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抗日上海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娱抗日上海滩-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万里长城永不倒也老好听了!”“读书郎和胭脂扣也是可以接受的”

    同为头等舱的洋人听不懂余生在唱什么,也不知道余生在抽什么风。不过,中等舱和下等舱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自然会围观起哄。

    余生不再晕船,这一首大海吼出来,让这几天郁闷的心情迅速好转。此刻兴致高昂,便一首接一首的唱起来。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

    然后余生学着后世的明星们用的已经烂大街的技巧,唱完一小段后,便停下,对围观的众人道:“大家跟我一起唱,好不好?”

    围观的众人轰然叫好!然后轮船上下的中国人,但凡是会唱这首歌的,都跟着余生唱了下去。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锋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

第一百一十章 沧海日出(二)(第二更)()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锋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已渐已醒!”

    虽然余生不过是临时起意,不过,这首歌一唱,便也算得上是领嗨全场。全船闹闹哄哄,便仿佛过节一般。过了好久才平息下去。

    而此时的轮船,虽然有大有小,但是设备已经非常近代化了。每一艘轮船上,都会有发报设备。没过几天,余生乘船,去往香港的事情,便被上海滩的小报刊登出来。相对于日本人义正言辞的和美国人交涉,上海滩但凡是有点爱国之心的人,无不欢呼雀跃。

    而自余生还活着并去往香港的消息传出后,上海滩各大不被日本人掌控的报纸,都迅速的做出了反应,纷纷报道余生的行踪。诸如日本人逼迫,余生逃亡香港、余大才子才气不改,美国船上高唱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黎明高唱观沧海之类的新闻,无不以喜气洋洋的姿态见诸于报纸头条!让日本人这只总也抓不到羊的灰太狼颇为无奈。

    而日本人虽然号称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是并无卵用。八一三淞沪之战便有三个月之久,而且,中国人的韧性超乎日本人的想象之外。日本的文化讲究不成功便成仁,讲究樱花炫美转瞬而落,讲究失败后便剖腹自杀的武士道精神。而中国人,讲究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一线生机尚存,便不会放弃希望。

    所以,虽然中**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大规模会战屡战屡败。但是,更多的却是屡败屡战!

    并且,到了此时,各种游击战争也在日占区兴起。日本人以华制华的政策失败,刚结束的百团大战弄得日本人在自己的占领区都疲不能兴。彻底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再也没有初入中国时的锐气。

    而老蒋在战前制定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计划,也基本上成功。日本人即便刺探了中国几十年,也不可能将中国这个有如此广阔国土的国家探知的详尽清晰。所以,在战争初期,随着这几十年的情报老本吃光,日本人逐渐陷入当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困境。身陷泥潭而不能自拔。

    而此时,美国已经对日本进行了石油禁运。此时的日本,所有的石油只能供应军队和国内半年的使用。一旦石油用尽。日本人只能从中国撤军。而此时的中**队经过战争磨砺,越战越强。一旦日本人资源用尽,中国会不会就势反扑实在是难说。若是反扑,以日本人在中国的作为,那必然是血淋淋复仇之战!

    所以,日本人便开始谋划太平洋。想要借此打开僵局。而日本人的舰队也正在随着这个计划而调动。在这个计划正式实施前,日本人绝不能让美国人有所察觉,打草惊蛇!毕竟,自一八五四年三月三十一日,美国和日本签订美日亲善条约后,日本人便是美国人固定的小弟。此时,小弟想要造反逆袭,肯定是要小心翼翼的,唯恐打草惊蛇。所以,美国国籍的船,日本人根本不敢拦截。

    余生虽然能闹腾,但其价值,并不值得日本人为其放弃对太平洋的攻略,要是老蒋在船上还差不多。

    余生正是凭借后世的所知,预测到这种情况。所以才买了美国轮船的船票。而放弃了另一艘更便捷舒适的英国轮船。在适应了晕船之后,余生便算是度过了自穿越而来后,最舒适的一段时光。每日除了吃就是睡,闲来无事时,看看海景、吹吹海风、喂一下海鸥,晚上派对时也可以尽情唱歌。并且,绝对不会有人责怪他是麦霸,跟他抢麦克风。

    所以,不过二十几天的时间,余生居然胖了一圈。

    余生自四月份离开上海滩,虽然轮船是逆着东南季风而行的,但是为了避开台风,却也开的飞快。二十几天后,赶着便到了香港。

    香港只所以被称为香港,其实有很多说法。但是西方人编撰的香港史中并没有对此问题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据叶灵凤考证,香港之所以有此称谓,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据叶灵凤的记载,在石排湾附近,有一座小村,名为香港村。这个村落的存在时间,远远早于英国人登陆香港。

    这个村落之所以得此名号,是因为此处原本是一个运送香料的小规模的港口集散地。据说,此处最集中的香料,是东莞特产的莞香。当年明末的屈大均对莞香的记载为:“莞香度岭而北,虽至劣而有馥芬,以霜雪之气沾焉故也。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

