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千户,继续在粮草衙门为官。即使将来叶宜伟一直不得立功,朕将来也会加封他为指挥使衔。”
“你的母亲,朕也会册封为正三的淑人,使她可以受到百姓的敬仰。”
听到自己的母亲被册封,抱琴的表情略有变化,但马上恢复,又道:“臣妾的母亲有两个兄弟赡养,也不必担心衣食;能加封为正三的淑人固然好,但臣妾想母亲恐怕宁愿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回来。”
“这也是无可奈何。此次出征安南,虽然阵亡的将士不多,也有两三万人,还有数万人受了伤,一时半会儿好不了。总会有人为国牺牲。朕当然不会忘了这些为国牺牲之人,但能做的,也只有奖赏而已。”允熥想到了安南之战阵亡的许多将士,情绪也有些低落。
抱琴察觉到了允熥的情绪变化,马上抹抹眼泪,说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臣妾虽然哀伤,但也明白这个道理。臣妾的父亲虽然战死,但是为了大明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允熥对抱琴如此深明大义当然很高兴,又见她脸上满是泪痕,哭得梨花带雨,不觉更加怜惜,将她抱紧说道:“虽然因为从安南到京师路途遥远、尸身不能送回京城,但朕会将他的名字列入英灵庙,将来若是叶宜伟能立下大功,还可挪至功臣庙,四时有人祭祀;在安南的坟墓赞仪也会时时派人祭奠,你不必担心他在底下无所食。”
“臣妾知晓,夫君对待为国尽忠之人一贯十分重视,臣妾对此很放心。”抱琴又道。
允熥又安慰她一会儿,看着时候已经不早了,起身返回乾清宫。
抱琴今日一反常态的没有将他送到宫殿门口,不过允熥明白她即使再深明大义,父亲过世心情也不会这么快调整过来,所以不以为意。
可他却不知道,抱琴回到自己的寝殿,让所有下人都退下去后,脸上露出莫名的神情,喃喃自语道:“父亲,您这样战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
……
下午允熥又批答了半天奏折,伴晚时分了解了一下儒学争辩的进展,他起身离开乾清宫,本打算去妙锦的延禧宫,但黄福却说道:“陛下,刚才皇后娘娘派人过来,请陛下去坤宁宫,还说有好事要和官家说。”
“什么好事?”允熥问了一句,见黄福摇头,想了想还是决定前往坤宁宫。熙瑶一向不会大言诳他,说是有喜事,一定是确实有喜事。
他赶到坤宁宫的时候,见到熙瑶与熙怡在一起坐着,熙怡满脸都是高兴的神色,熙瑶也嘴角带笑,旁边还坐着昀兰她们姐妹。这些人见到允熥走进来都急忙站起来行礼。
“免礼。”允熥摆摆手示意她们不必行礼,坐下来刚要问熙瑶话,就听昀兰说道:“皇兄,前几日的事情,多谢皇兄了。”
虽然她不想嫁给除杨峰之外的其他人,但后来仔细看了《大明律》和《礼记》等中对于女子守寡守节的记载,也就明白允熥是对她好了。
“你是我妹妹,兄长不为你考虑,为谁考虑?”允熥摆摆手,笑道。
二人说笑几句,允熥侧过头问熙瑶:“到底是何喜事?”
