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勒令吕不韦回封地的消息传来,秦国的本土大臣,一片欢呼。
吕不韦担任丞相的时候,任命了很多来自六国的官员。身上有爵位的秦人,如果不巴结吕不韦,就得不到有实权的官位。不少秦国本土人士,心里早就不满了。
“派人去查,看吕不韦任命的人,有没有什么劣迹,我要向大王弹劾他们!”
御史府里,新任的御史大夫王绾,精神昂扬,意气风发,他要做出成绩来,没准儿,有朝一日,还能登上丞相之位呢。
原来的御史大夫蔡泽,年纪越大,胆子越小,不愿意与吕不韦为敌,大王很不满意。不过,蔡泽很知趣,主动辞了御史大夫,回家抱孙子去了。
王绾则不一样,他正处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只是早年在战场上受了伤,一到雨天,腿上有些疼,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担任文官,大展宏图。
嬴政念在吕不韦劳苦功高,对庄襄王有恩,又有仲父之名,不会取吕不韦的性命,但吕不韦门下的势力,王绾却明白,嬴政并不打算放过。
“反正吕不韦任命的官员,以六国人居多!”
王绾冷哼了一声,这些六国人,虽然行事努力遵守秦法,但骨子里,却把山东六国中的不良风气带了过来,互相说情,相互救援,走歪门邪道谋求升迁,钻秦国法律制度的漏洞·····
第105章 间谍()
在中国,本地人有歧视外地人的传统。主要来说,经济发达的地方,歧视经济落后的地方。上海人歧视浙江人,浙江人歧视江西人。
战国七雄当中,秦国国力最强,秦人心中确实存有某种大国强国的优越感。秦国的使者,出使六国的时候,真真切切实践了被后世称为帝国主义的外交,腰身挺得杠杠的。
秦人重实干,没有那么多歪脑筋,法律规定什么,大多数人不会想法设法开动聪明的头脑,钻法律的空子。商鞅变法时曾说,民众需要学会做“愚人”,这个愚人,可不是指白痴和弱智,而是大家规规矩矩的守法。
可商鞅之后,东方六国来的人,即使是法家信徒,明白商鞅真义的人,实在太少。
六国之人在秦为官,在国君面前动动嘴皮子,就火箭般的在政坛崛起。崛起之后,平常的故旧,通过各种方式,纷纷位居高位,形成了某种裙带关系。
功劳的大小,有时候就在于上面人的一张嘴。
六国来的客卿领兵,打了一个小胜仗,上面汇报的时候就会说成大功劳,爵位升得很快,后来居上。
小时候没有受到秦国法治环境的熏陶,六国之人,很难认同秦人严格奉行的理念。
时间久了,秦人和来自六国的客人,时有冲突,时而发生排外的运动。昭襄王时期,魏冉为丞相,就对六国来人敬谢不敏。不知情的人,暗自猜测,魏冉是怕六国来的有才之士,抢了他的丞相之位。
只是,如果秦人不支持魏冉的话,魏冉的排外政策,无论如何进行不下去。
时光流转,岁月轮回,秦国又一次,走到了一个排外的十字关口。
随着王绾的一声令下,秦国的御史四处出动,浑身打满了鸡血,暗中调查来自六国的官员。
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官员,中间还偶有那么几个腐败分子,何况,战国时代的官员,哪里有为人民服务这么高的觉悟。
御史一查,果然查出了不少六国客卿的污点。出行办事的时候,让驿站超标准接待;暗中与六国权贵往来,私通书信,泄露秦国情报。
偶有那么几个官员,经不住讯问,老老实实交代了他们的奸细身份。所谓奸细,那就是后世的间谍。王绾顺藤摸瓜,竟然在秦国查出了一个间谍网络。
“郑国,你到秦国,蛊惑大王,兴修水利,到底存了何种目的?”
廷尉府下属的监狱里,秦国廷尉隗林,正在审问来自韩国的间谍,水利专家郑国。
御史接到有人告奸,说郑国有一次醉酒后,无意间吐露,韩王交代他的疲秦之计。
早在庄襄王在位的时候,郑国就到了秦国,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觐见。后来通过贿赂吕不韦身边的舍人,才得以面见吕不韦,阐述他在秦国关中修渠的主张。
吕不韦早年在魏国大梁城呆过,白圭主持修建的水利系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得到吕不韦举荐之后,郑国成为秦国的都水长,主持修建郑国渠。
郑国似乎没有听见隗林的文化,他还在思考为之费尽心血的卓越工程。
“郑国,有人告发,你来秦国之前,曾经去见过韩王,韩王给了你什么样的任务?你主持修建郑国渠,有没有做危害秦国的事?”
啪的一声,隗林的手掌,重重的敲在案桌之上,似乎格外愤怒。
“啊——”郑国反应了过来,悄然叹息一声,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郑国渠工程,已经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若是成了断尾工程,那才真是危害了秦国的利益。
“韩王听说秦国热衷修建水利工程,确实有让我入秦,修建郑国渠,以此疲秦的想法。但我郑国,可以凭我的职业良心起誓,我从来没有危害秦国的想法,我只是想修建一道宏伟的工程而已······”
“宏伟?为了你的宏伟工程,秦国动用了多少的人力,耗费了多少的钱粮?”
