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3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杨怀仁觉得不管将来如何,他一定要阻止卢进义和那位姓贾的丫头成亲,办法嘛,一路上可以慢慢再去细想,现在肯定是不能把还没发生的事情直接告诉他的,那就太诡异了,他也不能信。

    卢进义也没必要去知道这些,自从跟着着杨怀仁上了路,一路上都非常开心,黑牛哥哥拉着他去见了其他几位兄弟,也见识了禁军将士们如今的飒爽风姿。

    特别是见了他师弟龙武卫枪棒教头林冲如今的意气风发和潇洒生活之后,便开始心有所动。

    等整个出使的队伍转了个遍,卢进义看样子也开始羡慕黑牛哥哥他们如今的军旅生活了,言谈举止里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如果杨怀仁愿意接受他,他也可以加入到禁军里来,安逸富贵的日子虽然舒坦,可他早就过够了。

    杨怀仁一直很欣赏卢进义的武艺和才华,更欣赏他的豪放和义气,便同意他留在身边,只不过要先临时充作他身边的一名亲卫,等将来再慢慢给他安排职位。

    卢进义知道军中的规矩,他虽然也是中了武举的,但是毕竟没有任何从军的资历和功劳,乍来就给他个官衔,他也怕旁人说闲话说他是靠关系上位,不光是他,连杨怀仁脸上也不光彩。

    他更乐于接受杨怀仁的安排,自信凭着自己的一身本领,将来是一定能建功立业的,到时候再升他的官,也就名正言顺了。

    卢进义就这么心情大好,作为冀州本地人,又知道杨怀仁和身边的那些兄弟们都是爱好美食的吃货,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热情的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

    说起冀中大地上古往今来最出名的美食,那不得不说非驴肉火烧莫属了。

    即便到了后世,驴肉火烧也是冀中平原广大百姓最喜爱的一道平民美食。

    只是外地人听说过驴肉火烧的大名,却不知驴肉火烧,在冀中还有两大分支。

    一支是发源于保定漕河流域的保定驴肉火烧,另一支是扬名于河间的河间驴肉火烧。

    追溯这两大驴肉火烧的起源,多是民间传说,最早的传说来自唐朝初年一个“杀驴煮秫”的民间故事。

    话说太宗李世民还没当皇帝那会儿,被高祖李渊封作秦王,率兵征讨冀中一代还没有归降大唐的窦建德,路过河间的时候,支持李唐的百姓为了犒劳秦王,便杀驴煮秫款待李世民和其麾下的将士们。

    李世民单吃驴肉觉得味道不够,便用当地的一种烧饼,从中间横着抛开一分两半,然后夹了驴肉来吃,发现这么吃味道更美,于是便从此有了驴肉火烧这种食物。

    但民间传说终归是传说,并没有什么确实的记载可以证明李世民就是那个发明了驴肉火烧的人。

    有记载的历史里,保定驴肉火烧的却是起源于北宋年间。说起来这跟大运河还有莫大的关系。

    京杭运河虽然是隋朝年开凿,但当时只是供隋炀帝杨广下江南方便,以及从江南调度军粮所用,老百姓并未尝到多少切实的好处。

    而到了经济和商业大发展的北宋,朝廷为了南北交通的顺畅,才加大力度重新拓宽和加固原有运河航道,又新开凿了许多支线航道,建设了许多河港码头,才让大运河的运输和商贸逐渐繁忙起来,逐渐成为沟通南北的运输大动脉。

    当时的保州漕河区域,便在连接了大运河重要支线——冀中运河的漕河两岸选址建造了码头,借以从南面运输粮食和盐铁等货物。

    也正是因此,在漕河码头应运而生了以搬运粮食为生的漕帮和以搬运盐铁为生的盐帮。

    两个帮派为了争夺利益,争斗不断,后来漕帮大胜,为了重重打击对手不让盐帮翻身,漕帮便把盐帮赖以生存的用来在陆上运输货物的驴子全部杀掉,做成了驴肉火烧食用。

    这也就是保定驴肉火烧的有记载的最早起源了。

第957章:驴肉火烧(下)() 
    而河间驴肉火烧,比保定驴肉火烧要晚一些,具体的起源没有确切详实的记载了,不过有人说河间驴肉火烧也传承自保定驴肉火烧,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要说有关系呢,这个倒是有可能的,但要说传承或者同出一脉,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无论从火烧的做法,所选用的驴肉以及驴肉的烹制方法,以及食用的口味口感上,这两种驴肉火烧完全是两码事。

