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7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1791章 夸张的护送(下)() 
百姓的心情可没有杨怀仁想象中那么乐观,他们并没有多少闲心欣赏将士们的英姿,但内心里却着实感受到了将士们身上的肃杀之气。

    这也难怪,杨怀仁提倡的训练方式,本意是想着把手下将士们训练成有血有肉,同时又似钢如铁的强悍士卒。

    但实际上的效果,却超出了杨怀仁的预估,将士们在严苛的训练之下,倒也是练就了强健的体魄了。

    不过与此同时,将士们的精神层面上,也得到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许内在里他们也是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可从外表上看,他们却都是变得毫无情感,好似冷冰冰的一般。

    有时候连杨怀仁也在想,是不是他带来的训练方式和军纪太过严厉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强调的越是接近真实战场越是能练就强军的理念,让将士们过于冷酷。

    武德军的将士们在训练之后都变化非常大,他们不仅变成了了铁军,感情上似乎也变成了铁人。

    铁人并非没有情感,但情感似乎隐藏的很深,至少从外表上,已经很难分辨了。

    平时或许还好,但每每到了出任务或者有行动的时候,他们便又无比认真严肃,好似不摆出一张死人般的臭脸来,不足以显示他们的强悍一般。

    杨怀仁的心情其实还是不错的,虽然结果和他的估计出现了反差,但他想要的效果是出来了。

    这样的军队走到哪里,都似乎给哪里带来了一股死亡气息,也就不奇怪了。

    可京城中养尊处优惯了的百姓们却不太习惯这样这一支军队,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军队有点可怕了,好像这支军队不是来自人间,而是来自地狱的索命大军似的。

    前头衣甲光线的宫廷禁卫大喝着驱散着人群,口中喊着“皇子进宫,闲人回避”的口号,但他们的威风似乎也仅仅停留在身上鲜亮的铠甲上。

    百姓们自然也是做出了回家躲藏让出道路的举动,可等禁卫们跑过去,百姓们便又走出门来,伸长了脖子等待着,期望能见一见这位突如其来的皇子,究竟生了什么样子。

    可当他们看到的是杀气腾腾的大军冲杀似的向他们走过来的时候,是真的吓破了胆子了。

    每个人的脸色也忽然间变得煞白,也许是搞不懂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单单是这支军队行进时踩踏地面发出来的整齐的“踏踏”声,就足以震撼的人浑身颤抖了。

    城内开始变得鸡飞狗跳,不懂事的娃娃们被吓得哇哇大哭,任由他们的母亲如何哄着,却都停不下来了。

    更多的人心中骇然,这次是真的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家里跑,那惊恐无度的样子,分明就是逃走。

    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关紧了门窗,收拾了家中值钱的物事,幻想着城中若是大乱,他们也好赶紧带着自己的家当逃走。

    当然也有胆大好事的,门窗是关了,可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还是偷偷推来了门窗的一条细细的缝隙,然后摆弄着姿势让目光从缝隙中射出来。

    他们看到的一切都太震撼了,似乎整个人生的记忆之中就没见过这么多将士进城,更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如此强悍的军队了。

    好在他们看见了宫中的车驾,车驾周边还有些公公模样的人,这才让他们相信了这不是城外有什么人起兵闹事,而是真的护送一位重要的人物进宫了。

    “踏踏、踏踏”的声响依旧震得人心脏难受,如果不用手捂在胸口,好像整个心脏都要跳出胸腔来一般。

    有一些认识杨怀仁的百姓,看到了宫中车驾前边那个骑着黑马的人的时候,才忽然长出一口气去来。

    旁边疑惑和惊恐的同伴不知到底怎么了,他便跟他们解释道,“这帮兵是杨怀仁的兵,他准是奉了皇命护送什么重要的人物进城了。”

    旁边的人还是惊恐的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他们很难相信,于是问道,“这怎么可能?护送什么重要人物,需要他杨怀仁亲自出马,还带了这么多强悍的将士来护送?”

