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兄说的是孕妇,可不是已经生完孩子的。”允熥道。
“都差不多。生完孩子身体更虚弱,更要遵从皇兄的话。”昀芷笑道。
“你呀,”允熥也忍不住笑了,“从小你就爱玩、淘气,比敏儿强也有限,好在你一门心思喜欢练武,不像敏儿三心二意,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成。”
“敏儿十分聪明,只是没见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若是她见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肯定比妹妹强。”
“哎,但如果她一直不能见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呢?”
“那一辈子做一个快乐、爱玩、无忧无虑、什么也不用琢磨的公主不也挺好?”昀芷笑道。
“说的也是。”允熥一愣,随即也笑了。
“哎,被你岔开话题了。为兄本来是想问你为何今日入宫的,不想被你歪到了这里。”允熥忽然又道“为兄问你,今日怎么入宫了?”
“怎么,妹妹连看自己的兄长、嫂子都有限制了?”昀芷做出委屈的表情。
“怎会?你每日都入宫为兄才高兴呢。可你大年三十晚上才和为兄在宫里说过话,还一起看了表演,今日才初二,怎么就想起入宫来看为兄和嫂子了?”
“这不是皇兄召妹妹的丈夫入宫,妹妹就顺便也入宫看看皇兄与嫂子。”
“这也说得通。可适才与昀蕴聊天的时候,为兄听说你故意减低体重;而且刚才和无忌闲聊,他偶然提起你昨天晚上听他说了为兄要派他去印度之事后,十分高兴,令他很不解。”允熥说道。
“皇兄你猜到妹妹的想法了?”昀芷神色不变,说道。
“猜到了。为兄只是好奇,你是什么时候猜到为兄的想法的?为兄昨日才告诉无忌要派兵征伐印度,你怎么猜到的?”允熥对此有些好奇。
“皇兄,你派无忌去广东,临行前妹妹问了他的使命,得知是去问广东的钱庄,那个,银根,对,银根可充足,可否一次借出大笔钱,妹妹那时就猜到了。”
“皇兄,当时妹妹才生下孩子不久,你就让无忌出门,可见是一件非常重要之事。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而无忌身上的差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祭祀有关,定然与军事有关了。可皇兄也没有频频召见武将,而且只是派无忌去了广东,没派他人出使其他省份,可见不会是军事改革,总不能只改广东一地吧。”
“既然不是改革,那就是打仗了。既然派无忌去广东,那定然是攻打位于大明以南、通海路之国;又让无忌问可否一次借出大笔钱,可见要出动藩国之兵,这一战的规模不会小,对付的也是一个大国。妹妹思来想去,只有印度。”
“妹妹你还说敏儿聪明,为兄看来,你比敏儿聪明多了。”听完这番话,允熥顿了顿,说道。
“妹妹就接受皇兄的夸奖了。不过妹妹只接受皇兄夸妹妹聪明,但妹妹觉得自己没有敏儿聪明。”昀芷笑道。
“都让你想到了,还不聪明?”允熥叹道。
“只要平日里认真观察皇兄的作为,再勤于思考,当然,也要不笨的脑瓜,就能猜到。敏儿若是也细心注意,也能猜到。”昀芷笑道。
“你呀。”允熥笑着摸了摸她的脑袋,但心里警醒‘我即使行事在大明官员眼中再天马行空,这么多年过去,总有人能总结出一些规律,猜对我的心思。尤其能在朝中坐到高品的官员,都是聪明绝顶之人,更善于揣摩人心。以后想要隐藏自己的目的,得更加小心才行。’
