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3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怀仁说的这些优厚待遇和福利措施,就等于保证了他们家人和子女将来的生活,哪怕是执行任务有了什么意外,他们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王湛心中激动,可他毕竟阅历丰富,也没有在杨怀仁面前表现的太过于喜形于色,而是谦逊道,“连将军之前就已经说过了,只要我们好好为公爷卖力,就不会亏待我们,如今我们俩身无寸功,不敢向公爷邀赏。

    我们二人对如今的百户之职已经非常满意,加之如今辽境内的风神卫也只有百余人,中京大定府内也只有四五十人而已,我们哪里敢再要更高的官职?”

    杨怀仁摆了摆手,“论功行赏是必须的,不过眼下你们的官职,在我看来还是太低了,人少不是理由,以后可以慢慢发展壮大我们的队伍嘛。

    我决定了,在辽国境内组建风神卫北风堂,由王湛出任新的堂主,升千户职,由崔庆出任北风堂副堂主,升副千户职。

    以后由你们二人负责辽国境内的风神卫一应事宜!”

第992章:相反的国策() 
    

    王湛和崔庆一下子便被提升为风神卫的正副千户,相当于跨级升迁,二人心中怎么能不喜不自胜?

    二人忙伏下身去拜谢,“属下多谢公爷厚爱!属下定当竭尽所能,为公爷效力!”

    杨怀仁也站起身来,去虚扶了二人一把,又吩咐人给他们看茶,让二人坐下说话。

    杨怀仁待二人先喝了一碗茶,才说道,“给你们升官,给你们保障和福利,也是为了让你们能尽心尽力的为风神卫效力,为大宋效力,究根结底,是为了咱们大宋的百姓谋福利,是为国为民办事。

    咱们都是自己人,废话也就不用多说了,不如你们俩给我介绍下最近中京大定府里的情况,我最想知道的是,契丹朝堂上,那些大官之间,还有贵族之间,有没有什么微妙的矛盾?”

    王湛立即意识到杨怀仁此问的目的,便先说道,“属下在辽国呆的时间长,不如属下先说。辽国的朝堂,和咱们大宋的朝堂有相似之处,却又不相同。

    怎么说呢,辽国朝堂上官衙也官职的设置,贵族之中爵位的设定,基本还都是仿照咱们大宋朝堂上的制度来设立的。

    只不过和咱们大宋不同的是,咱们的文武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从民间的士子之中选拔出来的人才入仕为官的,只有少数是通过举孝廉和祖辈的庇荫才当了官。

    然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或精于吏治,或凭借战功,才逐步得到提拔和升迁,最终进入朝堂,成为朝中的大臣和要员,所以说大宋的当官的,多少都是有一些真本事的。

    而辽国是没有像咱们大宋一样的科举制度的,武将方面还好说,谁的武艺好,谁能打仗,又为朝廷立了战功的,不论你是什么出身,辽国朝廷都会封赏这样的勇士,给他们官职。

    不过有一点,最高级别的武将,绝大多数还都是世袭的,或者说是大多出身于贵族家庭,通过父辈和祖辈的功德获得的庇荫,从而直接进入军中出任了要职。

    但是在文官的选拔上,契丹皇帝就显得无人可用了,契丹立国百余年,一直以来都是崇尚武力,并以武治国,这一点恰好和咱们大宋相反。

    耶律洪基就是因为他们的家族掌握了契丹人最多最精的军队,才一直牢牢的把皇权掌握在自己家族的手中。

    所以文官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比武官要低,虽然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有所好转,可契丹人骨子里那种崇尚武力的特性已经早就决定了,文人的地位无论如何提升,也不可能比武人高。

