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陛下。”周元对于允熥将他这么个小小的六品京县县令履历记得这么清楚有些奇怪。
“你这三年的考评朕也都看过了,均为中上,黄淮还向朕称赞过你。”
“这是府尹大人过奖了。”周元又道。
“周卿,你可知道,当初朕知晓你的考评如此高的时候有些惊讶。毕竟,当初朕见到你的第一面对你的印象可不怎么好。”允熥想起了他第一次见到周元时的情形,说道。
“陛下,臣家境不好,可父母却执意让臣读书,可供臣读了三四年书后已经将家底掏空了,不得已求了臣的舅舅,让臣的舅舅供臣读书。臣的舅舅家里还宽裕些,而且臣当时显得聪明些,想着若是能供出举人甚至进士对自己家也有好处,就答应了。”
“臣之后考中了秀才,但在之后连续四次参加乡试都没能考中,臣的舅舅毕竟与臣的母亲是亲兄妹,对臣还爱护;舅母就不愿再供臣读书,想让舅舅送臣回去。”
“臣不得已,为了能继续读书,就四处找寻能赚钱的门路。臣从小对于诗词还算精通,虽然比不得如同陛下这样的诗词大家,可总算也有了些名气,京城的文会还愿意让臣参加。”
“臣当时非常窘迫,为了赚钱,只能说一些违心的话了。……,臣请陛下责罚。”周元最后跪下说道。
允熥第一次见到周元时,周元做的事情可不光彩。当时还是建业元年,有一日允熥出宫去国子监视察,返回的路上听闻在莫愁湖畔举行文会以诗会友,当时对于伪装一个著名诗人还很有兴趣的允熥就去了,包了一艘船在湖上,听到题目后‘作’了一首词派人送到文会的主持人手里,心里想着‘皇帝匿名参加文会拔得头筹’这样的事情传出来后也是一段佳话。
可没想到这次文会举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捧红一个姓胡的人,举行文会的钱也都是这人出的,虽然允熥的词比那人托人捉刀写的诗还好,但还是被主持人周元与请来评定诗词的翰林评为第二。
当时允熥的心情不太爽。任谁作出一首第一的诗词最后却被评定为第二都不会高兴。不过他毕竟是皇帝,不会当场说出来,那样对他的声望也不好,但对周元和那个翰林的印象自然不会好,认为他们人品不行。当时周元只是个秀才,他不会与周元一般见识,但回去后就把那个翰林给撸了。
虽然当时无人知晓允熥也参加了那场文会,但慢慢的事情就传了出去,在京城广为人知,还成了本地人带领外地人游莫愁湖时必讲的典故之一。
不过那件事已经过去了,允熥也在得知周元为官的考评中上后派锦衣卫探查过,得知周元当时的生活很困顿,而且除了举行文会时说几句言不由衷的话外平日里为人很好,那点不好的印象慢慢消弭了。
“周卿不必如此,朕也听闻了你当时的生活困窘,能理解你的所作所为。”允熥笑道。
“多谢陛下恕臣的罪过。”周元又道。
“那哪里就是什么罪过了,也不需朕恕什么罪。而且朕还有些好奇,当时你们要捧的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允熥颇有些兴致的问道。
“胡盹当时自然是很不高兴,不过后来得知那首词是陛下所做后又非常惶恐,一直过了许久都未见陛下追究才放下心来。不过之后他的名声就不好了,也无人敢再捧他。他也没能中举中进士,至今仍在家读书。”
“与他相比,臣的运气很好。虽然当时臣是主持人,但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评定诗词的梅翰林与胡盹兄身上,臣并未被人所熟知。”周元又有些庆幸的说道。
允熥又问了几句,周元一一作答。
经过说这一番话,允熥与周元之间君臣的分隔好像没那么大了。允熥让他坐到自己身旁,又问道:“朕记得你是应天府溧阳县人,之后虽长期借居京城,但每年也会返回家乡住几个月。”
“是,陛下。”
“你家里也是农户出身,你也曾经种过地。”
