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君临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之君临天下-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而乡试,可不是指乡里的考试,乃是省一级的统考,因一般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乡试录取者称之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名额,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数,不能任意增减,大抵按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

    举人则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又称“春闱”。朝廷将从来自全国各省的精英中挑选三百人,这三百人称之为贡士,若要想当进士,则还要再过最后一关……殿试。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在殿试的表现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这一层层考试下来,科举之难可想而知。

    “殿下,您又何必明知顾问,大明谁人不知科举之难。”顾炎武不知朱由榔为何有此一问。

    朱由榔侃侃而谈道:“本王倒是以为他们不知道科举之路有多难?就拿梧州举例,诸位可知道就这梧州一府之地,自我大明开国至今出过多少进士?”

    众人齐齐摇头,他们谁也没这闲心去调查这些东西,肯定不知道,众人静待朱由榔的答案。

    “三十二人!”朱由榔高声道:“二百七十余年,梧州府只中了三十二名进士,诸位能想到这个数字吗?”

    众人听到这个数字都不由皱了皱眉,他们如何也想不到大明开国至今,梧州府竟只出过三十二名进士。虽然广西地处偏僻,但梧州也算一座重镇,进士人数怎么也不至于这么低吧!

    “不知殿下如何得知?”陈弘绪还是不相信这个数字。

    朱由榔知道陈弘绪是在怀疑他瞎说一通,“这个数字梧州府衙有记录,本王可不会胡乱捏造一个假数蒙骗于你们!”

    朱由榔说了半天,顾炎武还是不知道朱由榔究竟有何打算,这些东西与刊登的内容又有何关系,直言道:“恕学生糊涂,只是不知道殿下到底要在大明日报上刊登什么内容的文章?”

    朱由榔呵呵一笑道:“本王刚才不是已经说了吗?”

    “殿下说什么了?”顾炎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迷糊道。

    顾炎武还以为自己刚才遗漏了朱由榔的什么话,向一旁的方以智望去,希望他能告诉自己。

    方以智也是一头雾水,他确信朱由榔没有提及过大明日报要刊登的文章,朝顾炎武摇了摇头,意思是自己也不知道。

    这时,宋应星站出来,替众人问出了心中疑团,“还望殿下直言?”

    朱由榔见众人都没明白他的意思,说道:“本王就是要刊登一篇关于梧州府进士的文章,文章上会详细罗列大明开国以来,梧州进士的人数以及梧州读书人的数量,当然这篇文章要以复旦学院的名义发表。”

    “啊!?”

    议事厅内,惊讶声、疑惑声不断,听到朱由榔的答案,有人惊讶,有人不解。

    顾炎武来梧州已经有段时间了,他知道朱由榔不是一个无的放矢之人,这样做必然有深意,只是任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这样的一篇文章如何能吸引人来复旦学院读书。

    朱由榔望着众人不解、惊讶的表情,缓缓解释道:“你们猜当梧州的读书人知道梧州二百七十余年只出了三十五名进士,他们会是什么心情?”

    “我猜大概是绝望吧!”顾炎武能想象出这群读书人看到这则消息时的心情。

    朱由榔打了个响指,道:“不错!就是绝望,本王就是要他们体会到这种绝望之情,看不到希望。”

    众人听到朱由榔的话,大眼瞪小眼,十分诧异地望着朱由榔,他们实在不理解朱由榔是在做什么,发表一篇文章就是为了看梧州读书人绝望的表情,这有些缺德了吧!当然了,他们可不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朱由榔看着众人十分不自然的面孔,呵呵一笑道:“你们一定在心中说本王的坏话吧?”

    “我等不敢!”众人纷纷起身惶恐道。

    “你们想就想就好了,只不要说出来就行,不然本王可就生气了!”朱由榔见众人这么紧张,半开玩笑道,“毕竟本王也是为了我大明的读书人好!”