“皇兄,你也能听到三姐和无忌说的两件事就猜到了妹妹猜中了你的想法,也应该已经知道了妹妹的想法。妹妹想要跟无忌一起去印度,带兵打仗!”昀芷睁着闪亮的眼睛说道。总算她还注意,声音很小,没有被旁人听到。
昀芷猜测这些的目的,就是和张无忌一起去印度打仗。她从小喜欢练武,在危急之时还曾经亲自与敌人搏杀过,更非常偶然的带兵打过仗。虽然只是一个卫的兵马,而且也没怎么打对方就投降了,但这对她来说,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从此之后,她就一直期盼着有再次领兵打仗的机会。今年,终于被她等到了。
。
第1458章 求封()
“你去印度?”允熥轻声嘀咕一句,琢磨起来。
“皇兄,不要想了,妹妹又不是自己带兵去印度,而是与夫婿一起去,又什么可考虑的。而且妹妹七年多前还带兵打过仗。”昀芷又道。
“这可不同。你七年多前那次只是临时统领,当日就返回城中;若是真的带兵去印度打仗,就要久在军中,这可与临时统兵完全不同。”允熥顺嘴解释道。
“可是皇兄,当初,就在那次妹妹统兵追击蒙古人回来后,你说妹妹以后也有统兵的机会;五年前也说过一次。身为天子,金口玉言,岂能说话不算。”昀芷又装出可怜相。
“皇兄又没说不许你去统兵打仗,你急什么。”允熥笑道。
“那皇兄是答应了?”昀芷马上不装可怜了,惊喜的问道。
“原则上同意了。”允熥道。
“又是‘原则上’,”昀芷撅起嘴说道“每次一听皇兄你说这三个字,就不放心。”
“好,皇兄说错了。”允熥又笑着说道“皇兄会让你统兵打仗的,但到底如何,还要想想。毕竟女子带兵久在军中可不方便。史书上可没记载唐代的平阳昭公主在娘子关带兵打仗的时候如何安排的。”
听了这话,昀芷表情又变得高兴起来,刚要说什么,忽然听熙瑶道“你们兄妹这是聊什么呢,这么高兴?”
“是啊皇兄,妹妹也是很久才入宫一次,这你只顾着与四妹说话,都没和我说几句话。”昀蕴也笑道。
“好,皇兄多与说话。”允熥笑着说了一句,不再与昀芷聊,转过头与昀蕴说话。昀芷也侧头与敏儿闲聊起来。但她心里想着‘既然皇兄已经答应了,这几日就不与皇兄说这件事了。过些日子,大军要出动攻打印度前再与皇兄提起吧。’
……
……
之后数日,虽然大多数衙门仍然只有一两个人值班,当然也不会有明发的邸报,但京中大多数官员都知道了大明要出兵惩戒位于印度的孟加拉国之事。鉴于孟加拉国并未对大明称臣,而且阿拉干也确实几次向大明求援,即使是反对对外用兵的人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来,只能以浪费民力抨击。不过这样的官员已经很少了,大多都在闲职,也没人在意他们的话,所有武将,和相当一部分文官都赞颂陛下的决定。还有人因传闻的出兵太少而上奏折,请求重重的惩罚孟加拉国,多派将士。文官武将都有。
允熥当然不会搭理这样的奏折。他只要看一下上奏折的人的衙门就知道他们为了什么。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大都督府总政治部(兵部)和总后勤部的,还有少数户部的,派兵越多他们就越能上下其手捞钱打仗时候到底用了多少粮草、刀枪、弹药根本就没法细查,正是捞钱的好时候。
其他衙门的人则开始钻营,要想方设法调入征伐孟加拉国的军中。对于武将来说,和平时期想升官太难了,看着几年前就因为参加了伊吾之战、安南之战的资历相当、年纪相当、出身相当的人也没立多大战功就比自己高一品,没赶上前两次战争的都不想再错过这次;文官也差不多,伊吾之战后凡是当时在伊吾的文官,不论做了什么,全部记为上上,优先提拔,大家这次也都纷纷争抢起来。尤其是正四品要向三品迈进的官员,从四品到三品官位陡然少了很多,大多数文官一辈子只能在四五品打转,多得到一个上上的评价就多了一分升官的把握。
