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6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搞不懂他伺候皇帝吃饭的时候,皇帝会不会有什么违和的感觉。

    这些且不去不管,人家黄公公算是个知恩图报之人,皇帝什么时候来了兴致问起杨怀仁在交趾之事,黄公公都一一作答。

    当然,除了他吐得没个人样不提之外,其余的事情他总是捡好的说,连杨怀仁装神弄鬼玩行尸走肉那一套计策,从他嘴里讲出来,都有了些神话传说的味道。

    赵煦倒是很喜欢听这些事,也不管行尸走肉是多么恶心,照样边吃边听,而且胃口还很好。

    吴监军自然也明白他为何有了光明仕途,虽然他已经不在武德军了,但他和武德军以及杨怀仁的关系,他心里依旧明镜儿似的。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啊,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加上蔡卞对杨怀仁的一番解读,让朝堂上的那般大佬们对杨怀仁的戒心也消除了不少。

    后来传来杨怀仁和安国公主交恶的消息,便更让皇帝和朝中重臣们放心了。

    消息是如何传跑偏了的,杨怀仁反正是搞不清楚,不过既然目的达到了,他也不会在乎这些。

    风神卫的规模扩大的很快,有了生意能自给自足之后,快速发展也就成了必然,原因嘛,自然还是因为有了钱。

    钦州的糖霜生意进展不错,糖厂也开工了,每天都有大批的糖被生产出来,只等史云带着黑人和船队归来,便可以往辽国贩糖。

    杨家其他的生意也都不错,家里有本事的管事一大群,杨怀仁早已经认不全了,这些事都是韵儿和莲儿她们几个打理着,早已不用杨怀仁操心。

    后来杨怀仁想了想,如今他趁多少钱,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了,偶尔莲儿给他看一眼账本,他也懒得去看那一串早已失去了具体意义的数字。

    钱多真好,这是实话。

    杨怀仁不但自己家过上了好日子,也让朋友弟兄们过上了幸福的好生活,跟着他吃饭的庄户和生意人就更多了。

    也许那句“国是千万家”的歌词唱的真的好,国就是千千万万个家组成的。

    像杨家一样的家日子过的好了,钱多了,国也就富了,只是从富到强,还需要一些时间的积淀。

    杨怀仁又闲了下来,被皇帝和朝廷遗忘的感觉,对他来说没有一丝丝的失落,反而感觉非常良好。

    在家陪陪母亲,带带孩子,来了兴致便自由自在地做些没羞没臊的事情,小日子还真是神仙都羡慕。

    偶尔杨怀仁也会一个人躲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就那么闭上眼睛静静的躺着,睁开眼是广袤的蓝天,闭上眼便是心中的梦想。

    偶然他有了一个很惊讶的想法,大宋的社会经济发展真的太厉害了,竟让他有了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错觉。

    想想六百年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才产生,东方的泱泱大国真的比他们要早很多。

    只不过因为一场战乱打断了这个发展的历程,要不然中国早在几百年前就玩帝国主义了。

    如今舰船的技术上大宋也是全球首位的,说不定日不落帝国会提前几百年诞生,当然这个名头也换了主人。

    杨怀仁天南海北的想了很多,想的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大宋的纸币都已经诞生了,尽管现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通货币,但这个过程或许用不了一两百年。

    再大胆设想一下,如果他再把他知道的后世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商业货币体系拿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但想归想,一阵凉风吹过额头,杨怀仁也清醒了不少。

    英国能圈地剪羊毛工业革命,是因为英国就那么大点,最关键的是原来的土地主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家。

    可这一套在大宋却是行不通的,中国人文化里重农轻商的思想深入人心,即便如今的大宋商业发展产生的生产值早就远超了农业产值。

    但这种和历朝历代格格不入的经济方式发展到极端,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实际情况也说明了一切,有钱人把财富用在了享乐上,却并没有把钱用在正地方。

