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们,值得吃上更好的食物,过上更好的生活。
赵頵和赵佶,他们是从小就生活在金窝窝里的富贵人,天生的高贵身份,决定了他们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离百姓的真实生活,其实挺远。
他们各自家里都开着酒楼,王府里养着来自全国的名厨,吃顿饭,甚至是不比皇宫里的御厨做的差多少的,而百姓平时吃什么,他们不关心,也没有途径去知道。
这样的体验,对于他们来说,难免会有些尴尬,不过更多的,还是新鲜感。
看着杨怀仁吃的嘴上吧嗒吧嗒响,虽然这个吃相不怎么雅,但是这样的景象里,却是表明了这一晚看上去不怎么样的大锅炖菜,味道应该不错。
赵頵下筷了,加起来一块瘦的多肥的少的煮肉,犹豫了一下,填进了嘴里,嚼了几下,脸上为难得挤在一起的五官才渐渐松弛下来。
他们这样的人,平时是不吃猪肉的,还是那个从北宋盛行的理学的道德绑架的问题。
不过自从跟杨怀仁接触了许多,他也不是那么迂腐,猪肉也开始试着吃一些,他们也会发现吃到他们嘴里的猪肉,没有那些崇尚理学的大儒们描述的那么脏,味道还是不错的。
比起他们平时吃的饭菜来,猪肉炖白菜豆腐,味道上肯定是比不了的,但是这样的体验,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最起码,这道粗俗的菜式,比他们原本想象中味道要好很多。
赵佶见皇叔都动了筷子,也开始试着吃了一口。感觉上味道有些油腻,但是满口油油的感觉,也算还不错。
杨怀仁看着他们的样子,面露微笑。他们肯吃,说明他们也会开始想一些原来不会去想的问题。
跟他们这样身份的人,没法讲人人平等的思想,杨怀仁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体验下百姓的生活感受,或许对于他们现在帮着杨怀仁种菜的事情,能感悟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样的开工饭,匠人们,还有兰若心带来的那些职业乞丐们,吃起来是最香的。
筷子在他们手里不是用来夹菜的,而是用来扒菜,把大海碗放到嘴边上,大口的往嘴里扒拉,猪肉,白菜,豆腐,一起扒拉好多,把嘴巴塞的满满的。
然后就开始大嚼,跟杨怀仁一样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嚼得满嘴流油,让那种最淳朴实在的美味充斥了整个口腔。
他们吃饭的样子虽然不怎么好看,可他们脸上总是带着笑的,真诚的,幸福的,心满意足的那种笑。
没有人因为杨怀仁这位东家说了管够管饱就浪费食物,大海碗被筷子拨拉的“铛铛”响,是他们把碗底的碎肉和菜渣也都扒拉到了嘴巴里,最后菜汤也一滴不剩的喝了下去。
最后,喝一口水压一压食道,把最后一口饭菜咽到肚子里,身子向后依靠着木头柱子,或者是一块石头,摸着鼓鼓的肚皮,打一个饱嗝,这就是他们的幸福生活。
第591章:不好理解的合理提议()
这顿开工饭,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交口称赞。
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孙李郑王四位把头,对这顿开工饭不太满意。
倒不是四位把头觉得这顿饭标准太低,而是觉得类似这样的饭,以后还是不应该天天做。
对于这样的提议,杨怀仁觉得从他的角度,实在是不太好理解,或者说有点匪夷所思。
难道让工人们天天吃上好饭食还不对了?杨怀仁本来还准备高调宣布一下以后天天给他们提供这种水平的伙食呢。
孙把头发话了,“郡公爷……”
“别这么叫我……”
杨怀仁有些来气,总觉得他们对他这样的称呼,仿佛有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思,没有把他当同样是工匠的正常人。
“这……”
老孙头有点为难了,那天在城里,开始不知道杨怀仁的真实身份,怎么称呼其实都无所谓的。
后来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位郡公了,称呼自然就发生了变化,总不能因为他不在乎,自己就不放在心上而失了礼数。
阶级和地位的概念,在这个时代在每个人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的,处在高位的人自然可以潇洒的作出一副清高的样子,说不在乎这些,而愿意和阶级地位低于他的人平常论交情。
最开始赵頵这位嘉王愿意和杨怀仁这么一个小厨子交朋友,也是有这样的想法在里边的。
但是处在地位低的那一方,却不能因此就有恃无恐,难免要有自知之明,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该有的规矩还是不能不遵守。
杨怀仁觉得他刚才的语气有些不太礼貌了,想想人家对他恭敬,也是出于礼和理,便和和气气地解释道,“几位把头不必把我当外人,那样的称呼,真的就见外了,不如……就直接喊东家吧。”
依据雇佣关系而来的这种称呼,在杨怀仁看来,总是比出于阶级不同来的称谓要好上许多。
老孙头这才放松了心情,缓缓地说道,“东家,这样的饭食,当做是开工饭也就罢了,若是平时就这样层次的饮食,怕是工程要干不好了。”
听着听着杨怀仁便皱起了眉头,这话他就实在搞不懂了,工匠们做工,难道不是吃得好了吃的饱了,干起活来才更卖力,更有干劲吗?
