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柄五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御柄五十年-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到姜或没有反应,巡使又提高声调喊了一声:“请广陵王接旨!”

    但是姜或还是持着王节在王位上发呆。

    一旁的方弼看着朝廷巡使似乎要发作,连忙上前几步接过了锦帛,对着巡使说道:“天使莫怪,王上闻常相噩耗悲伤过度,本相先代王上接下圣旨。”

    方弼上前解围,朝廷巡使这才收起脸色,从衣袖中取出几片竹简交给方弼,说道:“有劳方相了。这里还有一份朝廷邸文,还请方相代劳交给王上。本使另有要务在身,先告辞了!”说法转身就要走出前殿。

    “王上已经在宫中备下酒食,天使一路舟车劳顿,何不先用些酒食再走不迟。”方弼接过邸文,上前一步劝住巡使。

    巡使却没有回头,直接背对着方弼伸手摆了摆:“王上和方相费心了。本使奉命宣诏江南五国,片刻不得耽误。”

    “恭送天使!”方弼带头对着朝廷巡使行了一礼。

    殿内众官也赶紧站起来一齐出声唱道:“恭送天使!”

第三十五章 破局之人() 
恭送着朝廷巡使一步步消失在眼前,方弼这才拿出刚才巡使交给他的邸文看了起来。

    邸文是太祖皇帝时期所设立的一种位于圣旨之下的公文制度。

    但凡朝中有千石以上、地方有两千石官员的调动,还有朝廷的各项政策调整都会誉写成邸文,然后交由相府法曹驿官通过各级驿站转送天下各地,从而达到沟通中央和各地的目的。

    方弼此时还在想着常起病故的事,看了几眼邸文上的职位调动后觉得对自己没啥影响,就让身边的礼官把圣旨和邸文一起上呈给姜或,之后对着姜或行了一礼后便径直退下了。

    方弼带头退了下去,众官也纷纷行礼告退。

    这朝廷变动之事,对他们这些中低层官员来说只不过是徒增饭后谈资,根本无关己身。

    等姜或回过神的时候,朝廷巡使和殿中众官都已经不在了。正疑惑间,一旁的常侍从尉秦正赶紧上来几步说明了情况。

    发现自己又失态了,姜或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看了一眼发现殿中此时只剩下楚羽、蔺离、秦上缺等几个心腹人员。

    视线回到身前后,发现桌上多了一张锦帛和几片串好的竹简。当即放下王节,拿起锦帛看了看,里面的内容刚才巡使已经念过了,但是姜或还是忍不住又看了几遍。

    看完了锦帛,姜或这才拿起竹简看了起来。

    竹简内容比较简单,只写着迁成德侯、御史大夫司马和为丞相,开府治事,迁内史李承为御史大夫,领内史事。

    翻看着邸文,姜或心中却疑惑不已。

    常起文武双全,可领军政两事。但是这司马和他是知道的,老倌一个,用他为相治国还嫌手段不够老辣,哪里还知晓兵事。但是姜意却不设太尉一职来参议军政,让他十分疑惑。

    思来想去还是姜或还是无法从这只言片语之中想通姜意此举何意,于是招招手示意秦上缺和秦正回去各司其职,两人识趣的告退下去。

    待两人退下去后,姜或让楚羽和蔺离上身前来。两人上来后姜或把邸文先拿给楚羽。楚羽双手接过细读了起来,待看完邸文的内容楚羽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邸文上所通告的基本跟他之前的猜想无误。

    随手把邸文交给蔺离后,楚羽压低声调对着姜或说道:“王上观此邸文,心中有何想法吗?”

