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美军能够在太平洋战争中打得日军战机狼奔豸突,哭爹喊娘一半功劳是强大的航空兵,而另一半则是那炮弹内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
正因为如此,装备此类引信的高炮部队那作战能力最起码也要翻几番,所以当年的苏联可谓不遗余力想得到此类引信,以便增强自身国土防空军的实力,只可惜美国将其保护的十分严密,其程度直比核武器稍逊一筹。
数年下来,苏联最多也就获得些许皮毛,真正的核心却是怎么也触碰不到,然而当金彬见识到刚才那激烈的防空战时,不禁猛然顿悟:原来苏联老大哥已经突破技术瓶颈不说,还研制出更加灵巧的小口径无线电近炸引信出来。
因而他的问题尽管没人回答,但金彬的心里却是早已有了答案,从刚才的震撼逐渐冷静下来后,他的确不再小看这支志愿军后勤部队的作战能力,但却对这支部队的运气更加羡慕,连无线电近炸引信都能获得,而且看上去数量还不少,这得是走多大的运才能获得如此强大的重器?
如果他们朝鲜人民军的防空部队也能获得这类引信,那战斗力
“不行,这一次回去说什么也要跟朝鲜高层建议,务必从苏联老大哥哪里拿到无线电近炸引信!”
金彬很是下了一番决心,脑袋更是飞快的转动着,斟酌着如果面对那位朝鲜最高领袖该如何措辞,便在这时,高空中的美军再次投下一颗照明弹,紧接着逐渐昏暗的夜空再次被照得如同白昼。
与此同时,宋天明的猛然大喝瞬间在众人的耳中炸裂开来:“注意,敌机来袭!”
说时迟,那时快,宋天明这边话音刚落,照明弹所形成的光亮罩外延的暗夜里忽然闪过数道红光,紧接着时于枚航空火箭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劈头盖脸的砸了过来。
眼见于此,金彬顿时将脑中的措辞抛到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发自灵魂深处的恐惧,因为他和让你发现,有几发正是朝着他这里打过来,他本能的想要跑,可他的双腿又如何快得了火箭弹。
还没等他转身,火箭弹已然飞至
“轰轰”
车厢周围连珠炮似的响起一片炸响,尽管没有直接命中车厢,但因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也将偌大的车厢吹得像风暴里的小舟,猛烈晃动不已,飞扬的杀伤破片更是对车厢外壁进行无情的切割,只是眨眼的功夫,整个车厢便显得伤痕累累。
金彬并没有被破片击中,但冲击波的巨大作用力却令他好似重重挨了一拳,倒退好几步,最后重重摔在一个车厢壁上,脸疼痛的扭曲了一下,便直直的晕了过去。
“把受伤的人抬下去!”
宋天明根本顾不上金彬的究竟如何,只是吩咐一声,便开始调试眼前的综合控制仪表盘,之前的战斗他也使用了雷达,但却没有将其作为炮位攻击引导和核心应用到作战行动当中,而是作为一种预警设备,监视整片空域的动向。
因为他很笃定,还不到这款压箱底法宝上场的时候,而事实上美军的首轮打击也正是按照宋天明的预想进行的,照明弹解决能见度,紧随而至的a—1攻击机实施精准的俯冲投弹攻击
这种攻击战术,是掌握制空权的美军航空兵最喜欢使用的,不但简单直接,而且精确高效,而且那刺耳的俯冲尖鸣,还能给予被空袭者心理上的恐惧,宋天明不管怎么说也在高炮部队担任了近一年的指挥职务。
对于美军航空兵惯用的手段还是很清楚的,是以他认为对于那些贸贸然就冲下来的美军俯冲攻击机,用雷达这把闪亮的牛刀实在是太浪费了,靠着柏毅动手改装过的机械式射击指挥仪和充足的静电近炸引信,就足以对付来袭的美军!
当然,在懂行的人看来,仅靠这两点还不够,最起码还需要防空探照灯才能完成夜间防空作战!
的确,对当下这个年代来说,遂行夜间防空作战时,防空探照灯这种装备的确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在某些高炮部队中还得编成独立的作战单位,称作防空探照灯部队。
最初组建列车防空高炮系统时,也的确是现将这样一个战斗编成融入其中,结果将几盏防空探照灯往车皮上一放,方才发现这大家伙所占的空间太大不说,耗电量也极为惊人,以至于三盏全部开启时,集成在车上的雷达、指挥仪、通信设备以及高炮自动射击系统都会出现电量不足的现象。
可如果要增加供电设备,势必又会挤占本就不多的列车空间,要知道列车防空高炮系统最多最多只能占据一列18节车厢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则需要用于后勤物资的运输。
然而探照灯一上车,林林总总算下来,所占据的车皮超过10节,这就大大挤占了本就急需的后勤物资运输空间,是以只能忍痛将防空探照灯砍下去。
不过砍归砍,夜间防空问题终归解决吧?尽管美军的空袭力度并不大,但谁又能保证美军不会在夜间发动空中攻击呢?所以本着有备无患的原则,列车防空高炮系统决不可出现夜间防空上的短板!
