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美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成美男子- 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个女人做一块品茶、闲聊,那边,张昌宗带着娃儿玩了一阵,看她眼皮已经开始往下塌,看看时辰,也到了该午睡的时候了,便哄了进来,交给乳母带下去哄着午睡。

    “太太,师父,秀儿!”

    张昌宗笑着跳进来,看也没看,端起薛崇秀的水杯就一口牛饮灌下去,灌完了还皱眉嫌弃:“这是什么茶?又甜又香的?不好喝,换个别的来。”

    薛崇秀没好气的白他一眼,却也没多说,只让旁边侍候的人重新给他端水上来,张昌宗这才满意了,随意的坐着,笑问:“刚问过了,明天就能到扬州,乘了这么多天船,正好可以下去逛逛,我让阿松、阿柳他们陪着太太和师父下去走走,从广州运回来的新鲜货大多集中在扬州,再从扬州运输贩卖到全国各地,新玩意儿不少,我们要在扬州停留三天,太太与师父可以好好看看,有合意的,我让人送来。”

    郑氏摆摆手,静静喝茶,倒是上官婉儿好奇的拿出舆图来,看着上面的地名标注:“扬州就是这里吗?”

    张昌宗凑过去,指着地图解说:“对,就是这里,师父看,就在长江边上,从扬州顺着长江而下,就是出海口,流入的海洋叫东海,从出海口往北,可以去的地方就多了,沿着海岸走,可以去齐鲁之地,也可以继续北上,途经沧州中转,高丽、新罗、百济、倭国都不远。前朝的炀帝征高丽,还有本朝太宗征高丽,高宗时与新罗合兵破百济,水陆两路发兵,水路走的就是这个航线,前隋使节裴文林去倭国也是走的这个路线。”

    薛崇秀补充了一句:“这个航线比较成熟,舵手、水手、领航员这些都比较多,经验丰富,我们一开始走的就是这个路线。”

    上官婉儿点点头,凝视舆图片刻,又问:“广州呢?走的又是什么航线?”

    张昌宗点点舆图上广州的位置,道:“广州能去的地方就多了,师父请看。”

    从广州出发的海船多是走的远洋航运,航线就有好几条,从南海走,循着印支半岛东海岸走,越过暹罗湾,顺着马来半岛东岸南下,可以去到苏门答腊岛和爪哇一代;也可以从马六甲海峡走,横越孟加拉湾行至印度半岛南端。从这条航线走,途中经转一下,从印度半岛的西海岸走,可以霍木滋海峡走,去到阿拉伯半岛,再从阿拉伯半岛出红海,最远可以去到东非海岸。

    这个路线就是后世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张昌宗作为胎穿的半个唐朝土著,后世新闻里连续轰炸了那么多,他当然是知道的。

    张昌宗一直以为古代的航海技术要到明朝才会有大发展,没有足够的技术,是无法支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但查了资料后才知道,海运并非明朝独有,随唐时期就已经很热了。

    成为唐朝土著后,仗着能经常出入宫禁,又有女皇宠爱的情况下,查阅了不少宫里收藏的书籍和资料,综合前世知道的,倒也摸索、分析出许多东西来。

    薛崇秀又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一眼就看出在唐朝货栈和柜坊是很有钱途的行当,加之她娘还是太平公主,要钱有钱,要权有权的情况下,她无论加入哪个行当,都比旁人容易。这么积累着,有钱了就投到船厂,大力的发展造船技术,为远洋航行做准备。

    薛崇秀带着笑,眼神透着别样的神采,插话道:“我们的船队,高丽、新罗、百济、倭国,甚至再远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都跑回来了,经过一年的准备,在季风季来临前,今年打算派出一队目的地是东非半岛的船队,为了给船队壮行,我与六郎当亲临现场。”

    张昌宗也是一脸的兴奋,连连点头:“没错!东非海岸啊,我也好想去,可是,不知道要历时几年才能回来,我也脱不开身,要不然,能亲自去就好了。”

    唐朝时的东非,唐朝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唐朝时期的印度半岛,只是想一想就心驰神往,有种见证历史的兴奋,可恨他走不开啊!

