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这你可想错了。”
荆苏轻笑了一声:“秦国会不会舍弃赵迁,决定与你的表现,也决定在你的手里。商君有言,刑过不避大臣。现在的赵迁,离了赵国君位,不过是一普通臣民,跟你相比,其实并没有两样。”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与整体人口相比,那也是少数。
落入邯郸牢狱,赵同没有一点慷慨悲歌的意思。既然赵同想要活着,就代表着赵同有了弱点。
想到蒙恬计划的公审大会,荆苏眼里闪烁着精光。能否断绝赵国人心对赵氏王室的怀念,长期的要靠小说家谋的潜移默化,眼下却是要揭开赵迁面上光鲜的面纱。
“如果赵国人亲眼见到,他们曾经的赵王,是那么一副模样,心里该怎样的失望······”
荆苏微微转头,望着另一处牢狱的方向,心里想着,赵迁在蒙恬面前,该如何表现。
昏暗的牢城地下,冰冷的湿气萦绕在地面之上,火盆里的炭火,时而闪烁,忽现忽灭。
蒙恬坐在断狱的案桌后面,打量着这处邯郸的秦城监狱,仿佛来到了拍摄惊悚片的剧场。赵国国都的监狱尚是如此,地方上的监狱,状况可想而知。
进了牢狱,不管是在秦国,还是在山东六国,日子都不好过。只是在秦国,秦律规定更加严密,秦国官员受到的束缚更多。
“赵迁!”
在狱卒引领下,蒙豹带着两个亲兵,进了赵迁的牢房,将赵迁给请了出来。
说是请,蒙豹的手上,可是对赵迁毫不客气。
这小子,逃走之前,放了一把火。赵国宫殿,大部分都没了,不小心,烧死了多少美丽的宫女啊。
“哎哟,壮士,轻点儿,轻点儿,肩膀疼······”
赵迁夸张的叫唤着,瞧着他那白白净净的脸庞,一副纤纤玉面公子模样,在场的秦军将士,顿时心生鄙夷。
真正的关中秦人,欣赏武勇之人。若是赵迁慷慨激昂,面不改色,举止从容,展现出赵国人应有的气势来,说不定,更能赢得秦人的尊重。
“疼,疼你个鸟,你放火的时候,就不知道别人疼!”
赵迁越是交换,蒙豹的手上,就越是用力,指头深深的嵌到了肉里。
“够了,蒙豹!国君身为俘虏,应该享受国君应有的待遇。”
驯化囚犯,无外乎胡萝卜加大棒。蒙豹狠狠的挥起了大棒,就该撒点胡萝卜了。蒙恬眼看差不多了,伸手制止了蒙豹恐吓。
“赵迁,你可知道,赵国为何被灭?”
蒙恬非常客气,招呼赵迁在案桌的对面坐下。
桌上摆放着蒙恬的佩刀,赵迁低垂着脑袋,没有勇气扫向刀剑的方向。他害怕这是一个陷阱。
“赵国为何被灭?”
赵迁正在忐忑之中,突然听到了蒙恬的奇怪问题。
“秦国太强大了。”
赵迁的脸抽了抽,挤出一副谄媚的笑容来。这几日在牢里,他无意间听见狱卒说起过,蒙恬用兵,不按常理出牌。他这个赵国亡国之君的身份,在蒙恬心中的价值,赵迁心里没了底。
“不怪我军不善战,只愿敌人太强大。你这个理由,真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适用。”
蒙恬笑了,蒙恬身后的亲兵,也笑了。
这股笑容里,既有对赵迁的轻蔑,又有身为秦国人的自豪。
赵迁说得没错,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等到秦惠文王吞灭巴蜀之后,秦国就渐渐成了超级大国般的存在。
想想曾经被魏国打得没有脾气,到山东国家,处处遭人白眼,被骂作夷翟之人。秦国强大起来之后,秦国人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身为秦国人的尊严。
已经灭掉的赵国,兵马曾经蹂躏过秦国的土地,现在不是亡了国吗?
“你再想想?”