对此柏毅给出的解决方案简洁而又新奇,即用雷达解决远程目标探测,再用红外夜视系统完成高炮射界内的目标瞄准。
雷达的问题好解决,由军备首长亲自讨要的两部松—9a雷达,在经过柏毅的一番改造后,足以应对多项功能。
可红外夜视系统这东西别说是宋天明和军备首长这些中国干部,就算卢科采夫这样见多识广的苏联军官也是知之甚少,至于装备更是无从谈起,就更别说寻求解决了。
然而柏毅却面对如此无米下锅的情况却连半点儿眉头都没皱一下,直接去了志愿军后勤部通信科往国内的白云厂发了份电报,结果半个月之后,就在列车防空高炮系统即将组建完成时,国内就给他们送来一批制作精良的红外夜视光学观察系统。
别说那个时候的宋天明了,就算此时此刻的他都还很震惊,心说国内的光学生产技术什么时候达到了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第三百五十九章 光学仪器分厂()
一国内的光学生产领域,作为一个工业领域的分支,是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毕竟像钢铁、化工、电子元器件这样高大上的领域,中国还没有完成最基本的自给自足和产能配套,类似光学制造这样配套中的配套自然难以上得去工业主管领导的案头。
不过没精力重视不等于没人重视,柏毅便是工业领域首先提出要重视光学制造技术的人,而且不单单是提出口号,更是在职权范围内逐步推进光学,特别是军用光学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早在50式自动步枪研制之初,他便以枪械附件配套的形势,组建国内第一个枪械瞄准镜课题小组,待到1950年,应届毕业大学生即将分配的当口,他更是前往沈城找到总后首长,将这一年各院校光学专业毕业生悉数拉倒白云厂。
柏毅这个举动若是放在前世,估计白云厂早就人满为患了,可在1950年,抛开留校和定向分配的,柏毅满打满算就招来了8人,而且还是青华和富旦两所高等学府加在一起的人数,至于其他高等院校根本就没有光学专业这个学科设置。
所以在1950年这个在今后不可或缺的前沿专业,全中国四万万人口中也就能找出这么一丁点系统学习过的人才,这便是当时中国科研领域极度薄弱的缩影!
但不管怎么样,有人才总比一点基础也没有要强,更何况向总后首长这样的领导始终坚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是以往往都会将该领域最顶尖的人才集中起来攻克一个难关,这在人才、材料和资金极度匮乏的年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是以尽管柏毅找来的人是少了些,但这8个顶个都是学校光学专业品学兼优的高材生,于是柏毅以这8名高学专业高材生为核心,将枪械瞄准镜课题小组拓展为军事光学仪器课题组,作为一项预研方向归于白云厂技术科领导。
到了1950年10月,柏毅以部分军工技术换取所谓的苏联“废旧钢铁”运抵白云厂后,即刻便以白俄罗斯获得的奥地利施华洛世奇光学厂原装光学生产机床为基础,组建白云厂光学仪器分厂。
只不那时的光学仪器分厂实在是寒酸得紧,除了一堆的机床零部件和十几个技术人员外,就是一见不到50平米的绘图室,连最起码的厂房都没有。
然而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那8名光学专业高材生却什么话也没说,披着大衣,拿着参考书,冒着滴水成冰的严寒,一头就扎进密密匝匝的零件堆里,从最基础的固定螺丝开始研究,而后齿轮,直到传动系统、配电系统乃至整机结构。
硬是把那令人头皮发麻的光学机床零件一个又一个的组装起来,手冻出了冻疮不要紧,涂上一层猪油就继续干活;感冒发售40度,可口姜糖水立马强打精神借着组装。
就这样他们这些人连续奋战三个多月,等柏毅第二次从苏联返回白云厂时,光学仪器分厂已经依靠自己的能力组装了四部精密车床、三部磨床、两部铣床、和一个光学材料实验室。
靠着这些设备,光学仪器分厂已经开始着手仿制德国的蔡司望远镜,其样品的整体性能并不比原版的差多少,以至于随同柏毅来到白云厂的德国专家见了都不禁惊叹,直言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只不过奇迹是奇迹,但跟白云厂的其他车间和分厂一样,对相关技术领域的前沿把握并不强,在技术和工艺方面还显得生涩和笨拙,极度缺乏最核心的生产经验,这些无法弥补的缺陷,待柏毅将西伯利亚的那批德国专家顺利带到白云厂后,方才逐渐弥补起来。
光学仪器分厂也是一样,尽管柏毅带回来的德国专家中并没有专门从事军用光学仪器的专家,但却有一个曾经供职于奥地利施华洛世奇光学公司的车间工艺师。
他的名字叫做列奥艾勒格,准确的说他并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人,只是二战期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所以国籍上被标明为德国。
此君属于正义感十足的人,当汹涌的苏军冲进施华洛世奇位于维也纳近郊的光学制造工厂搬运机械设备时,其他人都选择沉默,只有艾勒格站出来,指责苏军的行为与纳!粹无异!
