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门161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时空之门1619-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胡二狗的美好生活并没有继续持续。或者说,除了他的那个“蛋蛋的孤独”没有了之外,其他的待遇倒是照旧。可是,他却不觉得这样的日子持续下去一定是个美好生活了。因为军训开始了。

    已经过了一年多军营生活的复兴军各级士兵干部们,并不是很情愿来这个所谓的少年军里,给“小崽子”(复兴军战士们对学生们的私下称呼)们当先生。他们被抽调出来的时候,都有些不愿意。因为部队生活简单明确,一点麻烦也没有。这就导致了他们不喜欢动多余的脑子,总想呆在部队的环境中生活。

    可是王书辉也没什么好办法。目前他能掌握的师资力量,就是这些在复兴军里接受了超过一年系统的现代小学教育,基本具备了现代社会小学三四年级文化水平的士兵和干部们。

    王书辉知道,让小学生教小学生,这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理论家看来,是很不靠谱的事情。但是,王书辉也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实际上,因为部队生活的稳定性和封闭性,目前复兴会下属各部门中,复兴军的平均文化水平是最高的。

    部队的生活,除了要在农忙时节支农之外,一般都是早晨和上午进行军事训练,这用的是身体。下午学专业军事知识,晚上学文化知识,这用的脑子。和其他工农和经济部门相比较,他们可以用更加固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复兴军的普通战士,明显比农业处和工业处的普通农工的知识水平更高。

    用小学生教小学生,历史上,新中国建立起来之后,直到新中国培养的新时代学生成长起来之前,都得算得上是一种常态。到了二零零年之后,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里,教小学生的老师,大部分也都是老牌子的小学生。还是在国家全面开展了支教工作之后,这种情况才最终改变的。

    不过,王书辉肯定不能一直让小学生教小学生。他的第一批学生,因为实在是没办法,只能采取,小学生教小学生,初中生教初中生,最后中专生教中专生的办法。

    王书辉的计划就是,白天老师教学生,晚上自己教老师。到了中专阶段,他还得在现代社会请人拍一大批,各个专业的,经过选择的,和他的人才建设计划以及工业建设计划相符合的,中专教学片,最后用这些片子给教师上课。

    想要给三千个学生上课,他自己一个人可能办不到。但是,按照每五十个学生配备一名老师的标准来说,给三千个学生需要的六七十个教师上课,这一点王书辉觉得一点儿难度也没有。

    王书辉给学生设计的课程也是当真不难。小学三年,只有政治/历史(初级唯物史观教育)、算术、语文、物理(基本常识)、化学(基本常识)、生物(基本常识)和军事训练,这七门课程。

    初中三年,只有政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语文和军事训练,这和小学对应的七门课程。

    中专就不是每个人都能上的了。只有在政治、数学、语文和军事训练这四门必须达标的课程上达标,之后再加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这三门课中的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才能继续按照专业划分去读中专。中专则是按照近现代工业体系的需求设置专业。

    王书辉觉得,按照十取一的标准,能有个三百人左右的学生,最后达到中专要求就不错了。现代社会的高中录取,要是认认真真的搞,而不是随便什么人交了钱就能往里拉的话,都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比例。

    不过,说实话,王书辉觉得即使是上了自己的这个中专,学生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王书辉在教材的编定上,是按照建国初期的教材选编的。就是这样,很多中学课程的内容,因为应对明朝末年这个时空过分的超前,王书辉都没有选用。

    王书辉把很多超前的科学知识,都作为后备内容,准备在建立起全国政权,进行了小学普及之后,建立国家级别的大学的时候,才拿出来用。

    小学三年,中学三年,中专三年,这就是王书辉的九年教育计划。实际上,如果按时完成了这个计划的话,大明朝还没有灭亡呢。1630年的大明朝还可以继续苟延残喘十多年。那个时候,王书辉的第二批学生都已经毕业了。

    和这所作为正规学校的复兴学校不同,针对工业部门设立的工业学校;针对医疗部门设立的医学校;针对部队设立的军事学校等各种复兴会现有学校,目前都属于阶段性的,半脱产的,临时培训班性质的学校。王书辉准备在首批学生的三年小学教育完成后,再把这些专业学校建立起来。

    他觉得清末弄的那些什么陆军小学堂,海军小学堂之类的专业学堂是很搞的。进行专业教育,至少学生也得具备小学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初级的专业知识之后才能进行啊。

    也不怪鲁迅那样,矿路学堂毕业,之后又接受了医学教育的人,转行当了作家。胡适那种最初学习农学专业的人,后来也变成了作家。

    清末新政乱搞一气,专业的教育体系,因为没有相关的教师建立不起来。表面上好像建了不少大学,但是最后什么正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没培养出来。反倒是弄出一帮帮的,换了一层画皮的,假冒伪劣的文科生,真正的封建文人的出来。要不然建国以后,全中国怎么也找不到几个真正的工业建设方面的大学生呢。

    作为一个文科生,王书辉是很瞧不起清末民国的那些文人的。他们也配姓赵么!

