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都是杨怀仁的。

    这个夏天蔬菜这么一卖,还能大赚一笔,可到来年,这些蔬菜就会被哪些有心的行商们带到全大宋各个地方去,大家都开始种了,就卖不上价钱了。

    没了这一大块收入,杨怀仁也不心疼,因为本来就是想好了要普及新式蔬菜利国利民的。

    其实城中也是有金菊堂的内卫在打探消息,就是为了保证他尽管在庄子里不能随便出门,可消息的渠道还是要保持通畅的,因为那个时间点,貌似越来越近了。

    杨怀仁从多方听了这些消息,也是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消息中蕴含的实质信息,想从中分析出一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秘密来。

    朝堂上的事情,他也不怎么关心,政治上的事情,反正也都是太皇太后和那几位老头子们说了算的。

    宫里也貌似很平静,除了不花钱打劫似的从赵頵的皇庄里天天拉几大车番茄土豆之外,没什么值得杨怀仁在意的。

    禁军和三司兵马那里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消息,除了杨世虎这个从边地调过来的将军,其余的人员调动,无非是些贵族勋戚的子弟们谁又升了官云云。

    分析完了这些消息,杨怀仁就独自在后院了看着花花草草的发呆,他实在琢磨不透老太婆到底在想什么。

    一只蜜蜂在他耳朵边嗡嗡的起劲,杨怀仁摆着手赶了好几回,蜜蜂就是不走,挑衅似的围着他转悠。

    杨怀仁只好无奈地对着蜜蜂叹气,你说你大好的天的干点啥不好,围着我转悠个蛋啊,我长得再好看,也不像一朵花啊。

    蜜蜂似乎听懂了,却跟他较劲似的,还是不飞走,竟然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杨怀仁苦笑着拧着头斜着眼睛盯着它,那只蜜蜂也跟得了胜一样瞪着两个大眼盯着他看。

    看了好一会儿,才仿佛带着讥笑似的嗡嗡飞走了,杨怀仁揉了揉酸麻的眼睛,忽然就琢磨过来了。

    事情就是你越在意,它越找上门来跟你干瞪眼,你不理它,它自然会随风而去。

第616章:要起大风了() 
该来的还是来了,杨怀仁这一年来极尽办法的去躲,可还是没有躲过去。

    六月底的一天,杨怀仁去山后工地上溜达了一圈,这才不到一个月的工夫,整个学院的建筑布局就能看出来个大概了——地基基本都挖好了。

    要是有个什么飞行器能从空中俯拍一下,估计那样的画面更加直观。

    挖地基其实非常的费时费力,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几位把头带着手下人从早干到晚,这个月基本一天都没歇过,才有了这样的劳动成果。

    杨怀仁很想对他们说,我是想工程的进度尽量的加快,可是我想的是大家想着如何更有效的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天也不休息,冒着大日头或者下着雨开工。

    老孙头手里提着个巴掌大的小茶壶抿着茶水,笑滋滋地说,“好处我们拿了,那么高的工钱我们也领了,好东西也吃了不少,感觉肚子上都多了一圈肥肉,要是干活的时候不多出点力,怕是很快就要变成胖子了。”

    这话杨怀仁爱听,变相了夸了别人,同时赞美了自己的勤劳。

    他还是劝老孙头让大家合理工作和休息,已经入伏了,人的身体再好,也总有个极限,要是出现大面积的中暑,可就不好了。

    老孙头若有所思地点着头,也不知道想着什么,应承道,“郡公放心,入了伏,同时雨季也就来了,抹糨子垒砖起墙,下着雨也干不了,有的是时候休息。”

    对于老孙头的经验之谈,杨怀仁也不好说什么。又检视了一遍工匠们的生活区域,确定他们的生活保障做的都不错,这才在中午的时候回了庄子。

    回到庄子,自己整了俩小菜准备伺候伺候两个大肚子老婆,圣旨到了。

    传旨的宫中内侍也不去念圣旨,而是直接交到了杨怀仁手中,这样奇怪的举动便让杨怀仁知道,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看完了圣旨,杨怀仁愣了几秒钟,这条圣旨里没有以往那些啰嗦起来没完的废话,只不过城里和宫中具体发生了什么,旨意里没提,所以他还是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赵煦的旨意里,只说让他带领通远郡公府的府兵,连同杨世虎的虎贲卫的一千余将士,入城守外城十二门,语气似乎很焦急的样子。

    杨怀仁立即让天霸弟弟去传令,命通远郡公府的所有府兵全副披挂,准备立即出发,同时吩咐人知会了后宅里的母亲和妻子,让她们不要担心。

    连子庚和黄大银被升了副将,总觉得他们还是没有当将军的样子,所以这段日子里每天都会带着手下的府兵们在谷场上训练半天。

    这会儿正值中午,训练结束后大家刚吃了饭,正是困的时候,忽然天霸弟弟来传了这么一条命令,他们赶忙招呼大家赶紧换上了戎装,兵器马匹以及随身的军粮携带整齐,很快便在庄口集合。

