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荀林他们连大人加小孩,再把那个傻富子也算进去,满打满算也才二十四个人,用一人三十斤来算,也就是七百二十斤。按照正常施赈之事来看,能给足粮足米,已经能称得上大善人了!没想到王宁却大手一挥,直接给了八石大米!
荀林明白王宁这是知道了他的底细,因此才多给的大米,心存感激。现在王宁于他们有大恩,他又怎么会让王宁去他们的破屋里冒险走动呢,当即就开口劝阻了起来!
王宁听到劝阻,连转了几下眼珠子,看了看不远处那几处稀稀落落的破屋子,院落里也都是空荡荡的,不远处更有不少已经从屋梁往下倒塌的房子,端是十分触目惊心。
不过王宁却听不得劝阻,“荀里正说的哪里话,鄙人奉家主之命出来施赈,又如何会害怕区区茅屋!况且你等老的老,少的少,如何搬得动这五十斤一袋的大米,还是让鄙人手下这些青壮来代劳吧,举手之劳罢了!”
王宁话音刚落,身后水手又动起身子要把麻袋往身上背。但是荀林并没有放弃,当即来到王宁身前打拱说道:“王管家好意,我等心领了。不是某有意阻拦,只是这屋宅之中确实危险!”
“好了!荀里正莫要再劝,某只是让这些手下前去,又不是某要去!”王宁笑了笑,还是坚持了下来。说罢,指了指那几个水手说:“挑间看起来还算牢固的房子搬进去!”
“喏!”几个水手齐身蹲下,一人一包麻袋直接扛到肩上往有房子的地方走去。最前面是一个没有扛麻袋的在四处张望,看看哪个房子可以放东西。
见到水手直接抬起米袋就走,荀林无奈。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王宁再三坚持,他要是还不接受那就有点不识好歹了,只能笑着接受了。当即用肩膀捅了捅身旁的荀成,小声说道:“阿成你去带路。大米就放你那个屋里。”
“喏!”荀成听到大米放他那,哪里会拒绝,瞪大了眼睛笑着就追上去那几个扛米袋的,积极的引路起来。他虽然也将近六十了,但是身体一直很健朗,回来这几日闲着就修补了一下房子,还算能见得人,这才被荀林挑中来放大米。
再说了这八石大米可是他们的救命稻草,刚才还有人坚持要去县里领粥度余生呢!现在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谁不上心!荀成和富子两个人都比较有力气,刚好可以让他们守着。
荀成在前面带路,水手们扛着大米袋子跟在后面,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一个墙体已经裂开的屋子前。
可别看这个屋子有面墙已经裂开了,仔细观察你才会发现这已经是这里最好的屋子了。
荀成在前面引路,到门口时直接推开了们,自己却没有进去。几个水手排着队,鱼贯而入,进了房子看见里面空空如也,除了有几块从江里摸出来的圆润大石头,上面垫着一张大门板,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
几个水手刚进屋的时候也是一愣,还以为这里就是个空屋子呢,直到勉强认出那个门板应该是张床后才意识到这些老渔民已经是家徒四壁了!
怀着沉重的心情,水手们挑了个地方小心翼翼的放下麻袋再小心翼翼的走了出去,生怕弄出大声响把房子搞塌了。
岸边,王宁和荀林看着几个水手来来回回搬着这十几袋大米,一时间也没了话。王宁不时的回头看了看江面,眉间看似十分紧张,似乎在等人一般。只不过荀林等人的眼神都放在那八石大米身上,没有注意到而已。
王宁看了好久,神色越来越不自在起来,心中不觉暗骂了一番。随后王宁想到个主意,朝着刚才领头要去探路那个人打了个眼色,那人机灵一下子就会意了,上前扛起最后一袋大米就往荀成的屋子上走。
王宁看到那人不笨,面带笑意的指了指搬粮一行说道:“荀里正你看看,年轻就是好,这八石大米虽不多,但要让你们几个老少来搬,得搬多久!”