    不知道这里边关系的,因为听了驴肉火烧四个字就认为两者是一回事,那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火烧皮的制作方式上,虽然都是用死面做的火烧,但保定驴肉火烧是用的圆形的火烧皮,是把和好的面剂子抹油之后揉成一团,然后用圆木打成了圆形,再经过先烙后烤制作出来的。

    而河间驴肉火烧则是抹了油的面剂子抻成了长条面片儿,再几经折叠,最后擀成长方形的形状再烙制的,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火烧皮不但酥皮爽口,而且层次分明,可谓充满了当地厨师的智慧。

    保定驴肉火烧还有一种炸制火烧皮的制作方法,总得来说,两种火烧皮的形状和口味就大有不同。

    在驴肉的选择上,保定驴肉火烧多选用肉质肥厚的太行驴的驴肉,而河间驴肉火烧则多选取肉质细嫩的渤海驴的驴肉。

    驴肉的烹制上,保定驴肉火烧选用了传统的浓汤卤煮的方式,把驴肉煮熟煮烂,让盐味深深渗透到驴肉之中。

    卤煮好的驴肉从锅中取出,切碎成驴肉肉酱,还可以混合其他蔬菜配料夹到火烧皮之中,最后再一小勺热汤浇到火烧里,吃的时候是里外都热的。

    而河间驴肉火烧则是较为创新的先把驴肉用酱制的方法先制作成酱驴肉,等酱驴肉晾干晾凉了之后,再将酱驴肉切片夹到新烙出来的方形火烧皮里边,利用火烧的热量二次加热切成了薄片的酱驴肉片食用,一开始外热内凉,然后也变成了内热外热。

    正是因为做法的完全不同,所以虽然两地相隔不远,两家也都叫驴肉火烧,但食用起来,两者不论味道还是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了。

    保定驴肉火烧,因为是用的肉质肥厚的太行驴,所以把卤煮之后的驴肉,不光要瘦肉,适当添加一些肥腻的驴肉一起剁碎了夹到火烧皮中,再浇以驴肉汤,吃起来肥美异常,也不会口干难咽。

    河间驴肉火烧因为选用的肉质细嫩的渤海驴,酱制之后的驴肉味道本就酱香浓郁,吃起来驴肉鲜嫩,唇齿间回味悠长。

    在后世,两种不同风格的驴肉火烧同样受到冀中平原百姓的喜爱,而在全国范围的普及型和名气上,似乎是后来的河间驴肉火烧更加出名一些,各地的“功夫驴”连锁驴肉火烧馆,把驴肉火烧带到了全国各地。

    河间驴肉火烧之所以在后世有如此的名气,也因为有一个记录在河间乾隆行宫及手书御碑上记载,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关于驴肉火烧的故事。

    相传乾隆皇帝出宫下江南微服私访时候,途径河间县,便在一个普通农家借住吃饭,农家本就热情好客,见来人出手非常阔绰,便招呼婆娘制作驴肉火烧招待客人。

    乾隆皇帝亲眼见识了驴肉火烧的制作过程,吃后又觉非常美味,便开口大家赞赏,兴之所至,还赋诗一首:

    “河间处处毛血旺,巧妇擀面似纸张。

    做出火烧加驴肉,一阵风来一阵香。”

    后来回到宫中时忽而想念驴肉火烧的美味,乾隆皇帝也心痒难耐,便差人去河间找了个当地制作驴肉火烧的大厨进宫侍奉,还封为了御厨,专职制作驴肉火烧。

    也是自此开始,乾隆之后的历任皇帝也都喜欢上了驴肉火烧的美味,一直在御膳房设置专职制作驴肉火烧的御厨。

    直到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之后,宫中一位河间籍的专职制作驴肉火烧的御厨小德张,战乱之下孤身逃出了紫禁城,回到了河间老家。

