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状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少年状元-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禹王仔细地听着唐尧的奏报,大殿内的众大臣鸦雀无声。众大臣心里明白,只要首辅在大殿上宏篇大论,众人又要忙活几年了。

    这时,禹王道:“首辅有何真知灼见,促进华夏更新,今日恰逢众大臣在朝,不妨直奏,本王与众大臣一同商议。”

    唐尧恭敬地道:“臣所奏报,共有三条,一、我朝的文字,以黄帝、仓颉文字为基础,虽略有增加,已不能满足现在朝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字,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中之重,它能使民智大开,政令上通下达,表述发明创造,记载天象、物象、朝政、民事,以致流传后世。此为朝廷头等大事,不可小觑。”

    禹王道:“首辅有何方略解此困境?”

    唐尧应道:“以禹王为首,三辅十卿,用各自常用语言,造字汇集后,通过编撰,通晓臣民。”

    皋陶站出来对禹王道:“禀禹王,臣以为,首辅此奏恰逢其时,老臣历经三朝,唯华夏开国以来,神州天下乾坤更新神速,日新月异。首辅此略也很得方,只是不知首辅以每人多少字为宜。”

    唐尧道:“真是‘国有一老,好比一宝’,皋辅已辅佐神州三朝帝王,深知朝廷与黎民所求,晚辈愿闻皋辅赐教。”

    唐尧一番忽悠,皋陶像吃了蜂蜜一样,心里甜滋滋地,笑哈哈地说道:“首辅如此谦和,皋陶就倚老卖老一回吧,本辅以为,禹王与三辅以一百字为宜,十卿六十即可,不知禹王和首辅以为可否?”

    禹王看了一下唐尧,唐尧微微点头。

    禹王道:“准皋辅所奏,百日内,本王与三辅十卿所造之字,在禹王殿汇集,不知首辅所奏第二条是什么?”

    唐尧道:“如今华夏国南北东西迢迢数千里,各地天象、物象各不相同,各产物品不同,为此,就有了物品的互换流通,早期的以物换物,受地域之限,以当今华夏国之情,这种方式已是不公、不平、不方便。神州自黄帝起,以蚌为币,且不说蚌越来越少,携带也不方便。臣以为,货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朝廷掌握天下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应以华夏国朝廷为主,制作一种特殊的、方便携带的币种,便于货物交易流通。”

    禹王问皋陶:“皋辅以为如何?”

    皋陶答道:“皋陶几十年为臣,也没想到如此妙方,首辅大才,老臣拜服。”

    唐尧向皋陶深施一礼,也没说什么。

    接着又向禹王奏道:“臣所奏第三条也是一通,只是与前两条音同字不同,第三通是通邮。华夏国开国四年,九州与所属各邑,路路相通,为确保王命与下情快速通达,可在官道上,每八十里设一官驿,这样如有紧急要事,无论是王命下达,还是下情上奏,都可在官驿换马,可方便快捷传递急情,方便禹王决断国是。再者,华夏国现在人员和物品流通频繁,官驿也可作为打尖歇脚之处,既方便了黎民,也可增加收入,以养官驿所需费用。”

    禹王听后,没有询问任何人,直接道:“此策甚好,本王准奏,不知首辅的三策可有期限?”

    唐尧道:“文字的期限,就以禹王所说的百日为限,此事以皋辅总揽,在禹王殿汇集后,皋辅组织人手编撰,并在众大臣中传授,然后向各州各邑扩散传授,使天下臣民皆识。官驿有姒辅总揽,一年内完成,禹王可下召各州各邑协助,加快进度。货币需要制样,和设计制作专用造具,并且要精算出,华夏国货币的流通数量,整个过程较艰难繁杂,此事就有我来总揽,力争年内完成。”

    禹王知道,唐尧每次重大的奏报,都是成竹在胸,条理分明,因此,当殿下召:“准首辅所奏,即日起,总揽之人,各尽其责,限期内完成,如有不明之处,与首辅商议,事关华夏国大计,望诸位尽心尽力。”

    散朝后,禹王留住唐尧,回到了禹王府。翁婿俩泡上一壶兰花茶,边喝边聊。

    禹王问唐尧:“父王有一事不明,你为什么说货币对国家最重要?”

