没管伏贵人。
伏贵人知道徐玉娥出自姜盛府中,心生怨恨,就借着父亲付完入宫的机会,劝父亲效仿董承,对付姜盛。
还没等出宫门,就被吕布的人拿下了,随后几天伏贵人被杖毙,伏完一家彻底玩儿完,上下六十九口一个不剩。
姜盛这人就是这样,你不犯他,他就说大善人,对你百般好,但你要是犯他,他发起狠来谁都挡不住。当初的十常侍是这样,董卓是这样,袁绍也是这样,结果怎样,都被姜盛挨个收拾了!
经过这么一搞,京城那些蠢蠢欲动的人都知道轻重了,干嘛放着好好的待遇不要,去反姜盛呢?
洛阳事已经平定,姜盛也召见了甄俨:“这次平叛,你功不可没啊!”
“王爷过奖了,这是微臣的职责。”
“功就是功,孤还是要赏的,随后就以皇上的名义下诏封赏。孤还有一事,希望你亲自去做。”
“请王爷吩咐!”
“本朝班超出使西域,重开了丝绸之路,百年来,大汉政权不稳,对西域的管理名存实亡,急需恢复,而且今后一段时间要有很多大战,需要大量的物资财富,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想让你带商队出使西域,拓展那边的市场,等稳定下来,再派人继续往西,争取跟波斯、罗马建立贸易关系,同时也要加强西部的情报队伍。”
甄俨道:“微臣遵命!那大汉的情报?”
“交接给秦绾吧,她是个好手!”
甄俨这才明白,抓董承和伏完两派,情报队伍表现得高效稳妥,姜盛犯疑忌了,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是谨慎,这么一支无孔不入的情报队伍,姜盛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秦绾是童琳亲选和培养的接班人,姜盛还是她的救命恩人,忠心耿耿,甚至在姜盛出征在外的时候充当了通房丫头的角色,但从没有考虑晋位或者其他要求,默默无闻的为姜盛奉献着,情报队伍交给她,再合适不过了。
甄俨不是傻子,知道姜盛的意思,当即接受了西域都护的职位,并表态把甄家商业帝国的半数产业捐赠给朝廷工财省。
姜盛很满意,批令擢拔甄家的两百多名白身子弟担任六品或者七品的官员,以作为对甄俨的回报。
第387章 禅位()
甄俨是个懂得进退的人,这些年姜盛明里暗里保护甄家商业集团发展,甄俨心知肚明,他也知道如果不全力支持姜盛,不用姜盛动手,光那些财团就可以干掉甄家了。
西域都护再怎么难做,也是一品的待遇,甄俨也不至于存在心理落差,于是他把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情报战线全都交接给秦绾,他捐赠的产业也都是与情报相关的商队、酒楼客店等。
秦绾在姜盛手把手的教导下建起了另一支情报队伍,本来是专门监督三品以上官员的,这回直接跟甄俨情报队合并了,归秦绾一人管理,另外还承担了律法部的秘密侦查任务。
情报队伍的集中是姜盛加强统治的重要一步,自此,大汉已经完全在姜盛掌控之下。
南方各地兵马正在集结,物资正在调运,目前正在准备大战,但姜盛在完成战略准备之前是不会主动出击的。
得空的姜盛回到了洛阳,入宫觐见献帝,“禀报”了大汉目前的情况和统一战略。
献帝恼火姜盛,但也不敢明着来,他虽然喜欢徐玉娥,但也知道徐玉娥出自姜盛门下,为了保命还是要跟徐玉娥保持亲密关系。
刘协的儿子刘懿完全不懂这些,刘协却得为他考虑,江山保不住就保不住吧,最起码他皇家的血脉能延续下去。
姜盛并非董卓李傕之流,不会太过为难他。
献帝想来想去,不想再坚持了,不想再死要面子顶着这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名号。
他召见了荀彧,有一搭无一搭的问了一些政务方面的问题,然后提到董承和伏完两派的悲惨下场,他这个皇帝做的太没劲了,想退位让贤。
荀彧道:“皇上,晋王处置董承伏完的方法是激进了一些,但并没有逼迫皇上之意,纯粹是为了防止后方干扰前方作战而已,皇上多虑了。”
刘协道:“荀爱卿一向忠君为国,朕召你过来,并非听你劝阻的,只想让你出出主意,怎样才能安安稳稳的延续朕的血脉。”
荀彧道:“皇上切不可有此灰心之语,微臣不才,愿意去劝说晋王,不可谋朝篡位!”
刘协道:“朕生于乱世,性命几次差点不保,都是姜盛救朕,现在天下初定,姜盛又是雄才大略,爱民如子,朕多有不及,闻天下百姓,对姜盛拥护者十之八九,人人爱戴,众望所归。朕实在无颜尸位素餐,只求安稳度日。”
荀彧沉默了,姜盛的威望确实很高,对大局的掌控也是强有力的,关键的是军队都死心塌地忠诚于他,这样一个强势的异姓王,怪不得献帝自惭形秽。
权臣当道,皇家就是砧板上的鱼肉,献帝禅位倒不失为自保的好办法。
荀彧道:“微臣先去拜见晋王,等见过了晋王再做打算。”
姜盛正在晋王府内召开重开丝绸之路的会议,听得卫兵来报说荀彧求见。
“文若来的正好,孤方才还打算派人去请。”
荀彧见里面有荀攸、贾诩、吕布、甄俨等人,这些都是姜盛的铁杆心腹,以为是姜盛在密谋篡位的事。
“荀彧拜见晋王!”