荀林还道王宁这是在说那八石大米,当下抱拳回道:“八石已经很多了,足以救下我全村二十几口人的性命。王氏大恩大德,我们荀氏没齿难忘!”
“荀里正说的哪里话!你我同为大夏子民,不分王氏、荀氏!”王宁也跟着客套了一句,随后又抱拳回到:“等他们搬完我们就要继续去下个地方了,荀里正自己好好保重!”
正说话呢,最后背着一袋米袋上去那人刚好进了屋子,趁着里面没人,狠狠的把米袋往地上一丢,这时候屋梁之上传来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有不少土灰撒了下来。那人机灵立马闪出屋子扯着嗓子大喊道:“不好,屋子要塌了!”连连大声喊了好几句,句句犹如响雷在炸在耳旁,每个人都把目光看向了屋子。
不过众人看了好久却没有看到房子倒塌,最后是一只硕大的老鼠跑了出来。站得近的几个人看到老鼠后,都不觉笑出声,还有一个故意嘲讽那人太胆小。
但那人的目的已经达成,见众人已经把目光看向了自己,便继续大声喊道:“刚才我在屋里看到不少尘土下坠,没想到是老鼠出没,惊扰大家了!”
这下子所有人都哄然大笑了,见他大喊大叫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是这等细枝末节的小事!笑得那人自己也不禁尴尬了起来。
突然那人睁大了眼睛,指着江边大喊道:“快看,又有一艘船,是官船!”
众人再次被那人所引导,远远看着那人指的方向转身看去,发现这次倒是真的!大江之上远远过来一艘大船,上面挂着“夏”旗,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朝廷官船,并且正朝着大家所在的地方赶来。
“今天还真是热闹!”荀林看着官船越来越近,心中苦笑。
第九十二章 五发其一()
大江上迎面而来的船,长而宽!若要按照夏制,能在大江之上行如此之大的船也只有朝廷设下的官船才行,加上船上醒目的“夏”旗正迎风飘荡,大老远都能听见猎猎作响,隐约可见船上还有不少甲胄之士正持戈而立,荀林等人确定这是官船无误!
久居大江之边,他们虽然没迎接过天使,但是官船却还是很常见的。
只是,今日恰逢王氏行善施米,这头人还没走呢,那头又来了一艘官船,而且看船头方向,无疑就是直奔这个小渔村而来,挤在一起实在稀罕。
平日里他们见到的官船大都只是匆匆而过,他们这样的小渔村从没有过官船停靠。看着官船越来越近,王宁带头来到岸边,荀林紧紧跟在左近,其余人等则自觉凑过来,站在两人身后等着官船停好有人下来。
好一会后,官船停在岸边,见有几个甲胄之士抬着一块大铁钩沉入江中,待船完全停稳了,跟之前王氏船一般伸出路板接通船岸两边。
路板放好,立刻有几名配剑戎装士卒三两步走下路板站在岸上。
虽然士卒眼前王宁、荀林已经领着所有人在岸边相候,但是其中一个领头的看了众人一眼还是站出一步,好像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一般,在众人面前扯起嗓子喊到:“朝廷官船到比,天使御史大夫钦点御史办事,众人速速来迎!”
喊声清脆而嘹亮,可见这个人的喊功颇为了得,立刻给人一种信服的感觉。
王宁这边等那人话音放落,首先上前抱拳作揖道:“草民江都王府管家王宁,恭迎御史!”
一旁荀林作为里正也不敢落了后,紧跟着上前打拱作揖道:“本村里正荀林,恭迎御史!”
“人到齐了吗?”喊话那名士卒补问了一句,两人连忙点头称是。确认好之后,那人才转身朝着身后的官船打了个手势。
没一会,官船之上走出一个身着棕色官袍之人,细看之下,如果认识此人的就会两眼放亮,这林应元军侯穿惯了戎装,现在一身轻衣官袍,倒也是有那么点意思。
林应元来到船边,却没有下船,只站在船上冷冷看着下面众人喝问道:“谁是此间里正?出来答话!”