    唐尧笑着答道:“今天我在殿上对众大臣只是讲了一个粗略的大概,此事若以开始就让他们明白,会引起一些不轨之人的贪心。”

    禹王道:“此事有真么严重?”

    唐尧道:“我给父王打个比喻,一个帝王要想牢牢地坐稳江山,安享太平,就得有两只巨大的手,一只手抓着江山,一只手抓着天下的财富。军队就是抓江山的那只手,有了军队,江山就会更加稳定。货币就是抓天下财富的那只手。有了货币,就拥有了天下的财富。一个拥有江山和天下财富的帝王,试问,还有何人能与之抗衡。”

    禹王听后,陷入了深思之中,放到唇边的茶都已经凉了,才回过神了,道:“父王明白了,这么说以前的三皇五帝,他们做的都是无手的帝王,怪不得从黄帝开始,暴乱争斗不断,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是因为财富不在一人手中,所以才因争夺财富,引起连年争斗,以致民不聊生。有的帝王,是对天下的财富过度分散而无能为力,厌倦了帝王的生活而让位,因为这天下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主宰过。”

    唐尧也不得不佩服禹王的智慧,经自己一说,他竟能举一反三,洞悉了战祸的根源。笑着对禹王说:“父王圣明,我的寥寥数语,父王就悟出了帝王之道。实际上帝王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如何玩转江山和财富,而玩转江山和财富的神兵利器,就是军队和货币,这两样东西就是帝王的两只手,这两只手,可冷可热,可一拳出击,可化掌爱抚。只要玩得随心所欲了,江山就更加稳固,臣心、民心就更加顺从。”

    禹王听后,暗暗心惊,这小子幸亏是我的女婿,他若作乱为王,这天下还有别人的吗。

    唐尧看着禹王阴晴不定的神色,早已猜出他心里在想什么。笑着对他说:“父王是不是在想,这小子若要争帝王,天下还有别人的吗。”

    禹王没想到,自己的心思一下子就让这小子猜到了,我若要说不是,他肯定不信。于是,哈哈大笑说:“你小子真不愧是老神仙的徒弟,父王怎么想的,你都能猜得出。实际上父王真是这样想的,不过,你是我的女婿,你若做了帝王,比别人做了对我更加有利,所以,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唐尧一本正经地对禹王说:“天下的人,并不都视做帝王为最好,我从来都没有做帝王的想法,我的愿望,就是辅佐一位贤明的帝王,实现我为国、为民的理想。为此,我师父向我推荐了你,我就下决心辅佐你。我对人生的想法是这样,一个人一生的选择,就是一生的信仰,无关能力的大小,能力在大,也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能力在小,心里也不能没有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生,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背叛自己信仰的人,是不会受人尊重的,信仰和尊重是我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禹王对唐尧的这番话似懂非懂,但看唐尧的神情,知道他说的情真意切。笑哈哈地说:“父王清楚尧儿的为人,更相信你一心为了父王,父王只是不明白,这些奇思妙想,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唐尧心想,我能告诉你我是来自四千年后吗,可面对禹王,如果没有个合理的答案,恐怕也难以脱身。

    他神情庄重地对禹王说:“按礼、按情,儿臣应如实的禀告父王,可如果说了,有违天道,儿臣不能说,也不敢说,请父王见谅。”