将战胜国的苏联比作纳!粹,简直跟指着苏联人鼻子骂娘没什么区别,于是艾勒格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直接跟着那批拆卸的光学设备一起运往苏联。
只不过最后设备留在了环境优渥的白俄罗斯,而艾勒格本人却被直接投入西伯利亚集中营。
本来柏毅对艾勒格这个车间层级的小技术员并不感兴趣,所以规划名单时并没有将艾勒格名字纳进去,但那位深谋远虑的卡尔博士却力主将这个人带上,当柏毅问其原因时,卡尔博士只说了一句话,柏毅二话不说直接打消原来的念头:
“列奥艾勒格尽管不是学识渊博的专家,但却是经验丰富的好工人,德国在二战末期所开发的‘食雀鹰’红外夜视系统,其工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而列奥艾勒格却是为数不多能够掌握整个‘食雀鹰’红外夜视系统工艺流程的人”
柏毅尽管对光学设备涉猎不多,但却对“食雀鹰”红外夜视系统却是知之甚详,要知道这可是前世搞军事装备之人课堂上必学的基础装备,那便是在二战末期德军装备的,堪称夜视鼻祖的“食雀鹰”红外夜视系统。
正是靠着这款装备,德军装甲部队得意在夜间所向披靡,杀得东西两线盟军是苦不堪言,直至战后也是不可多得的先进装备,以至于战后美苏两国纷纷仿制,从而形成第一代夜视系统。
而如今一个能够掌握这套系统生产制造全部工业流程的人就在自己面前,柏毅直觉艾勒格比什么专家都金贵,毕竟专家的理论突出但对生产方面助力并不大,但懂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制造的艾勒格就不一样,他能直接就脑中的东西毫无阻滞的转化为生产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艾勒格才是柏毅最需要的,因为当下的中国缺的恰恰是生产技术的提升
第三百六十章 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正因为如此,艾勒格来到白云厂后,尽管同斯图腾贝格等人一样,成为事实上的“教书匠”,但不同的是,沉默寡言艾勒格的课堂并没有放在教室,而设在了白云厂光学仪器分厂的车间之中,至于教案正是德国“食雀鹰”红外夜视系统全套制造工艺流程。
或许对别人来说,就算清楚“食雀鹰”红外夜视系统的制造情况,但想要完整的展示出来也是困难重重,不说别的,光机械设备这一项就能让90%的人望洋兴叹。
但艾勒格并没有这种望洋兴叹的感觉,反而觉得异常亲切,哪怕光学仪器分厂的厂房车间狭小异常,他还是有种回家般的感觉。
无他,只因为那一台台刻印着施华洛世奇天鹅标志的机器设备。
因为那正是他曾经为之保护的设备,尽管大部分早已被拆成了零件,但依稀能感觉到他当年留下的汗水与印记,于是见到这些设备的那一刻,艾勒格哭了,像极了月子里的娃,将这么多年的囚禁悲苦统统化作泪水倾泻出去。
但从第二天起,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将那8名光学专业高材生当做自己的中国徒弟,带着他们用更加专业的姿态重新向着光学制造更高层次迈进
于是用于红外成像的重要介质硫化铅被制造出来了;更好的镜片材料技术瓶颈被突破了更多的光学生产设备被组装出来了
当远在平壤的柏毅看着陈耀阳信中有关近期有关光学仪器分厂的进步情况时,他便已经断定,中国版的“食雀鹰”红外夜视系统已然呼之欲出。
也正因为如此,柏毅在防空探照灯无法配备列车防空高炮系统的情况下,信心十足的提出利用红外夜视系统,因为他坚信如今的白云厂光学仪器分厂已经有能力造出这套夜战利器!
而事实上白云厂光学仪器分厂也并没有让柏毅失望,在接到柏毅的加急电报后,白云厂光学仪器分厂即刻便将这段时间来的技术积累完全爆发出来,不但在第一时间仿制出二战末期德国“食雀鹰”红外夜视系统。
而且还在其基础上,结合防空作战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使其大大拓展夜间观察能力,反应速度也成倍提高,更关键的是可以融入到当下装备广泛的机械式防空指挥仪上的光学测距系统当中。
正因为如此,当柏毅接到这批红外夜视系统后,只按照说明书上的介绍便很快安装到列车防空高炮系统的机械式防空指挥仪上,作战时,只需搬动切换开关,其他的操作与以往的别无二致,可以说是既简单又方便。
当然这些幕后的细节,宋天明了解的并不多,他只知道,眼下他有个能在夜间看到将近1200米的神奇,一件堪比杀手锏的好东西!
这对指挥作战的宋天明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于是他看了看正中央的那块十英寸的雷达显示屏,几个波浪图形不断晃动,但却没有明显的动作变化,说明50公里外的机群还没有明显的异动,至于刚刚发动航空火箭弹攻击的那帮家伙
宋天明在面前的航空地图上用铅笔点了几个坐标点,进而与一旁的航空对照表的数据一比照,旋即眉头微微一皱,这才对着唇下的指挥通话器沉声说道:“各单位继续提高警惕,打下刚才的螺旋桨飞机算不得什么,揍下来接下来的喷气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