    杨怀仁换好了一副衣甲,骑着马赶了过来,身后是穿戴整齐的黑牛哥哥。

    玄参和柯小川也准备跟来,杨怀仁只说小川弟弟重伤未愈,要他留在庄子上,也好领着庄户们守住庄子以防有变,他们才听令留了下来。

    骑马行至众军士面前,杨怀仁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也不清楚,这一趟进城是要去干吗,他也没搞懂。

    想说些鼓舞士气的话,看看将士们精神抖擞的样子,他觉得多余。

    这次进城和上次不同,更和在环州战场上不同,因为他们即将面对的,不是对外的战争,而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

    杨怀仁不想把自己在这样的斗争中陷得太深,只想着按圣旨吩咐的办就好了,其他的,他一概不参与。

    想了想,他只是严肃地对大家说了一句,“一切行动听指挥。”

    往东京城赶的时候,杨怀仁也没有让行军的速度太快,而是保持一种均匀的中速前进,有些事,不怕赶上,就怕赶巧。

    就这么不急不缓地,一个多时辰之后,杨怀仁带领着二百来人才赶到万胜门外。

    万胜门大门已闭,杨怀仁抬头望过去,发现守门的并不是往常的城门司的袛侯,也不是其他的禁军的人马,而是穿着边军衣甲的兵士。

    队伍行至门前,门楼上的人看到下边穿的是和他们一样边军衣甲的人,便知道是通远郡公府的人马来了,大门缓缓打开,只开了一条留一人一马可以进出的缝隙。

    杨怀仁冲着门楼上的人点点头,也没说什么,直接领兵快速穿过门缝进门,待最后一人进了门,身后便传来重新关闭大门的声音。

    来到城楼之上,是一位原通远军的队官,如今已经是禁军虎贲卫的校尉,只不过因为禁军的衣甲还没有发放下来,跟杨怀仁带来的人一样,依旧穿着边军的服饰。

    队官立即上前向杨怀仁汇报了当下的形势。杨世虎将军如今手下只有不到两千人,要这些人驻守京城十二外城的大门,实在是不够用的。

    好在外城墙坚固高大,易守难攻,只要不是大规模攻城战,单纯守住城门不让外人进来的话,一二百人就足够了。

    而西城三门中最大的万胜门,杨世虎留给杨怀仁和他的二百来府兵把守,而其他十一道城门,他分派了手下人去把守。

    这安排也合理,就算在远来的通远军中,黄大银手下带领的这一百人,也是战斗力最强的,而西城的万胜门,也是琼林苑的禁军入城进宫最便捷的一条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杨怀仁听完神色有些凝重,让这位队官带领他的一百多禁军去协助杨世虎驻守其他城门去了。

    黑牛哥哥手里抓着从野利图里手里缴获回来的那根黑芒马槊,背上跨着柘木长弓,往门楼上一战,就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只是他至今也没搞明白他们接到的这道圣旨,到底是什么意思,见杨怀仁面色沉重,也不好开口问。

    杨怀仁看着身边几位兄弟都有些忧心忡忡的样子,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来,“要起大风了……”

第617章:真假圣旨() 
站在城门楼上向城内大内的方向望去,倒是能望见高大的大庆殿的檐顶和宫墙,却看不到宫内到底是如何的风起云涌。

    而街市上,过午的时候日头正大,行人不多,进出城的百姓有一些,见城门关闭,他们也只当是寻常的缉捕盗匪临时关闭了城门。

    临近西门的酒楼茶肆里零星的几个客人,如往常一样悠闲的享受着懒散的过午时光,谁也没意识到天色要变了。

    万胜门上的杨怀仁,见手下的军士们全副披挂着,站在这样的日头里确实是太煎熬了,片刻的工夫,便已经满头的大汗。

    城门外也没什么大动静,他便把二百来人分成了三班,只留下一班人站在城墙上关注着城门内外的动静,剩下两班人则躲在阴凉里休息。

    就这样半个时辰换一班人值守,大家不至于都耗尽了体力。

    几位兄弟都跟在他身边,似乎都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所以都没有开口,至于万一有事情发生了,他们该怎么办,他们也不用去细想,杨怀仁在出发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一切行动听指挥。

    留守在城内金菊堂的内卫里,不知怎么知道的杨怀仁就在万胜门门楼上,来了一个人送信。

    不过消息里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他们也只是察觉到今天城内有奇怪的地方,却查不到具体发生了什么。

    其他堂口的内卫,他们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他们的身份,不过有一些认识样子的,发现了他们最近的不正常,但是具体上,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搞不懂他们的目的。

    宫门已经关闭了,听说上朝的文武百官,头午的时候也都是如常的上朝散朝,与平时也并无二致。

    城内的三司兵马,也未发现有什么奇怪的举动。

    杨怀仁从这些消息里,实在也分析不出什么有用的线索来,这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的确是有些奇怪。

    原来守门的袛侯和军士,见了圣旨就让出了城门,从他们那里,也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

    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城内的内卫继续去打探消息,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回来禀报。

    半个时辰之后,第二班人刚刚换了岗,城门外就听见跑马的声音,马蹄声杂乱,杨怀仁和众人立即走出门楼来,远远向外边望去,一片烟尘里,奔出一队禁军来。

    这一队禁军看样子不过一千来人,为首的一个将军模样的人见城门紧闭,跃马跳出来,手里拿着一卷黄绢,语气不善的向着门楼上喊叫起来。

    “我是龙武卫将军卢庭信,奉旨进城,袛侯何故紧闭城门?速速打开城门放行!”