“是熙怡怀孕了。”熙瑶笑道:“夫君,中午用膳的时候熙怡吃过了饭忽然恶心不已,臣妾以为是犯了胃病,找来太医诊治才得知是喜脉,已经怀了快一个月了。”
“这可是好事。”允熥也高兴起来。即使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孩子,但能让喜欢的女人怀孕,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一直到用过晚膳,允熥的高兴之情才稍有降低,听熙瑶挑出一些重要的宫内之事奏报给他听一听。
他正听着,忽然知易从屋外走进来,和熙瑶轻声说了什么,熙瑶露出一副松了口气的样子,吩咐知易几句话,让她退下了。
“刚才知易说什么了?”允熥问道。
“下午申时正,家里忽然派人过来叫太医,妾以为是家里人生了病,急忙将太医院最好的太医派了出去,还派知易过去看一看。刚才知易从家里回来,和臣妾说,原来生病的人不是家人,而是姑父家里,妾就不由得松了口气。”熙瑶说道。
“你姑父家里?哪个姑父?”允熥问道。
“杨家姑父,就是杨峰家里。”熙瑶道。
“他们家?”允熥忽然想到了什么。
第916章 暂且不说()
“臣大同镇副总兵杨峰,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宣府镇副总兵曹行,见过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清宫内,两个十分魁梧的将领面对着允跪下,大声喊道。
“都起来。”允让身边的小宦官去扶他们,并且说道。
等他们二人站了起来,又恭恭敬敬的屁股稍稍挨着椅子一点儿坐下,允笑着说道:“杨峰,曹行,你们两个和朕这么拘束做什么?”
“臣身为臣子,自当对陛下恭敬。”他们二人几乎异口同声的说道。
若是旁人,允听到这么说不论口头上如何,心里肯定是高兴的;但面对他们二人,允却不是如此。
杨峰是最早被派到他身边的两个侍卫之一,而另一个侍卫陈兴为保护他已经战死了,他们相识超过十年,即使近三年没有没有见过面,也非常熟悉。
而他认识曹行的时间也不短,当上皇太孙之前在兵部办差的时候就认识了,因为脾气相投二人关系不错,后来洪武二十八年他在长城沿线巡视被蒙古人攻打时,曹行又为他丢了一条手臂,让允对他更为看重,关系更加紧密,一直到建业三年初他自愿前往宣府当副总兵。
因为这两个人同他关系不一般,所以允极为重视他们,不仅是把他们当做臣下,更把他们当做了朋友。
是的,朋友。允是非常孤独的,不论是当皇太孙还是皇帝身边都围着一群人,但这些人要么是想要钻营的小人,要么是正直的大臣,他生怕一时不察,致使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允也不敢和他们交朋友。自古以来皇帝或者国君都是称孤道寡,就是如此了。
可在巨大的孤独感下,允又十分想要有朋友,于是和他相识时间最久、为保护他负过伤甚至丢了一条胳膊的杨峰和曹行就逐渐被他当做了朋友,对他们十分特殊。即使后来迎娶了熙瑶,熙瑶和他可以交心,但毕竟不是朋友。前年要不是他把杨峰当做朋友,恐怕他早已身首异处了。
因为把他们当做了朋友,所以允此时说道:“你们两个是朕最亲近的大臣,不要对朕这样恭敬,朕平时与其它大臣在一起商议事情已经足够烦闷了,就想和你们轻轻松松的说话。都把屁股坐实了,不要好像在椅子上扎马步似的。”
“杨峰,拿出你当年刚刚到朕身边为侍卫的时候重阳节带着朕逛街的样子来;曹行你也是,就好像当初朕刚刚到兵部办差的时候一样说话。”
杨峰与曹行对视一眼,虽然不敢像他说的那样做,但也慢慢放松下来,在椅子上坐实了。
“这就对了。”允靠在床上,笑道:“放轻松就好。”
“曹行,这二年宣府一带的情形如何?蒙古人入寇的事情多不多?不仅是长城内,长城外的卫所受到蒙古人袭扰也算。”允开始问起正事来。
“皇上,”曹行刚刚说了这两个字,允又打断道:“叫官家。”