“是,陛下。”
“这就好。”允熥笑道:“适才朕说过要嘉赏与你。正好你已经为江宁县令三年,也该调任了。等过了年,朕任命你一个官职,正好适合你。”
“臣多谢陛下。”周元马上说道。
“坐下。朕还没下旨,也不需你如同领旨般行礼。”允熥又道:“今日是大年初一,此时时候也已经将近午时,朕也不耽误你与家人用饭,你这就回去吧。”
周元正要行礼,允熥又想起来什么,说道:“改任你为他官是因为你之前三年的考评为中上,而且你的过往履历又十分贴合朕要任命你的官职,算不得对这次这个案子的嘉赏。朕还要对你有所赏赐。”
“周元听朕口谕,赐你上用的绸缎一匹,上用的笔墨纸砚一套。”
“臣谢陛下恩典。”周元跪下说道。
允熥点点头,又和他说了几句话,让他退下了。
可是等他一退下,允熥马上对身旁的宦官卢义说道:“你回头将朕适才与周元的对话都详细的告诉锦衣卫指挥使秦松,不能有所差池,尤其是朕与他说有关于五六年以前的事情那一段,要一个字不能差。至于缘故,秦松知道朕要让他做什么。”
“是,陛下。”卢义躬身行了一礼,随即退下。
允熥今日之所以留下周元,并且与他说那么一大段的话,当然是有目的的。一来,周元确实有本事,值得重用,自己留他在宫中与他亲自说话,让他有自己被重视之想法,能鼓励他以后更加卖力办差。允熥要交给他的事情很重要,必须得很用心的官员才行。二来,也是为了再次传递出一个信号。
允熥一直认为,为人较差但很有理政才能的官员比为人高尚但丝毫没有理政才能的官员对国家要有用得多,后者用来装点门面是好的,但用来做实务官必定会误事,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尤其是他这些年一直在进行改革,没有理政才能的官员面对很多连可供遵循的先例都没有的政务根本不知道怎么办,要么乱搞一气要么将事情拖延下去,造成很多问题。只有很有才能的官员才能将事情办好。允熥也很想提拔这样的人。
可问题是儒家认为德在才之上,认为无德有才之人造成的危害比无德无才的人还要大,也反对无德之人为官。
允熥之前曾经颁布过《举贤令》,让各地的官员推举有才之人为官,地方也推举了一些有才能的人。可这样的人并不多,地方上推举来的大多数都是有德但不一定有才之人。
允熥知道再发布一遍《举贤令》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采用别的方法。周元当年为了赚钱在文会上做过的违心的事情普通百姓不知道、不了解,可官员们都很清楚,他因为那些事情也一向被认为是私德有亏之人,被很多文官所鄙视。
允熥亲自与他交谈并且提到当年的事情还表示不介意,就足以让官员们明白自己的态度:对于有才无德之人也愿意重用,从而使更多的在朝官员举荐有才但按照这个年代的观念德行有亏之人。
允熥将此事思量完毕,侧头看了一眼刻漏,见已经过了午时初,站起来让王喜整了整衣服,对他吩咐道:“朕要去坤宁宫用膳,虽然皇后也应该知晓朕中午肯定去她那里用膳,但也说一声的好。”
说完这句话,他又好像对自己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幸亏在等候调查袭警案与捉拿卢明博、李贯的时候朕已经将其余的番国使者都接见过了,要不然可就得耽误午膳了。”
王喜答应一声,在允熥向殿外走的时候对两个小宦官轻声吩咐几句,又赶忙跟上。
熙瑶当然对于允熥今日中午会来她这里用膳午休毫不意外,听到小宦官的话后也不着急,将手头的事情都吩咐完毕,估摸着允熥快要到了去宫殿大门迎接。
她走到宫殿大门处的时候正好允熥也赶到了,熙瑶忙行礼道:“臣妾见过官家。”
“叫夫君就行了,这里也没有外人。”允熥笑着将她扶起来。
熙瑶也笑着站起来,对他说道:“夫君,今日中午打算吃什么?”