对于杨怀仁的疑问,老孙头只有苦笑。
“东家,你说的道理也对,但是不全对。”
杨怀仁拉长了脸一副如何他都弄不明白的样子,好似从老孙头的嘴巴里说出来的,简直就不是人话。
老孙头接着解释道,“让匠人们吃饱了吃好了,他们干活就出力,这个说来好像也合理,可是放在眼下这种情况下,就不那么合理了。
说出来不怕东家笑话,我们几个手下这些匠人们,都是些草包肚子,平时谁家也不是天天这么个吃饭的。
偶尔一次往肚子里塞了这么多油水,吃的时候觉得好吃,觉得吃得爽,嘴巴是爽了,可肚子受不了的。
东家若是不信,可以留下来看。中午吃得这么饱,还都是些油腻的猪肉,到下午再喊他们干活,干不了多久,肯定有不少人要闹肚子的。”
这种解释,杨怀仁以前确实没考虑过,不过让他从科学的角度讲,老孙头的说法,也的确是合情合理的。
平常肉类蛋白和脂肪摄入比较少的人,如果一下子在一顿饭中吃了过多的肥腻的肉食,吃的时候是解了馋了,可肠胃能不能受得了,这是个大问题。
人类的消化系统,也是有记忆能力的,平时素食,粗粮吃的多,我们的消化系统就会自动调节各个器官分泌不同比例的胃酸,胆汁等消化液,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吸收所需的必要的营养。
假如食物的摄入突然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化系统还没来得及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就会导致分泌的消化液不适合消化蛋白和脂肪,导致这些食物难以消化吸收。
而那些帮助消化植物蛋白等营养物质的消化液因为没有被消耗,反而会伤害人体的各个消化器官的内壁和黏膜。
结果就是人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发生胃疼、胃酸过多、腹胀和腹痛等应激性肠胃不适和疼痛。
这么想来,杨怀仁就有点理解老孙头的意思了,也许他不懂这么多科学的道理,但是从他的人生经验中的出来的民间的理论,却也实实在在的说出了问题所在。
杨怀仁理解归理解,可还是有些为难,“总不能让匠人们卖力加班的工作,我这个做东家的,本来能提供更好的食物,却要故意把饭食做的简陋了吧?”
老孙头笑了笑,“也不是让东家难做,就是平时的伙食,也可以有肉有油,但比起今中午的饭食来,少放些就好。
比如说,我大概统计了一下,现在工地上做工的匠人和杂役,总共有一千五百来人,大厨房里消耗的猪肉嘛,一天大概有一头猪就够了。”
杨怀仁稍稍算了一下,当时的猪远没有后世饲料养的猪那么肥,可以养到七八百斤,现在一头猪也就出三百斤左右的肉。
一千五百人一天吃一头猪,平均算下来,一个人可以分到不到二两猪肉,这个量不多不少,不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也算是合理膳食了。
杨怀仁点点头,表示对老孙头的提议比较认可。这时四位把头的神色也放松了下来,王老七适时地站出来打哈哈,想缓解一下他们和杨怀仁之间的尴尬气氛。
“东家啊,不是我们自己作践自己人,而是我们带队伍当把头的,也不好干啊。”
“哦?老七哥哥此话怎讲?”
“你想啊,这帮匠人们以前哪里吃过这么好的开工饭啊?要是你以后也按照这种档次提供伙食,用不了半个月,他们就吃馋了嘴了。
东家这个活,干活的人是平常的两三倍呢,一年的活,往紧了赶,三四个月就能做完,等做完了你家,再去做别家,饭食没有你家这么好,工人们就没心思干活了啊。
所以啊,我们当把头的,队伍也不好带啊,哈哈……”
第592章:史上第一根冰棍()
一个人,心肠好,心地善良,这都是好事,但是做好事,不一定就是做对了事的。
杨怀仁现在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午休之后,匠人下下午再开工,果然像孙把头预计的那样,出现了不少跑肚拉稀的。
好在老孙头等几位把头提早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没有让问题扩大化,不然整个工期,怕是又要耽搁几天。
各行业有各行业的道道,他们当把头的,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只是让杨怀仁自责的是,作为一个厨子,只想着让人吃了他做出来的食物发出赞美,自己得到了满足感,却忘了食物之美,除了外观,香气和味道之外,最重要的还有让人吃了能健康,让食物中的营养均衡,膳食合理。
扭头再去看一边热得忙着直擦汗的两位王爷,杨怀仁才想起来,忽悠着他们帮忙种菜,不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嘛。
过午之后天变得更热了,即便站在阴凉里,如果没有风,人就很难呆得住。
初夏的热是那种燥热,人也会在这种气氛里跟着性情急躁起来,可以理解。
眼看着没几天就会入伏了,那种夏季的热很快就会变成闷热起来,汗水总是挥发得不那么及时,粘在皮肤上,其实让人感觉更是憋闷得难受。
对于两位王爷,杨怀仁觉得今天也已经让他们体验了生活了,毕竟他们皮娇肉嫩,老待在这种地方,他们要是热出个什么病来,可就又是他的一项罪过。
他们几个干站着,都能感觉到额上身上不断的出汗,就更不用说那些顶着个大太阳还在做工的匠人们了。
杨怀仁摸着额上的汗珠,想起来这一年来,可是没吃过冰激凌了。
这时他捏了捏鼻子,心想对啊,后世不论单位上还是工厂里,到了夏天,也是有夏季福利的。
尽管可能只是一天一瓶盐汽水或者一支冰棍儿,可这点福利,对于在高温中工作的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冰激凌用料太复杂,可能当时还做不了,不过杨怀仁仔细琢磨了一下,在目前的情况下做点冰棍儿还是难不倒他的。
要是有了冰棍儿,可以犒劳犒劳这些大热天里干活的工匠们,还有跟着他转悠了一天的两位王爷,家里两个怀着身孕的老婆也可以少吃一些解解暑。
“给你俩整点好吃的。”
没头没脑这么来了一句,赵頵和赵佶愣了一下,接着就乐了,异口同声的问道,“你又想出什么好东西来了?”