    现代社会科学,那也是建立在统计学,建立在社会实验的基础上的。社会科学也是讲究数据,注重调查实验的结果的。就单说一个传播学研究吧。胡适之流的所谓文人,知道什么叫抽样调查,哪个是控制实验么。

    王书辉写论文的时候,搞统计分析(包括单变量统计分析和双变量统计分析),虽然都是依靠软件完成的。但是,没有相关数据,没对大量的案例进行过抽样调查,不搜集大量的资料进行质化研究,他敢随随便便的给出想当然的结论么。

    即使是文科生,作为工业化时代的文科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文科生,王书辉对于胡适之流的封建文人的回应只有一个:“呸!你也配姓赵!”

    所以,即使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王书辉在给复兴会建立的正规学校里,除了意识形态教育和基本的文字能力教育以外,没有设置任何的文科内容。

    对于历史课程,他已经把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全都放到了政治课的内容中了。至于地理这门课,王书辉是把它放到了工业学校的采矿专业的。军事学校的绘图专业,也有相关的知识。

    胡二狗是想不到即将成为自己校长的王书辉,有着多么长远的考虑的。对于他来说,军训这件事情实在是太痛苦了。

    你要说军训很累,这话胡二狗还真说不出口。

    排队、站军姿、齐步走、踢正步,再加上个跑步。这些事情对于这些农家的孩子来说,真的算不上有多累。有充足的饮食,丰富的营养盯着,又是使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至少在体力上说,完成相关的动作,真的不怎么难。

    难就难在,让从小到大散漫随便,生活节奏极慢的准农民们,变得有纪律守规矩,这件事情实在是让人很难受的。

    站军姿还好些,但光是一个分左右的事情,就让以前也是靠着棍棒教育才完成的复兴军教官们很头疼。他们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过去自己挨的军棍,一点儿也不冤枉了。

    担任这次“小崽子”们的军事训练任务的,是复兴军训练营的战士和干部。复兴军的新兵训练,是统一在新兵训练营完成的。在承担这次任务之前,新兵训练营,已经训练了很多批新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了。

    可是因为这次对学生们的军训,王师尊要求只能骂不能打。所以,新兵训练营的战士和干部,都觉得有些不适应。

    。。。

    。。。

第136章 教学相长1() 
“只要开动脑筋,即使不打不骂,也是有很多办法收拾小崽子们的!”

    (王书辉经常戏称自己第一批的教导营的学生为“孩儿们”。小说し现在出身教导营的战士干部们,就用“小崽子”称呼他们自己的学生。)

    复兴军第四营第二连第五排第一队的教导员陈盛文的出身,很有意思。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家门,那是神算世家。说白了,就是世世代代都是靠蒙人,靠给人算卦骗钱混口粮谋生的。

    不过,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人都认同一个道理,所谓医人者不自医。按照这个道理,神算世家也是算人者不自算,几代人混的都很落魄。实际上,在年轻的陈盛文看来,自家这个神算世家,实际上和要饭世家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从他五岁记事儿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和老爹走街窜巷,凭着一副好口条儿蒙人。好的时候能够混饱肚子,大部分时候都半饥半饱。

    陈盛文觉得,要不是自家真的有祖传的识字和算术两项本事的话。自家的境遇恐怕还不如乞丐。乞丐讨饭的时候,优秀敬业的乞丐还能唱几段莲花落子呢。自家只不过是把莲花落子换成了胡说八道。他私下里觉得,自家的胡说八道,还没有乞丐的莲花落子有市场。

    算命这个工作,和种地差不多,是要看年成儿的。实际上,在农业社会里,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和命脉,农业社会的一切,都要和农业的收成相关联。不过,要是说谁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的话,乞丐的生活好坏,肯定最能反映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

    实际上,大明朝从弘治皇帝在位时期,就开始逐渐的进入小冰河气候期。不过从弘治皇帝到万历皇帝中期,东亚北大陆整体的气候状况变化,是一种缓性演进的状态。从万历中期开始,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气候才发生突然的,剧烈的变化。

