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朕就任命姑父为兵部尚书,替朕看着兵部。”允熥道。
梅殷多次担任三四品的文官,从资历上来说足够担任兵部尚书;同时他是勋贵家庭出身,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也熟悉,不至于闹出什么事,所以适合担任兵部尚书。之前担任兵部尚书的景清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多次和五军都督府的人闹矛盾,有一次还闹到了他的面前,让他有些头疼。
这次撤换了他,可以保证兵部与五军都督府恢复和谐的双边关系。当然,允熥对景清另有重要任命。
梅殷喜不自胜,就连宁国公主也极为高兴。不仅能回到京城,还担任了六部之一的尚书,当然值得高兴。
下一日五月初四,允熥同意就地提拔太仆寺少卿为太仆寺卿,梅殷开始与原来的太仆寺少卿交接工作。因为也是本衙门的官员,所以交接也用不了几天。可宁国公主却没法等着梅殷一起回京了,她在当天下午就跟随允熥一起返回了京城。
因为第二天五月初五,是朱元璋的冥寿。8)
第615章 奉先殿三年祭()
“嘀嗒”、“嘀嗒”的马蹄声在京城北门口响起,几匹骏马和两辆马车直接越过城门跑进了城中。一个年轻的门卫想要上前拦下来询问一番,被一个年纪大些的人一把抓住:“你不要命了!没看到马车上皇家的徽记?”
年轻的门卫听自己的队长这么一说,也想起来镌刻在马车徽记确实是上任前专门叮嘱过一定要记住的皇家徽记。但他还是不服气的说道:“就是皇家的马车,我忠于值守拦下了也没什么。”
队长冷哼了一声,道:“若是安王殿下、永安郡王这样明白事理的,或者良乡郡王这种谨小慎微的,确实不会有什么事情;但若是遇到了跋扈的王爷,你就等死吧!陛下自然对待臣下仁厚,但即使是陛下知道了,也只能训斥一句。”
年轻的门卫看他说的郑重,也就不敢说话了。
但队长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一般,说道:“不对,我刚才说错了,这两日即使是再跋扈的王爷应该也不敢直接纵马撞死人,会遭天谴的。”
……
……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可皇城之中已经聚集了许多人。无数人站在奉先殿门口,有些人在低声说着什么,但更多的人都没有说话,仿佛是害怕惊扰到奉先殿内的神位。
今天是朱元璋去世三周年的忌日,虽然允熥在建业元年就宣布将公开守孝的时间缩短到了一年,从此之后所有为官的、为王的在父母去世一年以后就可以重新回来做官、和妻妾滚床单,但允熥毕竟不敢也没有彻底否定孔子定下的三年守孝的意义,所以这一日仍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不知过了多久,天已经蒙蒙亮,一对夫妻从宫城走了过来,所有见到这对夫妻的人都躬身行礼:“见过陛下,见过皇后娘娘。”
允熥与他们一样一身素服,没有笑,只是平静地说道:“不必多礼。”
随后允熥继续向前走,熙瑶跟在他身旁,人群自动分开了一条道路,让允熥夫妻站在了奉先殿的门前。一个女官抱着皇太子文垣来到允熥身边,放下他退下。允熥伸手拉住文垣,和他轻声说了什么,文垣伸出肉呼呼的小手从奉御官手中接过祭品,在导引官的带领下向殿内走去。允熥和熙瑶也拿起些物品,走进奉先殿。其余的皇族中人依照辈分、年纪、性别和身份分成数列,站在允熥身后跟着走进了殿内。
安王妃徐梦羽是第一次参加皇家这样庄重的祭祀,虽然十分小心,但仍然好奇地向四处看去。奉先殿并不是一个十分华丽的宫殿,装饰也并未使用任何名贵的物料,她初看之下有些失望,但随即感受到了一股十分庄严肃穆的气氛,心下暗道:‘这就是昨日大姐说过的,奉先殿内的独特气氛吧,果然不一般。’
随即她的眼睛看向最前方。文垣将手中的祭品吃力地放到一个小桌子上,奉御官将小桌子摆到大桌子上,同时文垣跪在神位前在引导官的指引下说了什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么;允熥和熙瑶也按照礼仪在引导官的带领下做了什么,跪在神位前。见到他们三个都跪下了,徐梦羽和其他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也纷纷跪下。
允熥跪在朱元璋的神位前,抬头望着他的神位,微微出神。自己即位已经三年了,这三年来,先后开了两个市舶司,平定了山枺z北的叛乱,出兵进攻满者伯夷初步建立了大明主导的南洋秩序,进行胥吏改警察的改革,正式推行了封藩之策,派出船队向北探索,积极预备和帖木儿的战争,……
允熥恍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竟然已经做了这么多事情了,很多皇帝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做这么多的改革。可是这对他来说,还不够啊!