    采集莞香的工作,大多由女子完成。所以,这些女子在未出嫁之前,往往会在采集香木时,将最好的一点香木留下,作为以后的嫁妆和私房。这些被积攒下的香料,便是莞香中最珍贵的女儿香。

    只是,莞香的名声太盛,便也就此招惹了祸端。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宫中需要的莞香已经供不应求。于是,便派出专员到此处索取莞香。可是莞香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其由十余年甚至数十年树龄的老树产出汁液而成,极为难得。产量也很难提高。

    被派来的官员索取不成,害怕回去后被上官责怪,便用严刑拷打,意图逼迫以种植香木为生的香农交出更多的莞香。香农交不出,便刑罚越重。竟然杖杀了几十个人之多。香农为了避祸,不得已便砍断香木,逃亡他乡去了。

    这些树龄长的香木被大量砍伐后,此处的香料生意便一蹶不振。闻名一时的莞香少了主要的种植地,竟然逐渐失传!实在是可惜至极!

    而此时的香港,远远没有后世的繁华。建筑没有上海滩多,公共设施没有上海滩齐全,只有码头因为来往船只众多的缘故和上海滩差不多。

    唯有一样是上海滩比不了的。那就是此时的香港,野生动物的数量,远远比上海滩多,不但有大量的蚊虫,大量的野生植物和花草,甚至还有狐狸,野猪,印度野狗,甚至,还有老虎!

    *********

    筒子们,换地图这种事情很费脑子的。不过,经科学研究,推荐票多的时候,脑子转的快。如果收藏多起来,那就转的更快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山中有虎() 
按照生物学的原理,以香港岛,包括九龙和新界这些地方在内的面积,即便生态环境完全没有遭到破坏,也不可能有老虎存在。

    老虎的饭量大到惊人,每次进食的肉类重量可以达到四十斤!虽说只是三五天才吃一顿。可是常年累月的住下去,这巴掌大点的地方,所有的生物加起来,还不够一只老虎吃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有老虎来此度假。

    此时的中国,虽然也有数以亿计的人口,但是分布集中。近代化的城市,也不过就是那么几十处而已。除了这些城镇外,便是广阔的未曾遭到生态破坏的山林田野。

    到香港度假的老虎,便是从江西或者福建而来。因为冬天食物短缺,所以一路南下,本能的朝着食物丰富的地方进发。游过并不宽阔的海峡,登陆到香港。其中大屿山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又是老虎度假的最爱。这些老虎到此度过冬天后,春夏交接的时节,才会回返。

    青小艺带着几个少年和一众孩童,原本打算住到房价便宜的大屿山附近。却在清清楚楚的听到山中虎啸后,不得已搬到了这个年代香港较为繁华的尖沙咀一带。

    这个地方人口众多,远离荒蛮山野,让青小艺觉得放心。

    余生到香港的之前,已经通过客轮上的电报告知青小艺。所以,两个人的相见非常顺利。一切安顿下来后,余生对青小艺说起她和孩童们走后,陈天和诸多日本高手的一战。青小艺听的惊心动魄,此刻,夜雨倾落,共剪西窗烛,两个相对而坐的人便都觉得这样的惊心动魄,彷如隔世。

    余生在到达香港后的第二天,便是台风过境。后世的余生,住在北方,即便到南方旅游,也是看着天气预报,避开台风暴雨的。新闻中,虽然有台风带来的诸般危害,也从未亲身经历过。此时经历一番,才知道非比寻常。

    待在屋子里面的人,是根本出不去的。大段的行道树的树枝被狂风吹断后,又按照风的方向挤成一堆。天地之间,除了肆无忌惮的风,就是仿佛毫无尽头的雨水。好像有谁打开了老天爷珍藏的水龙头,无以计量的水,如同瀑布一般,从窗户上流下。而从模模糊糊的声响和影子中,余生可以判断出,从天而降的,并不只有雨水这一样东西。被狂风吹起的各种杂物,也间歇的落在屋顶和院子中。有时候,还会砸到窗上。

    狂风和雨水中,天昏地暗,世界混沌无边。

    幸亏青小艺听了余生的话,在搬到尖沙咀后,便花高价租了一处比余生在上海滩的别墅还要宽敞的独院小别墅。并且一口气付了三年的租金。否则,便是这一场台风,便是普通人家和他们这种初来乍到者承受不起的灾难。

    这样的狂风暴雨,足足持续了三天,到了第三天头上,才逐渐止息风雨。而到了第五天,才真正见得到朗朗晴天。余生检视屋顶和院中落下的杂物,除了几只鞋,一些破碎的竹器,竟然还有一条指头肚大小的鱼。