    小德张一生制作驴肉火烧,也没有旁的生存技能,为了生活,他在河间开了一家店面很小的驴肉火烧店,叫做万贯驴肉火烧。

    万贯小店做出来的驴肉火烧味美实惠,很快就得到了河间百姓的认可,一时声名大噪,宾客盈门,据说当时许多人宁愿步行几十里路也要一尝这家小店的驴肉火烧的美味。

    而这家万贯小店,也就是后世闻名全国的“功夫驴”的前身了。

    卢进义请杨怀仁等兄弟们品尝的,是当时流行的保定驴肉火烧,兄弟们尝过之后,全都毫不吝惜的大加赞赏说,驴肉确实是一道人间难得美味。

    不是有句俗话说嘛,“天上龙肉,人间驴肉”,这话说的是一点儿都不夸张。

    龙肉嘛,古人都知道说的不是真正的龙,而是一种叫作飞龙的野禽,后世的学名叫做花尾榛鸡,是一种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的一种野山鸡。

    飞龙分部其实很广,数量也不少,只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通过猎人进山狩猎的方式获取飞龙肉的途径相对狭窄,所以显得飞龙肉十分珍贵。

    而冀中大地上在宋朝就有很多人家饲养家驴,所以驴肉的获取上,比获取飞龙肉要简便了许多。

    杨怀仁就觉得眼下吃的到的驴肉火烧就非常实惠,巴掌大的火烧皮里,夹了相当于两倍火烧重量的驴肉,配以小黄瓜,让驴肉吃起来肥而不腻,加上外边的火烧皮香酥可口,吃起来那是一个满口留香。

    当然,杨怀仁觉得后世因为制作方法和调味料的丰富,在驴肉的制作上有了更好的手艺,而如今的驴肉火烧,是一种显得更加淳朴原始的独特风味。

    还有一种在当地特别受欢迎的夹了驴板肠或者驴杂的驴肉火烧,当地人是非常推崇那个特殊的味道的,外地人可能会因为接受不了驴肠的特殊味道而对它不太感冒而已。

    当地人还有句笑话,叫做“宁舍了孩子他娘,也不舍的一口驴板肠”的戏语,可见当地的百姓对它的喜爱。

第958章:入辽() 
    使团行至河间,杨怀仁便命杨世虎率虎贲卫分兵两路驻守保安军和白沟驿,而龙武卫则在黄大银带领下同样分别驻守霸州和信安军狼城寨,以备策应。

    按照宋辽两国当时的外交常例,双方遣使出访对方,是可以派出一部分军队保护使团的,不过人数上,根据使团的大小,规格的高低相互之间有个同等的限制。

    杨怀仁作为每年两国互访的正使,按例可带最多二百名军士过境,杨世虎在和杨怀仁告别前,觉得他只带二百人进入辽境实在是人太少了,为了以防万一,劝他尽可能的多带些军士过去。

    这一点杨怀仁也不是不想,只是规矩在这里,带的人太多,反而越容易引起契丹人的怀疑。

    后来是天霸弟弟出了个主意,把那三百名运送岁币的马夫役夫全部换成了改扮过后的禁军精锐,这样就可以带约五百人的将士过境。

    杨怀仁心说咱们到了人家契丹人那里,二百人和五百人又有什么区别?真若是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别说五百人,就算是龙武卫和虎贲卫的禁军全部过去,在几十万契丹铁骑面前,也难有作为。

    不过在兄弟们的劝说之下,杨怀仁还是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只为了让大家图个安心。

    就这样,杨世虎从龙武卫和虎贲卫中挑选了三百名最精锐的禁军,这些人大都是原来通远边军参加过环州之战的将士,改扮成了马夫和役夫随行杨怀仁入辽。

    这样一来,杨怀仁的二百府卫和新加入的三百禁军,五百壮士几乎都是来自于原来边军和内卫中的精锐,加上其他随行的三十多名官员和仆从,使团队伍的规模最终定格在了六百余人上。