    顾炎武现在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让读书人感到绝望还是为了他们好,朱由榔的话让他哭笑不得。

    朱由榔开完玩笑,收起笑脸,正色道:“你们都是明白人,不用本王赘述,我大明如今的士林风气如何,你们心里都应该清楚。科举在一些读书人眼中完全成了他们追名逐利的工具,当官只为了升官发财,大明如今岌岌可危,本王可不想这群人还像以前一样浑浑噩噩活着。

    人只有当他们面临绝望之时,才更容易醒悟,而你们要负责站出来,为他们指点迷津,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明白读书的真谛,让他们知道复旦学院所教授的知识、理念、精神才是他们需要的。”

    skbshge

第228章 聚首() 
朱由榔的画风转变太快,让众人措手不及,大脑一时转不过来。

    包括宋应星在内的众人,他们见朱由榔神情严肃,这才意识到朱由榔这样做的真正目的竟是为了改变大明的学风。

    复旦学院为何而建,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读书人务当世之务,众人当即应允道:“我等定不负殿下所托!”

    朱由榔接下来又与众人商议了一番具体实施方案,文章由顾炎武执笔,陈思恭负责大明日报的发行。

    夜已深,星辰阁却是灯火通明,不时传出银铃般的嬉笑声,引来街道上行人羡慕。

    星辰阁顶楼乃是专门举行宴会之所,蔡豫行今天为了答谢关如鸿、余斌,特意包下了此地。

    “蔡兄真是慷慨,竟能将这里包下来!”关如鸿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搂着一旁侍候的歌姬哈哈大笑,毫无读书人的风范。

    关如鸿虽说也是个举人,不过完全是他那布政使叔父关守箴的功劳,以关如鸿的学识恐怕就连童生都考不过。

    蔡豫行见关如鸿放浪形骸,暴发户形象跃然于脸上,心里渐生厌恶,若不是看在他叔父关守箴的面子,蔡豫行根本不屑与之交往。

    关家在梧州原本也只是贩卖粮食的粮商,不知从哪里得知广西布政使关守箴竟与他们有亲戚关系,花费巨额银两才好不容易让关守箴认下了他们这门亲戚。搭上了布政使,关家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了梧州屈指可数的士绅。

    “关兄说笑了,你若想来这星辰阁,这星辰阁还不扫榻相迎,谁敢不给你面子!”蔡豫行违心道。

    关如鸿听得蔡豫行恭维的话一脸陶醉,道:“哪里,哪里,我的面子算什么?全仰仗我那叔父大人罢了!蔡兄下次若还有事,尽管找我!”

    “关兄仗义!”蔡豫行嘴上喜笑颜开,心里实则万分鄙视关如鸿没有脑子,不过这次也多亏了关家,他针对复旦学院之事才能顺利进行。

    也许其他人不清楚复旦学院在梧州招收学生之事,但作为梧州的一些士绅却一早就知道了。

    梧州大多书院都有他们的资助,虽然平时几家书院争来争去,可这是他们梧州人自己的事,但是宋应星一个外来户公然在他们的地盘建造学院,公然抢人,这如何能忍。

    蔡豫行主动请缨,从他父亲蔡宝德手中接过了这个任务,联络其余几家士绅共同围剿复旦学院。关、余、蒋三家见蔡宝德让他儿子来办这件事,他们也都派出了家中未来的掌舵人。

    一来是他们碍于自身的面子,没道理让他们配合蔡豫行一个小辈行事;二来,复旦学院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癣疥之疾,正好给自家晚辈一个锻炼的机会。

    另一边的余斌面无表情,他对蔡豫行的一切心知肚明,蔡家自诩梧州百年诗书之家,打心底里看不起他们关、余两家,可笑那关如鸿像傻子般被蔡豫行蒙骗,余斌看了看时辰,道:“区区小事有什么值得高兴,若是凭蔡、余、、关、蒋四家的关系还不能碾死一个小小的复旦学院,那才是笑话!”