“为夫记得昨日还剩了些干玉米粒和花生,让御膳房将剩下的都炒了。其余的菜就做川菜,但不用花椒或胡椒了,用辣椒代替。”
“辣椒?妾记得昨日尝了尝辣椒,可真是太辣了,用来做菜恐怕敏儿她们吃不惯,也影响原本菜式的味道。”
“这你可就不知道了,川菜用辣椒来做才最好吃,花椒或胡椒都不行。不过也对,熙怡和敏儿或许就吃不惯。那就对半,一半菜是放了辣椒的川菜,另外一半是平常的菜式。”允熥说道。
小宦官赶忙去传令,允熥与熙瑶携手走进宫殿。
这些日子一直没有下雪,天又冷敏儿自然不会在外面玩,可听说允熥来了马上小跑着过来:“爹爹!”
“哎!”允熥将她抱起来,笑道:“上午有没有淘气?你可就会淘气。”
“没有。”敏儿嘻嘻笑着说道:“上午姥姥和大舅母小舅母入宫来看母亲和二姨,敏儿与三个弟弟也陪着母亲和二姨一起与姥姥说话。”
“而且敏儿才不是只会淘气呢!”敏儿又反驳道:“姥姥和大舅母小舅母一直夸敏儿是个文静的好孩子呢。”
“那是她们不好意思说你。”允熥笑道:“爹爹同别人说话的时候也从来不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淘气,即使那个孩子比你还淘气。”
敏儿又不满的说了什么,允熥笑着安慰她几句,将她放下。
之后允熥见其他人都听不到了,对熙瑶说道:“今日上午岳母来了?说了什么?”
请记住本书:。。更新最快网址:。
第1210章 由一个笑话所引发的()
“夫君,妾的母亲入宫只是与妾和妹妹聊家常而已。妾的母亲入宫最关心的自然是妾的和妹妹在宫中过得好不好,垣儿、敏儿、圻儿他们有无生病,身子如何。妾自然是告诉他们妾与妹妹在宫中过得很好,垣儿他们身子也很健康。”
“妾的大哥现在水师,可之前大明却在西北内陆打了一场大战。妾的母亲说,当初应当让妾的大哥在陆师为将才是,或许现在也能为薛家争来一个世袭的爵位了。”
“今年又是乡试年,妾的弟弟上次没考中举人,妾的母亲很想让他这次考中。不过几位先生都说,依照他现在文章的水准,策论那一篇定然能取中,可经义那一篇只有两三成取中的可能。妾的弟弟今年考中的可能太小了。不过妾安慰母亲,煕扬今年才二十岁,还年轻得很,即使今年没考中也没什么。……”熙瑶说道。
“没有询问年后改革之事?”允熥问道。
熙瑶摇摇头。
允熥心下稍安。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年后肯定会进行改革,其中说不准就会涉及军事方面。尤其是他今年赶在年前宣布设立文职武官,武将们肯定担心他会进一步限制他们的权力。
所以一定会有人会劝说薛宁探探允熥的口风。薛宁就算自己对此不在意也不愿参与,但也未必能道。虽然她是个姑娘,但练武可比只是被允熥逼着划拉两下的允熙勤奋多了,一对一单挑允熙可打不过她。
“二舅舅的友人老家在浙江海盐县,这个县应当是靠海的吧,也不怕兄弟将他扔进海里?”敏儿也笑着说道。
允熥本来正笑着,听到这话却忽然想起来什么,问熙瑶道:“你可知晓煕扬那个友人姓什么?”