    “还请楚卿相教!”姜或也跟着压低声调说道。

    每次谈论这种事,姜或都是小心堤防,生怕被第四个人听到的。

    楚羽摆出一副就等着你问这个的表情,自信的说道:“司马相精通百家典籍,博学无误。但是此人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知兵事。今上以司马为相,却不置太尉参议军事臣以为有二。”

    “这其一,司马相处事以柔为主,以其治国有如无味甘草,用得一时,用不了一世。且司马相年事已高,再过几载,及至风烛残年,必告老还乡。这时候空缺出来的相位就任由今上拿捏了。”

    “这其二,自古皇帝亲政,必掌京兵。掌京兵者卫尉、执金吾也。故帝王欲掌权,此二人必为帝王心腹。彼时常相在,能弹压上下,聚拢李杨之徒。今时却不设武首,实乃今上窥司马相不知兵事,有心悬位以待,意在降服李杨二人。等时日一久,二人皆从今上,则权柄在手矣。”

    朝廷邸文还没到的时候,楚羽对此事就已经成竹在胸了。现在朝廷邸文一来,证实了楚羽所想,所以楚羽才能侃侃而谈。

    其实楚羽并没有把心中所想全部都说出来。

    昔日姜或被废就是因为张高、张骁二人一朝直上九卿之位,在军中无根无基,掌权时日不久就遭到常起挖空反噬,这才是姜或被废的基础。

    反观现在李信、杨安两人在任上已有五年之久,足以让他们根深蒂固,就算是姜意有心也无法急切除之,更不消说两人在姜意上位的时候可是立大功的。

    也正是因为杨安逼姜或禅位,楚羽一直很避讳谈及此人。今日不得已才在姜或面前简单带过分析了一下。

    不过姜或已经从回忆中走出,听楚羽说到李杨二人也没什么不自在的反应。现在要紧的是在这个阵容之中找到突破口,如果能有朝一日再入京师,李杨二人算什么,不还是臣子罢了。

    “孤这便宜侄子从小就在董沭阳的卢乡侯府长大,卢乡侯治事有余,但是谋国尚缺,姜意断然不会想出如此高招。想来是背后有高人献策啊!”

    别看一旁众人提起姜意都是今上今上的,姜或可不买账。姜意虽然年长与他,但是姜或总是在私底下称姜意为便宜侄子,讨些嘴上便宜。大家想想也觉得有道理,反而也不为外人道之,对姜或这样称呼也是听之任之了。

    “御史大夫,领内史事,李承!”看到姜或说姜意背后有高人,楚羽直接说出心中所想。

    “内史李承?”姜或在脑中思索此人。

    “李承乃河间人士,擅法家术。早年随张相为决曹,后来因为劝阻张相晋王,被张相所冷,挂印辞官。后来不知为何出仕常相,几年前为帝师,授今上帝王术。后迁内史,今擢为御史大夫。”楚羽说道。

    姜或听到李承擅法家术,先事张通,再事常起,现在又事姜意,觉得此人是个人才啊。顿时两眼发直,开口问道:“楚卿说此人就是姜意背后的献策高人?”

    “如臣所料无误,定是此人!”楚羽点头肯定道。

    “真要如此,孤王这便宜侄儿只要过上几载岂不是就能稳握朝中大权,到时候孤王还有机会吗?”姜或开始有些急了。

    “王上多心了。”楚羽连忙劝了一句。“王上以为李承此人为今上棋盘之上的强子,一子能定大局。但是棋是死的,人是活的。王上不了解李承此人,据校经处传回的消息,李承此人一向自视甚高,此前对常相借诸王之兵就持异见,更是对诸王可自行任命封地官职等颇有微辞。如今常相不在,司马相暗弱,今上要亲政毕先付权于李承。”

    末了楚羽还叹了一句:“这李承掌权,这天下必有一番变动,王上时机就在此人!”

第三十六章 江山权柄() 
姜或本来以为他和姜意对弈的这盘棋上,姜意手中执李承这枚棋子就可以稳中取胜,自己则会堕入失败的深渊。

    没成想。在楚羽的算计里,李承确实是棋局上关键的一子。

    但是这一子,他姜或也能用。

    只要掌握得好,即便棋在别人手上,那也能为我带来胜局。

    “哦,楚卿似有高论,说来孤王听听。”姜或听到楚羽说自己也能靠李承翻盘,心里开始挠痒痒了。

    “今上以李承为御史大夫,领内史事,总全国监察事,又治京畿三辅。可谓实权在手,丞相之下第一人了!如今司马相暗弱,时日一久,李承必定独揽国朝政务大局。而且李承此人乃法家人物,私底下一向主张天子集权,若其掌权,必与诸侯王产生冲突。王上请看这卷书册!”