赵迁的德性,蒙恬算是看出来了。希望的曙光尚在的时候,赵迁可以逼自己吃点苦头。可希望一旦破灭,赵迁的心志,就很容易垮掉。
“寡人,不,我不该遗忘廉颇老将军,也不该猜忌李牧将军。”
赵迁抬起头来,惴惴不安,见蒙恬似乎没有消遣他的意思,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皱着眉头,仔细思考自己作为赵国国君的失误。
“廉颇将军虽然老了,可坐镇都城,仍然绰绰有余。”
说到这里,赵恰心里真的有些后悔。廉颇善守,有廉颇在邯郸城内,哪会让年轻的蒙恬,浑水摸鱼,攻陷了邯郸。当年派到魏国的使者,回来说廉颇一顿饭要上三次茅厕,赵迁就断绝了召回廉颇的心思。
赵迁这时候忘了,廉颇当年率军攻打乐乘的时候,朝堂之上,可是人人欲杀之而后快。
“李牧将军出身代地,心里属意公子嘉,可是以李牧的秉性,想来会先国家后私人,我不该制造那么多掣肘。”
赵迁再次低垂下了脑袋,想到李牧在前线的时候,他不断谕令催战,时常在后勤补给上,给李牧制造些麻烦。
现在想想,当年的行为,真是蠢不可及。
“看来你还不是一个十足的昏君,当有中人之姿,可惜没有得到国君应有的教育。”
蒙恬先是夸了赵迁的反思,俄而口气一变,正色说道:“不过,就算你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君,碰上了当今秦王,也只能悲叹,生不逢时。”
秦国对国君的教育,与山东六国大不一样。春秋时期,国君尚需要接受弓马教育,亲自率兵打仗。可到了战国时期,除了秦武王、赵武灵王,战国七雄的君主,逐渐远离了战场。
长在宫中的国君,没有见过战场的味道,对艰深的兵法,提不起兴趣。每日勤练武艺,打磨身体,实在太过辛苦。山东六国的君主,渐渐变得文气了。
辛苦学习打仗治国的本领,哪里有平时听听儒生坐而论道轻松。
秦国自秦武王之后,国君不再直接领兵。幸运的是,秦人尚武之风浓厚,秦国宫廷对储君的教育,重在军事韬略,治国法术,少了些诗书的文艺范。
秦国的君主,文学水平或许比不上山东六国的君主,可若论起武功来,还是秦国国君更胜一筹。
当今的秦王嬴政,自小在邯郸受了不少苦,东躲西藏,体验了民间的心酸。生活的磨练,加上秦国宫廷的教育,才培养出了后来的千古一帝。
与嬴政生在同一时代,是秦人的大幸,但却是山东六国君主集体的不幸。
赵迁没了心气儿,蒙恬也就没有耐心再继续听赵恰的悔悟,而是敲打着桌面,摊开桌上的春秋地图,加重了语气:
“赵氏灭国,根源就在于,赵氏得国不正!”
第206章 公审(二)()
“赵氏得国不正······”
走上秦人口中公审判台的时候,赵迁的脑子里,仍然迷迷糊糊的,心里异常发虚。落在旁观的赵人眼里,赵迁的神色可疑,似乎做了什么错事一般。
“想你先祖赵盾,辜负文公的恩情,专权晋国,肆意屠灭晋国大臣,阴谋弑君。韩赵魏三家,侵夺晋国公室土地,屠戮晋国王族。你仔细想想,赵氏崛起后,是怎么对待姬氏一族的······”
昨日牢城讯问的最后,秦军将领蒙恬,大声申斥赵氏先祖的忘恩负义行为。
刚开始的时候,赵迁心里还不服。
晋国国内,六卿争斗激烈,互相夺权,最后韩赵魏三家胜出。这些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还有五霸的传说。时间过去了那么久,赵迁哪里还有什么印象。
赵迁所知晓的历史,明明白白记载着,晋灵公昏庸无道,懦弱幼稚,暗中行刺身为辅国忠臣的赵氏先祖赵盾。赵盾一而再,再而再的忍耐退让,任劳任怨。
晋灵公最后死在赵穿的手里,那可不关赵盾什么事。
“晋灵公昏庸,我看他才不是昏庸,而是被赵氏先祖写得昏庸。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别拿你赵氏一族写的史书来丢人现眼。”
跟随嬴政扳倒吕不韦、嫪毐,夺回属于国君的权力,再联想到后世政变的记录,蒙恬立刻想明白了赵氏的把戏。
“赵盾专权,晋灵公年长加冠,赵盾却不归还国君的权力。晋灵公为了夺回国君的权力,暗中谋划,可他没有想到,晋国的王宫,早已布满了你赵家的奸细!”
