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和他答礼完毕之后,也不废话,直接问道:“朕问你,苏州知府向宝此人如何?”
“启禀陛下,向知府实乃君子,对苏州府的教化之事十分关心,还曾经亲自去府学为生员讲课。此外,苏州府这些年的钱粮也是毫无拖欠。”冯先章说道。
这两句话当然是对向宝的称赞。但冯先章说了这两句话之后并没有其它的话,允熥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向宝除了教化和钱粮之事以外一无是处。
“那刑名,他是如何处置的?”允熥问道。
“启禀陛下,都是推脱给师爷。”冯先章说道。
‘现在才大明初年,就已经有师爷这个职业了?’允熥感觉很不好。
要说师爷,明代之前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但都是大官才会雇佣师爷当做智囊;可是大明因为朱元璋大规模减少了官员人数,使得地方官员数目很少,各地的掌印官除非是朱元璋、海瑞这样的工作狂,否则都要自己花钱雇佣师爷替自己干活。以至于到了满清,在官员数量足够的情况下还有很多官员会雇佣师爷。
允熥之前在京城改革,有一个目的也是想让掌印官的工作少一些,省的雇佣不在编制之内的师爷。
允熥赶忙问道:“向宝雇佣了几个师爷?苏州府其它的官员,不管是下属各县还是府里的佐官,可有雇佣师爷的?”
“启禀陛下,向知府雇佣了一个师爷,帮助他处置刑名、治安、钱粮等事。苏州府内的其它官员,均无雇佣师爷之事。”冯先章说道。
同时他在心中暗道:‘向宝还能雇佣几个师爷?就以正四品官的俸禄,还要负担一家老小的生活,雇佣一个师爷已经很吃力了。苏州府的各县掌印官的俸禄根本雇不起师爷;府同知没必要雇佣师爷。’
允熥心下稍缓。可见此时雇佣师爷还只是特例。但也要引起注意,等到雇佣师爷的风潮起来以后就难以阻止了。
‘推动府州县官制改革看来已经刻不容缓了,必须尽快实施。’允熥想到。
既然向宝是这样的官员,那也没必要在意了。找个借口任命他为京城的某个清水衙门的主官,打发了他就行了。
‘不过若是他不愿意怎么办?他可是有过力辞通政使的前科。如果那样,就任命他为副都御史,他总该愿意了吧,一般这样的大臣都愿意当御史。’允熥想着。
之后允熥又问道:“府同知左贵宝为人如何?”
“启禀陛下,左同知自从到任已来,甚少为事。臣不晓得。”冯先章说道。
‘果然和朕猜测的一样,尸位素餐的官员,过几日找个由头免了他。’允熥想到。
“那苏州府的两个附郭县的知县呢?”允熥又问。
冯先章顿了顿,说道:“吴县知县白文选的风评甚好,为人周正,只是也不太愿意沾惹刑名之事;长洲知县慕天颜的风评也不错,虽然及不上白知县,但也深得百姓支持。”
嗯?白文选也就罢了,这个叫做慕天颜的知县,竟然在县内的名声也不错?真是奇怪。按理说以他的名字,应该是一个十分喜好拍马屁的人呐?
‘或许是因为知府向宝为人正直不吃马屁,而其他官员也不值得他拍马屁,所以表现的一本正经。’允熥想着。
允熥既然对于慕天颜有了固定的印象,就不会随便改变。
他又问了冯先章几句有关于这几个官员的事情,最后问道:“这苏州府内,产业最多的商人到底是哪一家?”