    耶律洪基也曾经极力想推行一套仿照咱们大宋的科举制度,想以此来选拔一些有文化,懂治国之道的文官,可提了好几次,推行了好几次,几乎都无功而返。

    除了其他契丹的传统贵族反对科举制度之外,契丹人之都不喜欢读书也是个重要的限制。

    契丹人从游牧文明逐渐转向农耕文明虽然也有近百年历史了,可他们还是不喜欢读书,除了崇尚武力,他们现在只是变得更加爱财而已,极少数的契丹文人,水平也不算很高。

    所以契丹朝堂上那些身居高位的文官,其实也还都是那几个契丹贵族的子弟充当,真正的有点才华的文人,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

    这就是契丹朝堂和咱们大宋朝堂另一点不同了,在咱们大宋,皇亲国戚是不允许参政的,甚至是一些亲王,虽然也有官职,但都是些品秩高却没有实权的虚职。

    但在辽国朝堂上,那些贵族的名头可都是实打实的,诸如什么留守、节度之类的官职,都是实职。”

    杨怀仁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便插话问道,“我忽然想到一件事,照你这么说,这些契丹贵族的权力是不是就很容易超越了他们职权内的权力?”

    王湛恭维道,“公爷智慧卓绝,看问题也一针见血。咱们大宋的官职冗余现象非常严重,体现出来就是虚职太多,领公粮的闲人太多,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但是,因为职事和虚职之前区分的清楚,实际上在行政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可契丹人的朝廷就不同了,他们的职事几乎全都是实职,同一个衙门里,能出现两个,甚至是三四个同样具有权力的长官。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相互监督,不过这种监督似乎没有意义,最终结果就是衙门朝令夕改,办事效率低下,形同虚设。

    像大定府这样的重要城市,因为在皇城根下,也许大家还能明面上和平共处,可到了皇帝都够不着的地方上,行政效率可想而知,是一种多么混乱的情况了。”

    杨怀仁心中偷笑,这样很好,武力的统治向来都不长久,粗放而混乱的行政治理,很容易造成基层百姓的不满,也难怪辽国境内许多部族百姓对契丹人怨声载道了。

    他笑道,“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契丹人,也许可以靠武力的一时强盛建立一个集权国家,可他们并没有智慧去运营这个国家,能坚持一百来年,也算是奇迹了。”

    王湛也跟着笑了笑,“契丹人治理国家,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如此,因为朝堂上当大官的都是一些契丹贵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是有很大的矛盾的。

    只不过如今耶律洪基这位强势的皇帝在位,他们还没有太过于表现出他们的野心,可随着耶律洪基逐渐老迈,皇太孙耶律延禧还尚幼,属下看来,辽国不出十年,一定会出大乱子。”

    杨怀仁心道,这个王湛果然老练,能看出辽国的问题所在,还能预言未来辽国的大乱,可见他还是很有分析能力和远见的,杨怀仁觉得提拔他当千户和北风堂堂主是正确的决定。

    历史的发展也确如王湛预测的一样,不远的未来,也就七八年内,耶律洪基离世之后的大辽便陷入了一片争权夺利的混乱之中。

    也正是因为契丹人的内讧,才给了女真人和蒙古人机会,获得了不小的实力提升,开始可以跟契丹人的统治所抗衡。

第993章:混乱的朝廷() 
    杨怀仁也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在辽国制造一场内乱,不光要知道契丹朝堂上的贵族们之间相互不对付,更要找到一个契机,一个突破点,一个导火索。

    他转向了崔庆,“既然你如今在太子府做事,你对这些契丹贵族之间的事情,应该比较了解吧”

    崔庆点点头,“禀公爷,俺知道一些,不过可能不是全部。”

    “没关系,知道多少是多少,王堂主也可以帮你补充嘛。”

    “那就好,”崔庆琢磨了一下,“先说太子府吧,太子府虽然叫太子府,可府上并没有太子,耶律洪基一辈子只有一个儿子耶律浚,但耶律浚早在十多年前便过世了。

    说起这段故事来,也正是一段契丹人内部争夺皇权的风雨史,太久远的先不提,只说最近二三十年里,针对耶律洪基的叛乱就有数次。

    最大的一次要属重元之乱了,那是大约三十年前,耶律洪基的皇叔耶律重元,时任辽国天下兵马大元帅,他觉得他皇帝侄子耶律洪基人丁单薄,而他这一脉却人丁兴旺,便自认为他更应该继承契丹皇位。