    禹王眯着眼睛看着唐尧,心里暗想,这小子身上到底藏着什么秘密,看他与各位神灵的关系那么好,难道真是上天派他来助我的。

第一百零七章 ;巡北疆故地重游() 
三统新政完成后,文字丰富了社会的广泛交流,货币掌控着华夏九州财富的流通和发展,促进了物品的流通与商贸的繁荣。禹王切实的感觉到,唐尧送给他的这两只巨手的力量,毫不费力地掌控着华夏国九州四海。他知道尧帝面对天灾时的无奈,也知道舜帝为平衡天下诸侯时的那些烦扰,现在自己手中的华夏国,那些无奈和烦忧都被唐尧化为乌有。

    这天,唐尧来到禹王府,施过礼后说:“父王,文字、货币新政,业已深入人心,姒辅前日奏报,官驿也基本完成,儿臣想出巡北疆,一则沿路巡查官驿的状况,二则北平建邑六年,业已完成,兵数已至八百,战车百辆,已为华夏国北疆一道坚固的屏障。父王仁德,任贤揽能,为表建北平邑有功之臣,应给以封赏。”

    禹王听后想了想,说:“尧儿以为该如何封赏?”

    唐尧说:“现有的统领和两个佐领各提一等,另外,从下面的统领中,遴选四位五等侯,这样将士守边,心有期盼,方能安心戍边,保国平安。”

    禹王说:“父王准你所奏,并代本王巡查北疆,酌情论功行赏,另外,赏赐织锦百匹,美酒两百坛。”

    唐尧说:“父王圣明,实乃华夏国黎民之福,儿臣准备就绪后,即可动身。这次巡查北疆,公主与我同往,我想让她领略一下北国风光。”

    禹王笑着说:“你与公主成亲已有六年有余,为何至今还没生个一儿半女?”

    唐尧笑着说:“最初之时,因公主的身体原因,不宜生子,现在想要,老天又不给了,这事也急不得,顺其自然吧。”

    禹王笑着说:“没见过像你这样想得开地。还有一事,父王不甚明了,今日无事,索性就给父王说道说道吧。”

    唐尧问:“父王何事不明?儿臣定当直言相告。”

    禹王说:“你为何力主帝王世袭,父王不明,世袭有何益处?”

    唐尧说:“世袭关乎国之根本,朝廷稳定,益处有三,一是储君培养多年,熟知本国,国情、政情、民情,接手即可熟练处理政务,不至以帝王暂时的缺位,而使政务中断。二是政体依旧,佐臣依旧,便于沿袭先帝所创宏图基业。第三是最重要的,它能使朝政稳定,而一个国家的朝政稳定,为国之根基,朝政稳定,黎民方可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更加发展壮大。所以说,朝政的稳定,与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是密不可分的。”

    禹王眯着眼,看着唐尧说:“你师父从未为臣,为何能教出你这样精于帝王之道,和治国之道的人才来。”

    唐尧神情庄重地说:“我师父虽从未为臣,可身经六朝,二百多年神州的兴兴衰衰,全看在眼里,正因为他明白了兴衰的原因,所以才不愿意为臣,选择避世养生。他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所具备的就是心明,医治病人讲究的是,同样的病,不同的人,配药也有所不同,君药可不变,臣药可变通,以医病治好为目的,这说明,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我下山之时我师父对我讲:医道医人医一人,政道医人医万人,乃至医一国,难道说,师父的这话是不懂治国之国之道吗?有句话叫触类旁通,有心人只要精于一道,它道也可明白十之八、九。天下之道皆有相通之处,王道与治国之道也不例外。”

    禹王深思良久,说:“人世间成名、成圣者,皆有王者之气,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术业,正如你上次给我说的那样,尊重自己的选择,就是尊重自己,即使不是帝王,又如何不受世人敬仰,万世留名。你师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父王现在才明白了那天你讲的这个道理,不是只有做帝王,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父王因为有你而甚为自豪。”

    唐尧拜别了禹王,出宫回府。

    过了几天,一切准备就绪,唐尧仅带了二十个亲兵,亦玉的马车后面,是犒军物品的马车。唐尧一路北行,每走八十里,都要住下,巡查一下驿站的人员、马匹及设施情况,感觉还说得过去。