    城门之上,众人都看向了杨怀仁。杨怀仁心中纳闷,摇了摇头。

    事情很明显,他和杨世虎也是接的圣旨,旨意里让他们把守京城十二外城的城门,就是防止城外的禁军擅自进城。

    而城门下这一位卢庭信,自称是龙武卫的将军,是奉旨进城的,这就自相矛盾,有点说不通了。

    问题来了,他奉旨进城,那带了这一千禁军,进城是要干吗?是救驾勤王,还是要谋反?

    杨怀仁手上的圣旨和这位卢庭信手上的圣旨,肯定有一道是假的,那么在杨怀仁确定了他手上的圣旨是赵煦亲笔所书之后,那么卢庭信手里拿的,就肯定是什么人矫诏的圣旨了。

    这位卢庭信,杨怀仁也不熟悉,名字好像有那么点印象,可是从来没见过。看他样子三十五六岁,能干到禁军龙武卫将军,要么是他本事很大,要么是他关系很硬。

    任命或者调动一个禁军的高级将领,赵煦有权力这么做,可高太后也有能力让枢密院帮她做到。

    眼下的情况是赵煦不可能糊涂到既下旨让杨怀仁和杨世虎领了一批生面孔来驻守京城十二门,又同时下旨让其他的禁军在这种时候进城勤王。

    起码杨怀仁心里,觉得他以前还是小瞧了今年才十六岁的赵煦的,越来越多的事情证明,出生在皇帝家里的孩子,看上去都傻的可爱,同时又精明的可怕。

    在没有大权在握的时候,他们总是要装一装,演一演的,隐忍了很久之后,突然爆发出来,其实都非常的可怕。

    宫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杨怀仁还不得而知,想猜一猜,也猜不透,不如就懒得去猜。

    不如只顾着眼前的事情,卢庭信大将军领着一千禁军拿着一道假的圣旨要进城,那么他八成是高太后的人。

    换了一个不知道未来的事件结果的人,或许还要考虑一下,平衡一下,在这种时候到底要选哪一边站队。

    可这环节对于杨怀仁来说,都省下了。

    在万众瞩目里,在紧张的气氛中,杨怀仁站在女墙凹口背后大声向下边喊道,“吾乃通远郡公杨怀仁,刚接到圣上旨意,圣上命我知会卢将军一声,你不用进城了,带着你的人马立即回琼林苑大营去吧。”

    城门外的卢庭信听罢这么一个搞笑的理由,差点笑了出来。这圣旨还有转告这么一说?

    这下两边怎么回事,大家都心中有数了。

    这时卢庭信身边的一个副将模样的人奔出来在卢庭信耳边小声说了些什么,不过卢庭信摇了摇头,“万胜门都关闭了,其他的城门肯定也是一样的,没必要去看。”

    他转马后撤了十几步,忽然策马在城门外来回跑了一个来回,接着又对城门上喊道,“通远郡公盛名,末将早就听闻过。

    只不过……呵呵,怕是郡公爷还年轻,不明白现在的局势,选择了错的一边,怕是将来要身败名裂!”

    杨怀仁听罢微微一笑,心道这个卢庭信倒是说话直接,没跟他玩什么虚的,直接就把事情挑明了。

    他的话里,也证明了杨怀仁的猜测,他就是高太后的人,所带的千余禁军将士,也都是他的亲信。

    刚才他来回在门外跑了那么一趟,便是通过他的经验,大致猜到了杨怀仁目前带领的把守城门的力量,其实也就一二百人的样子。

    所以他说的很直白,变相的承认了他刚才手里举着的那条黄绢,就是假的圣旨。

第618章:哪来的自信?() 
杨怀仁笑了,他实在想问问这位卢庭信将军,他是如何知道他站对了边,又是哪里来的自信?

    看他身材魁梧的外形,也算是是员猛将,就这么一时意气,葬送了性命,损失的还是大宋本就不多的人才。

    至于他如此的自信站对了边,那肯定是他的错觉,这是病,得治。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杨怀仁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

    “卢将军,咱们素未谋面,也没有什么宿怨。像你刚才说的,论年纪,我确实比你年轻,自称一声小弟,也是应该。

    不过要论起官职来,虽然小弟我带的兵不如你多,可还是比你高上那么一点点的,不如你听小弟我一句劝,带着你的人马回大营去。

    你也不用担心,今天小弟就当没见过你。”

    卢庭信有点不耐烦,不过杨怀仁话说的诚恳,虽然没有他说得那么露骨直白,但事情的关键可都是点到了。

    他原本也是厢军出身,指着家财丰裕,加上自己也是有些真本事,才逐渐混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

    前几年高太后不知怎么就知道了他这么个人,便派人拉拢了他。卢庭信年龄虽然也不大,但家里也是经商的,很多人情世故上的事情,背后自然有人给他指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