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隋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路隋行-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是?”陈君范凝视对面这人良久,犹回想不出先前曾在哪里见过他,面带困惑地问道。

    “君侯贵人多忘事,不识得青莲了吗?”那人有意将脸凑近了陈君范,好使他瞧得更清楚些。

    “你是先帝驾前的青莲?!恁多年不见,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陈君范仔细观瞧多时,依稀从来人的眉眼间瞧出了些许多年前的影子,却犹不敢和他相认,惊叹道。

    青莲伸手从怀中摸出一样物件,交到了陈君范手中,笑着解说道:“君侯认不出青莲,总该认得这尊大菩萨造像吧。这尊造像可是十三年前,陛下当着君侯的面儿赏赐给青莲的啊!”

    见了这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大菩萨造像,陈君范才最终确认了来人正是十数年前最受皇兄陈顼宠爱的书僮——青莲,不由得悲喜交加,上前一把握住青莲的手,急促地问道:“青莲,当真是你!这么多年,我还当你早就不在人世了呢!快说说,你这是从哪儿来,今来见我,所为何事呀?”

    青莲见陈君范认出了自己,胖胖的脸上倒流露出了一丝悲戚的表情,轻轻叹息一声,方答道:“十三年前,青莲奉先主差遣,潜伏江北,不料至今与先主已然天人两隔。今不远万里,泛海南归,欲救故国于危难之间,哪知又在海上遭遇风暴,迁延至今日才来到晋陵,得与君侯重逢。即请君侯立斩招降来使,与青莲一道共图恢复大业!”

    “十三年前,你就奉旨潜伏至江北去了?如此说来,莫非你就是传说中的那位‘雁巢’副首领关自在吗?”陈君范惊得倒退两步,两眼紧盯着青莲,问道。

    青莲神色庄重地点了点头。

    “青莲啊,你这一路泛海乘舟而来,可能有所不知,早在十数日前,帝都建康已沦陷了。当今非但做了隋军的俘虏,更被逼写下这份招降诏书,分送各地,据传,现有不下几十座州城府县接此诏书后,皆归降了隋朝。我观你此来,孑然一身,仅凭我这城中三千兵马,又如何共图恢复大业呢?”陈君范顿足叫道。

    “板荡识忠臣。青莲虽不才,愿扶保君侯入继大统,延续陈氏血胤,唯望君侯切莫推辞。”

    “你,要扶保我继位当皇上?”陈君范有难以置信地目光望着面前一脸凛然的青莲,良久,仰面哈哈大笑起来,“青莲哪,你这是在痴人说梦吗?”

    青莲一本正经地答道:“只要君侯答应,我已为君侯筹划好了一切。君侯请看。”边说边走至厅内安放的舆图旁,手指舆图向陈君范解说道:“目下隋军虽已攻占了沿江直至建康一线的诸座州城,且湘鄂等地也闻风而降,大多归降了隋朝,然江浙闽一带广袤地域尚大有可为。我已为君侯在这一带埋下了十万伏兵,君侯不妨联络吴州、南豫州等地守将,先在大江沿线给来犯之隋军以迎头痛击,继而撤至这一带深山密林之中与隋军盘桓,再以陈朝天子名义传诏岭南诸蛮族兴兵勤王,则复国之日犹可期也。”

    陈君范顺着青莲手指的方向凝神望去,但见尽是连绵不断的祟山峻岭,原是平常连出外狩猎都不肯去的荒野之地,不禁质疑道:“你说在这一带埋伏了十万精兵?我怎么从来都没听人说起过?”

    青莲见陈君范心思已开始活络起来,遂趁势劝他道:“我受先帝重托,实际执掌‘雁巢’多年,君侯还不信我说的话吗?撤往深山密林中尚是日后之事,目下最紧要之事须当从速联络沿江诸州城,迎战来犯隋军。据我所知,萧岩、萧谳叔侄自江陵叛隋,决无再复降隋朝之意,君侯不妨速斩招降来使,主动到吴州联络萧岩,争取和他叔侄联起手来,拒战自建康东进之隋军,方可彰显我陈朝天子之风范。”