    问题让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某个人想到前边宫中的禁卫说的话来,这才恍然大悟道,“方才宫里的禁卫不是说了嘛,皇子要进宫了,所以杨怀仁才如此劳师动众。”

    这样的解释还是太笼统,新的疑问又诞生了,“皇子?什么皇子?不是说当今圣上没有子嗣吗?要不然前段时间议储之事,也不会在城中传的沸沸扬扬了。”

    当然聪明人也会有他的解释,“皇家的事情,从来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哪里有那么简单的?

    说不定当今圣上早就预料到自己阳寿太短,所以早年间就偷偷把一位皇子交给了杨怀仁抚养,现在事情到了紧要关头,所以才急召这位皇子回京。”

    这样的说法让其他人有种恍然大悟之感,想想最近发生的事情,杨怀仁忽然回京,还是带着武德军回京,加上其他几件事结合在一起再琢磨琢磨,似乎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了。

    那个匆忙间胡乱解释的人这时候忽然觉得他好聪明,这么紧要和机密的事情竟然被他分析出来,也顾不上心脏犹在砰砰直跳了。

    忽然间他打开门窗,壮起胆子来拍着巴掌大喝了一声彩,“壮哉我大宋将士,威武霸气!”

    将士们早就荣辱不惊,一个胆子大的书生站在家门前给他们喝彩,他们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过自己得到了百姓的称赞和认可,倒是有点小小的欣慰。

    其他百姓见书生出门看热闹,还给将士们喝彩,而这一队兵马并没有搭理他,便也觉得自己胆子也大了不少,于是不少人都打开门窗,仔细打量这支强悍的军队,也不时发出一些赞叹和喝彩之声。

    杨怀仁是很高兴的,起码觉得京城里的百姓还是识货的,可苏公公听到这样的声音,心中便渐渐觉得越来越不是滋味。

    因为很多人都在大声赞扬杨怀仁,在苏公公心里,对杨怀仁的赞赏,就好似对比的当今圣上有点无能了一般。

    

第1792章:苏公公的心思() 
苏公公内心里很矛盾,以他的地位,好像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有找死的意味了。

    他忠于陛下,杨怀仁同样也是终于陛下,他练出来一支强悍的军队,这也是在陛下的授意下做的事情。

    在陛下心中,也是期盼着大宋军事羸弱的局面得到改善的,这么说来,杨怀仁不但没有任何错,而且是个大大的忠臣和功臣。

    可百姓是简单纯粹的,他们崇敬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杨怀仁给大宋练出来这么一直让他们自己都害怕的军队,自然心中崇拜杨怀仁。

    百姓们却见不着高高在上的皇帝,光凭着道听途说的一些事,似乎很难形象的把皇帝的光辉形象在内心里建立起来。

    这就是矛盾点的所在了。

    苏公公纠结的原因也很明显,他不时地扭头瞅瞅车厢,冷风偶尔也把车厢的帘子吹出来一条缝隙,让他看见了皇子端坐车厢之中。

    若是只看皇子的容貌,连苏公公内心里都惊讶不已,如果有人敢怀疑车厢里的孩子不是官家的龙种,苏公公第一个便不同意。

    因为这个孩子和赵煦小时候长得简直太像了,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也一点儿不为过。

    苏公公是从小看着官家长大的,官家七八岁的时候长什么样,他还记忆犹新,因为官家也是八岁那年,得承大统,继位成为大宋的皇帝的。

    苏公公看着车厢里的孩子,免不了幻想着孩子将来不久的某一天,也要和官家一样,在差不多八岁的时候就龙袍加身,坐上皇位。

    这让苏公公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的现在,还是那张还有点幼稚的脸庞,连他也分不清这十五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了。