听到御史喊他,荀林赶紧上前几步,再次深深作揖回道:“下官正是本村里正荀林,恭迎御史!不知上差有何差遣?”
“本使奉朝廷天使、御史大夫李公之命沿路征发民夫修缮大堤,每到一处按人口五发其一。”林应元边说边抱拳向着京师安夏的方向行了一礼,然后才看着荀林继续说道:“你既然是此间里正,就下去准备准备,一会本使就要带人走!”
“这……!”
听到朝廷要征发民夫,这下荀林犯难了,现在他们这里不是老就是小,青壮一个都没有!刚才是江都王氏的一个管家,随口糊弄过去了,人家也不会细问,现在朝廷要征发民夫,可没有那么好糊弄!
林应元看到荀林迟疑答不出话,当下板起脸色怒喝道:“怎么,荀里正对天使的命令有疑问吗?还是怀疑本官假传天使之意?”
“不敢,不敢!下官绝无怀疑上差之意!只是本村全村上下仅存二十四人,除去未到服役年岁的幼童几人,就是已过六十的老弱,仅仅两人可以抽调,可要是调走了,剩下我们老老少少到时候如何存活!还望上差通融!”
荀林见林应元再次大声喝问,无奈之下,只能一脸为难的神情的请求起来。
“哼!荀里正,欺骗本使就是欺骗朝廷天使,欺骗朝廷天使就是欺骗皇帝陛下!你最好想好了再回答,否则落个欺君之罪,到时你可担待得起?”
自姜或告诉他历阳皆可疑后,林应元便派了几艘小船打成江都王氏的名义出来施赈,发现有任何异常变派人回信。
刚才王宁下船后,看到整个渔村不是老就是小,如果实情如此,那么这群人根本不足以在水灾之中存活下来。
他王宁不傻,表面装作被糊弄过去,暗地里早就寻了个机会派一名精通水性的手下在船的另一面翻身下水,游过去通报了。
现在林应元知道这个村庄有鬼,自己又是名正言顺打着朝廷大义进行正面威压,他可不怕荀林糊弄,便再次开口威逼道:“这次水患之残像,荀里正也是见识过的。修堤乃百年之计,莫要为了个人私心而置沿江百姓而不顾!”
“上差明鉴,本村确实只剩下二十四人,今日悉数在场!”荀林被林应元这么一吓,只能咬着牙坚持道。
“那你身边这些青壮怎么回事?不是你村中之人吗?”林应元看到荀林还在坚持,假装没听到王宁刚才的话,开口问了一句王宁等人,
王宁看到林应元假装不认识他,赶紧上前抱拳答道:“回御史,草民江都王府管家王宁,今日到此乃是奉家主之命前来灾民,并非历阳之人!”
“这样的话,荀里正你们全村青壮全部在这次水患之中遇难?还是你们青壮为了逃避灾后徭役,全部出逃?可要知道这次你们从吴地交接回来之时,具体几人历阳令处可都是记录在册的,要不要本使现在就差人前去找汤县令核对一下?”
“这……”荀林皱了皱眉,面露难像,久久无法回答,因为他不知道从吴地回来的时候记录了几个人,心中没底。
看到荀林的表现,林应元更加肯定这人心中有鬼。
林应元遂没有理会于他,直接对着手下下令道:“你带着本使的信物去历阳城中调看计薄,给本使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莫不要整村青壮全跟着吴王走了!”
林应元话中带话,最后一句更是越说越大声,故意说给荀林听。
这下可把荀林吓得不轻,他们历阳是九江郡的,是朝廷下辖的,没有县府首允,或者官方调动,是不能到诸侯王手下听差的!
