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明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宗明天下-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窍薅说胤剑敲唇邢筒挪荒芡延倍觯菹氯及。 绷纷幽擒魅耍饕彩强凭俅笫。淙环至四媳卑瘢羌氛紡V西等地的名额还是可以的,所以坚决反对分省录取。

    景清马上说道:“陛下此举甚好。虽然科举是要选拔贤才,但是也要注重公平。臣觉得分省录取就是兼顾了公平与选拔贤才,甚好。”他是三秦真宁人,他们甘陕地区即使是分了南北榜,也很难竞争的过山硒、北平、山枺鹊氐娜耍约负跻偎只队恕

    这种利益忧关的事情,人品与品德什么的都不重要了,大家都死命的为自己的家乡争取利益。虽然文官们不可能当众大呼小叫的,但是每一个官员都积极为自己的地方争取利益。

    像方孝孺、暴昭,这样分别出身南北方的科举大省的人,都反对分省录取;而像巨敬这样同样甘陕一带出来的人支持分省录取。

    齐泰身为应天府人,此时两不相帮,不说话;陈性善虽然也是山硒人,但是他的老家山阴县举人出的都少,而这次连举人都是分州府录取,所以支持分开录取。

    这样的事情自然不是一个早朝就能决定的,有资格上朝的人很多,大家回去了和自己的同乡一说,大家纷纷上折子诉说自己的意见。

    总体上讲,支持分开录取的人比不支持的人要多一些。几个科举大省的出来的人,虽然分省录取贡士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举人也是分开录取,所以科举大省偏远地方出来的也转为支持分开录取或者中立。而科举小省却是一边倒的支持分开录取,所以一下子支持分开录取的人就超过了不支持的人,

    所以允熥顺利的推行了这个分开录取的制度。

第331章 改科举与国子监() 
不过虽然是过了几日才正式拟成旨意下,其实在允熥说出这件事的那个早朝,有心的大臣就已经知道这件事情已经无可阻挡了。

    现在大明的皇帝毕竟手里还是很有权力的,除非是碰触到了所有官员的底线引起反弹,不然允熥想要推行什么政策都是可以推行的,大不了慢一点而已。当然像朱元璋这样牛逼的皇帝碰触到了所有官员的底线也照样可以将政策推行下去,这种特例就不讨论了。

    并且允熥是上来就直接在早朝的时候宣布,而不是像上次提出军婚保护条例那样先与四辅官以及相关官员私下商量,商议好之后在拟成旨意下。所以说明允熥是势在必行。

    这样两方面的条件齐备,制度一定是推行的下去了。

    所以在正式下旨以后,大家马上投入到了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事情上去了:为自己的家乡尽可能多的争夺录取名额。

    这样一来,不仅是早朝的时间完全被占据了,就连乾清宫也在每日的奏折处理完了之后就有人在向允熥进言名额分配的问题。

    允熥对于省一级的名额怎么分配已经有了腹案了。这个时候科举每一科录取的人还少,一般都在一百人以下,允熥以一百人为标准,先是基本平均的分给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然后依据人口,还有安抚原来的科举大省,还有其他因素,最后调整为:

    直隶十七人,浙茳十一人,茳西九人,鍢建六人,湖广九人,广枺耍瑥V西三人,雲南二人,巴蜀五人,河難六人,山枺耍逼剿娜耍轿耍亓恕W芗埔话偃恕

    其中直隶因为人最多,地盘也大,所以名额最多;湖广是后世的两湖两个省份,允熥预留了拆分为两个省份的名额,所以名额多一些;同理山枺薀自ち袅硕笔》莸拿睢

    名额出来以后那自然是不满意的人居多。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家乡的名额太少,而其他地方的名额太多。而在这其中,遭到重点攻击的自然是湖广和山枺

    此时湖广虽然地方很大,但是人才五百多万,而浙茳有一千四百多万;还有巴蜀,总共才两百多万人,我们茳西有七百多万人好不!还有山枺淙簧綎|是北方第一人口大省,但是也不至于能有十个名额吧。

    允熥是再三调整,反复斟酌,才公布了最终的结果。其中直隶名额虽多,但是人口足有近两千万,要是按照人口来分得分三十个名额,所以其实不多了,很多直隶出身的官员还不满意呢。

    虽然大臣们对于名额就没有满意的,但是因为形不成合力,所以允熥还是成功的将这个名额下下去了,并且宣布从明年的会试起,就是这个比例来录取贡士了。

    众官员们本来还打算继续吵吵,但是允熥马上抛出了各州府名额确定的事情。

    这样刚刚还站在一起同仇敌忾的同省官员就马上分裂了,互相拆台,面红耳赤的为自己的家乡争夺更多的名额。

    允熥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朝中的官员的派系扯开,所以迟迟不作结论,反而宣布今年的乡试不依据州府的名额录取,等到三年以后再说。

    允熥稳坐钓鱼台看着底下的官员吵吵,迟迟不做结论。一直到建业二年还有人为了这个吵吵呢,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允熥另外一个举措就是宣布要成立江淮省。以凤阳府、淮安府、安庆府、庐州府,和徐州、和州、滁州这四府三州为范围,又调整了扬州府与淮安府这两个府的管辖范围,成立江淮省,省城定在凤阳。基本上就是不包括现在的扬州市这一带的苏、皖两省长江以北的地方。