    萧岩、萧谳二人皆是后梁反叛隋朝的宗室,于两年前投陈后分别被封做吴州刺史和东扬州刺史(一年前萧谳改任南豫州刺史),两人麾下约有三四万兵马,虽不足以凭此兵力反攻收复帝都建康,但坚守城池,阻挡隋军东进,勉强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陈君范被青莲左一个入继大统,右一个陈朝天子说得心痒痒的,加之近些年耳朵里灌满了关于“雁巢”和关自在的各式各样的传说,深知这是一支皇兄陈顼生前特意安排下的隐秘力量,据此不能完全排除青莲所说属实的可能性,因想到如青莲所说是实,真的有十万精兵埋伏于江浙一带的深山密林之中,即使不能将隋军赶回江北去,至少也可偏安一隅,日后做个山寨皇帝还是可以的。

    一念至此,陈君范决定,采纳青莲的建言,当即斩杀招降来使,亲自前往吴州城会晤萧岩,拟于吴州至南豫州一带阻拦隋军向东进发。


………………………………

第711章 螳臂挡车

    萧岩、萧谳叔侄投陈的时日不长,却较其它各地的南陈守将而言,反隋效忠陈朝的态度更加坚决。他二人并不傻,早早地便命人找来了一份隋高祖杨坚下达的伐陈诏书,一字一句地仔细拜读了一遍,结果发现,隋朝兴兵伐陈,列明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一条原因即是招降纳叛,于开皇七年间接纳了他叔侄二人率领十万后梁宗室、百姓弃隋东投。这也使得萧氏叔侄平添了一份对隋渡江灭陈之后自身命运的担心,因而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极力阻止隋军灭陈这一条道路。

    正因如此,当受到青莲鼓惑的陈君范亲自赶到吴州,面见萧岩,向他提出三城联军阻挡隋军东进的建议时,萧岩甚至连派人到南豫州知会萧谳一声都没有,就替萧谳作主,爽快地答应了陈君范的请求。

    在亲自陪同陈君范前往吴州,与萧氏叔侄结盟拒隋之后,青莲便以提前赶往江浙一带山区安排、部署军力,为陈君范拒隋称帝后稳固后方为由,辞别了陈君范,不知去向何方了。

    青莲飘然离去后,当萧岩从陈君范口中得知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那位身材微胖,脸上一团和气的中年人就是南陈秘密谍报机关——雁巢的大头领关自在时,惊讶感叹之余,忍不住抱怨陈君范未将青莲挽留下,以便在隋军攻城之时能够利用“雁巢”庞大的隐秘势力助已方一臂之力。

    而陈君范面对萧岩的抱怨,因无法对其明言自己将继承陈氏衣钵,它日将在江浙一带称帝,还指望着青莲先行赶赴其地,为他预作安排,预留退路,故此只报以一笑,未做任何解释。

    就在陈君范亲自前往吴州,与萧氏叔侄结成反隋联盟,意图阻拦隋军东进之时,隋朝的寿州总管宇文述已奉伐陈兵马大元帅、晋王杨广的军令,率领两万精锐隋军,杀至了南豫州城下。几乎与此同时,吴州东城外也出现了落丛公燕荣率领的隋军部队,拟向吴州发起猛攻。

    一两日之间,结成联盟的沿江三座城池之中,唯有陈君范率军驻守的晋陵小城未受到隋军的攻击。面对这种形势,陈君范表现得颇具义气,他不等萧岩开口向他救助,即命麾下副将率领驻守晋陵的三千兵马倾巢而出,自燕荣所部的侧后翼对隋军实施了突龙袭,居然趁燕荣所部渡江后立足未稳之机打了个小胜仗,斩杀了近百名隋军军士,并且迫使燕荣所部后撤了三十里。

    如此一来,吴州城内的萧岩所部士气大振,竟一改往日的守势,意欲和陈君范所部里应外合,前后夹攻,一举全歼燕荣所部隋军,不惜出动了吴州城内大半守军,对围攻吴州城的隋军发动了猛烈反攻。

    燕荣奉杨广之命,率领着本部一万兵马,作为东路军四路渡江伐陈大军的一路,自东海渡江后旋即对吴州城发起了进攻,不料立足未稳之际,却被从晋陵增援吴州的南陈军队施以偷袭,被迫将军营后撤三十里,方稳住阵脚。

    燕荣素来狂放不羁,即使在北境率军对阵突厥铁骑时也从未临阵退缩过,此次在他率军渡江之初,就已听说贺若弼、韩擒虎两支兵马东西夹攻,已于日前攻占了南陈帝都建康城,心中本就憋着着争胜立功的劲头,一个没留神,在吴州城外着了晋陵赶来的南陈援军的道,折损了百十名士卒也就罢了,眼见着吴州城内的守军竟敢转守为攻,几乎全军出动攻出城来了,不由得心头火起,也不命人探听对方出动了多少兵马,径直提槊上马,亲率三千骑军迎着萧岩所部就冲杀了过来。