“启禀陛下,苏州府内产业做多、买卖做的最大的商人当然是城西的李家。”冯先章说道。
“这李家产业如何?”允熥问道。
听了允熥的问话,冯先章心下惴惴不安。他作为苏州府的锦衣卫主事,虽然现在身份并不公开,不过稍有势力的人都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因为锦衣卫偌大的声望,虽然在允熥命令下锦衣卫转变了工作职能,不再直接插手事物,但大家还是很害怕锦衣卫。更不必提他加了千户衔,正五品,在苏州府仅次于知府和三个卫指挥使。
所以本地的大户人家都会给他一点儿孝敬,尤其是商户。李家身为苏州第一大商家,未必怕了他一个地方的锦衣卫主事,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每年三大节都会给他孝敬,其它节日也有一份礼品。
若是陛下想要除掉这李家,万一牵扯出来他收钱的事情,可就完蛋大吉了。
可天子问话,他又不敢不答,说谎话也不敢。
“陛下,李家明面上拥有千亩良田,和生丝、丝绸的买卖,但私下里的买卖可不止这一点。”
“李家还以他人的名义在苏州府有五百亩薄田,只种植桑树喂养蚕虫;与他人合伙,在上沪市舶司的生丝、丝绸的铺面中占了一半多,行销海外;此外他们还经营茶叶。”
“陛下应该也知道,我苏州有著名的洞庭茶。虽然茶田由我苏州另外一个专营茶叶的商户太湖尚家所有,但李家在府城内的势力大,要求城中的茶叶必须由他们家来贩卖。尚家势力不及李家,只能认了。”冯先章说道。8)
第541章 继续召见()
其实李家的产业远远不止这一点儿,还涉足了其它极为赚钱的行当,但冯先章害怕自己将李家的产业说的太大了,让陛下生出不好的心思,所以没有多说。
并且他说的都是实话,一点儿假话也没有,就算事后陛下发现李家的产业不止这一点儿,他也毫无问题。锦衣卫在地方上的职责并不包括统计当地的商人产业如何,严格来讲,允熥今晚问他苏州府商人的产业完全搞错了锦衣卫的职责。
而允熥首先注意到的,是冯先章竟然说自己‘应该’知道苏州有洞庭茶。
允熥是有一个喝茶的小爱好,并且也颇喜欢碧螺春,但从未让地方上进贡过茶叶,都是找郑国公府要,至于郑国公府的茶叶从哪里来他就不管了。若说京城的勋贵和锦衣卫知道他爱喝茶也就罢了,但苏州的锦衣卫也知道了?
然后他才想到:‘这李家主营丝绸买卖在上沪市舶司占了一多半的丝绸生意的铺面?杭州、湖州、苏州这一带都出产生丝,附近的嘉兴等地也有少量养蚕的,他们一家就能占了一多半的铺面?’
遂问道:“他们是和湖州、杭州等地的其他丝商合伙,还是和上沪的地头蛇合伙?”
冯先章斟酌片刻后说道:“未曾听闻李家与其他的丝商合伙。”
“那李家可有人在朝为官?”允熥又问道。
“启禀陛下,李家在京城无人为官,但有一族人在浙茳宁波府为知县;有一族人为举人,今年去京城参加会试未中;还有数人有秀才功名。”冯先章说道。
‘李家的运气不错嘛,去年底清查江浙谋反逆党的时候京中无人为官,要不然少不得被牵连。况且一个族人在宁波为官,说不定就是想方设法活动了吏部文选司得到的。宁波也是沿海贸易重地,多半以前李家的丝绸销往海外就是从宁波走私。’
‘况且还有贩卖茶叶霸道之事,说不准还因此出过人命。’允熥想着。
不过允熥不会因为他们有走私嫌疑,以及贩卖茶叶霸道而惩治他们家。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不血腥的,真要一味的讲究公平公正为民做主,那就等着几百年以后发达了的西方国家打上门来吧。
允熥又想了想,说道:“你可与李家有联系?”