    现在的苏、皖两省的范围是满清时期确定的,十分的不合理,難京素有‘桉徽省会’之称。为什么后来一直没有改正允熥也不关心了,反正现在他做主了,就按照比较合理的方法分。

    然后允熥从直隶地区的会试名额中拨了五个给江淮省。相较于江淮省的人口虽然略多,但是考虑到有凤阳府,大臣们也就不知声了。

    原来的中都留守司顺势改组为了江淮省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要是搁在后世,这几个被分出去的都是穷地方,当地的老百姓非抗议到底不可;但是这个年代省一级在财政自主权上还不如州府,并且赈灾什么的都是中央拨款地方上才能动,对于百姓基本没有什么影响,所以也什么为民请命的官员抗议。

    倒是一些凤阳出来的老功臣不太满意。常升就找到允熥说道:“陛下,这样一来凤阳就不是直隶的地方了,太祖皇帝可是很看重凤阳的,不太好吧。”

    允熥就对他说道:“我分出江淮省就是在照顾凤阳啊!你想一想,江北素来贫瘠,读书考试向来比不上江南,这样一分省录取凤阳还能有考上的吗?”

    “现在我分出一个省,这四府三州除了安庆以外都和凤阳出不多,这样凤阳人考上科举的概率反而增大了,怎么不好?”

    “至于对于凤阳的照顾,即使分出了直隶地区也不会少的。”

    允熥这一番话一出,凤阳出来的人就没有意见了,反而还觉得允熥照顾老家。

    允熥心中是有谋划的,倒不是照顾老家,而是限制江浙一带。

    江浙一带在可见的未来都会是大明的经济中心——就算是把都迁走,长三角也比京津冀有活力多了。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别是允熥注重海外贸易,未来一定会有跨越政商两届的势力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基础操控朝政。

    所以允熥必须限制江浙一带的官员。历史上分了南北榜,但是江浙一带的官员在南榜之中独占鳌头,只有茳西还能与他们抗衡,但是最后同流合污了,所以最后臭名昭著的东林党操控了政局。

    当然,最后不合大明统治利益的东林党之所以能够操控政局,还与都在北方对于江浙一带的舆论导向和经济控制不力有关。可是虽然现在都还在江南,却也不能掉以轻心。

    允熥在科举的名额中通过分省录取,以及把江北独立划省,让江浙一带的科举录取名额只有二十三个,虽然也不少了,但是相对于此时江浙一带过两千五百万的人口来说,已经很少了。

    允熥之后还会有其他的措施,来限制江浙一带的人,以保证对于朝堂的最高程度的掌控。

    之后允熥又去了一次国子监,既是去看看有没有什么贤才,也是告知国子监的祭酒徐宗实,以后选取国子监的监生,也要按照科举的名额比例来选取。

    此时大明的官场上还不是科举一家独大,白身为官的人虽然越来越少,但是国子监出身为官的还很多,官位也都不低,还可以与科举相抗衡。

    允熥不希望科举一家独大,所以对于国子监也是很重视的。今日来巡视国子监,在说完了事情以后,允熥问国子监祭酒徐宗实道:“现在国子监可有人才推举?”

    徐宗实答道:“怎么没有!现在有一人,名叫陈寿,十分有本事,臣向陛下举荐。”

    允熥说道:“把他叫过来。”

    不一会儿,一个大约三十岁左右的人走进来跪下说道:“学生陈寿见过陛下。”

    允熥看了他一眼,长得好不错,并且看得出是会武的,心下就满意起来了。允熥随后将他叫起来,细细问了问,得知他还有秀才功名,问他问题又基本都能回答上来,心里觉得满意。

    允熥于是放松的笑道:“令尊给你起名为陈寿,是希望你与三国时期的陈寿一样青史留名吧。”

    陈寿说道:“陛下,学生的父亲不知道三国之时还有一个叫做陈寿的人,是因为家祖、叔祖年纪轻轻就早早的过世,所以家父给学生起名陈寿,希望能够长命百岁。”

    允熥感觉有些尴尬,只是随便说了一句话就触碰到了人家的**,还是不太好的事情,要是允熥自己被问到这样的事情估计已经在心里骂开了。

    但是允熥身为皇帝又不能道歉,即使他道歉估计也只是会让陈寿更加惊恐,所以允熥说道:“你出来到国子监上学几年了?”

    陈寿说道:“回禀陛下,已经五年了。”

    允熥接着说道:“可曾回过家?”