    余生这才想起,香港,原本是个吃海鲜的好地方。于是便叫起众人,一起去集市上买海鲜。虽然台风过境的这几天并不会有人出海,但是,一旦台风过去,总会有海鲜被风浪吹晕了头,吹上岸来。浅海中的海货也比较容易受到风浪的影响。

    此时香港的海鲜市场也并没有让余生失望。在香港南部赤柱附近的海滩,每到退潮的时候,便会在礁石的缝隙中发现海参。虽然不大,但却鲜美。这几日台风过境后,再退潮,海参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是增加了许多。也不知是何原因。

    而海参,却是余生最喜欢吃的一种海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在后世,海参也是滋补的名品,除了不能起死回生返老还童,基本上能想到的药效全被商家在广告中吹捧了一遍又一遍。

    粤菜中,海参最好吃的菜式是乌龙吐珠,不过,后世是纯正北方人的余生,还是喜欢吃葱爆海参多一些。虽然,有许多南方的菜式并不接受葱和蒜调味。但是这对于以前以吃饱饭为目的的青小艺和一众少年孩童们,显然不是问题。

    余生一行人,几乎买空了市场上的海参和能找到的屈指可数的几根葱。回到家中,几十个人一起动手,结结实实的做了一顿葱爆海参。

    当然,好吃的海鲜并不只是海参一种。香港海鲜,最有代表性的,是石斑鱼。石斑鱼肉多,且鲜美。在后世,也是一种上档次的海鲜。在此时的香港,更是人们的最爱。而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世,乃至于,后世的香港大学还曾在全球捕捞海洋鱼类过度的情况下,做过对石斑鱼专门的调查研究。

    在后世的二零零九年,全球有超过二十七点五万吨的石斑鱼被吃掉。约合九千万条之多。一百六十三个石斑鱼品种,有二十种面临灭绝。而其中的五种,已经被人类吃成了濒危物种。

    不过,在这个时代,石斑鱼完全没有灭绝的忧虑。甚至,由于人类之间的战争,海洋生物还就此得以繁衍生息,数量大增起来。所以,余生和青小艺一众人等,尽可开怀大吃。两条巨大的清蒸石斑鱼,几乎是在转瞬之间,便只剩下了一个骨头架子。

    而就在众人尽兴吃喝的时候,余生所住的别墅门外,响起敲门声。众人一愣,话说,他们在香港并没有熟人。又有谁会主动上门呢?难道是日本人贼心不死?

    余生功夫最高,当然由他开门。开门后,却见门外站着一个文质彬彬的圆脸男子,戴着一副硕大的眼镜。就在这个男子准备自我介绍时,余生越看这个男子越熟悉。猛然间脑海中灵光一现,想起后世看过的照片,惊呼道:“您是蔡楚生!”

    **********

    筒子们,今日有些琐事,只有一更了。另外,清唱并不想写一部“你打我一下,我再打你一下”,如同机器一般的小说。会在文中关注一些当时历史和人文的细节。这些细节绝大部分都是清唱查过资料的,确是史实,不是灌水。

第一百一十二章 才子佳人(一)(第一更)() 
蔡楚生此人,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后世,他被电影界评定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和“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蔡楚生生于上海,幼年时读过私塾。不过,他的家境也不过刚能维持温饱而已。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

    不过此时民国初立,各种樊笼被打破。所以,蔡楚生虽然生在民国之前,但少年时,却看尽中国的沧桑剧变。思想并不受束缚。

    一九二五年,蔡楚生十九岁,已经自立。在汕头参加了店员工会。因为文青病病入膏肓,所以自己组建起一个话剧社。只是当时喜欢话剧的人并不多,也不过是些青年人而已。只是这些人喜欢归喜欢,真的能投入大量时间表演话剧的,仍旧是少数。所以,蔡楚生一个人兼任了编剧、导演、演员、布景、化妆、服装等等职务。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这剧社中,真正有用的人只有蔡楚生一个,但是蔡楚生仍旧将剧社经营的有声有色。并招揽了几个和他一样文青病深入骨髓的年轻人。

    到了一九二六年,上海华剧影片公司到汕头拍摄外景。由于对汕头并不熟悉,便找了几个电影界同仁,希望找到一个能给他们寻找汕头各种景致、对汕头比较熟悉并对电影和戏剧有一定了解的人。

    而蔡楚生家在上海滩和汕头都有些人脉,转弯抹角,这事情便找到了蔡楚生头上。蔡楚生闻言大喜过望。带着电影公司的人把汕头的外景拍了个遍。就此,蔡楚生算是找到缓解其文青病的良药——电影!

    电影对人的冲击力,其实远远大于戏剧。光影交错中,时间与空间再也不成为人与事的束缚。蔡楚生在帮上海华剧影片公司的人找景的同时,算是在建立起自己在电影界最初的一点人脉。

    而此时的中国,拍电影最多的地方,便是上海。此时的上海滩几乎聚集了所有中国电影的精英人才。所以,对电影心向往之的蔡楚生在一九二九年,便毅然到了上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