    余斌说完,将桌上的酒喝掉,起身道:“在下还要温习功课,就不在此陪两位了,告辞!”

    蔡豫行见余斌说走就走,这么不给他面子,心中越加不悦,不过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道:“那预祝余兄早日进士及第!”

    待余斌走后,关如鸿撇撇嘴不屑道:“蔡兄又不是不知道余斌,他到现在也不过是个秀才,说不定等你我中了进士,他还同他那个秀才老爹一样是个秀才,他们余家注定了一门两秀才。”

    “哎!关兄又何必如此说余兄。”蔡豫行故作姿态道。

    关如鸿看不惯余斌故作清高,“若不是余家不知道怎么攀上了广西提学道余朝相,他们余家到现在不还是破落秀才之家,他余斌哪里有资格与你我同坐。”

    蔡豫行心道,你关如鸿还不一样,甚至还不如那余斌呢!

    “好了!我们不谈论余兄了,继续喝酒!”蔡豫行端起酒杯道。

    关如鸿又一杯酒下肚,打了个酒嗝,脸色涨成通红之色,醉醺醺道:“对了,蔡兄,我听说梧州还有人敢去复旦学院报名?”

    蔡豫行摆摆手道:“是有一些人,小事一桩,我能摆平,就不用关兄费心了!”

    “蔡、蔡兄千万不要这么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关如鸿摇摇晃晃站起来,东倒西歪走到蔡豫行面前,双手一把按在蔡豫行肩膀上,满嘴酒气道:“蔡兄实话跟你说,我知道梧州不少人嘲笑我是靠叔父才能考中举人,不屑与我往来,只有蔡兄不计较这些,真心与我相待。”

    关如鸿拍着胸脯道:“蔡兄,虽然我学识不高,不过绝对够义气。从今以后,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放心,明天我就找人去教训这些不长眼的人。”

    关如鸿一身酒臭之味,熏得蔡豫行直想吐,他连忙将关如鸿搀回座位,按着他不让他起来,一脸真诚道:“关兄真乃是性情之人!我再敬关兄一杯!”

    “好!”关如鸿摇头晃脑,刚拿起酒杯,“扑通”一身,整个人上半身趴在了酒桌之上,呼呼打起了呼噜。

    蔡豫行伸手轻轻摇了摇关如鸿,见他确实醉了,摆手吩咐一旁的歌姬道:“把关公子扶到房间去吧!”

    若大的房间只剩蔡豫行一人,他扭头朝两边的肩膀左嗅嗅,右嗅嗅,仍一身酒臭之味,脸上露出嫌弃之色,伸手扯掉了身上的衣服。

    蔡豫行走到栏杆处,心情大好,关如鸿被自己耍的团团转却还不自知,这感觉真爽。

    他望着仍旧依稀有灯光的复旦学院,露出一丝冷笑,他倒要看看等到复旦学院开学之时,偌大的学院却没有一个学生,复旦学院还怎么开下去。

    此时,复旦学院内顾炎武正奋笔疾书,他深知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因此私下里又和朱由榔详细谈论了一遍细节,这才下笔,一旁的蜡烛快要燃尽了,仍不知。

    skbshge

第229章 导火线() 
这个夜晚,顾炎武一夜未眠,文章他改了又改。

    书桌上,书桌下,到处是一团他废弃的文章。直到日出东方,顾炎武才放下手中毛笔,而一旁砚台中的墨汁已几近干涸。

    顾炎武又将文章细细研读一遍,这才长长舒了口气,他抬头看了看时辰,见天色已大亮,急匆匆拿起文章便出了门。

    虽然朱由榔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他,但是在复旦学院,顾炎武属于晚辈,他不敢擅专,将写好的文章让众人一一过了遍。