    陈盛文的老爹陈光礼是嘉靖四十四年生人。因为之后隆庆皇帝时期明帝国放开了海禁,加上张居正开始对国家财政进行整顿。大明王朝从上到下的经济状况都全面好转。

    从嘉靖四十四年到年到万历二十三年,这三十年的时间里,跟着陈盛文的祖父学习谋生,靠蒙人过日子的陈光礼过了三十年的“黄金般”(能吃饱而已)的日子。

    陈光礼就是在所谓“万历中兴”的美好时代里,取了个瞎眼睛的农家姑娘为妻,生下了现年十六岁的陈盛文的。

    不过,陈盛文不光跟着父亲学会了家传的认字和算术两项本事,也和父亲积累历练出了一双敏锐的眼睛。他发现从自己出生开始,家里的状况就开始直线下降。用陈盛文的父亲陈光礼的话说,老百姓变得不好蒙了。

    在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老百姓的收入锐减,生活拮据。最为唯物主义的中国人,在这种状况下,肯定是要对自己的生活开支进行收缩,像算命看相这种不必要的开支,自然是第一个被砍掉的项目。

    就这样,陈盛文一家三口的日子越过越差。直到陈盛文十四岁那年,父亲和母亲双双生病,发起了高烧来。

    陈盛文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枝江县,属于城市贫民的一员。无论是陈盛文家方面,还是他母亲家方面,都是那种穷的底掉的底层劳动人民。所以突遇大变,特别是生病这样的事情。作为没钱的穷人,在经济的压力和公共医疗不存在的情况下,除了躺在床上等死以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对于这一点,在现代社会的网络上,有很多类似故事,但是完全是真事儿的桥段。比如说,旧社会乡下的人家,孩子生了病。孩子的父母,对这种情况,表现的令现代人无法理解。他们会不管不顾,根本不当回事儿的扛着锄头下地。最多就是离开前吩咐其他的孩子,“等到他/她死了之后,到地头上告诉我一声。”

    中国成语里有一句“虎毒不食子”的话。但是在实际上,史书上记载的大灾之年易子而食的史实汗牛充栋。不是那些人心狠,不爱护自己的孩子,而是无论经济条件,还是古代的那种医疗条件,都不足以支撑他们对自己子女的爱护。

    在中国社会进入到工业化社会,批量化的培养出大量医护人员,建立起全民医疗体系之前,清末民国时代的鲁迅先生不就写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么。

    老栓夫妻即使是很爱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敢于去搞“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可是,在迷信愚昧的封建社会里,在没有现代科学的医药行业,普及的全民医疗体系的情况下,封建农业社会能够支撑他们对孩子的爱护么。答案很明显的,不能。

    陈盛文很爱自己的父亲母亲,但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他的命运恐怕和老栓夫妻一样,是要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亲人死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却无能为力的。但是,不同于老栓夫妻,不同于满清末年的绍兴,被王书辉控制的枝江县县城,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现代的,专门为平民服务的全民医院。

    陈盛文从邻居家借了一辆板车,把自己半昏迷的父母拉到了复兴医院。还没等他下跪求肯,复兴医院的大夫就收治了他的父母。

    复兴医院,或者称复兴会实验教学医院,就是王书辉在明朝末年,建立起的第一家公共医疗机构。王书辉当初从教导营选出的医学学生,现在都已经算是合格的“赤脚医生”了。

    因为王书辉给他们上的医学课程,对他们进行基础医疗教育的教材,就是经过现代智能团整理增补的新中国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当然了,随着两年多来的学习,这些医学生和复兴军的军医们,和王书辉一起对现代医疗进行了基础性的,也是全面性的学习。特别是对人的生理状况的探索方面,复兴会的医疗系统的进步是很大的。毕竟现在整个复兴会掌握的近四百个医疗工作者,目前人均解刨的尸体,都要超过三具了。

    而且,随着复兴会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很多现代医疗的基本器材和工具,以及一些基本的药品,在钢铁厂,玻璃厂,化工部门等工业部门的努力下,不断的被生产和应用了起来。

    比如说听诊器(胶管部分使用碱液侵洗法制造杜仲橡胶代替),比如说针头,比如说玻璃针筒,比如说生理盐水(蒸馏水加精盐),比如葡萄糖注射液(玉米淀粉水解加蒸馏水),比如说酒精等器械和药剂等等,这些器材和药品的水平,基本上都能达到和超过近代水准。

    王书辉甚至从这些东西上,找到了些自己小时候的医院的感觉。

    不过,复兴会实验教学医院的真正的大杀器,还是王书辉通过时空门引进的大量治疗常见病的药物。

    陈光礼夫妻俩,就是依靠着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阿奇霉素和阿司匹林被救活的。

    对于古代人来说,小剂量的抗生素基本和万灵药一样。很多常见病如感冒,如外伤等,往往就是这些病发展成了炎症,要了古代人的命。所以,王书辉才着急忙慌的想要建立起近现代化工工业的。因为,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化工工业发展的副产品。

    比如所,目前工艺研究局下属的化学实验室的天字号项目,就是阿司匹林制造。复兴会的焦炭厂,已经为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两项重要的副产品,一个是煤气,一个是煤焦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