蒙恬的冷笑,让赵迁不寒而栗。赵迁当了这么几年国君,顺顺当当的,哪里明白权力斗争的残酷。
史书记载,晋灵公想要趁赵盾入宫的时候,一举擒拿赵盾一干人等。宫中有名卫士,名为示眯明,不仅没有攻击赵盾,反而倒戈,攻击灵公的卫士,护送赵盾出宫。
赵氏后来在史书中编了所谓“桑下饿人报恩”的美名,可这样的把戏,稍微有过使用间谍经验的人就能明白。
这个示眯明,恐怕正是赵氏一族的间谍,早就潜伏灵公身边。
灵公的苦心谋划,一切却在赵盾的掌握之中。
普通国人为赵盾的作秀所欺骗,当时的晋国太史心里却看得十分明白,才在书中记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所用的手法,抹黑政治对手,后来一直为历代的阴谋家所沿袭。
“赵盾弑君的罪名,不管你赵氏怎么掩饰,在我眼里,却是逃不掉的。”
赵迁平日熟读诗书,身边的儒生,交给他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赵氏一族,祖上有了阴谋弑君的罪名,给了赵迁的心理很大的打击。
等蒙恬命人展示证据,细细说明,韩赵魏三家是怎样对待晋国公室,赵迁的神经,彻底崩溃了。
“夷灭晋国公族祁溪氏、羊舌氏,男子尽皆杀死,女子贬为奴婢。晋静公二年,赵氏与魏武侯、韩哀侯杀害静公,晋国从此绝祀。晋国公族,现今再无后代留人······”
自夏代以来,华夏文化就有灭国而不绝其祀传统,为春秋时期的儒家所大力提倡。山东六国,一向鄙夷秦国好为耕战。
真要考究起来,山东六国,所灭的国,其实并不少。
战国初年,韩国攻灭郑国,燕国攻灭蓟国。
东边的齐国,儒家文化浓厚。田齐权臣崛起,屠戮姜氏一族,杀害国、高、晏、管等齐地本土氏族。姜氏一族的末代国君齐康公,只能到荒岛上吹海风,凄惨死去,姜齐从此绝祀。
南边的楚国,那就更不用说了。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便是灭国大户,更在中原国家中留下了“非我族内,其心必异”的印象。
战国中期,魏国参与瓜分宋国、卫国,赵国攻灭中山。
论起残酷手段来,山东六国灭人国的时候,丝毫没有所谓仁义之师的作为。
“你今日责怪秦国兼并天下,那你可知道,当年赵氏灭他人之国的时候,他国之民又该如何控诉!”
蒙恬的声音,掷地有声,久久的回荡在赵迁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是啊,赵国既然能灭了他人之国,又为何不能为他国所灭呢。
说到底,国与国之间,不是凭实力说话吗?
“由此观之,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猛然想起曾经读过的《商君书》,赵迁才恍然醒悟过来。真正的治国之术,事关利益关系,讲起来令人不舒服,可却是列国争雄的本质。
君子不言利,何其谬也。
“赵迁,今日我等,在此审判你纵火焚烧邯郸之罪,你心里可明白了?”