    文化科技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可社会风气却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土地主和商人之间缺乏有效的链接,起码圈地剪羊毛的事情在大宋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一个人口大国,最基本的还是粮食,所以土地在任何人眼里看的都非常重要。

    问问那些商人们,即便是他们自己,也是在经商赚钱,然后在老家买地屯田。

    杨怀仁忽然想开了,时代的发展必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必然需要更多的现实基础,他梦想里的某些太超前的东西还不会轻易实现。

    所以他也越来越淡然,有钱真好,简简单单就很好,新时代自然会来临,他不用着急。

    。

第1616章:再添新丁() 
转眼来到三月份,杨府再添喜事,鬼姐生了。

    不知道是不是游牧民族的身体都比较泼辣,这一次喜得贵子的经验,让杨怀仁都感觉太突然。

    突然的不是鬼姐生了孩子,而是鬼姐生孩子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

    郎中给算的预产期还差几天,鬼姐挺着大肚子在杨怀仁的搀扶下正在花园里散步。

    忽然间鬼姐觉得哪里不对劲,并不是感到难受或者痛苦的那种不对劲,杨怀仁往下边一看,才惊觉鬼姐的羊水破了!

    尽管不是第一次经历这些,可杨怀仁还是紧张的吱呀乱叫,抱起鬼姐就往回跑,鬼姐似乎没有什么感觉死的,一路上依旧含情脉脉地望着杨怀仁。

    还说了一句,“官人,咱们的孩子终于要降生了,官人觉得他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国之君啊?”

    杨怀仁只顾着紧张了,哪里还顾得上她这么无厘头的问题,只当她是疼糊涂了,随口回道,“你觉得会那就会。”

    慧姐竟嘻嘻笑了出来,眼神里有一种绝对的自信。

    杨怀仁其实从来没在意过这些,很早以前鬼姐日思夜想着要给杨怀仁生孩子的时候,便整天说她的孩子,将来要培养他成为大辽的国主。

    杨怀仁听着自然是很爽,但他却没有真把鬼姐的话当真,因为那时候鬼姐的样子真的有点花痴,说话也糊里糊涂的跟入了迷似的。

    其实杨怀仁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耶律跋窝台没有儿子,他这个年纪当了辽国的皇帝,貌似也不太可能再生儿子了。

    那么问题来了,耶律跋窝台死后,谁将继承辽国皇帝之位?

    极大的可能,恐怕辽国又是一场混乱,有点势力的契丹贵族自然不会放弃成为契丹皇帝的机会。

    杨怀仁起是愿意看到这样的发展趋势,如果辽国乱了,大宋正好可以有时间来改变和壮大。

    但鬼姐的话要说纯粹白日做梦,也不尽然。

    辽国很早之前也有女人当权的例子,当年的萧太后便曾经执掌辽国很多年,从根本上讲,契丹人更在意实力,若果一个女人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其他人自然也会拜服。

    鬼姐有没有这样的实力,杨怀仁也说不好,但他相信的是,比起那些粗鲁的契丹人来,鬼姐起码在智慧上是有巨大的优势的。

    如果鬼姐能继承耶律跋窝台的势力,她自然有机会成为辽国的掌权者,那么她的亲生儿子成为辽国皇帝,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事情有可能,不代表就一定会那么发展。权力争斗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极其复杂的,正牌的太子在真正继位登基成为皇帝前的那一天,都是心惊胆战的。

    加上耶律跋窝台本来就是个篡位者,所以杨怀仁觉得短短十几二十年的统治,耶律跋窝台似乎没有足够的本事让所有契丹贵族都对他服服帖帖。

    连耶律洪基那么强势的皇帝在年迈之后都落得那样的下场,就更不用说能力还没法跟他相比的耶律跋窝台了。

    鬼姐或许有些心思,但她毕竟是个女人,而且也太年轻,她想成就一番大事,似乎比男人来的更难。

    所以到最后,杨怀仁内心里还是把鬼姐的那番话当做她一厢情愿的理想,而理想就是想自然谁都可以,但却不是谁都能实现理想的。

    杨怀仁也就不太在意这样的话了,他觉得他的儿子能平平安安健康长大就挺好,不掺和那些权力的争斗则更好。

    眼下鬼姐又说起来,杨怀仁心里只想着她要生了,要赶紧找稳婆,哪里会去细琢磨鬼姐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事情?

