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到这里,杨怀仁觉得老掌柜似乎要宣布老孙头获得了这一场斗茶比试的胜利了,可不料老掌柜顿了一下,却说出了让众人都惊诧不已的话。

    “有鉴于此,若是让老夫评判的话,老夫认为,茶,以和为贵,所以斗茶的结果,两人平手,不分高下。”

    老朱头从众人的脸上,似乎也看出来了大家的惊诧之色。从他的内心里,他是对老孙头不太服气的。

    两人可以说是从小一起长到达的发小,可这几十年的成长历程当中,似乎老孙头干什么,都比他强上一些。

    身体比他壮一些,个头比他高一些,孩童时候一起识字,好像老孙头都比他识得快上一些。

    到后来,虽然两人家境不同,可在各自的行业里,老孙头的名气,如果可以类比的话,也是要比他高上半分的。

    没想到老了老了,两人又同时爱好茶艺,结果是两人来来往往斗了几次茶,却都败下阵来。

    若是今天以前,他是肯定不会服气的,总想着在斗茶这件文雅的事情上,他应该会比从事泥瓦匠的老孙头会高上一些的。

    可今天的这一次斗茶,他却是又一次要败下阵来,这无法不让他心中郁闷。

    不过老朱头也是个心胸敞亮之人,平日里他和老孙头这一对冤家小老头儿,相互调侃,甚至对骂上几句那是常有之事,其实双方也都没放在心里。

    对于胜负,他是看重的,但是他的心里却是明亮的,不是阴暗的,不会为了一场斗茶的胜利不择手段。

    刚才老孙头高超的分茶技艺,他如同其他茶客一样,也是看得心中激动非常,是无比感叹的,今天的胜负,他也是有了自己的判断。

    输了就是输了,他并不是不可以输,但是要输也是要输的光明磊落,所以他可以不服,但是没有输了不认,再要强词狡辩的道理。

    所以当老掌柜的说他们俩平局的时候,老朱头认为这是老掌柜的为了息事宁人,防止他们俩继续争斗下去,所以才做出了两人打和这种评判。

    “老掌柜的,诸位茶客……”

    老朱头站出来对大家叉手转着圈行了一礼,“这一场斗茶比试,我老朱输了,老孙头的技艺确实更胜一筹。”

    老掌柜的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意,老孙头凝眉稍作思考,便站出来谦让道,“朱老弟过谦了,在我老孙看来,朱老弟的茶艺同样的精湛,你我之间,实在是难分高下。”

    老孙头说得也不是刻意谦让的打诨之话,而是发自内心。

    从二人的技艺来说,单看表面,他的确略高一筹。但是当他看到老朱头短短数月工夫,茶艺却有了让人惊叹的长足进步来说,似乎他也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两人的分茶手法,本就是相似,只不过是他利用了自己长期作为工匠的优势,在手臂的力量和技巧上略微高出了老朱头一些罢了。

    杨怀仁对于二人此时的谦让,看出了两人的坦荡心胸,转念再一想,俩老头从一开始谁也不服谁,还斗嘴打架,到眼下的兄友弟恭似的样子,着实让人觉得这俩老头实在可爱。

    茶客们也开始相互私语起来,似乎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独立的看法。

    还是老掌柜的再次站出来说道,“呵呵,既然如此,老夫倒是有一个办法,来证明老夫的评判,是公平公正的。”

    众人安静下来,听听老掌柜的又想出了什么能让人信服的说辞。

    老掌柜的吩咐茶博士把二人刚才分出来的茶水,又分别倒入了在场诸位茶客的茶杯中,示意让大家尝尝他们两方烹煮出来的茶水,有什么样的区别。

    此时两人的茶水已经温热,恰好入口。杨怀仁从自己的桌上取了两只茶盏,分别让茶博士倒入了两人刚刚煮好的茶水。

    喝过以后,杨怀仁似乎明白了老掌柜此话的用意。凭着杨怀仁超出常人的敏锐味觉,两盏茶水,他却并没有分辨出来有何不同。

    也许就像他煮菜,尽管是不同的人,但是用同样的材料和步骤,制作出来一道佳肴,或许在技艺的美观上有所差别,但是在味道上,并不会有明显的不同。

    或许又要回头那个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道理上来,无论是菜,还是茶,究其本质,还是它们的味道……