    杨怀仁最在意的,其实还是隐藏在辽国的已经接受了改变的风神卫们,他们人数不算多,但是长期居住在辽国,生活在契丹人之间,他们更加熟悉辽国的情况和契丹人的习俗。

    真遇上事情的时候,这些隐藏在暗处的风神卫,才是能起到大作用的关键,连子庚又带了上百名风神卫,化整为零假扮成客商,提前进入辽国境内作为杨怀仁的策应,同时联络那些风神卫。

    一切准备妥当,杨怀仁的使团队伍才在霸州过境,进入大辽。

    这一天,杨怀仁还真是遇上了太多让他之前从没想到的事情,比如霸州这个地方,根据他后世的记忆,这里地处冀中平原,应该是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的地方。

    可真到了这里,才发现如今和千年之后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地势是很平坦,却没有想象之中的沃野千里,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稀树草原。

    朝廷也借着霸州的地理特征,在这里兴建了一个官府的马场,专门圈养和培育禁军所使用的战马。

    而霸州城,也像是其他的边境要塞似的,老百姓其实也并不多,更多的是满眼的边军将士们,因为这里又是宋辽之间的商贸口岸,所以商铺货栈也非常多。

    走在霸州的大街上,给人的感觉是城里虽然热闹,但总带着那么点紧张和肃穆的感觉。

    而出城往北到宋辽界河白沟河的十多里地,又是另一个样貌了,一眼望去,一片荒芜,平坦的地面上杂草丛生,和宽阔整齐的官道形成了视觉上的反差给人造成的冲击力难以言表。

    卢进义也算是当地人,见杨怀仁表情疑惑,便给他解释了这十几里一片荒芜的原因。

    真宗朝景德元年宋辽和议之后,根据澶渊之盟两国以白沟河为界,但当时白沟河以北还生活着数百万汉族百姓。

    这些宋人不堪受辱,便伺机偷渡越过白沟河回到大宋境内。契丹人雄踞燕云,可不单单是为了这十六州的土地,百姓的人口红利,也是他们非常重视的。

    所以在流失了大量人口之后,契丹人把这件事的责任又推在了大宋头上,到景德三年,宋辽之间又增加合约的附议,禁止两国百姓随意跨过白沟河边境。

    当时的情况大宋朝廷不得不遵从了契丹人的建议,禁止白沟河两岸十里范围之内有百姓居住。

    正是从这时候起,白沟河两岸十里地的范围内便成了无人区,土地也逐渐荒芜,长满了野草。

    契丹人也在白沟河北岸竖起了一条数百里长的篱笆墙,并派兵把守,严禁境内汉人百姓擅自越境,违者以叛逃之罪立斩。

    严厉的法度之下,才渐渐杜绝了白沟河以北的汉人百姓南迁,而这数百万宋人,也只能留在契丹人的严苛统治之下苟延残喘。

    杨怀仁听完心中就开始不舒服,等使团过境进入辽国之后,那种感觉就是愤怒了。

    入辽之后的第一个县城,是永清县,县城的规模和大宋的一个普通县城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是进城之后走在大街上,却是一片萧条的景象。

    街面上的店铺,大都是契丹人开设的,大街上走动的人,契丹人总是大摇大摆的,而汉人则都是低着头,怯怯懦懦地沿着墙边快步而行。

    偶尔几个残破的院落,一眼望过去,里边挤满了衣衫褴褛的叫花子模样的汉人,他们在冷风里冻得瑟瑟发抖,相互依靠着取暖,情况极其可怜。

    杨怀仁第一次感受到国破家亡后的百姓,真的就像是风中之烛一样,朝不保夕,命比纸薄,更何况还有什么尊严?

    而那些路过的契丹人,好似已经见惯了一般,看着那么多忍饥挨冻的汉人,不光是无动于衷,甚至还露出几分鄙夷的嘲笑。

    看着自己的同胞过着这般非人的生活,是个男人就不能忍。黑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