    所以他的回答显得有点敷衍,好在鬼姐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顾不上什么,既然官人说好,她就很开心。

    杨怀仁跑的一头汗,又怕跑的太慢了耽误事情,又怕跑的太快了颠簸到鬼姐,跑的双腿都发软了才终于把人送进了房间。

    家里人也很快陆续赶来,早就在家中准备好的几个稳婆也先后冲进了房间。

    杨怀仁头上的汗水还没擦干净呢,便听见屋子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哇哇”的哭的很响亮,一听便是个男娃娃。

    道贺的稳婆印证了这一点,“恭喜王爷再添新丁”的贺喜话儿说罢,杨家便又是一片欢声笑语之声。

    “果然是个儿子啊!”

    杨怀仁笑得很舒畅,不过笑完了再想起鬼姐之前的话来,忽然又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杨怀仁内心又忍不住问自己,鬼姐说的那些话,不会是她真的那么打算的吧?

    一种担忧莫名其妙的浮上了杨怀仁的心头,他走进去看鬼姐的时候,鬼姐竟一脸轻松,眨巴着两个蓝色的大眼珠子笑道,“没想到生孩子竟这么容易,感谢上天的恩赐。”

    杨怀仁噗嗤一笑,“怎么,生孩子容易点还不好吗?难不成你想受罪不成?”

    鬼姐嘴上那么说,可经历了什么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也许这次生产用的时间很短,但这个过程却一定是吃了不少苦的。

    杨怀仁再想和她说话,鬼姐却已经带着笑意睡了过去,可能很的是太累了,她还打着可爱的小呼噜。

    杨怀仁叹了口气,还是很心疼自己的老婆,亲自去帮她擦拭脸上的汗珠。

    孩子抱出去给杨母看,杨母因为几个孙子孙女出生的时候都是母子平安,一个劲儿的感谢上天对杨家的眷顾。

    搞笑的是,杨母先察看了孩子的小雀雀,这才忽然想起来什么大事似的,小心的扒开昏昏欲睡的孩子的眼皮,看看孩子眼珠子的颜色。

    看完了杨母叹息一声,“唉,孩子随他、娘,将来倒是一定会生得很好看,可惜也继承了他、娘的蓝眼珠子。

    幸好他生在咱们杨家,要不然将来长大了,外人要把他当做番邦蛮子一样的看待了。”

    杨怀仁之前也没想过这些事,听目前这么一说,才意识到他跟鬼姐的孩子是个混血儿。

    杨母为了孩子好养活,照例起了个乳名,叫做大羊,杨怀仁觉得还好,起码比狗蛋狗剩的要好。

    他想了一下,也给孩子起了个大名,叫杨孝礼。

    。

第1617章:妹子的亲事(上)() 
鬼姐有了孩子,杨怀仁没用几年工夫总共有了四子三女,连他自己想起这件事,都觉得没想到。

    回想起他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小书生小厨子,现在却身份显贵妻妾成群,他有一种一切都是在做梦的感觉。

    也不用狠狠掐自己一把来验证着是不是他在做梦,活生生的生会告诉他,这一切都是真的。

    不过孩子多了,眼下还好,一帮小孩子在他膝下围着他叽叽喳喳十分可爱,但用不了几年,小孩子就会长成大孩子,再过几年,大孩子就该长成少年人了。

    于是杨怀仁又有些担心,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他是一个现代人,内心里是很想用后世的思想道德来教育孩子们的,可后来想想这样也不好。