    一路风尘,这日到了冀州,没想到冀州侯率众人,早早地迎在城门外。唐尧想了想,可能是在住驿站时,被他的人看见,走漏了风声。

    冀州侯和冀州名流,热情款待了唐尧。冀州侯恭敬地对唐尧说:“首辅北平幽州,匆匆六年过去了,如今北平邑建成,首辅前来巡查,也是我们冀州的幸事。”

    唐尧心想,这小子是不是还记着,当时建北平邑时,我对他说过,冀州全力以赴,当记首功,这次是不是想在我这里讨要封赏,这些个州侯,个个都不是吃亏的主。

    想到这里,唐尧微微一笑说:“州侯是不是怕我说过的话忘了,不知州侯想让本辅给你们冀州什么样的封赏?”

    冀州侯急忙摆手说:“首辅误会了,本侯哪敢向首辅讨要封赏,只是有一事相求,我的小儿子一心从军,请首辅提携一下。”

    唐尧心想,公事上不敢,私事上补,一个堂堂的二等候的公子,总不会让他从役兵干起吧。笑了笑对冀州侯说:“让令公子跟着我一块去北平,先从五等侯干起吧,以后立功,再行封赏。”

    冀州侯一听大喜,向唐尧深施一礼,说:“谢首辅提携之恩,本侯终生难忘,以后再有差使,在所不辞。”并立即唤来自己的小儿子,向唐尧磕头谢恩。

    唐尧心想,在冀州我不能耽搁太久,日子越多,麻烦越多。于是,对冀州侯说:“我此次行程,日期较紧,大都还有许多要事要办,所以,明日一早我就要赶往北平,让令公子准备准备,明早随我出发吧。”

    第二天一早,唐尧向北平而去。这日到了北平,见北平侯率众迎出城外。唐尧当天就巡查了建城的情况,发现基本上是按自己的思路而建,只是有的地方,因地形不得不改变。来到城内,唐尧见主要街道,店铺都已齐全。

    邑侯恭恭敬敬地说:“城内大的商家,是外来的,小的店铺,都是军中的家人自己开的,现在北平邑总的人口,不下两千人。”

    唐尧听后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好,连我也没想到,六年的时间,能发展到这等规模。”

    邑侯又对唐尧说:“我已传令下去,明天上午,在城北的练兵场上,请首辅检阅北平役兵。”

    第二天,唐尧站在临时检阅台上,见北平的役兵,军容整洁,士气高涨,挥戈舞剑,龙腾虎跃。一百辆战车,排开阵势,气势磅礴。

    检阅完后,唐尧令邑侯,将所有役兵召集在一起,大声宣布:“禹王圣明,恩德广布华夏,六年来,北平邑侯和二位佐领,尽职尽责,精兵强武,戍边守疆,保国卫家,为表其功,激励众人,禹王封北平侯为三等候,二位佐领为四等候,还有四名五等侯的人选,有北平邑三位邑侯遴选,另外,禹王赏赐织锦百匹,美酒二百坛,犒赏所有役兵。”

    三位邑侯和众役兵听后,激动万分,一齐跪倒高呼:“谢禹王大恩!谢首辅提携!”

    中午,三位邑侯盛宴款待唐尧。三等候感激地对唐尧说:“我们三人视首辅为大恩人,首辅的再造之恩终生不忘。当初我们从军,只是为了脱离奴籍,哪里会想到有今天。现在我们的家人,都来到了北平邑,今生今世我们就在这里扎根了。”

    唐尧对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很对,好男儿志在四方,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的用人原则是,英雄不问出身,只要是有能力,忠君忠国,都有机会受到提携。我也希望你们三人,在遴选四位五等侯时,做到公平公正,选贤任能,让自己带的兵,看到有出头之日,这样在用兵之时,他们才能个个奋勇当先。”

    然后,指着冀州侯的小儿子说:“他是冀州侯的公子,我已封他为五等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