“呵呵,跟我来,说不定这个新食物可以让我们的餐饮连锁的买卖更上一层楼。”
赵頵对于杨怀仁一向很信任,只要是涉及到吃的东西,他从来不开玩笑,既然他能这么说,那他说的那样食物,一定是要惊天地泣鬼神的。
赵頵和赵佶屁颠屁颠跟着杨怀仁回了庄子上,杨怀仁却没有准备材料的意思,而是找人喊了庄子里的木匠和铁匠来,请了笔墨纸砚来,兀自画了一些旁人看不懂的图纸,让他们立即去照样子把所需要的器具做出来。
而杨怀仁则不急不忙的吩咐人帮他准备了大小不一的铜盆,大铜盆里边都装上一定比例的清水,然后开始让家里几个仆子帮着他剥水果。
杨府倒是准备了许多水果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杨母觉得多给家里两位孕妇吃些酸味的水果,好像她们将来就能给杨家生儿子。
北方的梨子、李子、杏子、桃子都比较常见,而南方的水果,则主要是梅子和橘子这几种。
其实南方,特别是岭南的水果种类很多,产量也比北方高了不少,只是由于当时运输的不便,加上费用昂贵,除了少数当地官府献给宫廷里的供品,大多数南方才产出的水果,在北方是很难吃到的。
两位王爷在一边看着好奇,想搭个手帮忙,却又一时没搞懂杨怀仁到底要做什么新的菜式,不知该从何下手。
杨怀仁让仆子们剥了这么多水果,也不是为了做菜,而是用压榨或者捣碎的方式,把水果都弄成了果浆或者果汁,分别盛装入了不同的小铜盆中。
他尝了尝味道,又适当往果汁里边或加些糖霜,或加了些盐巴,再加入少量清水,然后不停的把小铜盆中的这些果汁搅动均匀。
铁匠和木匠很快就回来了,木匠带回来一个大木箱子,而铁匠带回来的,则像是些盛装调味料的铜制的模具。
大木箱子从外边看很简单,可打开顶盖,里边还套着一个小了一号的木箱子,两个木箱之间,夹了一层棉被,而里边那个木箱子上,也用铆钉钉了一层棉被。
另外,木匠还削好了许多大小差不多的木棍,杨怀仁边忙着搅拌果汁,边吩咐人去把那些木棍都用热水煮一下在晾干,以达到卫生消毒的作用。
铁匠制作好的几套模具,都是铜皮做的,每个模具上大约有几十个模坑。模坑里大约三寸长,不到一寸见方。模具的底部是活的,可以用外力推拉。
同样的,杨怀仁也吩咐仆子把这些模具也要从新洗刷干净,然后用开水煮过了,才能放心使用。
等一起都准备妥当,杨怀仁开始把小盆里的不同味道的果汁,倒入了洗刷干净又消过毒的模具中,每个模坑里豆都插上一根晾干了的木棍,最后把模具放到大铜盆的清水中。
杨怀仁笑眯眯地看着两位看呆了的王爷,“你们看好了啊,我又要施展滴水成冰的戏法了哦,哈哈……”
说完他把家里库房里常备的硝石粉,缓缓地倒入到大铜盆里。那美丽的一幕又发生了!
大铜盆中的清水开始急速的降温,不一会儿工夫,就已经开始凝结。
而铜制的模具,本就是良好的热导体,模坑中的果汁,也开始慢慢的结冰,等冰块结得很实了之后,他才把模具从大铜盆中的冰块里凿了出来。
因为模具是活的,从底部稍稍用力推拉几下,模坑中结冰的冰块就跟模具渐渐分离了。
等杨怀仁捏着冰块上插着的木棍,把一根制作好的冰棍儿抽出来的时候,史上第一根冰棍儿,就在此诞生了!
第593章:宋朝的冰饮子()
由于杨怀仁这是第一次做,所以很大程度上是试验性质的,他咬下一块来尝了尝,感觉冰棍儿的口感是有了,但是味道上,多少差点事。
不过这也不是多大的问题,果汁的调配,或许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来尝试,才能找出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