“官家,这二年宣府一带的情形还好。”曹行说道:“虽然原来的北平三卫(燕王三卫)被打散调走后少了许多兵马,但蒙古人也远不及当年,现在还有的这些兵马足够应付他们了。”
“更何况建业三年下半年宁王殿下又出兵征伐了一次漠北,还使得他们换了大汗,蒙古人的势力更弱,不要说打破长城,就是击破长城以北的卫所也不能。”
“但还是有人袭扰。这些来袭的蒙古人都不多,至多二三百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拿着缺口很多刀枪,骑在马上想要趁着大军疏忽的时候抢点儿东西回去。去年各卫所一共奏报了这样的事情三十多次。”
“还不多。”允说道:“吩咐各卫所注意防范便是。”
对于这些零星过来连游击队都算不上,只能算作土匪的蒙古人的袭扰,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按理说,消灭土匪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捣他们的老巢,但蒙古人的老巢是移动的,蒙古草原又地广人稀,想要找到十分不易,只能以守为主,通过像编织渔网一样建立堡垒一点一点压缩蒙古人,每几年派出大军到草原上打一仗,即使蒙古人都跑了捞不到仗打也能向他们表示大明还注意着你们呢,老实一些。
“官家,臣所在的大同镇也一样,即使去年蒙古人新任的大汗鬼力赤对大明称臣,陛下又同意开互市后也有些蒙古人会来袭扰。草原上并非所有部落都听鬼力赤的话,况且去年分别在大同和延绥的两次互市商人都不多,蒙古人连盐和茶叶都没有买足。”杨峰说道。他在建业元年被派到延绥为副总兵,第二年被调到大同为副总兵,所以对两地的情形都比较熟悉。今年他已满三年的任期,回京述职来的。曹行也是一样。
“也多注意吧。”允又道。
但说完这句话他自己就失笑道:“朕岂是不该和你们说这样的话,你们又不会回去继续为副总兵了。稍后朕让金幼孜等人拟旨传给边镇。”
“官家,不知想把我们派到何处为官?”曹行听到这话,不由得好奇地说道。
“你们已经听说要和撒马尔罕见仗的事情了吧?”允问道。
“是,官家。”他们答道。
“依据很多地方来的情报,明年他就会出兵大明。朕当然也要做预备,在西北击败他。”
“现下还不知晓帖木儿会出兵多少攻打大明,朕也不好说会出兵多少。但怎么也不会少于这次攻打安南出动的将士。”
“这样大的仗,要提前预备的事情很多。你们两个都是朕的左膀右臂,不仅忠诚于朕,还颇有才能,就留在京城帮着朕一起筹备此战;明年和撒马尔罕见仗,朕至少要许你们二人一个参将。”允说道。
“臣等领旨。”他们二人马上躬身答应,尤其曹行的眼睛都发亮的十分高兴的答应着。他本来就特别喜欢打仗,当年不愿在允身边非要跑去边关,听到明年有仗打自然高兴。
“曹行,杨峰,朕先在五军都督府给你们两个挂个名,究竟干什么,待朕与诸位爱卿商议好了以后再分派给你们。”允又道。
吩咐过此事,他们三人又说了几句话,曹行和杨峰就要行礼退下。可允却说道:“杨峰暂且留下,朕还有几句话要和他说。”
待曹行退下,允从床上站起来在屋内溜达,同时貌似无意的对他说道:“朕听闻,昨日你们家有人生了病,求你舅舅家也就是皇后的娘家找了太医去看病?”
“是,官家。”杨峰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答应着。
“是谁生病了?”
“是臣的内子。”杨峰脸上露出悲伤的神情说道:“在臣返回京城前,内子就生了病,好几个月一直不见好。臣从大同返回后本以为她的病会好一些,哪知道却更差了。”
“臣为了内子的病能尽快好了,请遍了京城的名医,还在太医不当值的时候请过几名太医,但也都不见好。最后臣不得不求舅父请太医院医术最高明的太医来看病。”
“可到了此时内子的病已经太过严重,救不得了,昨天伴晚病逝。”杨峰是有些悲伤的。他和妻子是包办婚姻,但这么多年相处下来总有些感情,何况他们还有了一个儿子。
“朕失言了。”允说道:“既然如此,为何不早早和朕说?请几天假?”
