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明天下-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说着打开瞿能的折子,自己看了一遍,又让允熥看了一遍,让允熥思索了一会儿,问道:“有什么发现没有?”

    允熥回道:“爷爷,瞿能只是说了现在虽然在双狼寨打败了月鲁帖木儿,但是让他跑了,没能全歼,现在追击到了建昌,然后请换另一只部队打仗而已,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老朱说道:“瞿能这份奏折还算老实,没有什么文过饰非之词,但是也有含糊的地方。你看这句话‘虽甘州卫骁勇善战,但今劳师已久,军心思归,请调兰州诸卫替之’,实际情况很可能是甘州卫兵丁伤亡很大,已经不堪再战,甚至如果还要驱使他们打仗就可能发生抗命事情。”

    “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同意调换部队,并且之后几年内再在西北打仗,调派卫所的时候要考虑到甘州卫的情况。”

    允熥说道:“那瞿能使用兵丁伤亡很大,难道不应该斥责一番吗?”

    老朱说道:“允熥,你要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大将的脱颖而出,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兵丁死伤之上的;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有大量的兵丁付出生命为代价。死伤是难免的。”

    “并且,如果因为一名将领打仗伤亡大就斥责他,那以后还有谁敢打仗?”

    其实关于老朱说的这些话允熥在看史书的时候也明白,但是大道理好懂,在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人就很少能够清醒的处理的。

    不过好在允熥现在有老朱来给他指导,并传授自己四十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

    然后老朱在折子上写了十几个字,放到旁边一个小框里,允熥注意到框上写着:五军都督府。

    之后老朱拿起‘三秦布政使司奏请减免今年秋赋’的折子,对允熥说道:“赋税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仅次于军情,所以第二个处理这份奏折。”然后同上,自己先看一遍,然后让允熥看,再等一会儿问允熥的看法。

    允熥这次比上次看的要细心的多,又多想了一些,说道:“从布政使司的奏折来看,当地确实因为天灾**今年收成不好,没法完成规定的粮食征集事情,只不过这是单从折子来看,无法得知折子是不是存在夸大之词。”

    老朱说道:“你最后这句话说得很好,地方官虽然不敢无中生有(到后期就敢了),但是强调甚至夸大困难却很平常。并且这些官员都是玩弄文字的好手,单单从奏折上根本看不出来是不是实际情况。”

    “这时功夫就要用在别处了。爷爷我基本上先是不处理折子,留中不发,等几天看看三秦各府有没有类似的折子发来;还有就是让锦衣卫盯着三秦籍的朝中官员,看有没有家书送来;还有就是让临近三秦的山硒、河難、巴蜀等布政使司与三秦接壤的各府,汇报本府和临近的陕秦州府的情况。三管齐下,就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决定。”

    允熥顿时叹服。老朱这也是考虑的非常周详了,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全面的办法了。这是现在没有GPS,如果现在有GPS,老朱一定是让户部把GPS定位的实时图片打印出来给他看才做决定的。

    老朱这次没有在折子上写字,只是把它扔进了一个相对大一点的小框里,框子上边写着:留中。

第67章 济州岛养马() 
然后老朱拿起‘华庭县巡检司奏报朝鲜入贡’的那份奏折,对允熥说道:“藩国入贡,特别是朝鲜国是立国以来的首次入贡,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过这样的事情,除了遭受其他藩国入侵的求救折以外,其他的很好处理,只需转礼部和理藩院接待。这次朝鲜国是首次入贡,让礼部稍稍提高一下接待的规格即可,并不需其他处置。”

    不过老朱虽然是这么说了,但还是自己看了一遍,然后让允熥看看,并说道:“你看看即可,不用特别注意。”

    但是允熥拿起折子一看,却发现一个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被老朱忽略了。

    允熥一开始也没有认真看,只是随便扫几眼而已。但是他不经意间看到上边写着:‘……请大明皇帝陛下赐予我国济州之岛……’的字样,马上精神起来。

    济州岛在历史上一度是个独立国家,国号耽罗。西元1105年被高丽正式吞并,设立耽罗郡,后改为耽罗县。蒙古人在西元1206年崛起之后,于西元1211年就征服东北,然后没费多大力量就打服了高丽,让他臣服。但是一部分不服蒙古人的高丽人逃到了济州岛,蒙古人一直到西元1273年才出兵征服这里。

    然后蒙古人顺势就直辖了济州岛,一直到西元1380年才因守岛之人向高丽投降结束统治。不过高丽这次并未将其划为本土,而是立了一个傀儡来统治。但大明当时未予承认。朝鲜成立后接手了济州岛,现在来向大明正式请赐。

    允熥还真不知道济州岛现在还算是大明的地盘,但是他现在既然知道了,就不会再让它归朝鲜管。他对老朱说道:“爷爷,你注意到朝鲜请赐济州岛的请求了吗?”