他这三年是做了许多事情,可除了分封和开海外,并无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其中开海还是朱元璋生前就已经确定之事,分封早已得到他的默许、和广大的皇族和勋贵支持,都不是太过困难的事情,也并没有触及大明制度最大的问题。
接下来,他的改革就要进入‘深水区’,要触及大明的核心制度了。对内改革一向比对外战争棘手,虽然允熥不愿意和帖木儿打一仗,但若是和帖木儿打仗就可以避免对内改革,他宁愿和帖木儿打十仗。
并且允熥也不能确定自己的改革就一定是对的。诚然,只要后世的皇帝没有朱元璋这个勤奋劲儿,也没有他的本事,大明的制度肯定不能永远维持下去,但历史上好歹维持了二百多年,算上南明的三十九年更是超过了三百年。
而允熥虽然知道很多后世治国的经验,但未必适合于这个时代。这不同于开海,开海起码被宋代证明了是正确的,而他脑海中的那一系列改革都是在近代民族主义勃发、国家不仅屡被侵略,更在文化上被西方影响的时代,大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
允熥抬起头看向朱元璋的神位,心中暗道:‘爷爷,不知你到了地府之中,可否见到了历朝历代的皇帝,有没有与他们探讨治国理政的利弊得失?’
‘不知道您能不能见到孙儿的前世西元十五、十六世纪以后那些大明的皇帝?若是能见到,您就明白孙儿为何要改革了。’
“希望爷爷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孙儿的改革成功;孙儿也不会轻举妄动,定会三思而后行。……”
允熥对着朱元璋的神位在心中说了许多,最后想起了朱元璋生前对他的慈爱,又听到了身后若有若无的哭声,不禁也哭了起来。他一哭,就像一个信号一般,他身后本来压抑的哭声不再压抑,本来没哭的人也开始嚎,顿时奉先殿内哭声一片。
奉御官待允熥哭了一会儿后轻声劝说。他慢慢止住了哭声,进行最后的礼仪;完毕后,允熥带领宗室,走出了奉先殿。
此时正是一天之中太阳最耀眼的时刻,他抬头看了看灿烂的阳光,心中暗道:‘爷爷,孙儿一定要让大明的江山,比前世更加稳固。’
第616章 齐步走()
“咚咚”两声,一个身着武将常服的人站立不稳,身子晃荡了两下。他赶忙稳住双腿,右脚重重的踏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音。
他发出的声音虽然太远处的人听不到,但动作被站在高台之上的允很清楚地看到了。他指着这个人沉声说道:“你,出列!”
那人十分慌张,但陛下亲自点名也不敢不从,拖着疲惫的双腿出列。
“你叫什么名字?籍贯何处?”允问道。
“启禀陛下,学生名叫刘荣宝,河洛阳人,洛阳卫出身。”他跪下说道。
“竟然站立都站不稳,你有何面目当大明的武将!处以你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处分!”允说道。
“陛下!”他大叫道。开除学籍、留校察看可是仅次于开除的处分。这也罢了,更加关键的是,开除学籍、留校察看必须之后一年没有犯错误才能撤销,但他已经二年级了,没有一年的时间来撤销处分了,这代表着他到毕业时都背着这个处分。
这就导致他不会有毕业证,如果考试合格的话只能得到肄业证,考试不合格做开除处理。他父亲又只是一个千户,这代表着他回到家乡后除非打仗立功,要不然根本没有升迁的希望。
他还想求情,讲武堂的副校长金纯忽然把手按在他肩膀上,自己也跪下说道:“陛下,臣治理讲武堂不严,请陛下治罪。”
允对金纯说道:“你又管不到学生平日里不上课都干什么,此事如何能怪到你头上?快起来吧。”
金纯又谢罪一番,才站起来。
这时刘荣宝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不敢继续说话了。依照允的性格,他继续求情很可能让允一气之下将他彻底开除。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处分好歹还有可能得到肄业证,总比开除强。依照大明军方现在已经形成的规矩,凡是从讲武堂被开除的人一辈子甭想当武将了,就连世袭也剥夺掉。
这时允也感觉自己双腿发颤,坚持不下去了,说道:“朕许你们休息一炷香,一炷香后就如同刚才这样集合。现在散了吧。”
台下的学生们大多数也快撑不住了,听到允的话,有些人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将腿伸出来揉;还有人坐到台阶上,见允看不到他,脱下鞋和袜子,顿时一股恶臭散发开来。
允所在的地方是上风口,自然闻不到恶臭。他此时坐在太师椅上,正和金纯说着什么。
今日是五月初十,允在祭拜过爷爷后,又花了几天时间将出巡滁州积攒的奏折全部处理完毕,今日来视察讲武堂。
允一到讲武堂,不管学生们在上什么课,将两个年级六百名学生全部叫到了操场上。他也不说话,就让他们这么站着,足足站了一个时辰。
“陛下,刘荣宝虽然未能达到陛下的要求,但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处分是不是有点儿过重了?”金纯悄声和允求情道。
“朕也是站了一个时辰,他们也站了一个时辰,朕自从继位已来锻炼的时日越来越少,而他们以后是要带兵打仗的,这个叫做刘荣宝的竟然还没有朕坚持的时间长!朕给与他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处分已经很宽容了,绝不能改。”允说道。
‘陛下您可以在高台上随意行走,他们只能站着,这能一样么。’金纯腹诽。不过允身为皇帝,刚才整整一个时辰都没有坐下,也没有遮阳,任凭汗水从下巴滴到脚面上,确实很不容易了。
“并且朕看有许多人虽然坚持下来了,但也站立不稳。讲武堂的学员竟然就这个身体素质,太差了。”允接着说道。
“陛下的意思是,加强他们的身体锻炼?”金纯问道。
“嗯,”允说道:“朕决定了,削减其它的课程时候,每日让他们跑步,早上半个时辰,伴晚半个时辰,中间不得休息。”
“是,陛下。”金纯答应着。
“还有,朕要教给他们齐步走和正步走。”允说。
“陛下,何谓齐步走与正步走?”金纯问道。
“待会儿你看看就知道了。”允说道。
不一会儿,司务长吹响了哨子,一炷香的时间已经到了。所有的学生马上跑到自己的班级处排好队;那些刚才原地坐下的人就方便了,站起来拍拍屁股就行了。
“朕以为,我大明的军队虽然英勇善战,将蒙元打出了中原,但是军容军貌与前代分别不大。我大明的军人各个都是英勇之人,必须让人一看就得到百姓的交口赞誉,岂能如同现在这样?”