    宋应星等人看过顾炎武的文章后,赞不绝口,心中暗暗佩服朱由榔,怪不得他要指定顾炎武来写这篇文章。

    众人一致通过了顾炎武的这篇文章,于是文章以最快速度送往了大明日报的印刷作坊,接下来就看陈思恭了。

    陈思恭亲自坐镇印刷作坊,一收到复旦学院传来的文章,马上安排工人开始印刷工作。

    大明日报最新一期的排版,陈思恭早已设计好。这期大明日报就是为了宣传复旦学院所印,朱由榔指定的文章自然占得篇幅最大。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复旦学院的详细介绍,学院的占地规模,师资力量,教学理念,这些文章加起来几乎占据了整篇大明日报。

    印刷作坊中,工人穿梭在机器之间,娴熟进行印刷工作,终于最新一期的大明日报新鲜出炉了。

    印刷工作还在继续,陈思恭拿起第一份印刷完毕的大明日报,等墨迹晾干,仔细校阅起来,检查是否有疏漏,整整检查了三遍,他确认无误后,立刻命人将这份大明日报送往了永明王府。

    永明王府,朱由榔看完陈思恭送来的大明日报,也不得不佩服顾炎武的实力,就连朱由榔这个知情人读过这篇文章之后,都不由自主生出一股绝望之情,更别说大明的这群读书人。

    不过,这就是朱由榔想要达到的目的。

    与此同时,数十个挎着斜包的小报童开始穿梭在梧州的大街小巷,嘴里不断叫嚷着“卖报!卖报!”

    街道上来往不断的行人,或者酒楼、茶楼的客人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偶尔有外地来的客商好奇询问几句,买来瞧瞧。甚至因此诞生了新的职业,读报人,专门为一些不识字的百姓读报。

    “号外!号外!最新消息,梧州府三百年竟只出了三十五名进士!”

    本来正在茶楼安安静静喝茶的一群人听到报童叫嚷的话,“噗”的一声将口中还未下咽的茶水喷了出去。

    “站住!”

    黄智诚本来正与好友讨论前几日岭表书院山长蒋修的讲学,突然听到报童口中叫喊的话,拍桌而起,勃然大怒道:“好胆!朗朗乾坤,竟敢在梧州城污蔑我梧州府学子!”

    刚才叫喊的卖报小童名叫朱七,不过十岁而已。他原本父母双亡,是一名孤儿,并早早沦为乞丐。若是没有大明日报,也许他这一辈子只能当个乞儿,可是一个人的出现却改变了他的一切,就连朱七这个名字都是那个人起的。

    朱七听到有人呵斥于他,本来奔跑的脚步霍地停下,却见一个衣冠楚楚的年轻人朝他怒气冲冲走来。

    朱七早年混迹街头见惯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学了一手察言观色的本事,一看青年人打扮便知道这是一个有功名在身的生员。

    黄智诚来到朱七面前,居高临下怒视朱七,呵斥道:“小小年纪不学好,却满嘴谎言,长大了还得了,立刻收回你刚才的话。”

    朱七身体因为长期营养不良,长得十分瘦弱,仅仅到黄智诚的腰部,然而面对气势汹汹的黄智诚,朱七眼中没有一丝俱怕。

    若是从前的朱七,他或许会被吓得立刻磕头谢罪,然而经过那个人的训练,朱七早已不是以前的自己。

    朱七仰头直视黄智诚,不卑不亢道:“我一个小小报童哪里知道这些,这话又不是我说的,大明日报上清清楚楚写着呢。你若是不信,尽可以自己看!”

    黄智诚转念一想也是,他也不时买一份大明日报来看,上面确实常常刊登一些惊人言论,他劈手就要抢朱七手中的大明日报。

    朱七身材弱小,可不代表身手弱,就在黄智诚手要抓住报纸时,一个闪身,躲到了他身后。

    黄智诚用力过猛,刹不住身子,一个前倾,差一点儿趴在地上,摔个狗吃屎,踉跄往前走了五六步才稳住身子。

    黄智诚站稳后,见众人都在围观于他,回过头恶狠狠瞪着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