正好现在是过年,请人赴宴再平常不过,大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请自认为能决定决定人事的官员,主要是大都督府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的人吃饭,以及或明或暗的贿赂。
接到邀请的官员大多苦笑。现在到底派哪几个卫所、何人统兵都尚未确定,他们现在根本什么都决定不了。而且对于任命军中的文武官员,统兵的总兵、副将、参将发言权很大,求他们用处也不大。
但这些人还不敢拒绝宴请,拒绝了更得罪人,只能赴宴时一边表示自己说了不算,一方面拒绝或明或暗的贿赂。这个时候大明的官员还都比较淳朴,一方面是害怕受贿被抓,二也是担心自己做不成不好意思收钱。
上等勋贵倒没有到处赴宴或举行宴会,但也不着痕迹的增加自己在允熥或几位皇子面前的曝光率。
对这一切允熥都洞若观火,但什么也没做,开始正常过年,每日陪着自己的妻儿。这一日允熥又来到承乾宫,入门见了抱琴的脸色,心中就松了口气。这几日因为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去印度打仗,抱琴面对允熥的脸色一直不太好看,倒也不敢和允熥耍脾气,只是脸上总带着悲戚之色,有时还有泪痕。今日终于恢复正常,表明她很可能已经想通了。
“抱琴,你可愿意文垚去印度带兵打仗了?”闲聊一会儿后,允熥试探着问道。
“夫君,妾当然不愿,可妾也知晓夫君既然决定了,也扭转不来。只能接受了。”抱琴道。
“你不用担心,文垚统兵打仗也不会冲锋在前,不会有性命之忧,这点你不必担心;印度也是十分富庶之地,孟加拉此地更是印度最富庶的地方之一,文垚在印度不会受苦。”允熥心里高兴,又出言安慰抱琴。
“这妾也听娘家兄弟说过了。只是想到文垚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回京也不方便,心里就难受,哎!”抱琴叹道。
“孟加拉到京城也不算远,等克拉运河修通后更近,可以每年过年都让他回京;况且就算他不封到印度,封到外地也不会常常入京,也没多大差别。”允熥又赶忙说道。
允熥安慰了一阵,抱琴又道“夫君,别的妾也不求了,文垚也是夫君之子,夫君也很喜爱文垚,定会安排的妥帖;只是有一件事妾要求夫君他已经要成婚、就封了,也应正式加封为亲王。妾求夫君给他好一点的封号,而且加封仪式隆重些。”
。
第1459章 爵位改革——降等袭爵()
允熥安慰了一阵,抱琴又道:“夫君,别的妾也不求了,文垚也是夫君之子,夫君也很喜爱文垚,定会安排的妥帖;只是有一件事妾要求夫君:他已经要成婚、就封了,也应正式加封为亲王。妾求夫君给他好一点的封号,而且加封仪式隆重些。文垚到底是夫君的长子。”
听到允熥告诉她要派文垚去印度打仗之事后,抱琴马上就判断出这件事自己是改变不了的,在近乎绝望的哭了一晚后,第二日抱琴已经恢复了理智。但她想起允熥略有些不好意思的神情,岂会这么快表示接受?当然要拖几日,充分表达自己的伤心,让允熥多愧疚几日。为她自己,为文垚多要一些好处。
当然,也不能拖得太长,拖得时候太长也不行。抱琴反复琢磨,甚至派出自己的下人装作不经意去问允熥的心情如何,最后决定今日向允熥表示接受,并且提出她自认为并不过分的请求。
她的决定丝毫错误,允熥仍然怀着对她,对文垚的愧疚之情;她的要求也不算过分,允熥理应答应。但是,“抱琴,”允熥斟酌着说道:“此事,为夫自有考量,现在还不是加封他的时机。”
“夫君,文垚即将成婚、就封,现在不是加封的时机,何时是?”抱琴带着一丝埋怨语气说道:“莫非在他夺下封地后才是加封的时机?”
