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4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妇人竟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完全没觉得杨怀仁是在跟她谈正经生意。

    鬼姐在一旁发笑,心说杨怀仁在辽国的时候能拿些随意搓出来的面丸子把辽国皇帝到大臣忽悠的糊里糊涂,可面对一个寻常的渔民妇人,真心实意地去收购紫菜,反而被人家当做了大骗子。

    杨怀仁接着道,“要不这样,大姐你可以估计一下你们村里现有的干紫菜的数量,我可以先付钱,然后你再带着你的这些姐妹们回村里去,直接拿钱按我说的价格,挨家挨户收干紫菜,你看如何?”

    妇人抬着眼开始算计,面前这公子看着年轻,但说的话好像很有道理,于是自我安慰说,我管他收购这么多干紫菜是干吗呢?

    既然他说了是先给钱,那我们就不亏,别人出一文钱一斤的价格收购干紫菜,他肯出别人两倍的价钱收购,那是他傻,这样的傻子,百年不遇啊,又不是我们主动坑他的,为什么不卖呢?

    妇人道,“要是先给钱的话,倒不是不可以。”

    说着便向杨怀仁伸了伸手,那意思就是你先拿出钱来让我看看先。

    杨怀仁苦笑,平时他倒还会随身带着些银豆子的,可这次他来海边玩,都是随从替他装钱,他那里会带着现钱?

    于是他故意指着鬼姐对妇人道,“大姐,这是我媳妇,我把她押在你这里,你可别走,我回头拿了钱立即就回来。”

    说完转身就跑了,剩下妇人和鬼姐一起在海风中凌乱。

    鬼姐自然知道杨怀仁是故意跟她开玩笑,可还是做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叉着腰冲着杨怀仁的背影大骂,“杨怀仁,你什么意思?把老娘当什么了,任你随便押给谁就押给谁了?”

    妇人也觉得好笑,安慰着鬼姐道,“你家官人真是有趣,哈哈……”

    反正对她来说,就算是杨怀仁跟她开玩笑,她也并没有什么损失,继续挖她的紫菜,也跟鬼姐闲扯起了家常,“小娘子,我看你样子,不是宋人吧?

    听说西域的小娘子们才是蓝色的眼睛,以前我还觉得蓝眼睛哪能是人啊,鬼才长蓝眼睛的,可今天一看,小娘子的眼睛还真是美着哩……”

    鬼姐一脸无奈,妇人眼里的她一会儿是鬼一会儿又是美女,她也不知该如何回话。

    没多会儿工夫,杨怀仁就跑了回来,手里攥着一个大钱袋子,身后则是跟着那些不明所以的兄弟们。

    妇人一看忽然间来了那么多壮汉,也不知道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吓得赶紧招呼她的同伴,准备一起往村里逃跑。

    杨怀仁追了上去,拉着妇人的手臂让她停下来,接着从钱袋里随手抓了一把碎银子出来,颠了颠差不多有二两多重,拿起妇人的手来便把银子拍了下去。

    “大姐,别跑啊,我是给你送钱来的!”

    妇人远来也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又因为受了惊吓,看了看跑了一头汗的杨怀仁,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白花花的银子,顿时有点不知所措。

    同村的另一个小娘子可能见了些世面,倒是没有那么的惊慌,走过来扶着妇人道,“花姐,花姐,你快瞅瞅,这些银子,是不是真的?”

    被叫做花姐的妇人这才缓了缓情绪,一脸无辜状,“我,我哪里知道,咱们村里谁家也没有这么多银子啊。”

    另一个小娘子说道,“我听说银子是软的,咬一口能咬上牙印就是真的。”

    花姐毫不迟疑地便拿起一块银子塞到了嘴里,直接用后槽牙猛咬了一口,这才拿出来仔细瞅了瞅,见银块正反面真的咬上了两排牙印,这才兴高采烈地大叫起来,“真的,是真的银子!”

    杨怀仁看着这群淳朴的渔村女人们觉得又欣慰又好笑,等花姐和她的姐妹们开心够了,才上前问道,“大姐,这回可以相信我了吧?”