    薛崇秀也是一脸又兴奋又遗憾的神情赞同的连连点头,这俩儿难怪这么合拍,骨子里都有一点大无畏的冒险精神来着。

    郑氏莞尔,摇摇头,却也没多嘴,倒是上官婉儿目瞪口呆,看着这兴奋地小两口,纳闷的问:“你们这般遗憾做甚?话说六郎的目的不是想弄一个岛屿吗?怎么又变成远洋航行了?”

    呃这要怎么解释这种事业蓬勃发展,事业做得成功的成就感,以及开创出一个场面的兴奋感呢?但是,代沟这种东西,真的不好说啊!张昌宗与薛崇秀对望一眼,两人都有些不知该从何说起的蛋疼感。

    在张昌宗心里,做官、领兵打仗做将军,都只是他没有选择之下必须要做的工作,但不是他的事业,薛崇秀亦然。在两人心目中,搞海运才是两人在这个大唐真正感兴趣和想做的事业。

    上官婉儿这一问把两人问得直接哑火了,张昌宗拍拍脑门,解释:“远洋海运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行当,秀儿更是投入了许多的精力和心力,有成果我们当然开心了!对吧?秀儿?”

    薛崇秀笑着点头,哪怕穿越了,他们首先也还是人,并不是穿越了便如何的与众不同,看破世事,依旧会有个好恶,会有特别想做的事情,两人都认为,要保护好心中在意的一切与想参与并发展海运并不矛盾,甚至,规划的好,还可以相辅相成,在达成目的的同时,还能顾及兴趣,好好发展事业,这并不矛盾。

    看两人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焉儿了一半的样子,上官婉儿噗嗤一笑,神色带着欣慰的道:“挺好,真的挺好,你二人自幼看着就比旁地孩子老成,无论做什么都比旁人自律、刻苦,现下这般兴奋得难以自持的样子,竟是第一次见,想来你们是真喜欢这桩事?”

    小两口一起点头,点得非常整齐。沉静如薛崇秀都不免双眼亮晶晶地,表情略有些梦幻的道:“师父,我与六郎想在这广阔的大海上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迹。”

    张昌宗嗯嗯点头,在这一点上,他与薛崇秀是十分合拍的。两人都认为,不论什么情景之下,人都当对自己好一点,做一点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哪怕为了生存,薛崇秀不得不抛下喜欢的音乐转而去经商,张昌宗不得不披甲带刀的领兵征战,但这些事情并不能妨碍他们过一点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因为无论是张昌宗做将军也好,薛崇秀去经商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让自己过的自在些,快乐些,为了保护自己心目中在乎的一切,但做这些并不代表就要让他们放弃自我,牺牲一切,如果是那样,那就是本末倒置。

    上官婉儿天生一颗玲珑心,若是先前还不懂,这下却是明白了,面上又是一笑,眼神带着羡慕及感动,感慨道:“甚好,不,当是极好才对,有心爱之物事,真真是极好的,我亦如此。”

    郑氏也是满脸的感慨,道:“如今看来,还是你二人活得明白,老身当向你二人学习才是。”

    上官婉儿与母亲对望一眼,两人眼里都有几分轻快之色,对这趟旅途竟不知不觉更加期待起来,真真是天地何其广大,宫里与之相比,看似管着天下万里江山,果然只是方寸之地,不值一提。

第442章 扬州大商() 
还没到扬州,阿松先乘小船入城,准备车驾、步障,等到了码头好让女眷出行。

    张昌宗陪着郑太太和婉儿师父坐着,透过窗户往外看,此时,远远地已然能看到扬州码头了,张昌宗指着码头边上林立的货栈,介绍道:“师父,北面那一片都是我们的货栈,是扬州码头上最大的一家,柜坊开在城。”

    已改作男装打扮的上官婉儿点点头,凝目眺望岸边林立的货栈,感叹:“只看货栈的数量便知扬州城的繁华。”