隗林气不打一处来,关中郑国渠的修建,抽掉了不少人力,严重影响了秦国的用兵计划,也影响了关中的粮食生产。曾几何时,沃野千里的关中,在工程开始后,一度有缺粮之虞。虽然有蝗灾的因素,但关中的粮食生产受到影响,确实跟郑国渠的修建有关。
好在修建了都江堰的成都平原,粮食大量丰收,供应了秦国关中。
“快说,你的同伙在哪里?韩王到底派了多少奸细到秦国?”
“同伙?我没有同伙,入秦之后,我只是一心修建水利而已。”
······
普通人都知道,抓到一个间谍,最好能打掉整个间谍网络。隗林可不愿意相信,郑国真像他看起来的那么无辜。成为间谍的人,没有那么好对付。
不过,问来问去,郑国坚持自己的说法,渐渐地,隗林也失去了自己的耐心。
“大人,按规定,可以用刑了?”负责记录讯问过程的法吏,开口提醒道。
秦国廷尉府主持编纂的《封诊式》里规定,审讯犯人,并不禁止刑讯,但要符合规定的条件,遵行规定的程序。
郑国不愿意招供,而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案要案,又不可不慎重,符合用刑的条件。
“嗯,来人,鞭笞三十!”隗林挥了挥手,表示同意了用刑。
两个狱卒,凶神恶煞,走上前去,将郑国拖了出来,一把脱下郑国的裤子,露出他白白嫩嫩的屁股。没奈何的,郑国只觉得后面菊花一紧。
狱卒很粗暴,他们身为普通秦人,最不能容忍这样的外国分子,伤害他们热爱的秦国。
几百年的分裂,不同国家的人,传承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即使对现状不满,对昏庸的国君不满,六国人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国家。落到秦人身上,同样如此。
“啪——”
另一个狱卒甩了一下手里的刑鞭,检查着刑具是否质量合格,有没有人动手脚。
空气中传来的刺耳响声,郑国的身子不由得有些发抖。他从事的是水利专家的活,哪里跟这么阴暗的人打过交道,想到血肉模糊的屁股,不可损伤的身体发肤,郑国只觉得眼前一黑,昏死了过去。
“这些不懂得耕战的六国人,只晓得耍嘴皮子,胆子忒小,还没开打呢,就昏过去了!”
“怪不得韩国人打仗不行,瞧瞧这人胆小成什么样子了!”
“国人没有血性,韩王喜欢耍嘴皮子的人,活该只剩下了巴掌大一块的地方!”
······
狱卒们还没有见过这么胆小的人,况且,还是他们最为鄙视的韩国人,一个个都吐槽不已。
“够了!”隗林按了按手,示意狱卒们停止嘲笑,不过,郑国在他心目中的印象,实在是惨不忍睹。“将他唤醒,继续行刑!”
越是胆小之人,刑讯的威力越大,隗林满心盼望着,郑国能给他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喜。
“噗——”
郑国感觉脸上湿漉漉的,悠悠醒转过来,现实没有任何变化。拿着刑鞭的狱卒,正不怀好意的盯着他的屁股。
苍天啊,郑国在心里呼喊着,苍天啊,救救我啊。这一次,郑国想要昏死过去,再也没有成功。
狱卒手里的鞭子向后一甩,正准备以雷霆万钧之势,施展他的长蛇咬屁股绝技。
“手下留人,大人请慢!”
突然,一声清脆铿锵的声音传来,一位年轻的将军,大步走了进来。
“蒙将军,你怎么来了?”
隗林有些惊讶,但他并没有起身迎接。虽然蒙恬与嬴政的关系很近,但蒙恬的官位,却不及隗林的廷尉之职。
“我从军营回来的时候,突然见到了很多黔首,议论纷纷,说郑国先生不在了,修渠的事不知道该怎么进行。”蒙恬向隗林行了一礼,再怎么说,隗林的年纪在那里。“我一打听,才知道主持郑国渠的都水长郑国被抓了,事关重大,我想,得向大王汇报才行。”
“我打算拿到刑讯口供之后,就向大王汇报。”隗林见蒙恬没有失礼,心里的一丝不悦,也就烟消云散了。
“郑国渠的后续工程如何开展,存在郑国的脑海里,如果把他打坏了,秦国动员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蒙恬瞧了郑国一眼,文文弱弱的样子,但他脑子却很聪明,没有将工程的核心机密透露给任何人。
郑国这样的人,属于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水利专家,落在后世,也是钱学森、邓稼先一样的人物,离开了他们,很多重大的工程,根本进行不下去。
“韩国人,最是可恶!”
蒙恬一提醒,隗林迅速反应过来,郑国活着,郑国渠还有成功的可能,可万一郑国死了伤了残了,秦国就连成本也收不回来。
“我这就去见御史大夫,请求面见大王,当面汇报此事!”隗林指着一脸无辜的郑国,恨恨不已,“给我严加看管,别让他出事!”