    说到这里,楚羽伸手从袖兜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卷书册,早上蔺离去跟他说朝廷有巡使先锋探到相府里,他就知道必是此事。

    姜或看到楚羽掏出一卷书册,以为是楚羽有什么计策,立刻伸手接了过来。在案桌上摊开仔细看了起来。

    等看完了书简上的内容,姜或的神色变得有些难看,眉宇间还带着点疑惑。看完书简上最后一个字后,大手一扬把书简重新卷了起来给一旁的蔺离看,然后疑惑对着楚羽问道:“楚卿拿这吴国之事给孤看,是何意,孤王不解啊!”

    “王上可细想,吴王这几年在吴国境内任人唯亲,大肆侵吞铜铁盐业,这些本是朝廷所有,现在皆入吴王之手。如此一来吴王有铜可铸钱银,有铁可造兵器。兵强国富之下,吴王势必不再满足于吴国这一块小小的国土……”

    楚羽说到这里又停了下来,再说下去就是犯禁的事了,他不用明说姜或也能会意的。

    “楚卿是想说……吴王姜择会反吗?”姜或细细品味了楚羽说的话,越想越不是滋味。

    楚羽此时不敢接话,擅言诸王谋反,搞不好就是一个挑拨姜氏皇宗的罪名,那可是杀头的罪名,虽然此时只有君臣三人,但是还是不要说出来的好。

    但是姜或却没心思这么想,此刻他满心思都在想着吴王会反这件事。别看他处心积虑要扳倒姜意,重回皇位。但是他再怎么闹,他们都是孝恭皇帝一脉,都是太祖皇帝一脉。

    “他吴王姜择只是太祖皇帝之侄。当年太祖皇帝念兄弟旧情,恩泽于他,封为吴王罢了。他算个什么东西,竟敢贪图我这大夏天下!”

    想来想去,姜或愈发觉得吴王可疑,最后连常起都骂上了!

    “都怪常起这老匹夫,当年以孤舅父异姓称王逼孤禅位,为了让姜意上位,执掌一国权柄,反让诸王掌权。他好歹也活了一大把年纪,难道不知道权柄是什么东西,一旦沾染在手,还有能放得下吗?”

    是啊!权柄,权势!人沾染了权势,就像一块白布被染上颜色,还有机会再变成白布吗?

    大夏立国之时太祖以功大小,封八个异姓王,最后八王尽叛。还不是因为谁都想争得更高、更大、更强的权势。

    现在大夏立国百年,已历六帝。这姜氏皇宗血脉日益疏远,现如今的吴王乃太祖之侄后裔,跟姜或论族谱,都得隔开好远。

    “王上息怒!”楚羽和蔺离两人看到姜或在那破口大骂,连忙上前劝了一句。

    “孤王没事。楚卿继续说吧。”姜或虽然有些激动,却没有发怒,知道两人误会了,赶忙摆摆手,示意楚羽继续。

    楚羽尴尬的干咳了两声,这才继续说道:“刚才臣说过,李承此人擅帝王之术,自然不会容忍今上卧榻之侧有他人鼾睡。以李承之智,我们只需要寻一时机,将这卷书册丢在内史私宅之内,到时候时机自到。”

    “时机吗?怎么样才能算时机?”姜或有些不解道。

    “王上莫急。今上亲政,必集权。诸王的权势则在膨胀,尤其是赵、吴、齐、鲁、越等横跨数郡之大国。常相在时,诸王尚能安分守己。常相一走,时机快了!”