    薛崇秀道:“这里是距离出海口最大的码头,又是淮盐入京必经之路,漕运发达,自然货栈就多。上次来巡视的时候,码头上的货栈还没这么多,这次来,较之上次增加了许多。”

    几人闲聊中,船靠岸,阿松已准备好车驾和步障,架起步障来,上官婉儿乃是男子装扮,为了掩饰,唇上还黏了几缕假须,师徒俩儿骑马,郑氏、薛崇秀则带着宝宁行经步障直接上了马车。

    虽然扬州城里的人,肯定绝大部分都不认识他,但为了保险起见,张昌宗还是蓄了一圈胡须,改了装束,外表看着比他真实年龄最少老成了五岁,加上在外人面前特意故作老成,说是三十岁也不会有人怀疑。顺带一提,闺女也被他换成了男孩儿装束。

    谁知这一换不得了,不止孩子娘爱得不得了,便是婉儿师父、郑太太也是一脸的怀念,皆因父女俩儿相似的长相让几人不由得想起张昌宗年幼时的样子来,看着心头颇为亲切和怀念。

    虽说是顺路来视察一下产业,但是,完全不需要亲临现场。薛崇秀是个细致周到的人,在开始经营之初,以纵观上下五千年管理方式的经验,加之一路的摸索实践,规章制度、福利措施等便订的清楚明白。

    加之,她名下的奴婢、部曲便有不少,挑里面伶俐聪明,可堪调教且又忠心耿耿的出来管事,作为封建社会的特权阶层,很大几率保障了手下的忠心程度。便是到了当地来视察,更多也是把人叫进来见见,慰问一下,表示下关心,旁地,每年、每季度皆有报表呈上,一切尽在掌握中。

    扬州这块事务的管事人是薛崇秀的陪嫁阿严夫妇,宅子也是她使人照看,欢喜的迎了主人进屋,阿严恭敬的侍立一旁,等着主家问话。

    作为男主人,张昌宗也要陪着一起接见,但是,他基本不插嘴,就薛崇秀一个人说,偶尔需要的时候才说一句。

    “这几年,从运河上走的货船多了,货栈需求挺大,主子命奴婢等控制规模,不许弄得太高调,奴婢们自是不敢违抗的,倒叫一个名叫郭放的商贾趁机发展起来,如今,扬州码头上,除了我们便是郭记,风头还挺盛的,抢了我们不少客商。”

    阿严颇有些不爽,区区一个商贾,也敢来抢生意,阿严心下是不忿的。薛崇秀淡然笑笑,道:“无妨,若是手段规矩,那边是你们的手段比不上别人,自该检讨反省,然后仰头赶上;若是不讲规矩,自有不讲规矩的做法,何必不忿?”

    “喏,下仆知道了。”

    阿严有些郁闷。薛崇秀看她一眼,道:“这些年你一直做得挺好,分寸也把握得不错,我心里是知道的,货栈只是小利,关键还是柜坊的经营,抓好在柜坊存钱的货商,较之货栈重要。”

    “喏。”

    阿严高兴了些,小心地抬头看主子一眼,小心地请问:“娘子,听说这次小娘子也来了?不知下仆可有幸见见?”

    阿严是世代忠仆,对薛崇秀一贯忠心耿耿,在府里是极有脸面的人,薛崇秀笑着道:“自是要让你见见的。说来,你的女儿应该有八岁了吧?可教过了?”

    阿严又惊又喜,一脸的受宠若惊:“有劳娘子过问,下仆的长女是八岁了,比小娘子还大些,教了些规矩,也学着做事呢。”

    薛崇秀点点头:“如此甚好,宝宁一天大过一天,我与郡马商议,也该给她挑人了,明日你把人带进来吧。”

    “喏。”

    阿严又惊又喜,连连感激:“下仆明日便待小女过来给娘子看看,若能入眼便留下听用,若不入眼,下仆便带回去好好管教。”

    薛崇秀笑道:“你教出来的,我自是放心的。”

    正说着,外头的人来报:“禀娘子,门房上有个叫郭放的使人来投贴求见。”