林应元一旁的小校领命作势大喊道:“喏!”说罢抬腿就要迈上路板有下船。
就在这时,渔场边泥泞的道路上,远远有几骑冲了过来,马蹄声,马鸣声大老远都能听得见。
众人回头,看见为首的一名骑兵打的也是大夏的官旗,
第九十三章 你是伪官?()
远处正在快速狂奔的几名骑马之人,为首一身青色衣袍。有别于军中的红色戎装,这显得有些宽大臃肿,头上则是木质的束发冠。
在场之人基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标准的大夏朝刀笔吏装束!
为首那人此时正单手扯着马缰,脚下正用力夹紧马腹,引得胯下坐骑嘶鸣不断。后背上则插着三支长方形的红色标旗,中间的旗子写着“夏”,右边上书“九江”,左边则是“历阳”,代表着他们的来历,正是历阳的县差无误!
那人背后几骑中间一人是棕色官袍,宽大的衣袖在风中飘舞,衣袖飘飘十分引人注目。身旁其他几人则是跟为首之人一样青色衣袍护在四周。
几个眨眼间,只觉得马蹄扬起的漫天泥污还没重新落下,几骑就已经冲到众人眼前。
眼看着最近的那个人就要冲撞进人群之中,好几个胆小的渔民正准备走到一旁避开。为首那人则一个打紧,扯紧马缰,前蹄扬起,然后再重重踏下来,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踩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泥坑。
那人停下来后,先是冷视了一眼全场,看到这里不仅有老弱渔民,还有一群统一装束的青壮。最后一眼扫到岸边还有一艘官船,上面还有一个身着棕色官袍之人,心中大惊。口中原本想好的几句威喝的词句顿时消散一空,只剩下干巴巴的:“历阳尉到!”
话音刚落,他身后几骑业已来到众人之前,同样也是到人前才勒马停下,脸上尽显倨傲之色!
居中那人傲眉一扬,也没有顾着扫视一眼全场,只看着岸上的人群,左手牵着马僵,右边拿着马鞭指着众人,“谁是此间里正啊,出来与本官答话!”
“又来了。”此时荀林心中哀叹一句,刚刚来了江都王氏,这还算好,人家是来施赈的,米都抬出来了。
后面来了朝廷天使、御史大夫李公钦点的御史,一来就直接开口要征发民夫!虽然去修堤管吃管住,在水患后也是个不错的去处,但是把村里仅剩两个有些力气的抽走的话,谁还来照应他们他们这些老的小的?
最让他担忧的还是御史要查他们村的人口计薄,如果查出个什么来,到时候免不了要得罪朝廷人马!
现在好了,那头还没解决呢,这头又来了历阳县尉!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差事等着他呢,搅得荀林心中烦躁不已。
现在历阳尉在前头喊话了,荀林只能戚戚的看了林应元一眼。见对方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便转身来到历阳尉身前作揖抱拳道:“下官正是便是此间里正荀林,见过历阳尉!”
“你就是荀林?”历阳尉轻轻踢了一下马腹往前走了几步,在荀林面身旁转了几圈,打量了好久后才策马回到荀林面前,略带玩味的看着他。
荀林心中升起一丝猜测,但是他不敢托大,当即点头称:“是!”
历阳尉得到荀林肯定的回答后,当即莫名的干笑了两声,然后盯着荀林考说道:“早闻历阳有一荀氏,曾出一人斩杀横行九江多年的悍匪杜如风。今日一见,荀里正虽已古稀之年,行之仍不用拄杖,话语之间亦是中气十足,看来勇风不减当年啊!”
历阳尉一番话说得荀林一阵错愕,刚才心中的猜想得到证实,这又是一个知道他斩杀杜如风之人。有别于王宁的是,此人眼光独到,一眼就看穿了那人就是他。
即便如此,荀林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渔村的里正,已经半只脚踏进了棺材里,哪里还敢拿自己当年的勇风说事。
不由得老脸一红,谦谦回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