第1187章:收购紫菜(下)() 
花姐有点乐迷糊了,小鸡吃米似的点着头,“信,怎么不信?大兄弟啊,其实你和旁的来收干紫菜的人一样,按一文钱一斤的价格收,我们就很满意了。”

    她越说越觉得不好意思,瞅了瞅面前的礁石,“你看,我们挖的紫菜,也不是我们种的,都是大海送给我们海边的孩子的礼物。”

    杨怀仁有点惊呆了,这个叫做花姐的大姐,看样子也不过三十岁上下,人长得有点粗糙,虽然戴着竹编的斗笠,可一张脸还是晒得显黑,天天海风吹着,淳朴的五官和脸庞也被吹的略带沧桑。

    可是她说出的一番话来,真的有点不像话,一是淳朴的不像话,人家出两文钱收你晒的干紫菜,你倒是实在,竟然说一文钱就行,自己给自己腰斩了价格,是不是淳朴的有点不像话?

    二是文艺的也太不像话了,把紫菜比喻成大海赠予海边的淳朴百姓的礼物,把所有像他一样靠海吃海的渔民比喻成大海的孩子,在这个年代看来,是不是文艺的不像话?

    杨怀仁给两文钱一斤的价钱,其实已经心里有点不太好意思了,如果不是怕开的价太高吓到了她们,杨怀仁真的愿意出十文钱甚至更高的价钱来收购。

    对他来说,如果在附近的渔村收购几百甚至几千斤的干紫菜,出两文钱一斤和十文钱一斤的价格,只不过是几两银子和几十两银子的不同而已。

    想想如今京城里的富人和官宦们在随园吃一顿大餐,几十两银子都是很寒酸的,杨怀仁花个成千上万两的钱都觉得毛毛雨一般,何尝会计较几两和几十两的区别?

    “花姐,说了两文钱一斤收,这个价格就定下了,你也不用不好意思,我拿回去转卖了之后,赚得更多。”

    另外几个小媳妇小娘子的也觉得一看杨怀仁就是个有钱人,人家又愿意出这个价格,不用太跟人家见外,所以纷纷劝“大姐大”花姐接受了杨怀仁的提议。

    花姐这憨憨地笑道,“那好,我这就带你们回村去收干紫菜。”

    众人簇拥着杨怀仁和鬼姐这俩有钱人回到村子,黑牛哥哥他们还没搞清楚状况,只知道杨怀仁又发现了什么好吃的,要从渔民家里收购,所以也兴趣盎然的跟着大队来到了不远处的一个渔村。

    渔村不算大,海边小树林里开垦出一块平整的地面,建了十几栋纯木质的吊脚木房子,大致上也就是十几户人家,不到一百的渔民生活在这里。

    鬼姐的贴身小丫头正在村口的一处房子外边的阴凉里歇息,见鬼姐来了村子,高兴地迎了上来。

    花姐一看他们是一起的,便更放心了,站在村口扯开嗓子就大喊,“大家都出来啦,把家里储藏的干货都拿出来,收干货的好人来啦!”

    这一嗓子可把杨怀仁吓了一跳,这要放后世,唱女高音都够了。

    花姐这么一吆喝,本来悠闲平静的村子忽然间鲜活了起来,老人孩子纷纷走出家门,见花姐果然带了像是商人的生人回来,又回头从家里扛了各色的麻袋出来。

    原来村口的那一户人家,正是花姐家,别看花姐年纪在村里不算大,可她辈分高。

    一个看样子得有五十多的老汉肩扛手拖着三四个麻袋走了过来,刚才教花姐辨认银子真假的那个小娘子赶忙上前接着老汉,喊了一声公公,可那老汉见了花姐,却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姑姑”。

    花姐有点不好意思,对老汉说道,“哎呀,老六啊,当着外人别这么喊我,都把我给喊老了,嘻嘻……”

    杨怀仁这才明白,刚才花姐和那些村里的小姐妹们,那是因为亲近,才不按辈分相互称呼,正式的场合或者当着村里老人面前,花姐自然便成了姑姑和姑奶奶。

    等全村没出海打渔的人都差不多集中到了花姐家门前,花姐便站到高处,大声把有人出两文钱一斤收购干紫菜的事情说给了大家听。

    村民们一阵欢呼,接着絮叨着,“一年多没人来收了,好怕这些干货储存不好,一不小心受了潮就糟蹋了。”