审判的坐席上,郭开居中端坐,蒙恬陪坐在右首,邯郸当地的代表陪坐在左首一边。望着赵迁落魄的身影,郭开仿佛觉得身上有一只蚂蚁在爬,浑身不自在。
主审断狱的工作,郭开年轻的时候,不是没有这样的经历,只是面对曾经的主子,郭开仍然有些汗颜。虽然,一直以来,他根本没有将这个志大才疏的赵迁放在眼里。
蒙恬微微一瞥,感受到了郭开的不安,心中暗笑了一声:这老狐狸,今日过后,彻底绝了他心怀故国的心思。
这场公审,蒙恬指明要求郭开主审,似乎有些不厚道。可等郭开入秦之后,没了顾念,说不定会少些亡国之臣带来的猜忌。
蒙恬抬起头来,放眼环视四周,只见审判台下的邯郸民众,一片安静。
有的人眼里隐含着愤怒,注意到蒙恬扫来的目光,赶紧别过脑袋,低下了脑袋。
桓龁的一场“斩首”,给邯郸人带来了无尽的后怕,他们可不想再得罪高台上的那位年轻将军。
赵人怕了。
赵人集中的广场,为赵国王宫残存宫殿前的平地,四周排列着整齐的秦军武士。长戟的月牙,在冬日的阳光下,映射着慑人的寒光。
阳光下的邯郸,天气仍然有些冷。秦军士兵身上隐而未露的杀气,让这冬日天气里的气温,似乎又下降了几度。
郭开的声音,飘荡在一片寂静中,所有人的目光,一齐落在了赵迁的身上。
曾经的赵国国君,这个时候,才从浑浑噩噩中清醒过来,迎向众人的目光,大吃一惊,不知所措,傻傻的愣在了原地,脑海里一片空白。
蒙恬见到这一切,倒有些同情赵迁。想起前世的时候,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面对密密麻麻的观众,他的表现也跟赵迁差不多。后世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国君,是否会面对公众演讲,留下的名声可就大不一样。
“身为国君,公众演讲的训练,看来应当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行啊!”
第207章 公审(三)()
“秦军破城的时候,我劝赵王迁趁早逃离,暂时避往代地。可我没有想到的是,赵王迁命我放火焚烧赵王宫。大家生在邯郸长在邯郸,也都知道,邯郸的王宫,有建筑与民居相距不远,一旦起火,肯定会蔓延到整个邯郸城。”
早在牢狱中的时候,赵同便想好了说辞。荆苏造反后,还给他留了几天的缓冲时间。
“我当时就劝赵王迁,现在败局已定,何苦连累国人,搭上这么多同胞的性命。赵王迁一听,立即拔出了剑来,说什么管他火势滔天。不给邯郸放上一把火,哪能从秦军眼皮子底下逃走······”
嗡嗡嗡······
赵迁的话,引起了台下的一片议论之声。
“邯郸的那把火,是赵王放的?”
“那火不是秦军放的吗?”
“你见过放火的人救火的吗?”
“那倒没有。”
秦军破城后,虽然有流言传播,说秦军为了攻城,在邯郸放了一把火。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聪明点的人,明显发现了流言的谬误之处。
不少人清清楚楚的记得,王宫的大火,从赵王寝宫之处蔓延开来。那个时候,秦军根本就没能摸到王宫深处。
再说了,进了赵王寝宫,秦军还不奋勇抓捕赵迁,哪里会多此一举的放一把火呢!
台上的赵同,显得镇定十足,将秦军当晚破城发生的事,娓娓道来。
当说到赵迁在秦军围城的时候,每天变态到杀死一个宫女才能安心,最后逃走的时候,没有带走苦苦哀求的王后茗儿,反而残忍的杀死了她。
“我放火的时候,看见王后一动不动的躺在床榻之上,脖子上有掐过的痕迹,脸上带着泪痕,眼睛睁得大大的,死不瞑目。我就在想,多么美丽的一个人啊,就这样死无葬身之地了······”
说到最后,不晓得是刻意,还是感情的自觉流露,赵同的脸上,弥漫着肉眼可见的悲伤。
他的语调,带着浓郁的伤感,神似给灾难纪录片配音的声优,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