    陈寿说道:“不曾。”

    允熥于是说道:“那朕许你三个月的假期,回乡探亲。你家是湖广随县人,三个月应该够了。”

    “现在朕就让徐祭酒许你毕业。朕以你为中书舍人,等你回来之后就入宫上任。”

    陈寿非常高兴的跪下说道:“臣谢主隆恩。”假期可不是每个大臣都能得到的,除了丧假以外,所以陈寿对于自己能放假回家看看很高兴。

    允熥要不是觉得自己方才说的话不妥,想要安抚一下陈寿,他才不会许假期呢。8

第332章 国子监与从北而来() 
允又安抚了陈寿几句,然后让他下来了。??? ?? ?? W?W ·

    允又问道:“现在在国子监读书的勋贵子弟还多吗?都有谁?”不过虽然他是在问徐宗实,不过允其实平时通过其他途径也差不多都知道了,现在不过是随便问一问。

    徐宗实说道:“陛下,还不少,魏国公的次子徐泰、薛都督的次子薛熙扬等人都在国子监读书。”

    勋贵家庭也不是都想让子孙当武将的,大将难免阵前亡嘛!而当了文官就算是升的慢一些那最起码没有生命危险,所以很多家庭都从不世袭爵位的子弟中选几个送到讲武堂读书。就算是当不了高官,当个不大不小的闲散官员也不必世袭一个武职差。

    允又问了几句其他的事情,按照正常情况下就可以宣布回宫了,不过今日允却并未回宫,而是在等待着徐宗实说话。

    徐宗实对允说道:“陛下,臣今年已经年过七十,病体缠绕,每月倒有半个月请假在家养病,为国家也尽不了多大的力了,所以请陛下允许老臣回乡养老。”

    允就是在等他请辞的话。徐宗实从洪武二十五年当国子监的祭酒已来,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七年了,虽然国子监的祭酒不比科举考试的坐师,监生能不能当官与国子监祭酒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是也是一个重要职位。

    允倒是不觉得徐宗实会反对他,但是毕竟他的思想与允不合拍,所以允早有撤换的想法。

    不过徐宗实的年纪大了,又是出名的儒臣,允也不好继位之初就拿下,并且他还另有谋划,所以暂时就这么去着了。?? ·

    不过徐宗实自己大概心中也有数,并且他年纪也大了,所以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过一次辞呈了,但是允当时拒绝了。

    今日徐宗实再次提出辞呈,允就没有拒绝了。允先是又挽留了两次车,徐宗实当然是表达了自己坚决要退休的愿望,然后允说道:“既然徐老先生如此坚持,那朕就准了老先生的辞呈。”

    徐宗实说道:“臣谢陛下恩典。”

    允说道:“但是老先生一走,这国子监祭酒就出缺了,老先生可有推荐的人选?”

    徐宗实不傻,马上说道:“一切唯有陛下独断,岂有臣置喙的道理?”

    允随即说道:“那朕就说了。国子监助教陈南宾,朕觉得不错,徐宗实以为如何?”

    徐宗实心下雪亮:陈南宾确实也是儒臣,也不是允的嫡系,但是在想法上却与允比较合拍,所以允继位以后发现这么一个人之后就提拔他,并且在今年把陈南宾任命为了国子监助教,大概就是在等着这一天了。

    不过徐宗实作为从洪武四年就出来为官,一直安安稳稳的存活到了建业年间,不该说的话肯定是不会说的,听到允的话以后说道:“陈南宾助教确实非常不错,陛下真是慧眼如炬。”

    允笑了笑,又说了几句话,然后又敲定了徐宗实退休以后的待遇,算是对待徐宗实也已经很礼遇了,然后返回了皇宫。

    ==========================================================

    山东滨州的官道上,几辆有上百名大汉护卫的马车正在不急不缓的行驶着。几个中年汉子领头骑着马在队伍的最前方,如果现在有明眼人站在路边,一看就能看出他们穿的是王府侍卫的服饰。

    这一行人就是要赶往京城的燕王朱棣一伙人。现在已经是四月中旬了,下个月五月初五就是朱元璋的忌日,朱棣要去京城祭拜朱元璋。

    其实一般的王爷不用非得去京城祭拜,在自己的封地也是一样的,当年马皇后去世的时候各地的藩王就是参加了丧礼,但是一年之后的忌日没有再赶来京城。

    但是朱棣现在比较特殊。他现在是大明所有宗室辈分最高的那一批人中年纪最大的,在晋恭王朱去世以后兼任了宗人府的宗正,所以按照规矩来京城祭拜。

    朱棣今日没有骑马,而是与妻子徐妃一起坐在一辆马车之中商量着什么事情。

    朱棣说道:“你其实没有必要和我一起去京城的,现在高燧又生了重病,高炽虽然留在了北平照顾他,又有张氏在北平,但是总是不如你在北平让人放心。”

    徐妃笑道:“张氏现在帮着我打理家务已经几年了,事事都很妥帖,没什么不放心的。”

    “高燧虽然一开始病的不轻,但是找了好几位名医不都是说没什么大碍嘛!并且在咱们出发的时候已经好转许多了,只不过身子还虚需要将养而已。”

    “况且我娘家三妹妹也要出嫁了,我正好回去帮衬帮衬。”

    “嗯?”朱棣疑惑地说道:“你的娘家三妹不是定给了二十二弟朱楹吗?虽然父皇过世民间只禁婚嫁一个月,但是我们当儿子的都是要服斩崔,服丧二十七个月,现在才过去了一年不到,怎么就要出嫁了?”

    徐妃说道:“我也不知道,是辉祖来信的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