第561章:八大行首() 
兰若心回来的时候,一场斗茶的比试刚刚在一团和气的气氛中结束。

    本来茶馆里斗茶,都是输掉比试的一方来负责整个斗茶过程中在茶馆里产生的消费的。

    两个老头打成了平手的结果,是非常少见的。是茶馆老掌柜的站出来说,既然这一场斗茶是他提议的,那么费用就由他来承担。

    老孙头和老朱头谦让了一番,最终也只有遵从了老掌柜的意思,几个人又相互行了一圈礼答谢过后,众人才各自回到座位。

    这一切本是很普通的人际交往中的客套,却让杨怀仁从中发现了点什么。

    老掌柜的给这场斗茶免单,自是他个人的开朗豁达,老朱头抢着要埋单,也是做得自然而然。

    唯独老孙头抢着要埋单,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口气上确实也倒真诚,可是总让杨怀仁隐隐里觉得,老孙头有些人穷志短的味道。

    方才斗茶所用的茶饼,是老掌柜吩咐茶博士选的两块上好的建安青凤髓,虽然这种茶还到不了贡茶的那种高贵程度,却也是当时排名比较靠前的名茶了。

    别看他们每个人只是从茶饼上敲出了鸡蛋黄那么小的一块,要真论起价值来,这一块也得值个二三百文钱。

    老朱头是个买卖人,这些钱对他来说当然不在话下,可对于老孙头这样的人来说,似乎就有些昂贵了。

    对于当时的工匠来说,凭个人的本事让一家人糊口还不算难,可要发家,那就难于登天了,即便看老孙头的年纪和样子,应该是一位高级的工匠,或者是位工匠把头。

    寻常情况下有人要盖房子,或者要起个什么建筑,请了工匠,是要按天给他们算报酬的。

    杨怀仁事前也打听过,一位熟练的泥瓦匠,一天的报酬也不过五六十文,年纪轻一些的,或者小工,也就三十来文的样子。

    这么算的话,理论上一个月他们也能赚一千六七百文,小工也有近一贯钱的收入,比起普通百姓的收入来说,也算是高的了。

    只不过活计并不是天天有的,而且这活计也是分季节,有忙季淡季之分。

    忙季的时候一个月能接上二十五六天的活,就算不错了。冬季活少,也大都是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所以工钱比往常还要少上一些。

    照真实的情况这么算下来,他们一年下来的月平均收入,也就一贯钱多点。

    一贯钱维持一个月的吃喝拉撒,倒也足够,算计着花,也能有些积蓄,只不过吃的喝的,总是上不了档次的。

    像老孙头这种嗜茶之人,也是不能天天的泡茶馆的,一没有时间,二是他也泡不起。

    抽空闲忙的,能到这间茶馆里来点上一壶二十文的茶水,悠闲的坐上一天,对老孙头来说,已经算是奢侈的享受了。

    杨怀仁绝不是因此就轻视了老孙头,而是通过这一点,他觉得他是不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请到很多像老孙头一样的工匠,加入到庖厨学院的建设中来。

    因为钱对于他来说,是最算不得问题的事情。

    杨怀仁还在酝酿着如何开口跟老孙头提起这件事,刚回到茶馆的兰若心,开始小声地在他耳边说着她这一趟去端王府打听来的消息。

    原来在泥瓦匠这个行当里,也是分出了八大行首,而他们的姓氏,恰巧是百家姓的前八家——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这八大行首,在东京城里,算是泥瓦匠这一行里最具有权威,同时也最具有人力资源的八家。