她本来只是在抱怨,却不想允熥点点头说道:“这正是为夫的用意。”
“夫君,你这是何意?”抱琴不解的问道。
允熥犹豫了一下,似乎在琢磨要不要现在就告诉抱琴。但他最后还是说道:“罢了,你早晚也会知晓,就先告诉你。不过你可不要对旁人说,即使文垚也不能告诉。当然,也不需你保密多久,最多二月,为夫就会公开。”
“妾定然不会告诉旁人。”抱琴点点头答应,心里想着:‘听夫君这意思,就连皇后也不知晓。也就是说,此事我是第一个知晓之人。又有一件事占在了皇后之先。’
“你可曾想过祖父定下的,对宗室加封的规矩有何不妥之处?”允熥说道。
“妾岂敢妄议祖父定下的规矩。”抱琴马上说道,丝毫没有迟疑。
“你不必如此。”允熥说道:“祖父虽然是一代人杰,若不是人杰,岂能以一介平民之身做了皇帝?但也会犯错,所做之事未必都是对的。你若是认为有不妥之处,尽可放心说,为夫不会怪罪。当然,这番话在外面可不能说。”即使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也会犯错,但在他生前提出是可以的,可以说是犯颜直谏,但在死后提出可不成。
“妾认为,祖父定下的规矩十分妥帖。”抱琴又道。即使允熥这样说了,她也不敢提任何建议。
允熥摇摇头,但也不再说什么,只是说道:“祖父当初定下的规矩,不许宗室子弟经商、做工、种地,也不许参加科举、入国子监、讲武堂读书,只能牧守一方统兵治民。而且祖父定下了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级封爵,各等均定下俸禄。”
“夫君,这不好么?祖父当年将八代以后的宗室都考虑到了,为他们预留了俸禄与爵位,使得宗室人人不愁吃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岂不是好事?”抱琴想了想继续说道:“虽然等数代之后朝廷负担不轻,可夫君不是将许多藩王都打发到了海外,也包括文垚,朝廷的负担不会多大的。而且贸然改动,会引起宗室不满,夫君还请慎重。”
抱琴当然马上听出了允熥的言外之意,不由得劝说起来。宗室是大明朝廷一个很有分量的筹码,或者说派系,即使他们不会在朝中为官,也不会过多出现在京城。现在因为允熥的种种做法对宗室大多很好,所以宗室都支持允熥,这也是允熥能够顺利推行各项改革的原因之一。
但若是动了宗室的利益,他们定然会反对,而且取消对允熥的支持;之前因为允熥改革而利益受损的文官也可能会趁机反扑。允熥若是撑不住,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就只能夭折,以后也不用想进行改革了。
“你说的为夫明白。可变革是一定要变的。祖父当年考虑到了八代之后的宗室,但九代之后的宗室呢?十代甚至更多代之后的宗室呢?即使许多藩王封到海外,但总有在中原不愿就封的亲王、郡王等,这些人也不断传袭后代,早晚有一日,朝廷会不堪重负。加封藩王至海外只能延缓这一日到来的时日,但不能免除。”允熥说道。同时他回想起前世看到过的明代后期许多已经没有爵位可以承袭的宗室的惨状。有些人饿死了,有些人则去做强盗。碍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地方官抓来了也不敢严刑拷打,更不敢杀头,顶多关几日就放了,嘱咐这一系的亲王严加管教。可亲王岂会听地方官的话管教他们?何况关在府里还得自己给饭吃。装装样子就放出去。最后在一些地方宗室成为了当地的毒瘤。
“当然,为夫也知晓你的话有道理。所以为夫也不打算进行多少变动。只是变动三点:其一,从为夫的诸子开始,不再成婚前加封亲王,而是较低的世袭爵位,只有为大明立下功勋后才能提升。”
“其二,世袭郡王以下不含郡王的爵位的宗室,允许做工、为农,允许参加科举、入国子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