“这里并非官家场合,文若不必多礼。”
荀彧“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说道:“王爷,请准许微臣告老还乡!”
姜盛奇道:“文若这是何意?”
“微臣世代蒙受皇恩,不敢相负,今王爷威名正盛,众望所归,微臣不敢再追随左右,企盼回乡,做一闲人,还请王爷恩准。”
姜盛对荀彧的话感到莫名其妙,就道:“天下未定,大汉未统,正需要文若辅助治理天下,不知为何突然要辞官?”
荀攸已经明白了荀彧这个死脑筋是什么意思,插嘴道:“族叔,你又何必固执呢?天下纷争多年,百姓深受战争之苦,急需一位强有力的君王一统天下,只有天下一统、政通人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现在王爷大展宏图,百姓的拥护是发自内心的,民心所向,天命所归,正需要你这样的治世能臣辅佐,你又何必愚忠呢?”
荀彧沉默着,荀攸继续说道:“想当年董卓李傕之乱时,我颍川荀家几乎不保,是王爷顶着压力收留我等万千族人,可刘家呢?为天下做过什么?感恩要图报,况且王爷主政乃是天下大势所向,万万百姓民心所向……”
荀彧不等荀攸说完,就道:“汉家天下不保,荀彧绝不敢苟活于庙堂,只求王爷赐我告老还乡,感激不尽。”
姜盛算是明白了,荀彧就是荀彧,不管历史怎么改变,他也会做出如此选择,形势已经向姜盛倾斜了,对刘协取而代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没想到荀彧果真这么固执,姜盛不免有些生气。
“既然文若有了退意,孤王也不强人所难了,准许你告老还乡,仍享阳城侯的待遇。”
姜盛既已发话,众人也不会再说什么。
荀彧道:“谢王爷恩典!荀彧告辞!”说罢起身就走。
他来这里就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劝阻姜盛篡权,尽管可能性不大,没想到姜盛不为所动,罢了。
临别前,荀彧去了皇宫,辞别献帝刘协,为刘协保全血脉支了几招。
献帝按照荀彧的指点,单独召见了姜盛,对姜盛的丰功伟绩赞赏了一遍,然后放出了正题:要效仿尧舜,禅位让贤。
姜盛连忙推辞:“微臣夙兴夜寐,无不考虑为皇上鞠躬尽瘁,为我汉家江山尽心尽力,从未有不臣之心,皇上口出此言,是要陷臣于不忠不义啊!万万不可!”
献帝也懂得“三让”的礼仪,第二次就直接召集朝会宣布此事,这也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主动召集的朝会。
姜盛当着众文武的面,跪倒在地,坚决推辞,众文武都是姜盛的人,禅位的事早就心知肚明,就纷纷劝姜盛“不要负了皇上的信任,接受禅位吧!”
最终还是以姜盛的“严词拒绝”而告终。
第三次的时候,献帝直接下避位让贤诏,公布了禅位给姜盛的事。
姜盛这才“含泪”接诏,对着献帝三跪九叩,全了礼数。
姜盛控制区除有作战任务的将领外,各军统帅、各州州牧、各部校尉等都纷纷往洛阳赶来,要参加即将举行的登基典礼。
第388章 登基()
公元二一四年三月十七日,建安十九年,献帝发布了最后一道诏书,公告天下:刘协效法尧舜,禅位于晋王姜盛!
三月二十日,举行登基大典!
荀彧辞官,戏志才代法政省丞相,作为登基大典的司仪,见时辰已到,大声宣布:“登基大典现在开始,起仪仗,迎新皇!”
乐队奏起了音乐,就是姜盛照搬来的阅兵战歌,围观的京城百姓欢呼起来,吕布投入了全部的玄甲骑兵担任护卫,都如临大敌,紧张起来。
城外参加登基仪式阅兵的军队都已集结完毕。
姜盛穿着一身簇新的明黄色龙袍,在仪仗队护卫下,从宫门外缓缓走来。
仪仗经过哪个方队,这边的方队就集体跪倒,山呼“万岁!”
终于走到勤政殿了,文武官员们集体跪倒,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姜盛走上皇位,转身面向南方,威严的扫视了一遍,然后坐了下来,对仍然跪着的宫内外人士说道:“平身!”
卫兵们交口传递,一直传到宫门外,人们纷纷站立起来。
姜盛对身边的小黄门说道:“宣旨!”
小黄门捧着诏书,然后朗声读了起来。内容无非就是宣布年号、大赦天下、封赏功臣之类的。
因为迁都洛阳的时候,姜盛改革的官制已经开始实行,这回延续即可,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把晋王一节去了,改为三省直接对皇帝负责。
姜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言论,虽然即位为帝,但仍然称汉,年号永安。
他设计的晋汉国旗是红绿蓝三色条状图案为底的金龙旗。
海军战旗为蓝底金龙,陆军战旗为绿底金龙,御林军用的是红底金龙,改变了以往用主将姓氏为旗帜图案的惯例。
虽然众臣劝谏姜盛新登基不改名号不吉利,但姜盛不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