    像很多其他的行业一样,这个年代,行业里也讲究门派之分和传承有序。

    这其中的某一家,整个家族都是从事这个行业,手艺的延续,甚至传承了成百上千年。

    每个家族都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许是一个大家长的这样形式的存在,除了有责任把家族手艺传给家族中的下一代之外,也对外招收了许多徒子徒孙,也就是如此,形成了带有各自特色的工匠队伍。

    这样的工匠队伍,有点像后世的包工队,队伍里都是一个村子里走出来的,有的都是亲朋好友。

    眼下的情况也差不多,一个这样的工匠队伍,少则百八十人,多则数百人,作为领导的把头技艺精湛,同时也负责在外边招揽活计。

    若是若干小的工程,他便分别把工作分摊出去,若是一个大工程,他便把手下的工匠们组织起来,集体行动。

    这一点也正是杨怀仁所希望的,零零散散的雇佣一些工匠,一是太麻烦,二是他们组合在一起干同一项工程,也缺乏必要的协作能力和默契程度,必然会拖慢了工程的进度。

    而整体招募一支或数支像这样的工程队伍,那就不同了,每个队伍负责某一个建筑的施工,他们之间有默契,那么工程的进展就会加快了许多。

    这八大行首里,赵家是专门给皇亲国戚干工程的,寻常百姓的活,他们也不接,端王府的修葺工作,就是他们做的。

    不过端王府上,倒是有对这八大行首比较熟悉的管事,赵家的工程队不接民间的活,但如何联络另外七家,赵佶还是吩咐这位管事详细的记录了下来,交给了兰若心。

    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赵佶送兰若心走的时候,絮絮叨叨了好几遍,改日要去杨家庄子拜访杨怀仁。

    这个拜访,杨怀仁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让他亲手下厨给这小子做几道菜而已,倒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兰若心立即找了城里帮中的一些人,打听剩下的七大行首现今的情况,看看他们是有

    活在身,还是赋闲在家。

    结果是这其中的钱家接了西京长安的一个大工程,不在东京,而周家和吴家去年开始早就带着自家的队伍去江南一带谋生计去了。

    剩下的孙李郑王四位把头,如今倒是在城里,没听说他们接了什么大活,应该都能请到。

    杨怀仁听罢,想到那现今还在城内的四大行首中有位姓孙的把头,不自觉的就抬起头来,看了看对面的老孙头。

第562章:有本事的人有性格(上)() 
这世上,但凡是有点本事的人,都是有性格的。

    老孙头见来了一个小书童模样的人在对面的老先生耳边窃窃私语了些什么,许是觉得自己坐在对面有些不太合适,于是站起身来,谢过了杨怀仁请他喝茶之后便要换坐。

    杨怀仁忙招呼他从新坐下,简单介绍了下兰若心,至于她男扮女装一事,也没有过多隐瞒,因为他从老孙头看向兰若心的眼神里,已经看出来他早就猜出了兰若心的女子之身。

    “呵呵,”老孙头笑道,“老汉就说嘛,你家的书童生得也太清秀了,比起那些富家大院里的小娘子们,都还要水灵了许多呢。”

    杨怀仁的坦白,也获得了老孙头的一些好感,只不过这种坦白也是有所保留的,比如杨怀仁的真实身份,眼下是绝对不能在城内透露的。

    “老哥哥见笑了,我家女儿说要跟我进城见见世面,可又怕人生地不熟的会有诸多不便,因故假扮了个小子模样。”

    兰若心还没弄清楚坐在杨怀仁对面的这位姓孙的老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身份,但是见杨怀仁对他礼敬有加,也是恭恭敬敬的对老孙头福了一礼。

    杨怀仁很欣慰,兰若心真的变了不少,变得更有女人味了。这也许也代表着她已经真正的放下了她江湖中一个大帮派二当家的身份,愿意留在他身边。

    老孙头呢,毕竟是在西市这样的市井之间生活了一辈子的人,多少有些庸俗,他看了看杨怀仁,又看了看兰若心,脸上微微一笑。

    “老先生还真是,那个词叫什么来着……对了,老当益壮啊,呵呵……”

    杨怀仁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什么意思,后来看着兰若心脸上忽然浮上了一片红晕,才恍然大悟,心中忍不住暗骂老孙头,你这个老不正经的!