“陛下,臣作为锦衣卫苏州主事之人,万万不敢公开在苏州露面,臣明面上的身份不过是普通的士绅,岂会与苏州第一大商家有联系。”冯先章马上说道。
“你真的与李家没有联系?”允熥平静的又问了一句。
冯先章听允熥的语气,觉得一味装傻下场定然非常凄惨,说道:“陛下恕罪,臣确实与李家有所联系。臣之锦衣卫身份苏州的大户人家大多知道,但也不过是逢年过节有一份礼品赠送,绝无其他。”
允熥这才舒缓了表情,说道:“既然如此,朕有一事交给你来办。……”
冯先章听了允熥的吩咐,连声答应。
允熥吩咐完毕后,忽然问道:“拟每年为郑国公府奉多少茶叶?”
冯先章顺口说道:“臣每年为郑国公府在苏州采买三十斤茶叶。”等他意识到自己刚才说了什么,马上跪在地上说道:“请陛下恕罪!”
“你身为锦衣卫,每年为郑国公府采买茶叶,岂是应当做的?况且这中间也少不得上下其手贪腐之事吧。”允熥说道。
冯先章不敢说话,只是不停的磕头。
允熥思量片刻,说道:“看在你刚才还算恭敬且苏州府的事情还算熟稔的份上,朕就不当场处置你了,朕传信给秦松,让他依照锦衣卫的规矩处置。行了,滚吧。”
冯先章说道:“谢陛下开恩。”然后站起来‘滚’了出去。
允熥又提笔打算写一封信,但写了几个字之后却停住了笔,自言自语道:“还是回京之后亲自和舅舅们说吧,让地方的卫所亲信武将帮着买一点儿茶叶也就罢了,竟然动用锦衣卫,绝对不行。并且回去之后也要让秦松整顿一下锦衣卫的纪律。地方的锦衣卫依仗势力贪一点钱儿杜绝不了也就罢了,绝对不能和朝中的官员有所勾结。”
……
……
允熥休息了一会儿,抿了口茶,叫道:“黄路!”
“是,陛下。”黄路马上钻了出来,侍立在一旁。
“这茶已经凉了,去再烧一壶热茶来。”允熥吩咐道。
“是,陛下。”黄路顿了顿,又道:“陛下,先前派往京城的侍卫已经回来了,陛下可是现在召见?”
“常瑞江已经从京城回来了?马上宣他觐见。”允熥又责怪黄路道:“怎么不在他回来后第一时间告知朕?”
“陛下,常侍卫回来时陛下正在召见苏州锦衣卫主事,奴才只能让他等着;等陛下召见完了锦衣卫主事,现在已是戌时,陛下也该安歇了,所以奴才想着明日早上再和陛下说。”黄路忙辩解道。
“罢了,念在你有心的份上,这次就不处置你了,但记住,以后这样的事情不许擅自做决定,除非朕已经睡下了,不然必须报之朕。”允熥说道。
“谢陛下恩典。”黄路答应一声,忙下去召常瑞江觐见。
过不多时,常瑞江走进来,行礼道:“臣常瑞江见过陛下。”
“免礼平身吧。”允熥说道。
待常瑞江站起来后,问道:“从国子监带人回来了么?白文选和慕天颜在国子监的风评如何?慕天颜可曾改过名字?”
