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战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乌江战纪-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涪江流域有众多的风光景物、名胜古迹。

    源头则是被人们赞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天然公园”的黄龙寺自然保护区。

《》民族之——土家族() 
《乌江战纪》里,描述了不少巴人的习俗。巴国灭后,巴人演变成了多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巴人的习俗,也通过演变,成了后世一些民族的习俗。因此,简要介绍乌江下游的主要民族。

    一、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

    其中,渝东土家人是巴人演变而来,是巴人的主体后裔。

    秦灭巴蜀后,巴国作为政权消亡了,但以族人依然存在,势力还相当强大,秦国一时难以全部控制。为稳定政权,对巴人贵族在赋税、刑法等方面给予极大优待,在巴国故地设郡,对归顺的巴族首领委任地方宫职。

    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一部分巴人为挣脱北方和秦楚的压迫,又逐渐向湘西、鄂西、渝东南、黔东北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转移,回到巴人起源的地方。

    武陵山区山谷深林茂,沟壑纵横,崎岖险要。  巴人在这一广袤地带火耕水耨,渔猎山伐,生息繁衍。

    在漫长的演变中,“巴人”一词逐渐被淡化,被称为“蛮人”,如板楯蛮、五溪蛮、武陵蛮、巴郡南蛮等。

    到了唐代以后,原来意义上的“巴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土”字作称,如土司、土民、土人、土家等,亦或土、蛮混称或交替使用,“蛮”是侮称,土要客气一些。后来,“土”就成了“蛮”的别称。

    大约从元代起,由于大量汉人和其它民族的迁入,“土”逐渐转化成了土家族的专用名称,以用于“土”与“汉”以及“土”与其它民族的对称和识别。

    二、族源争议

    土家族来源,说法也并不统一。

    一说为巴人后裔。

    根据巴人与土家族空间、时间和人群的吻合,一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渝东、鄂西、湘西的巴人,汉魏时期演变为“五溪蛮”。五溪蛮分布生活于武陵山区的酉、辰、巫、武、沅五溪地带,生存绵延千年至宋代,民族特征稳定;之后,这支以巴人后裔为主体的五溪蛮融合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经历漫长的岁月,逐步形成了土家族。

    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

    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是唐末至五代初年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

    这种争论,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意义并不是不大。其实,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族属的迁徒与融合,相当复杂,因此,土家族来源,也比较复杂。

    巴人的主体部分,演变成了土家族,或者说,土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人的后裔,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服饰

    现在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

    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四、家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多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五、宗教信仰

    土家族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有种认为是巴巫相的演变)等。

    部分土家族认为人死后变虎,虎也可变人。敬祭白虎,多地都有白虎庙,有的家里供有白虎神位,以求保佑平安。

    此外,土家族人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等。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乌江下游风景(六)——龙水峡地缝() 
乌江下游风景(六)——龙水峡地缝

    (《乌江战纪》的几个主要人物,即将进入虎安山排位第二的险地——龙水峡。因此,简要介绍一下其原景龙水峡地缝)

    龙水峡地缝式峡谷,  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武隆县仙女山镇境内。该地缝是几千万年前造山运动而形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龙水峡地缝,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以峡深壁立、原始植被、飞瀑流泉、急流深潭为其特色。银河飞瀑、九滩十八潭、蛟龙寒窟为其标志性景观。

    峡谷幽深曲折,壁立千仞,仰望一线蓝天,峰矗云涌;悬瀑流泉,谭碧涧清,翠竹婆娑,茂林摇曳,徜徉谷中,绝壁、涡穴、裂点、浅滩、崩塌、瀑布、泉水、洞穴等多种地质遗迹尽收眼底。

    其底,还有地下湖泊。

    总之,美不胜收!

涪州八景(赠友人)() 
本章系应师姐南湖悠人之邀所摘录。

    南湖悠人,  17k小说网作者,其作品《黑土地之恋》正在连更。

    《黑土地之恋》,描写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美女知青与农村憨小伙之间的恋情及随之而来的幸福与矛盾、和谐与冲突、激情与慵倦、忠诚与旁骛,以及独特的山东高密风俗人情和浓浓的亲情、淳朴的生产生活体验。

    该作品文笔优美而精确,语言流畅而幽默,结构简单而不松散,人物多样而个个鲜活,见解独特,知识面广。

    该作品呈现给读者的,不是名车豪宅,也不是灯红酒绿,而是营养人生的黑土地;不是无病生呻,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集优雅之美、韵味之美、睿智之美、幽默之美、成熟之美、真实之美于一体的一盏越品越有味的香茗。

    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来说,《黑土地之恋》就像一个美丽、成熟、善良、实在的“少妇九儿”,让人读之,欲罢不能,实说是一部上佳作品。

    感谢悠人和所有对巴国故地、巴人故事有兴趣的朋友们!