    那时耶律洪基按习惯,在太子山一带过契丹人传统的秋季捺钵节,随身所带兵马数量不多,耶律重元便觉得他有了可乘之机。

    于是携自己麾下的滦河军发动叛乱,进逼耶律洪基的行宫,意图纂权夺位。

    只可惜耶律重元此人有勇无谋,以为只要杀了耶律洪基他就能顺利夺位,却不料当时的南北两院大王耶律耶律仁和耶律乙辛率宿卫奋力反击,最终粉碎了耶律重元的政变,其子耶律涅噜古战死,耶律重元无奈之下只得自杀。

    耶律洪基以为耶律仁和耶律乙辛是忠诚之臣,却不料二人其实也早有野心,特别是耶律乙辛,看着为人低调,可暗地里不知道做了多少准备,就是等着有一天能替代耶律洪基,成为辽国皇帝。

    为了孤立耶律洪基,他先暗中派人把伶人赵惟一送到皇后萧观音身边,命赵惟一以男色色诱萧观音。

    此后觅得良机,假作萧观音于伶人赵惟一之间暗通款曲的情信十香词,在耶律洪基面前诬陷萧观音和赵惟一通奸。

    在耶律洪基盛怒之下,他又敦促耶律洪基下令处死宣懿皇后,此事在当时被人称作十香词冤案。

    而后为了铲除阻挡他成为辽国皇帝的另一个绊脚石皇子耶律浚,又专门编排故事构陷耶律浚意图谋反。

    耶律洪基大怒之下也没去细想,便把剥夺耶律浚皇储的地位,贬为庶人,软禁于上京临潢府城内。

    耶律乙辛心肠歹毒,更是派人去上京暗杀耶律浚,并对耶律洪基谎称耶律浚是得重病不治而死。

    之后耶律乙辛越来越肆无忌惮,权力也越来越大,更是要除去当时还是孩童的耶律延禧,让耶律洪基没有任何皇位继承人。

    但他的阴谋最终还是被耶律洪基察觉,把孙子耶律延禧迁入宫中保护,又找了个理由把耶律乙辛派往南院。

    耶律洪基此人还是有些雄才胆略的,把耶律乙辛调出中京之后,便立即暗中铲除耶律乙辛在中京的党羽,之后又以鬻禁物于外国之罪将其抓捕,这才结束了耶律乙辛长达十四年的专擅朝权。

    可耶律洪基此时后悔已经晚了,他唯一的儿子耶律浚被耶律乙辛害死,已不能复生,耶律洪基感念骨肉之情,追封耶律浚为昭怀太子,新建太子府供他的孙子耶律延禧居住。

    其他的贵族嘛,俺来中京的时间短,还不太了解。”

    王湛补充道,“耶律乙辛是个不折不扣的权臣,不过对俺们来说,他倒是帮咱们大宋办了件好事。”

    杨怀仁心中正也这么想,“哦他帮咱们办了什么好事”

    王湛道,“耶律乙辛专权期间,凡是不向他屈服的辽国朝廷的大臣,他都以各种理由排挤,甚至构陷一个什么罪名直接杀害,十几年里不知有多少契丹人中的人才死在他的手里。

    如今辽国朝堂上各派贵族势力林立,有本事的大臣屈指可数,说大话的人多,干实事的人少,还真都是拜他所赐呢。

    公爷,您说说,咱们是不是应该感谢这个家伙帮了咱们一个大忙”

    王湛确实和杨怀仁想到一块去了,让杨怀仁对他更加欣赏,想起辽国的这两位风神卫的头领,一个有情有义,一个聪明绝顶,他心中怎么能不高兴呢

    王湛接着说道,“不过也不能因此就小瞧了契丹人,他们的政治虽然混乱了些,可强大的武力和军队还在,咱们大宋如果和他们正面交锋,如今恐怕很难是他们的对手。”