    可一样的一张脸,内心的感受却是截然不同了。

    十五年前的赵煦,继位之前还叫赵佣,苏公公那时候也才只有二十来岁,是从一个小太监开始便陪着赵佣长大的贴身内侍。

    记忆里的赵佣是单纯的,在先皇驾崩之前,他从来没想过他会继位,也没在乎过权力是个什么东西。

    赵佣那时候还很喜欢玩耍,不喜欢读书,苏公公还时常帮着他逃课,大多数时候先生们没有在意,便让赵佣成功赚了一天玩耍的时间。

    但也有时候事情被先皇发现了,便派了人来惩罚他,那些太监们自然不敢真的去惩罚一位皇子,于是便拿赵佣身边的小太监们撒气,苏公公也因此挨了不少打。

    当时屁股被打的很疼,可每次挨了打,赵佣都会很关心他们,这让苏公公心里很暖。

    他知道赵佣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心机,更没有什么烦恼。

    可后来一切都变了,先皇驾崩后,最年长的皇子赵佣顺利继位为帝,还改名为赵煦。

    因为赵煦那时才八岁,所以满朝臣子都不放心一个八岁的孩子坐在龙椅上指点江山。

    以司马光为首的文官把太皇太后请了出来垂帘听政,皇位上年幼的赵煦便成了一个摆设。

    赵煦的性情也渐渐变了,本来是轻松玩耍的年纪,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压力,变得郁郁寡欢。

    苏公公想到这里,忍不住也在想车厢里的孩子,他同样是七八岁的年纪,很可能不久之后就会登基为帝。

    可苏公公发愁的是,这么小的孩子虽然可以继位为帝,却不能掌控整个朝堂。

    到那时候,估计又是某位太后被请出来垂帘听政,如果是这样,那这个孩子边走上了赵煦的老路。

    可苏公公抬头看见其那边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杨怀仁,忽然又觉得这次的情况,应该会换一种走向。

    宫中的两位皇太后,似乎都不是贪恋权力之人,向太后一生谨慎,加上高太后的下场不怎么好,向太后应该会洁身自好的。

    另一位朱太后,不论是智慧还是影响力,似乎都不足以让人信服,哪怕她有心,也不会有人把她当做一回事。

    垂帘听政的事应该是不会发生了,可这并不代表这个孩子就不会重蹈他父亲赵煦的覆辙。

    朝堂上的几位大佬,哪一位都不是好相与的,而且也别忘了眼前的杨怀仁,他手握兵权,便更不是个安分之辈。

    苏公公一直觉得赵煦对杨怀仁太过信任了,这种信任有点没来由,更是显得太过分。

    虽然到目前为止杨怀仁一直表现出对赵煦的忠诚,也一次次的解救赵煦于危难之时。

    可苏公公就是无法那么信任杨怀仁,他觉得,但凡是人,在权力的诱惑面前,都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

    他甚至想过,如果他不是一个阉人,连他都会对权力产生一种病态似得渴望。

    那将来杨怀仁要扮演的角色,就很值得人深思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几乎是肯定的。

    甚至,苏公公内心里有点害怕,杨怀仁手握权柄之后会努力经营,等他完全掌握了朝堂和军方两边的权柄之后,会越过皇帝成为新的皇帝。

    可眼下这种事,苏公公也只能想想,却绝不敢说出来,看看身边那些凶悍的士卒,怕是他说错了哪怕一个字,就立即要人头落地。

    百姓的欢呼声越来越大,京城的百姓还真是好事,躲起来的时候都躲的没了影儿,凑热闹的时候更少不了谁。

    当队伍走上御街,便远远地望见巍峨的宫城了,宽阔的御街上围观的百姓更多,雄壮威武的队伍让人又敬畏又赞叹。

    苏公公也渐渐放下了心中的惊慌,他自己觉得很好笑,他一个阉人,考虑那么多事情干吗?

    他这样的人的命运,从他们做了太监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顺应局势则生,违逆局势则亡,他又有多少选择呢?