“陛下,臣是回京述职的,总不能连官家的面都没见到就告假,总要当面听过官家吩咐过臣,臣才好请求准许几天假。”杨峰道。
“既然如此,朕就准你十天的假,将夫人安葬后再说。”允说道。
“多谢陛下恩赏。”杨峰说道。虽然丈夫要为妻子服一年的丧,但古代妻子过世丈夫在官方是没有丧假的,和父母、祖父母甚至伯叔过世都完全不同。
允又安慰他几句,忽然问道:“杨峰,既然淑人过世,你的儿子现在谁来照顾?”
“暂且由臣的母亲照顾。”杨峰略觉奇怪,但还是答道:“臣是家中长子,弟弟年纪还不大,虽然已经定了人家但尚未娶过来,臣所以将孩子交给了母亲照顾。臣的母亲年纪还不算大,还照顾得来。”
说着,他略觉苦恼的说道:“臣将来总是要再娶的,但就怕再娶的妻子对孩子不好。这样的事情臣也听过。只盼着能找一个品性好的人才好。”
允没有多说话,只是又安慰他几句,让他退下了。
杨峰刚出了门,王喜就窜了出来,一边倒茶,一边对允说道:“官家,为何不和他直言?”
“他妻子刚过世,朕就和他说,太不像样子了。等过几天,他的妻子下葬以后再说。反正依照礼仪,他再娶总要过一年,也不必着急。”允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
第917章 如何正确理解出题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节)()
“说起来,朕不是准了你十几日的假,许你四月初一再入宫来,那你今日回宫做什么?”允忽然问王喜道。
“官家,奴才被母亲赶回来了。”王喜苦笑道:“奴才的母亲认为这非年非节,一个做奴婢的人怎么能不服侍主人呢?奴才勉强在家待了两日母亲就非要让奴才回宫服侍官家。”
允不太能确定他这到底是实话还是哄自己高兴亦或是其它,不过就算他在哄自己高兴,只要他把定对宦官权力的限制也没什么。
“所谓君无戏言,既然朕给了你假,你就放心回去歇着,伺候老夫人便是。老夫人问起来,你就说是朕说的,让你回家。”说完这话,允想了想又道:“你去药房,再取一支人参,带给老夫人。”
“多谢官家恩典。”王喜马上跪下说道。
“行了,你回去吧,好好侍候自己的母亲。”允说道。
王喜又站起来行了一礼,躬身退下。
说过此事,允站起来伸伸懒腰,想到刚才接见杨峰与曹行二人前看到的奏折正要宣曹徵觐见,忽然有小宦官通传:“官家,冬辅官解缙求见。”
“让他进来吧。”听到解缙求见,允马上知道他是为何而来,吩咐道。
解缙随即带着中书舍人杨士奇、杨溥与金善走了进来,手里还捧着许多文书,看到允后马上弯腰行礼道:“臣解缙(杨士奇、杨溥、金善)见过陛下,因许多文卷在身,请恕不能行全礼。”
允没在意他们行礼的问题,直接问道:“这可是今年会试的试卷?”
“启禀陛下,此为今年会试臣等拟定的录取的一百零七名贡士的三科试卷。其中十四省一直隶一百人,岷藩一人、英藩一人、秦藩一人、苏藩一人、宋藩一人。永藩、洛藩、蒲藩因本地读书人稀少,未派人应考此次会试。另朝鲜、琉球、扶桑等番国并为一榜,文采可比各省录取贡士最后一名的有二人,朝鲜一人、琉球一人。”解缙说道。
大明现在科举考试采取分省录取制,每省若干名额,合计一百个,若是一省录取的最后一名有并列的,且阅卷官们争执不下,可以都录取。
此外,几个已经册封的藩国每藩每年固定有一个贡士名额,也可并列;海外番国的人也可以来参加大明的会试,水平在大明录取的贡士文采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