    “对,”杨怀仁必须承认这一点,“你说的不错,这也正是咱们风神卫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论军事,当下咱们大宋远不是契丹人的对手,但是咱们可以想办法,让他们把精力放在争权夺利内斗上,如果他们不斗,咱们就制造点条件让他们斗。

    他们斗起来了,咱们便坐山观虎斗,要是斗的不厉害,人脑子没打出狗脑子来,咱们还可以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反正就是让他们斗得没有工夫管咱们大宋的事情就好。

    等他们斗的差不多了,咱们便坐收渔翁之利,捡现成的便宜,哈哈”

    杨怀仁说的兴致勃勃,开怀大笑,忽然看见王湛伸出个大拇哥来,又开始拍马屁道,“公爷高明,属下叹服,高,实在是高”

    我去,杨怀仁差点一口辣椒油喷死他,赶忙制止道,“这个话,不合适了啊。”

    王湛见状自然知道收敛,便机灵的转移了话题,“那公爷您说,接下来属下二人应该如何行动”

    杨怀仁想了想,现在还真没有什么特别的任务交给他们,便吩咐道,“你们且先继续打探大定城中的消息,有什么不寻常的是发生,要立即通过风神卫汇报过来。”

    他特意指了指崔庆,“特别是你,要多加注意太子府上的动静,耶律延禧和什么人来往,依附他的贵族有哪些,和他不对付的贵族有哪些,你都要记下来。咱们好分析分析,接下来的行动,要从哪里下手。”

第994章:谈生意() 
    已是夜里,可万国寺里依旧灯火通明,进进出出的各色人等络绎不绝。

    一个亲卫禀报说,万国寺里许多早先到了中京的外国使节,还有城内许多生意人知道杨怀仁已经进了城,便都送了拜帖来,说要拜见宋使杨怀仁。

    杨怀仁笑道,“吆,没想到我在辽国还这么受欢迎,哈哈。”

    王湛道,“公爷这次是以大宋出使辽国的使节的身份来到大定府的,但这些急着来拜访公爷的人,可不单单是因为公爷的这个正式的身份。

    这些番邦的使节也好,大定府城内的一些商家也好,更知道公爷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一位大宋的豪商。

    谁都知道公爷会赚钱,所以都上赶着来结识公爷,意图和公爷谈点买卖,他们也都是为了钱。”

    崔庆也补充道,“是啊,好比析津府和大定府这边的随园春美酒,都是兴源隆在独家销售,辽国其他的地方,目前还没有正式的销售商,所以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看准了这个赚钱的买卖,所以才争先恐后的来见公爷。”

    杨怀仁笑了笑,“这都是人之常情,他们想从我这里买酒的话,我还真没有意见,这种钱,不赚白不赚。

    不过如果来了那么多人,我要挨个见的话,那今晚也就甭想睡觉了,不如一会儿分两批接见他们,想谈买卖的商人一批,有其他事情的其他外国使节一批。

    还有一点也正好,你们这次来见我,怕是也担了风险吧,若是被有心人至盯上,怕他们联想到咱们之间的关系,那样就不好了。”

    崔庆道,“俺现在的身份是耶律耶皮,是太子府掌管生意的掌柜的,而且俺这趟来拜访公爷耶律延禧是知道的,为的是和公爷谈进一步生意上的合作,所以俺倒不担心别人怀疑什么。

    王千户的身份是汉人商人,倒是要谨慎一些,不如待会儿混进那一批商人之中,省的节外生枝。”

    王湛点点头,对崔庆的建议表示赞同。杨怀仁便让王湛先稍稍回避一下,等请了其他商人进来,他再偷偷站出来,外人也很难察觉出什么异常。

    而崔庆则告辞先行一步。崔庆走出杨怀仁所住的院落,越是当着门外送了拜帖等待接见的商人的面,越是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