    老朱说道:“爷爷看到了,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允熥一听就知道老朱对于这种事情并不在乎。在老朱看来(明朝之后的皇帝也差不多),一个小岛而已,有什么要紧。老朱可是在正式立国以后,把直隶、浙茳两省沿海的除了舟山群岛之外的所有岛屿统统放弃的,所以现在把一个岛屿赐给朝鲜并不在乎;更别提在他看来朝鲜管着和大明管着也没啥区别。

    但是允熥不这么想。已经放弃的岛屿着急也没用,但是济州岛并未放弃呢。而且要是现在济州岛赐给了朝鲜,并且以后自己‘融合’朝鲜的策略失败了,可能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所以他现在得想办法劝说老朱。允熥深知他的观念与老朱不同,所以得找其他理由。他想了想,说道:“爷爷,孙儿听说济州岛是很好的养马之地,我大明现在好的养马之地都在长城一边,极易受到北狄侵扰,有了济州岛作为养马之地就可以缓解这一情况。”

    老朱说道:“交给朝鲜养马也可,需要时从朝鲜要就是了。”

    允熥回道:“爷爷,这本国直辖,与藩国代管岂是一样?若是大明直辖,则需要用马时直接调配即可;藩国代理怎么会这么方便?”

    老朱对于赐不赐济州岛给朝鲜是无所谓的,现在看允熥这么坚持,并且确实是马匹很重要,就说到:“那就依你的意思,不把济州岛赐给朝鲜。让太仆寺在那里设立济州牧监,并设立一个主簿厅,任命正六品主簿一名,兼管民政。”

    允熥目的达到,心中舒畅,表情自然而然就多云转晴。这当然被老朱看出来了。他问道:“允熥,济州岛是海外小岛,地狭民少,如果不是适宜养马,不过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地而已,何必如此在乎?”

    允熥知道价值观问题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只能说道:“孙儿认为我大明非常需要一个完全安全的养马之地。不然对付塞北蒙古会付出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老朱却误以为允熥还在想着瞿能打仗伤亡过大的事情,又说道:“允熥,将军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胜负而不是伤亡,如果仗打输了,以后再想赢回来付出的代价要比当时的伤亡代价要大得多。”允熥只能尽力表现出诚恳的样子表示接受。

    老朱同样批了一些字,并把这份折子放到写有‘礼部’字样的框里,然后拿起‘凤阳府奏报淮河治水’的奏折,对允熥说道:“淮河治水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凤阳府既有你曾祖父的皇陵,其管辖的泗州又有我大明先祖祖陵(注1),更是重中之重。不过淮河泛滥洪水都是在春夏季节,现在已是深秋近冬,所以这是必须要处置不能留中但不必十分着急的事情。”

    然后还是自己先看了一遍奏折内容,然后再让允熥看一遍。

    允熥现代就喜欢结合历史看地图,能一天除了吃饭其他什么也不干光看地图看一整天。现在到了大明,也喜欢在知道某地发生某事的时候看地图找到发生事情的地方在哪。泗州祖陵和凤阳皇陵当然也是特别关注的事情之一。幸亏允熥是皇孙,不然爱看地图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允熥一看奏折奏报的地点脑海中就浮现出那里的地图,知道这次治水修堤的重点就在祖陵附近。然后他又细细看了几遍奏折,思索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爷爷,从这个折子来看,今年夏天洪水肆虐时凤阳府的堤坝应该是并未出问题,所以这次府衙请求修整泗州附近的堤坝应该只是有备无患。”

    老朱赞许道:“这次你说的不错!夏天时凤阳府的洪水并未肆虐,甚至整个淮河流域的堤坝都未出问题。那么你觉得该怎么处理这份折子?”

    允熥已经想好了,说道:“爷爷,孙儿觉得今年夏天堤坝虽然未出问题,但是泗州一代堤坝极其重要,可允其修堤之事;但是,孙儿知道,蒙元末年之所以遍地烽火,就是因为治水之事,这频频治水会不会对大明有不好的影响?”

    老朱说道:“前元岂能和我大明相提并论?即使有一二蛀虫,也必可发现并除去。这次就允了治水之策。”本来老朱虽然很关心祖陵,但是也对于这次修不修堤坝无所谓,但是听允熥这么一说,还就必须修了。

    然后老朱在折子上写了几行字,又说道:“这治水虽是淮安府上奏,但是由工部负责,所以奏折应该发到工部,让其处理;并誊录副本发回淮安府。”说着,把奏折扔进了写有‘工部’字样的框里。

    ======================================================

    注1:朱元璋的祖父和曾祖父葬在泗州,所以朱家祖陵在泗州。凤阳是朱元璋父亲和叔叔,还有三个兄弟以及两个侄子下葬的地方。

第68章 四名太监() 
然后老朱拿起这五份奏折的最后一份,吏部上报的标题为‘今年下半年满三、六、九年任期、正五品到从七品官员调任或留任汇总’的折子,对允熥说道:“允熥,我大明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光凭咱们朱家人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必须任用官员来代皇家牧民。而这样,选派合适的官员来担任合适的位置就非常重要了。”

    “但天下的官员也很多;我大明十二个布政使司,一百多个府,数十个州,一千多个县,再加上中央的各部、院、寺、监,总共有文官二万余人;在加上武将,官员总数总有五、六万人之多,全部由爷爷来任命的话爷爷也忙不过来,所以只能是由爷爷来直接任命四品以上的官员,其他的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是交给吏部来任命了,所以能否任命真正有能力、清廉的吏部尚书、侍郎很重要。”