    涪州八景

    涪州,即今重庆市涪陵区所在地,曾为巴国旧都(枳),是千里乌江第一城。

    涪州八景,指涪陵城区的八个著名景观。

    (一)  黔水澄清

    黔水即黔江,乌江的古名。:“黔,黑也。”黔江意即江水颜色墨绿,水墨绿即江清澄。云:“凡水乌江所经皆岩乱石,所会皆清流山泉。故常渊澄清可鉴毛发,春涨方兴,与蜀江会于城北,一碧一红,合流数里尚判然如划。”

    乌江水的特点是绿,尤其是站在涪陵的乌江入长江口处,你会看到带泥沙而水质浑浊的长江,与乌江的巨大差别。

    (二)松屏列翠

    在涪陵区长江对岸的北山坪山上,岩顶松屏列翠,岩中古迹累累,岩畔悬泉飞瀑,岩侧翠竹万竿,即为涪州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前北山坪及鉴湖岸边古树葱郁,鉴湖之中鱼虾丰盛,故常有白鹤往来栖留。

    白鹤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题刻。白鹤梁题刻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发现有题刻174段。

    梁上刻鲤鱼为水标,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

    神奇的是,白鹤梁题刻中1200余年连续的水位记录所提示的规律,与现代水文测量水位升降数据的原理完全相同,因此被称为“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水下水文博物馆。

    三峡大坝蓄水后,白鹤梁被透明的高科技材料和照明全封闭于水下,反而常年可以参观。

    (五)桂楼秋月

    在今秋月门大街与会同升学街的叉路口处。早年这里阁楼台榭,楼旁有一株古老的金桂。月圆花馨,良宵美景。

    相传:明朝中兴,涪陵人士倡建文峰楼于西门外老桂树旁。

    修建中某日,忽来一位霜须白发衣衫褴褛的木匠,向工地掌墨师要求做工,言其挣点盘费行路。

    掌墨师恐其手钝脚慢,初甚作难,后觉其可怜而勉强答应。

    老木匠一旁独自撑马,头天只刨出木坊一根,次日及第三日唯在木枋正中凿完一个圆孔,第四日自愿告辞,并对掌墨师道:“我刨那根木枋,你可千万别丢,以后一定有用。”

    七月将尽,文峰楼紧张装修,然楼榭东边天落檐总安不好,不短即长。

    掌墨师作难之际,心中一动,忽想起老木匠临别之言,即在废料堆中翻出那木枋。一量,不差分毫,安上,长短合适。因此有传那老木匠是鲁班。

    仲秋既望,明月东升,海天碧澄,玉盘转轮,桂楼西壁之上,圆圆宝镜生辉,回楼四座,游人称奇。时值金桂吐馨,香沁满楼;楼外明月,楼内月明,桂楼秋月因此而闻名。

    文峰楼,又称白塔。

    关于这白塔,背兜小时候曾听舅舅讲过一个小故事:

    说的是有一年,从京城到涪州来了一位大官,离开涪州上船时,看到白塔,想为难当地的人,于是出了一副上联:

    远望白塔,七层四方八面。

    这联,巧就巧在、难就难在里面有三个数字。

    不知送行的人是为了给“领导”面子,还是真对不上来,人人都伸手摇掌,表示太难了,对不出下联。

    那高官很得意,笑道:“涪州无人能对。”

    这时,一个涪州当地官员说:“大人错了,他们是认为这联太容易了,容易得都不愿说出口。”

    “此话怎讲?”

    “你看他们,人人都在摇手,意思是下联便是:近观红掌,五指二短三长。”

    高官惊道:“人杰地灵,从此不敢小看涪州!”