“陛下,臣从国子监带来一名蒋姓官员,已在国子监为官十一年,历任学正、助教、博士、监丞,现为司业。”常瑞江说道。
‘在国子监当了十一年官,从九品一直当到六品,十足十的官场扑街货,洪武年间能有这样的人很不容易啊。’允熥想着。
“至于风评,白文选和慕天颜在国子监中的风评都不错,当年也是以较为优异的成绩从国子监毕业,选为官员的。”
“并且,根据国子监和吏部的档案,慕天颜此人在入国子监读书之前就名为现在这个名字,并未有改名之事。”常瑞江说道。
第542章 详情与集市见闻()
“哦,入国子监之前就已经是现在的名字了?”允熥陷入了深思:‘在国子监风评不错也没什么,但入国子监之前他就名为慕天颜就很奇怪了。除非,他在入国子监之前就知道自己将要进入国子监。’
“这个慕天颜家境如何?在朝中有什么亲朋故旧么?”允熥忽然问道。
“启禀陛下,慕天颜此人有一族叔,曾在朝为官,洪武三十年获罪被贬,然后致仕回家了。”常瑞江说道。
“原来如此。”允熥觉得他已经明白缘故了。
然后允熥又问了几个问题,让他下去了。
此时已是亥时初,这个年代已是深夜时分,允熥打了个哈欠,招呼随行的宦官。
王喜带着两个小宦官走进来,指示他们收拾桌子并且服侍陛下歇息。
允熥躺到床上,在睡着之前,忽然觉得贴心的秘书有多么重要,也忽然明白了为何历朝历代皇帝多有重用太监的。
贴心秘书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后世很多官员调职时都会带着用熟了的秘书;皇帝日理万机,一个合格又忠心的秘书非常必要。而一般的官员进出后宫颇多忌讳,最适合当秘书的就是宫里的太监了。就连允熥,实际上也让王喜等人承担了秘书职责,并且教他们识文断字了。
‘司礼监的出现和壮大说到底还是文武势力不平衡,皇帝需要一个势力平衡文官。朕一定不会被逼得这样做的。’允熥脑海中划过了这个念头后就睡着了。
……
……
第二天,允熥详细了解了一下苏州城的农业发展情况。
他翻出了前几年苏州府和锦衣卫的档案,与今年的统计相对比,发现苏州种植经济作物的田地多了些。虽然仍远远少于种植粮食的,但比洪武三十年已经多了两成,这才仅仅过去三年。当然官府收税不收经济作物,他们用卖掉经济作物的钱购买粮食交税。
当然知府向宝很讨厌这种情形,所以火耗大多加在了这些农户身上,致使他们现在与种植粮食的农户收益也差不了多少。但不是每一任知府都是向宝,他们将来总会获得比种植粮食更多的收益,江东地区粮食产量萎缩、逐渐沦为经济作物的主产地是必然的。
若是历史上的大明,估计会想方设法阻止这一进程,但最后仍然阻止不了,致使粮食不足粮价大涨。但允熥不会。
允熥一直对于一件事情非常奇怪,为什么历朝历代一直盯着中原这块地方,而从未想过征服南洋呢?尚之信、耿精忠、郑克塽之流,在完蛋之前为何不带着少量亲信部队逃亡南洋呢?以华夏军队的战斗力,带着两三千军队在南洋地区打下一个地盘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困难吧?非要被抓到北平丢了脑袋才高兴?
不管别人能不能理解,反正允熥理解不了。正因为有南洋,他丝毫不担心江浙一带粮食减产。只要大明有强大的海军,即使不在南洋封王也可以买到足够的粮食填饱整个大明百姓的肚皮,价格还比国内的粮价要低。
所以他虽然不会直接干涉江浙一带的农作物种植,但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早晚经济作物会成为主流。
允熥还看了有关于苏州的其它资料,譬如青楼行业的规模现在多半也是仅次于京城的全国第二,不过随着上沪开海有被上沪超过的趋势;另外东南地区的人入京基本上都会经过苏州,使得苏州的旅游业虽然仍微不足道,但在全国也算得上是一致独秀了;等等。
另外允熥还要抽时间安慰因为不能去逛集市而闹脾气的宝庆和贤琴,一天的时间呲溜一下就过去了。
伴晚时分用膳的时候,昀芷不停的说着在苏州集市的所见所闻,让宝庆和贤琴极为眼热,贤琴还不敢,但宝庆一个劲的抱怨允熥。
昀芷说道:“苏州府的集市真的比京城还繁华的多,很多我在京城都没有见过的货物都有,我买了不少东西呢。”
“还遇到了一个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子,并且珠宝首饰的品味也与我相仿,我们两个聊得非常开心。若不是我的身份不能暴露,我就和她约为姐妹了。”
“对了,我还看到了几个看起来不怎么穷、身边还带着侍女的女子脸上没有戴面纱,苏州府的风气这样开放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