    他装扮的老先生看上去没有七十也得有个六十好几了,虽然嘴上把兰若心说成了女儿,可明眼人从兰若心看向杨怀仁的眼神里,却没法不察觉到那种爱慕之意。

    这年头老来纳妾,也是平常之事,特别是有点地位或者家境不错的读书人,纳了一个比自己小上三四十岁的小妾,说出去也是件值得吹嘘的事情。

    世俗的眼光也不是想当然的开放,背后的议论和腹诽,肯定也是有的。

    也许在老孙头眼里,斯斯文文的一位老先生,就是怕了这种世俗的眼光,才带了自己的小妾进城,为了掩饰才假称作自己的女儿罢了。

    这种事没有躲过老孙头的老辣眼光,杨怀仁自然也不便过多的去解释什么,兰若心竟也没有面露愠色,反倒是看着杨怀仁尴尬的样子,心里好似在偷笑一般。

    “呃……”

    这件事让杨怀仁又从何谈起呢?不如言归正传。

    “方才从老兄嘴里听闻,你可是位土木和建筑行当里的工匠把头?”

    老孙头招呼了茶博士来给他们桌上的几壶茶添了热水,给兰若心倒满了一杯,摆摆手示意她也坐下来说话。

    “嗯嗯,正是。”

    他顿了一顿,“既然老先生今天请我喝茶,将来若是家中有什么此类的活计,老弟倒可以帮你联系几个小子们去做,工钱我包了。”

    “呵呵,那倒不必。”

    杨怀仁听了这话,心中大喜,没想到他还没开口问,老孙头就先答应了下来。当然,他口中所说的小活,和杨怀仁家里的大活,这之间的区别也是蛮大的。

    “不过话说回来,老夫家里还真有新建一个大院子的活,工程量算得上是巨大,不知道孙老哥能不能包的下来。”

    兰若心听到这里,似乎也想到了些什么,难不成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孙头,正是她打听到的建筑行里八大行首中姓孙的那一位?

    她半疑惑半惊讶的望了杨怀仁一眼,杨怀仁则斜眼对她一笑,来表达他们所想的事情是相同的,而答案,自然就在对面这位老孙头接下来的回答当中。

    老孙头如今年近花甲,作为一位行首,许多活计已经不用他亲自去做,何况最近也没有什么大的活,都是些闲散的小活,他只负责从中联系,吩咐他的子孙辈或者弟子们去做就是。

    以他在这一行里的资历,他是有资格摆谱的,这也许就是每个行业里,那种天才的工匠应该有的一种性格。

    他寻思着当年宫里新建宫殿他都是亲自参与过的,难道这世上还有比给官家盖殿宇更大的工程或者活计吗?想想就觉得想笑。

    也许老先生口中的所谓工程巨大,只不过是乡间在他自家的宅基上新建一座十亩八亩的大宅子而已。

    “我老孙也不怕老先生笑话,说句大言不惭的话,这东京城内外,你可以打听打听,没有什么工程是我孙江山做不了的,再大的工程,我一句话的事儿。”

    杨怀仁自然知道这是老孙头在吹牛皮了,不过他作为一位行首,是应该有这样的骄傲和自大的,只不过,他不知道杨怀仁真正要做的工程,到底有多么大。

    没有必要跟他较真,更没有必要戳穿了他的牛皮,终究他的目的,是要招揽老孙头和他背后的工匠队伍为自己所用。

    所以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