    “此事仰仗楚卿了!”听楚羽分析得头头是道,姜或眼下也别无他策,只能再等等了。

    反正五年也等过来了,就算是再等五年又何妨。按照楚羽的意思,诸王执柄时间越长,和姜意的矛盾自然会越大,早晚会有爆发的一天。

    此时,安夏城,上林宫前殿。

    殿中就姜意和李承二人。李承正在喋喋不休的讲着什么,姜意却没有心思听下去。

    常起病逝已经快有一个月了。姜意亲自操持常起的葬礼,以天子葬礼的规格葬入渝陵和思陵的交界处。

    一如诏书上所说的,常起的死如朝廷砥柱之崩塌,国家之千城尽失。

    但是砥柱压身,千城在他人之手,这种感觉对于姜意,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滋味。不为皇时还好,既然登极御宇,谁都不愿意当一个被人操控的傀儡,即使那个人是推自己上台的。

    现在常起一死,权柄落入姜意之手,姜意却没有那种初掌权柄带来的快感,反而有些措手不及。

    好在他有李承。

    这个自称通晓帝王之术的授业恩师。

    几年前,常起以李承为帝王师,当时姜意心底还是很抗拒的。因为李承是常起的人,就这么简单!

    但是。

    授业第一天,李承连书卷都没有打开,只问他什么是江山。

    他说江山就是国家,是大夏。

    李承说错了。江山就是臣民,臣子与万民构得江山。

    授业第二天,李承问他什么是帝王。

    他说帝王就是江山之主。

    李承说对了一半。天下是帝王的视野,江山是帝王的胸怀,万民是帝王的根基,臣子是帝王的手段。

    授业第三天,李承问他帝王如何治江山。

    他说帝王用群臣,方得以治理这广袤的江山。

    李承说对了。帝王只需要用手段和权术驾驭群臣,就能统治万民,治理天下,永固江山。

    授业第四天,李承问他什么是帝王心术。

    他说不知。

    李承说你且听臣讲。

    从此,姜意就在李承之下学起了这帝王心术,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攥紧手中的江山,成为一个万民敬仰的帝王。

    这宽敞的前殿,突然挂起了一阵凉风。

    冷不丁的,姜意打了个哆嗦,从回忆中转醒。

    看着眼前每日都要在忙完公务后抽出少量时间进宫为自己讲课的李承。姜意突然站起来,来到李承身旁拿起李承放在身旁的芴板交到了李承手上,并对着李承行了郑重的一礼。

    李承正讲得入神,不禁有些被姜意的举措吓到,连忙开口询问:“陛下这一拜何意?”

    “帝王之威,但凭先生驱使。”姜或严肃的说道。

    李承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又拿起手上的玉芴对着姜意问道:“陛下将芴板交代臣手上是何意?”

    “帝王之尺,但凭先生鞭策。”姜或又行了一礼。

    彻底明白了姜意在做什么的李承笑颜尽开,笑着对姜或说道:“陛下悟了,臣之幸,国之幸!”

第三十七章 再次折返() 
最近几天可忙坏了王宫内的众人,因为再过几日就是清明了。

    姜或直接召见了王宫少府,下令让其在清明前一定要备好相应物品,他要出城去祭扫席明之墓。

    巡使来过之后,在楚羽的劝解之下,姜或选择继续沉寂,等待时机。

    当初姜意允许他可以永不入朝述职,这就意味着姜或要被边缘化。而随着常起的病逝,他这个废帝的身份不再那么备受关注,甚至渐渐被朝中诸人所遗忘。

    另一头方弼也一样安静。

    当初常起让他盯紧广陵王是因为担心有人拿广陵王谋不轨之事。现在几年过去了,天下靖平,常起也不在了,他只需要静静的当着他的广陵国相,防着姜或有异动就行了。升迁?他一个废帝的国相,能在广陵国相任上致仕已经是祖坟冒烟了,谁会举荐他升迁。

    就这样,广陵城内众人出奇的平静。

    姜或每日在都督促王宫少府准备这些准备那些,他要以王的身份去祭拜席明,自然要多准备一些祭品。

    楚羽则带着校经处进入蛰伏期。

    机会需要时间来等待没错,但是机会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