“尔等都是我大明军队的精英,所以朕今日要训导你们。”允说道。
允的话其实并不复杂,但地下站着的这些人都没听懂他要说啥。首先军容军貌是什么意思他们就不太懂,后来允说‘必须让人一看就得到百姓的交口赞誉’更是让他们不能理解。
至少从唐代起,在府兵制崩溃、军队由职业军人组成已来,百姓和军队的隔阂就产生了;尤其自宋代开始,军人地位低下,被百姓所歧视;军官好些,但人们也更加羡慕文官。怎么可能得到百姓的交口赞誉?
允也不管他们是否听懂了,接着说道:“为了让百姓见识到我大明军人与众不同的风貌,朕今日要交给你们齐步走和正步走。”
他说完,亲自演示了一把什么叫做齐步走,什么叫做正步走。他还让自己的两个侍卫演示了一下什么叫做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
台下的学生们更加摸不到头脑:这些动作,就能让‘百姓见识到我大明军人与众不同的风貌’?
允也不管他们的反应,吩咐以班级为单位练习刚才侍卫们演示的动作。每个班级他派了一个已经学会了的侍卫作为教官,教导他们学习正步走和齐步走。
他自己则带着金纯等人来到了副校长的办公室。他有事情要吩咐他们。rw
第617章 荣誉感()
允坐到金纯平日里的座位上,伸展了一下自己的双腿,问了问最近讲武堂的状况。
“……,陛下,最近讲武堂的学生都规矩的很,并没有什么违反纪律之事。”金纯答道。
不知为何,允听了这话竟然有些失望。若是有学生严重违纪,他会很生气;但都老老实实的,他也不高兴。
“徐景昌,也规矩的很?”允提到一人。徐景昌建业元年底从南洋回到京城,第二年在京城无所事事了一年,年底徐晖祖走关系,并且他也不是毫无本事,就在今年入学讲武堂。
金纯深吸了一口气。他就怕陛下提到徐景昌,但显然怕什么来什么。
“陛下,徐景昌确实有些淘气之事,但都不过是些小事,算不上违反纪律。”金纯说道。
“都是什么小事?”允问。
“陛下,就是上课不听讲,有些课程的课后作业不及时写。”金纯答道。
“不过他在一些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教授武艺课的老师对他赞不绝口,说上过战场的人就是不一样,身上的那股气势就让没打过仗的学生弱三分,在课堂上对练没有输过。”金纯接着说道。
“大概也有他身份的缘故吧。”允笑了笑。
金纯没有回答,他也没指望金纯会回答,接着说道:“不管是徐景昌,还是今年入学的其它身份高的学生,不可对他们有什么优待。”
“现在二年级的学生,有比较出色的么?”允又问。
“启禀陛下,就臣看来,去年年终考试的首名赵宇哲尚可。”金纯道。
“朕自然也注意到了他,但比起前几届的人,还差得远。没有其他较为出众的人了?”允问。
金纯沉思片刻,摇了摇头。
“这一届的有些青黄不接啊。算了,不说了。去年毕业的俞周文和郑轩,在讲武堂表现如何?”允说道。
“他们二人表现的极好。陛下不愧是慧眼识人,在去年底他们毕业后直接让他们在讲武堂任职。俞周文很适合在臣之后或者再过几年继任讲武堂副校长之职。反倒是郑轩为人惫懒,虽然能说会道,但不适合担任司务。臣觉得倒像是一个说书人。”金纯忍俊不禁地说道。
“既然如此,你再担任一年的讲武堂副校长,明年让俞周文接任。至于郑轩,年底朕将他调到身边担任通事舍人。”允思索片刻后说道。
“陛下!”金纯想要劝谏。
“我知道俞周文今年才十九岁,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