有隗林的交代,狱卒就给郑国换了一间牢房,待遇跟秦城监狱的领导差不了多少。至少,暂时不用担心打屁股了。
“郑国,没想到却是这么胆小,哪里有在秦王面前镇定自若的样子。”
蒙恬回想着郑国的孬样,不由得哑口失笑,不过,这么聪明的人,即使我不来相救,他也有办法减轻自己的痛苦吧······
第106章 逐客()
“大王下了逐客令?”
傍晚的时候,蒙恬接到了嬴政逐客的消息。
“是的,大王下达的诏令说得很清楚,来自山东六国的人,没有取得夏子身份的人,统统驱逐出秦国。”甘罗的记忆很好,记得逐客令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之后,有鉴于秦国地广人稀,大力招揽六国民众,与秦人通婚生下的子女,被称为夏子,具有秦国的国籍。蒙恬的父亲蒙武,娶秦人女子为妻,蒙恬、蒙毅出生在秦国,自然不在逐客之列。
秦国有任用外来官员的传统,被一些六国人钻了空子,不排除有一些人身上带有六国国君的特殊使命,潜伏在秦国。
邯郸之战的时候,郑安平率领二万秦军集体投降之后,秦人就认为六国人,在关键时刻并不可靠。那是范雎并没有失去昭襄王的信任,亲自出面保下了范雎。
嫪毐之乱的后续反应,持续发酵,波及到吕不韦,吕不韦一倒台,墙倒众人推,再一次引发了秦人的排外情绪。
“大王刚刚亲政,经验不足,宗室大臣在旁边一蛊惑,大王难免一时冲动。”
设身处地,嬴政这个时候,心里很没有安全感,想到秦国可能有那么多的间谍,根本不可能一个个甄别,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统统驱逐出去。
蒙恬觉着,嬴政没有在秦国建立集中营,拘禁这些六国人,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即使到了后世,二战的时候,美国人为了国内的稳定,将敌国的移民,统统送到了集中营。
逐客就逐客吧,蒙恬没有想着前去劝谏。以嬴政的胸怀,迟早会认识到逐客的错误。
内心深处,蒙恬赞同驱逐一部分六国人,这些人目视甚高,自认为有宰相之才,随随便便就可以平天下。只要仕途不顺,就开始攻击秦国的体制有问题,大肆颂扬尧舜禹时代的美好。
对于这一批夸夸其谈的人,就该驱逐他们,留他们在秦国,也只会挤破脑袋争当门客,成为寄生虫。
那些真正的六国间谍,则需要细心调查,一旦查实,那就不是逐客的事了,直接砍他们的脑袋。
可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逐客,绝对是大大的错误。像李斯这样的人,也在逐客之列,那就是嬴政的一时冲动了。
李斯长期担任丞相府长史,又成为了秦国的客卿。秦国的客卿,可不是闲职,相当于政府的****,可以参与一部分政策的讨论、制定。李斯的手里,握有无数的秦国情报,一旦为人所用,对秦国的危害,绝对无以复加。
落在后世,一个政府秘书长、情报官员的叛逃,他国不欢天喜地的迎接才怪。
清冷的月光,洒在庭院前的空地之上,照出了一道,长长的寂寥身影。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李斯啊李斯,你在丰满的粮仓里呆了这么久,要再回到那个寒碜的厕所,做那可怜的厕鼠,你甘心吗?”
李斯巨头望着明月,低头思故乡,本来,他都打算安排人,前往楚国上蔡,将多年未见的妻子,还有曾一起赶着黄狗追兔子的儿子李由,接到秦国享受荣华富贵。
可没有想到,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他还没有来得及大展宏图,却等来了秦王的逐客令。
当年,李斯决心离开上蔡,追求远大前程的时候。曾经的同事,街坊邻居,对他冷嘲热讽。
“我说李斯,你在上蔡,也算是一个小官儿,等老了的时候,没准儿还会成为一县之长。你现在离开,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你们说说,李斯是不是傻了,放着吏员的工作不干,要外出求学?”
······
“等我李斯一个人回到上蔡,落魄潦倒,不知道家乡人会怎么笑话呢?”
李斯摇了摇头,想到上蔡那个小地方,很多人混一天算一天,为一点田地争得头破血流,李斯的内心,顿时变得无比坚定。
我李斯,绝不接受那样的命运。
这个时候,李斯想起了吴起的故事。这个时候,李斯才明白,为何吴起离开卫国的时候,郑重发誓,不得卿相之位,誓不还乡。
我必须得做点什么,李斯有个声音在呐喊。
他转过身,快步回到房里,拿出已经装到行礼箱中的砚台和毛笔。
“尤虞,给我研墨!”
同为楚人的尤虞,并没有离李斯而去,他投在李斯的门下,成为了李斯的门客。即使要离开秦国,同为楚人的两人,也要一起离开。
李斯铺好竹简,闭着眼睛,凝神而思,等尤虞准备好墨水的时候,李斯猛地睁开双眼,炯炯有神,提起毛笔,点在竹简之上。
命运的关口,激发着李斯的潜力。他只觉得体内灵感勃发,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跟随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