    毕竟孩子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必须接受这个时代的风貌,太脱离这个时代了,生活的也不一定能顺利。

    但让孩子们完全成为大宋的古人,杨怀仁的心里又是极不情愿的。

    若是哪个孩子练武练成了武痴,或者读书读成了书呆子,或者变成了像朝堂上那些文官一样道貌岸然的家伙,那可就糟了。

    男孩子还好说,终究还在杨家门里边,杨怀仁还能时时看着护着,可女孩子呢?总不能真的活在他这个老爸的羽翼之下一辈子不嫁吧?

    妹子二丫头已经十四五了,杨母都已经开始琢磨着给二丫头找婆家了。

    杨怀仁对这个妹子很是呵护,总觉得她这个大喇喇的性子要是嫁出去,怕是要被婆家嫌弃,而且这个年纪就开始找婆家,是不是也太早了。

    杨母听了杨怀仁的话“咕咕咕”笑个不停,“儿啊,为娘在二丫头这个年纪上,就已经和你爹成亲了。

    现在先帮她张罗着,找一户好人家先定上个亲,过一两年再把她送过门,一点儿也不早。”

    杨怀仁想想也是,他娶老婆的时候,韵儿十八,莲儿十七,若心和鬼姐同样是十七八岁,只有玉儿是年过二十的。

    找这么算的话,母亲现在便开始给二丫头张罗,在这个年代也根本不算早。

    杨怀仁有点心疼妹子,明明脾气性格还是个没长大的大孩子,却眼瞅着就要嫁人了。

    再一想到自己的三个女儿,杨怀仁更发愁,不养女儿的或许体会不到,真正有女儿的当爹的才能明白。

    女儿是爹爹的小棉袄,嫁给别的男人,那就不是脱了棉袄感觉到冷那么简单了,那就跟扒了一层皮似的心疼。

    都说养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也难怪婆媳关系是自古以来都非常复杂的一个命题。

    而换做老爹和女儿,这个模式依旧存在,没听说有几个当爹的嫁女儿不心疼的,看见新女婿差不多跟见了仇人似的。

    从身边把宝贝疙瘩娶走了,可不是仇人嘛。

    杨怀仁越想越觉得可怕,一颗心跟被揪着似的难受。

    可难受归难受,难道让女儿一辈子不嫁人不成?那照样是耽误了女儿的一生。

    杨怀仁有点郁闷,想了好久才打定了一个主意,将来给女儿选夫婿,一定选老实巴交的,要不然给他揪下来!

    当然三个女儿的亲事现在说还太早,二丫头的亲事杨怀仁这个当哥的就要多上上心了。

    母亲的意思呢,不需要对方非要当官或者多么有地位,更不需要对方家里多么有钱,但一定要斯文,懂得疼爱老婆的才行。

    甚至话里透露出一个意思,要是能入赘的话,可以天天看着他们两口子是如何生活的,那就最好不过了。

    杨怀仁心说母亲这是要招赘婿啊,这可就难了,这年头赘婿地位连有钱人家中的小妾都不如。

    但凡是有点本事的男子,是绝对不会当赘婿的,他们把入赘这种事看的比有辱家门还要严重。

    而愿意当赘婿的呢,则都是一些没本事的宁愿吃软饭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招回来,杨怀仁还不够心烦的。

    他倒是有个想法,黄大银的兄长黄大金倒是有个儿子,如今到了十六岁的年纪,便被老爹送到了武德军里来当兵,如今跟在黄大银身边当护卫。

    杨怀仁见过这个少年,和黄大银一样,人实诚,要说大本事嘛,那还谈不上,但好在杨怀仁对他知根知底。

    孩子是个好孩子,人也忠诚,将来在武德军中培养一下,倒是也能成为个人才。

    不过这话跟母亲一说,杨母便立即表示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儿子如今是大将军,整天天南海北的不着家已经让她非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