熙瑶一愣,想了想说道:“应当是姓萧,妾记得母亲提到时说姓萧。”
“他家境如何?”允熥追问。
“家境,应当不差。”熙瑶仔细思索:“母亲与妾说起他的时候提到他穿着绸衣,并且是苏州产的上等绸缎,虽比不得上用的,但也差不了多少;用的笔墨纸砚也都是上好的东西。那人家里似乎是商人,对商贾之事虽然不曾管过,但很熟稔。”
“大约就是出自这一家了。”允熥轻声自言自语道。萧可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来自浙江省海盐县,又是有钱的豪商人家,只可能是萧卓一家。而且萧家凭借在南洋奴仆贸易中的先发之利,现在与唯一一个允许在大明内地做买卖的暹罗商人郑派一起垄断了江浙一带的南洋奴仆贸易,而其中京城是奴仆需求最高的地方,也是利润最高的地方,萧家有人常驻京城也很正常。
允熥忽然又想到什么,仔细询问起熙瑶这个姓萧的人的情形来。熙瑶哪里会知道那么多,只能回答不知道。
“瑶儿,你让熙扬入宫,为夫有话问他。”允熥说道。
熙瑶非常惊讶。不过是听到的一个笑话的主角,如何值得皇帝这样注意?她想到允熥之前询问那人的家境与姓氏,暗自想着:‘夫君又要利用这一家做什么?’
==========
感谢书友一剑68的打赏。
本章补昨日欠更。
第1211章 再等等()
但不管如何她都不会违背允熥的吩咐,忙派人去叫薛熙扬入宫。下午未时正熙扬赶来皇宫,允熥与熙瑶一起接见他,询问那个萧姓友人的事情。
熙扬听到允熥的话马上觉得很奇怪。皇后的男性亲人入宫有严格的规定,他们全家都以为发生了大事,提心吊胆的,可到了皇宫后却得知是这么个事情。
不过不管他再奇怪,问题还是要回答的,他事无巨细的说了自己知晓对萧姓友人的了解:“他名叫萧统,确实出身浙江省海盐县那个现在在京城有些名气的商人世家。”说道这里,他抬起头看了允熥一眼:萧家能够在京城立足还是因为他给予了特许经营权的缘故。
“他们家比较富裕,可家主还是想有人能够为官,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萧统就被选中从文为官。可他虽然十分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却更喜欢习武,练得一身不错的武艺;与四书五经相比,又更喜欢各类杂书,读了国内外许多杂书,即使被家人发现就毒打一顿还烧掉所有的杂书也不改。”
“不过即使他这么混着读书,竟然还考中了海盐县秀才第一名,上次乡试虽然落榜,但却是因为用了一个日本国《源氏物语》中的典故,阅卷官没看过《源氏物语》,以为他自己杜撰的典故所以使他落榜。不然他上次就该中举。”煕扬用复杂的语气说道。人比人气死人,煕扬本来也算是青年才俊,但与萧统一比就差得多了。
“嗯?”允熥本来表情十分和煦,可越听煕扬的话越严肃,待他说完后又问了几个问题,吩咐他去和熙怡说话。煕扬也不问,躬身退下。
“夫君,你今日召见煕扬到底所为何事?”熙瑶终于忍不住了,出言询问。
“是为了昀蕴的婚事。”
“为了昀蕴的婚事?”熙瑶马上反应过来:“夫君你是想将这个叫做萧统的人选为驸马?”
“有这个意思。”允熥说道:“为夫想要抬举商人,可又不能将昀蕴直接许配给一般的商户,就得知了萧统这人。他的身份很合适,而且为人也符合昀蕴的条件,是个合适的人选。”
“可适才听了煕扬的话,我却怕他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是不适合为丈夫的。所以又有些犹豫。”
“那夫君打算如何安排?”熙瑶听了允熥的话也觉得他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但又听到他的最后这句话,遂出言询问。
“先看看再说吧。为夫会让锦衣卫再探查他一番。而且此事也不急,他现在秀才的身份还是低了些,至少得等着他中了举人才能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