    苏公公内心里觉得可笑,有些事,他还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了,可无论他怎么急,又能有什么用呢?

    看见高耸的宫墙,苏公公也渐渐想开了,这世上的道理千千万万,可眼下对他来说,只有一条最是恰当不过。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还是多替自己的将来考虑考虑,难不成赵煦驾崩了,他要去陪葬吗?

第1793章:紧闭的宫门() 
龙武卫越是靠近宫城,便越是把宫城的禁卫吓得够呛。

    有那么一刹那里,那些宫廷禁卫也觉得不知是谁起兵造反了,可百姓们的欢呼声又显得不合常理。

    等他们弄清楚这么一支大军是护送皇子进宫的队伍之时,还是没敢放松警惕,出于保险起见,值守的侯还是下令关闭了宫门。

    城墙上的八牛弩也齐刷刷的瞄了过来,一旦这批人马中有什么异动,便要立即发射。

    引路的禁卫先到宫门前,被紧张的气氛吓得够呛,带头的虞候又一次差点从马背上跌下来。

    他大声叫喊着请当值的将军出来印证他的身份,可即便那将军一眼便认出了他这个同僚,却也担心他已经变节,此次前来也是想用什么奸计赚开宫门罢了。

    虞候很尴尬,脸色很难看,被自己人误会也就罢了,可杨怀仁的马蹄声渐渐靠近,他更担心杨怀仁会怪罪他连宫门都叫不开。

    杨怀仁其实还真没有怪他,或许从一开始就保持了一种没看的上他的姿态。

    他策马缓缓从队伍里奔出来,来到宫门之前,瞅了瞅宫门城楼上的禁军,还有那几具巨大的八牛弩。

    这种巨型攻城弩的弩箭十分巨大,弩杆就比一个成年男子的胳膊还粗,箭头却非常锋利,平常用于攻城,能把弩箭直接射入坚固的城墙之内,形成帮助攻城士兵攀爬的阶梯。

    如果用八牛弩来射人的话,可以把人直接钉在墙上,威力十分强劲。

    杨怀仁望着那巨大的寒芒并没有畏惧,而是依旧保持一种轻松和淡然,走到宫门下才仰头大喊一声,“左卫大将军奉旨护送皇子入宫,请侯速速打开城门!”

    今日值守的宫门将军有点慌张,看到了杨怀仁,他也搞不清楚该如何是好了。

    按照他今天接到的通报和杨怀仁的说法,杨怀仁一行人是护送皇子进宫的,应该立即给他打开城门才对。

    可望着不远处成千上万的兵将,他又觉得好像又来者不善,万一他打开了城门,这批兵马发了疯似的冲进来,不光他将尸骨无存,恐怕还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他急忙去问身边的一位副将,眼下的局面,该如何是好?

    副将也有点懵,他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大批的兵马进入东京城内,更别说眼下就杀气腾腾的站在宫门外了。

    好在他比那位将军要清醒一些,答道,“将军,当下的局面,要辨明杨大帅的目的并不难,我们请皇子殿下和去迎接皇子殿下的苏阁领出来叫门,便没有什么可作假的了。”

    那将军想了想,觉得这办法可行,起码苏公公这样的笔下身边最亲近之人,应该不会作假。

    于是他冲下边大喊一声,“请杨大帅请皇子殿下和苏公公出来见面,末将自然会打开宫门迎接皇子殿下!”

    杨怀仁知道这位禁卫将军是为了安全起见,可他同样有这样的想法,他也不敢保证今日值守的宫廷禁卫是不是受到了赵或者其他人的收买呢?

    万一他把大壮和苏公公叫上前来,他们便立即发射八牛弩刺杀了大壮,那又该如何面对?

    他轻笑一声,立即反问道,“尔等把八牛弩瞄向本帅,本帅可以不在乎,可若是本帅请了皇子出来,八牛弩还是瞄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