    杨怀仁这下明白花姐为什么说即便是一文钱一斤的价格,她也能接受了,往常收购渔民家中干紫菜的商人一年才来一次,有时候则更长时间才来收购,所以渔民们这些赚零钱的小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

    花姐接着指挥着几个小娘子把自家的草席从屋里卷着抱出来,铺在了家门前的平地上,然后便让村民挨家挨户把自家的干货倒到草席上,然后一一过秤。

    说是秤,其实是一种自制的类似天平的土秤,一个木头做的支架,中间木梁上栓一根麻绳,中间一根坚硬的竹子,竹子两头下边又挂了两个藤编的簸箕。

    花姐很认真的调节着绳子拴在竹棍上的位置,等两头能保持住平衡之后,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两个挂着的簸箕,一个是用来装干紫菜的,另一个则装石头,那些石头就是普通海边常见的石头,表面本来就被海水冲刷的非常光滑,但杨怀仁发现这些石头还是曾经被切削过,应该是把它们切削到一定的重量,当做了砝码来使用。

    见杨怀仁看着他们忙活看的津津有味,花姐还笑着解释道,“这位杨掌柜的,我们的秤虽然粗糙一些,但称东西是很准的,而且我保证只会多不会少,你可以放心。”

    杨怀仁赶忙“哦”了一声,“花姐很实在,我绝对的放心。”

    花姐又露出了淳朴的笑容,接着才去指挥其他人排着队一个一个来称重。

    排头的那个“大侄子”老汉,首先把他家的几麻包干活倒在了草席上,花姐并没有着急去把这些干货放到秤上称重,而是招呼这大家把老汉的干货平铺在草席上,认真的挑拣了起来。

    杨怀仁这才发现,渔民们几种晾晒储存的干紫菜,并不是分类储存的,而是很多种类放在一起储存的。

    比如老汉的麻包里,主要是干紫菜,还有干海带、干虾仁干扇贝肉之类的,甚至还有一些干鲍鱼……

第1188章:母夜叉(上)() 
稍微想象一下,杨怀仁就能明白,这些渔民为什么储存这些干货会这么不讲究。

    渔村的这些女人们,挖了紫菜回来晾晒,同时也会有很多男人们打鱼打回来的鱼获,因为体型小,或者种类不受城里人喜欢,卖不掉便也同紫菜一样晒干了,收起来的时候嫌麻烦,便集中收在了一起。

    杨怀仁看了下,干虾仁干贝干鲍鱼,确实比城里酒店里卖的小了一号,不算值钱,但肯定比紫菜要值钱的多。

    花姐领着女人们仔细的挑拣,把干紫菜里的杂物和晾晒是粘上的杂草都挑拣了出来,然后才过秤。

    每次过秤都把石头这边压起来明显比紫菜的一边高出一块,花姐才点头示意同伴把称好的干紫菜重新装袋。

    也许是她们不识字,每一家送来的紫菜结算的时候,还使用了最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式,尽管杨怀仁没搞清楚不同的绳结代表了什么,但知道花姐把账算的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有时候剩余的干紫菜不够一秤,花姐便顺手把剩余的干紫菜当做了搭头,丝毫没有计较一文半文的钱。

    村民们也很有秩序的排着队,伸长了脖子瞅花姐她们这些女人过秤,虽然有点心急,却也没有人大呼小叫,脸上是带着笑意的。

    孩子们本来有点怕生,不过后来觉得杨怀仁笑眯眯的好像也没什么可怕的,便都围了过来像游动物园一样看着杨怀仁。

    杨怀仁是汉人,也没什么好看的,孩子们很快便对杨怀仁身边的蓝眼睛美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胆一点的孩子开口对小伙伴们说问道,“你们说海里的夜叉,是不是就是蓝眼睛的?”