    薛崇秀一顿,张昌宗乐了:“这家伙消息倒是灵通,这么一会儿功夫就找上门了。”

    阿严一脸惊怒之色:“端是放肆,娘子也是这等人能面见的,简直岂有此理!这等没规没矩的人,娘子无需理会,让下仆去料理就是。”

    薛崇秀点点头,没多加理会,不是她歧视商贾,而是时下世情就是这样,以她的身份,莫说郭放如今只是在扬州城里混得好,便是混成本朝有数的大商,在她面前也是抬不起来头来的。

    见了阿严,暂做歇息,第二日,又接见了阿严一家,把阿严那个八岁的女儿留下,指给宝宁听用,阿严一家才喜气洋洋地走了。自己的后代又能继续侍候主家的下一代,这代表了主家对她们的信任,是对她们忠心的回馈,自然欢喜。

    阿严一家走后,一行人出城去领略扬州的风光。此时,瘦西湖还没有踪影,还是条单纯的护城河,周围也没有各大盐商巧夺天工的园子,更多的是领略一下与北地截然不同的山光水色。

    上官婉儿做男子打扮,以张昌宗的叔辈行走,郑氏自然是老祖母,薛崇秀与宝宁自然就是妻儿,一家子出行,自然愉快。

    看了一天的景色,第二天,自然就该购物了。张昌宗这厮认为,出来玩,到了当地总要买点当地特有的东西,特别现在还不像现代物流发达,有许多东西是运不到京城的,比如说美食。

    郑太太出身北地世家,婉儿师父自幼长于宫中,习惯的都是北地的口味。扬州菜系闻名天下,与北地大为不同,张昌宗便想着带两人来尝尝。

    扬州城里最大的食店里订了个雅间,点了一桌本地菜来吃,郑氏与婉儿师父今天兴致都还不错,还让人上了一壶本地特有的花雕酒,浅酌慢饮,好不惬意。只是,这样的惬意却被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打扰了。

    “客官,套鸭请用,此菜补胃健脾,清淡爽口,最是适宜老人、小孩儿食用。”

    小二又端上来一道菜,张昌宗挑眉:“这不是我们点的菜。”

    小二一怔,连忙笑道:“对,这不是客官您点的,是楼下一位客人点了赠送的。”

    张昌宗挑眉,似笑非笑:“别人点了送的?是哪一位?来历不明的爷可不吃。”

    小二立即道:“好叫客官晓得,是本地大商郭放郭大爷。”

    外头,立即响起一道带着一点江南口音的男声用官话道:“某家郭放,不知可有幸见一见贵客?”

第443章 来历() 
“扔出去!”

    这年头居然还有不请自来的!张昌宗连眉毛都没动一下,只说了一句。

    “喏。”

    阿松带着人,熟练的堵嘴、架人,干脆利落地就把人拖出去了,一起扔出去的还有那碗刚上的套鸭。满意地听到楼下“啪”的一声,张昌宗笑着拍拍手:“好了,继续吃。”

    在场的人养气功夫都还不错,这么一个小插曲,解决了谁也不会放心上,安心的用餐。张昌宗素来对吃喝都不怎么在意,只要能吃的抵饱,什么都能往肚里塞,这样的性子,之所以会来食肆,不过是想着陪家人来尝个鲜,不想,就这个还被人打扰了,真是不爽,不过,不着急,等下就有人来解释了。

    果然,吃完饭起身,阿松来报,阿严的丈夫阿方已经在外头候着,特来请罪。这些都是薛崇秀的人,自该老婆处置,张昌宗不会插手,朝薛崇秀看一眼,薛崇秀道:“让他回去吧,把事情处理完了再来回话。”

    “喏。”

    阿松出去传话,张昌宗扶着郑太太和老婆、女儿乘上车,做男装打扮的上官婉儿则与他一起骑马缓缓往回走,一双眼眸频频四顾,看张昌宗落后了她半个身位,还控制着马匹等他走上来,低声道:“为师以前多在淮北一代行走,不意江南风光竟这般好,这趟被你骗你出来,倒也不算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