    (六)群猪夜吼

    群猪即群猪滩,在今城东五公里长江中。

    秋冬水落石出,长江两岸及江中巨石垒垒,其色黑如猪状,或蹲或卧,如怒如奔,无奇不有。

    又有传说云:昔日诸葛过此,闻见此状,曾有“吾一诸怎奈群猪何?”之叹,遂绕道陆路达枳城。

    江水流至群猪之处,撞击石间,声洪如雷,传至城中,声若群猪嘈杂,至夜深人静,倍觉凄厉悲凉,这便是群猪夜吼的得名。

    (七)荔浦风春

    荔浦,指城西长江边上的荔枝园。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来。晚唐诗人杜牧的七言咏史绝句,千古传诵,老幼皆知。当地传说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杨贵妃吃的荔枝。

    (八)鉴湖渔笛

    鉴湖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口处,即白鹤梁与长江南岸之间的一段水域,平静如镜,与另一面的奔腾形成鲜明的对照。鉴湖环境清幽,风光绮丽。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神仙,每年都要到枳地相会一次,什么时候相会?由西王母派仙童,到通仙桥上吹玉笛的时间为准。谁要是无故迟到就要受到惩罚。

    有一回,西王母在吃午饭时,派仙童到枳地通仙桥,吹了一首。

    刚一吹完,所有的仙人都纷纷来到白鹤梁上,只有西王母的幺女瑶姬,因为听到笛声后行动慢了,她怕挨罚,就来不及梳妆打扮,带起胭脂和宝镜,腾云驾雾慌慌忙忙地赶到枳地。

    下地以前,因不小心,瑶姬将宝镜掉在乌江口外的长江南岸,使长江南岸的的水边,形成了一面像镜子的小湖,就是现在的鉴湖。

关于比翼鸟() 
《乌江战纪》中写到一些怪异的动植物,有朋友问是否杜撰?不能说完全没有杜撰,但有很多是有依据的,比如最近写到的比翼鸟。不妨说一说。

    多数人熟知比翼鸟,来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是诗人突发奇想的千古妙句,但“比翼鸟”并不是诗人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有事实和依据的。

    一、《山海经》中的记载:

    《山海经》,曾经被误认为是一部神话,但现在则倾向于是一部远古地理图志,其中记载的山川、河流,有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可考据出现在的位置、名称;其中记载的怪异的动、植物,则可能是处于进化过程中的物种。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

    《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其(结甸园)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日在南山东。”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之尸。有比翼之鸟。”

    此外,其他古籍中也有记载,如:

    《博物志》:“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

    《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

    二、史书中的记载:

    西周初年,周成王大会诸候于成周洛邑时,巴国亦在被邀之列。

    《逸周书?王会》载:“成王大会诸候于东都,四方贡献方物,氐、羌以鸾鸟,巴人以比翼鸟,蜀人以文翰,卜(濮)人以丹砂,夷人以樵木”。

    也就是说,这次盟会上,巴人向周天子献的礼物就是比翼鸟。

    而蜀人则送的礼物是另一种鸟“文翰”,  “  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皐鸡。”  孔晁注:“鸟有文彩者。皐鸡似凫。”

    显然,蜀国人送给周天子的礼物,最后没有巴国人送的礼物出名,当然最得感谢的,是白居易和他的《长恨歌》了。

    另史载,巴国也曾派使臣将比翼鸟,贡奉给秦王。

    因此,按以上史载说法,比翼鸟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鸟。

    三、考古发现

    有专家认为,位于重庆市云阳李家坝遗址、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等地出土的器物上发现的凤鸟纹的形象,应是文献所载的比翼鸟;是巴地特有的纹饰。

    四、结论:

    有专家认为,西汉前,比翼鸟一直有实物存在,但在西周时就极为稀少了,后来就再也不见其踪迹了(估计生存的竞争性弱,物种灭绝)。

    而比翼鸟的故乡,无疑是巴人生活的区域,不然,巴人不会以比翼鸟为方物的代表献给天子,那可不是儿戏。

仙女山露营音乐节(不是广告)() 
昨天专程到重庆仙女山,目的是观看当晚2016仙女山草原露营音乐节。仙女山夏季露营音乐节,被称为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音乐节。

    这次前去,除了去听李健的歌,也想去现场感受“虎安山”上的现代歌舞。

    说说印象:

    ————人山车海

    昨晚,仙女山草原上聚集了十余万客人,其中演唱会现场观众三万多人。

    ————气温只有一个字:“爽!”

    仙女山草原海拔1800米,在这盛夏,白天也只有20多度,晚上,在房间外面,怕冷的,还要加衣裳。

    ————红颜成堆

    当然,在凤眼之中,应是相反的。用重庆本土碎瓷乐队主唱现场的说法:男人都喜欢夏天,因为美女们穿得少——不消说,他的话引起全场哄笑、尖叫。

    除了本地美女,还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韩国美女(女团4x)。由于人多眼多,背兜只看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