    鬼姐懂汉文,却也听不太懂孩子们的方言,一脸疑惑地看向了杨怀仁。

    杨怀仁忍不住笑了起来,帮她翻译道,“孩子们说你长得像海里的夜叉。”

    “夜叉是什么东西?”鬼姐更迷糊了。

    杨怀仁笑喷了出来,“夜叉啊,分公母,母夜叉,是大宋男人最害怕的东西。”

    杨怀仁边说边做了个怕怕的表情,天霸弟弟在一旁一个劲的点头帮腔,“母夜叉,谁遇见了谁知道。”

    鬼姐听着不像好话,拿胳膊肘怼了杨怀仁几下,但她却也没怪孩子们,童言无忌嘛,何况鬼姐是真的喜欢小孩子。

    不仅如此,她还唤过自己的小丫头来,把带着出来路上吃的一些茶点分给孩子们吃。

    母夜叉一点儿没有当女魔头的觉悟,孩子们见蓝眼睛小娘子很和善,也放下了好奇心,笑哈哈的去接了点心来吃。

    花姐这个辈分高的长辈忙着也不忘教育后辈们,“狗娃,拿了人家给的东西吃,应该说什么?”

    狗娃是个领头的大孩子,对花姐倒是言听计从,连忙把其他孩子也聚了回来,同时给鬼姐鞠了一躬,口中齐声说“谢谢”。

    忙活了好一阵子,终于称完了所有人送来的干紫菜,花姐又把那些之前挑拣出来的干货装了一麻袋,大方的直接当做礼物要送给杨怀仁。

    “杨掌柜的,干紫菜总共是八百三十六斤,不算零头,按您出的价格,计一千两百文钱。还有这些昆布和干货,你也别嫌弃,当做我们送给你的礼物吧。”

    杨怀仁有点愣,还有这么做买卖的,也太把吃亏不当回事了。

    花姐所说的昆布,也就是海带,不过杨怀仁发现现在的海带和后世大规模养殖的海带差别很大,虽然是已经晾干了的,但海带叶子相对很宽大,但叶子的厚度相对要薄了一些。

    野生的海带生长在近海的海底,很多时候比扇贝和鲍鱼还难采集,加之这东西也不值钱,所以渔民也不会刻意去采集海带。

    他们得到的海带,大多数是打鱼的时候被渔网从海里缠上来的,或者是风浪之后漂在海面上被捡回来的,数量其实并不算很多。

    因为海带含盐量大,所以渔民们把海带晾晒干了,把海带表面析出来的盐霜刮下来当盐巴,而剩余的海带同样被当做药材,有人来收边随意的卖掉。

    海带同样从他们手里也卖不上钱,所以花姐开口就送出去,一点儿也没觉得有什么心疼的。

    至于那些干货,因为个头小,在她眼里也不算值钱的东西,索性也一起送给了杨怀仁这个出“高价”收购了村民家里积压了很久的紫菜的大客商。

    这就搞的杨怀仁很不好意思了,没等他推脱,花姐又道,“杨掌柜刚才给的银子,肯定是给多了的。”

    说着她挑拣了一下那几块碎银,挑出来一块最大的,剩余的她颠了一下觉得差不多是一两半的样子,这才笑嘻嘻地把银子又要还给杨怀仁。

    杨怀仁忙摆手,“不用了,剩余的就算我也花钱收购了村民们的昆布和干货吧。”

    他有点被花姐的淳朴和实在给打动了,无论如何也不肯收那块银子,花姐非要塞给他,他便直接背着手不接。

    花姐很执拗,见杨怀仁背着手,便去拽他的衣服,作势要把那块碎银塞到杨怀仁的怀里。

    这时候忽然有个大汉大喝一声,“你们是干什么的?!”

    杨怀仁一伙人一起回头循声看去,发现村口又来了一伙人,穿着朴素,几乎都光着膀子,手里武器各式各样,不过都是些木棍啊竹竿啊之类的东西。

    杨怀仁看他们打扮,便猜想这应该是村里的男人们打鱼回来了,前边几个壮汉站在前边壮声势,后边几个年纪小点的躲在后边,还推着一辆地排车。

    估计是他们回来见村里忽然间来了十几个陌生人,而且这些人还都高大威猛的有点吓人,便以为来者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