    “至于像这样,五品到七品的官员任免名单,大概看看就好,因为基本上这些人你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是谁。这时随便点几个人名让锦衣卫去查一下是否确有如奏折上所说的那样的经历或者功劳,来验证吏部官员有无徇私枉法即可。”

    然后老朱大概浏览了一遍奏折,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名字,把奏折扔进了写有‘吏部’字样的框里。

    允熥也大概浏览了一下奏折,发现确实是一个认识的也没有。按说现在允熥在户部和兵部都历练过,也认识不少五、六品的官员,但是在这上面就是一个认识的名字也没有。

    然后老朱又拿出几本奏折来告诉允熥如何更有效率的批折子,而不是被这些文官们说的云山雾罩的话绕进去。

    因为老朱考虑到允熥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事情,所以老朱讲的很耐心,也导致也没有讲几本折子就天黑了。

    老朱又留允熥在谨身殿吃了饭,就打发他回文华殿去了。一方面是因为允熥明天要主持关于宝钞兑换的事情,让他晚上去准备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给允熥边讲折子边批阅太慢了,老朱觉得还是一点一点慢慢讲吧,不然今天折子批不完了。

    =============================================================

    就在允熥接受老朱关于如何批折子的技巧传授的时候,王步正在按照允熥的指示去齐鲁面馆和李崖的家里拜访。

    王步先去齐鲁面馆见的唐老板夫妻。王步来到齐鲁面馆的时候,时间还未到酉时,面馆还没有到该上人的时候,所以唐老板夫妻显得还挺清闲的。

    这时唐伯鹤人就守在面馆的柜台这里,见到王步带着侍卫走进来,忙要行礼。

    按照这时候老朱定下的规矩,太监是不能受礼的,王步也很谨慎,所以怎么敢受他的礼,忙上前搀扶。并说道:“我是代表殿下来的,殿下不欲张扬。”他是掐准了这类平民百姓的心理说的话。

    唐伯鹤一听就忙止住要弯下的身躯,并带着王步进了内室。他想了想,觉得也就自己家的卧房相对干净一些,就把他带进了自己的卧房。

    进了唐伯鹤的卧房,王步问道:“不知贵夫人可在,殿下有事情和你二人说。”

    唐伯鹤因为王步是个太监,并且是代表皇太孙殿下前来,倒也不在乎他要见自己妻子这件事情。他马上跑向后院,把自己的妻子莫氏带过来。

    王步等他夫妻二人都到了,说道:“殿下有话说道,唐伯鹤、莫氏夫妻二人,救孤一命,孤甚是感激,今特赏赐你夫妻二人玉璧一对,珍珠一串,以示孤的感激之情。”其实这句话完全就是王步自己编的,允熥根本没有说什么话;东西倒是从宫里拿出来的。

    唐伯鹤夫妻二人听到‘殿下有话说道’的时候就已经跪下,当听完王步说的话,唐伯鹤正要谢恩,莫氏捅了他一下,并说道:“王公公,陛下已经赏赐了我们黄金百两、御用的笔墨纸砚一套,并亲自手书‘齐鲁面馆’四个大字赐予我家,还许了我家大小子世袭千户的前程,已经封赏极厚,岂可再受殿下的赏赐。”

    王步说道:“殿下说了,陛下的赏赐是陛下的,孤对于救命恩人,岂能没有表示?你们就别推辞了,安心接受赏赐即可。”莫氏方和唐伯鹤受了赏。

    然后王步在唐伯鹤夫妻的欢送下走出面馆,向李崖的住所走去。

    李崖的住所还不好找,他原本只是一个厨子,虽然是常家的暗线,但是也并不富裕,现在陛下赐予他世袭百户的前程以及黄金,但是一时半会儿的还搬不了家。

    王步打听了好几个人并且转悠了半天才找到李崖家,李崖正在家里待着,见到王步他们进来马上行礼迎接,王步照例是推辞。

    然后就和在齐鲁面馆一样了,李崖先是推辞,然后才接受。

    之后王步回到宫城的时候,也已经是天黑了。他走进了文华殿,王喜正和王进、王恭等人吃饭呢。王喜见到王步回来,略有惊讶地问道:“你没跟殿下在一起?殿下找人传话回来,说是在谨身殿吃饭,我们以为你也在谨身殿呢,就没等你。”

    王步赶忙洗了洗手,也拿副碗筷坐到桌子上,回道:“殿下今天从锦衣卫在北门以外的衙门回来时,就叫我去给齐鲁面馆的唐伯鹤夫妻还有李崖赏赐东西,所以我没有跟殿下在一块儿。”

    王进说道:“怪不得殿下让陈兴去买一些宫外的小玩意儿送到文华殿来,我还奇怪呢,原来是你还另外有事儿干。”

    王恭则问道:“哎,你们说陛下为什么给唐伯鹤家就那摩多赏赐,而给李崖的不过是世袭的前程和五十两黄金?按说他俩的功劳差不多啊。”

    王进说道:“那还不明白?李崖是常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