    燕荣率领的三千骑军皆是杨广出镇并州后在当地招募得的燕赵子弟兵,且这些年来随同燕荣东征西讨,屡屡战胜过战力异常强大的突厥铁骑,今日面对以步军为主的萧岩所部人马,哪肯放过杀敌立功的良机,紧跟着燕荣冲杀进了敌军的队伍之中,不分青红皂白,逢人便砍,遇人便杀,活似一群饿狼闯入了羊群一般,直杀得吴州城内出动的这支南陈军队哭爹叫娘声响成一片,抛下了数百具同伴的尸体,狼狈不堪地退回了城内。

    与燕荣有所不同的是,宇文述率领的东进大军在南豫州城外首先遭到了萧谳调任南豫州刺史后,命人在城外沿江安扎的两座别栅中守军顽强地狙击。宇文述亲自提刀上阵,率领三千敢死军一连攻了十几回,始终未能突破两座别栅,率军进抵至南豫州城下。

    宇文述在屡攻不下之际,带领十几名亲兵亲自到南豫州城外江边勘察地形,结果意外地发现了对方一城两栅阵势的一个破绽,随即于当日夜晚派出营中水军,口衔芦苇,自水底潜游至两座别栅和南豫州城池之间,连夜在两座别栅内放起火来。

    两座别栅中的敌军守将见营中半夜起火,急忙喝令手下军士到江边取水灭火。宇文述趁此机会,率领三千骑军,兵分两路,夜袭了两座别栅,将正忙于担水灭火的敌军驱赶回了南豫州城内,攻占了两座别栅。

    南豫州城内的萧谳得知两座别栅被隋军攻占的消息,情知南豫州再难守住,遂率领城中驻军急忙向吴州后撤,意图和萧岩、陈君范二人兵合一处,死守吴州。却没想到,萧谳率军刚撤至距吴州城尚有五十里处,突听道边喊杀声响起,被事先埋伏于道路两边的隋军冲出拦住了去路。

    “从南豫州城中撤出来的兄弟们,你们听清楚了,吴州城现已被大隋军队攻占,我等皆是城中的降兵降将,如愿倒戈归降,燕大将军有令,尽可保全尔等的性命,放你们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还想什么呢,快快放下兵器,投降大隋吧。”

    面对着对方军中阵阵的劝降之声,萧谳麾下的将士们倒有多一半默默地放下了手下的兵器,归降了隋军。

    萧谳见此情形,心知大势已去,遂在几名亲兵的拚死护从下,另择一条小道落荒而逃了。

    燕荣使用诈计成功地诱降了来自南豫州的大部南陈军队,即和宇文述所部兵合一处,将吴州城团团包围了起来。

    城中的萧岩和陈君范二人听说萧谳率领的兵马大半皆在半道上被敌军使用诈计劝降投降了隋军,顿觉欲哭无泪。两人商议之下,也觉死守一座孤城,早晚必将成为隋军的俘虏,遂也仿效萧谳,带领身边的亲兵,悄悄打开城门,脚底板抹油,开溜了。


………………………………

第712章 二将争功

    自开皇九年除夕夜隋朝大将韩擒虎率领五百敢死之士宵济采石,至三月间宇文述、燕荣所部在吴州会合,隋朝三路大军以横扫千钧、摧枯拉朽之势,在短短不到百日的时间里,即一举荡平了南陈,实现了南北统一。

    三路大军伐陈兵马大元帅,晋王杨广在隋军进占南陈六郡三十座州城之后,又命南陈后主陈叔宝向岭南的蛮族首领冼夫人写了一道招安诏书,向冼夫人说明南陈已为隋朝攻灭,不复存在,请冼夫人率领岭南蛮族改向隋朝称臣。

    因建康距岭南路途遥远,杨广未等到冼夫人对陈叔宝的招安诏书作出答复,即留下王韶在江左镇守建康,率领一班渡江伐陈将佐渡江北上,返回广陵,聚集杨俊、杨素三路行军元帅,共商此次伐灭陈朝之后的请功事项。

    同时,因高颖当场挥剑立斩了父皇杨坚密令自己索要的张丽华,杨广也趁返回广陵的机会,将事情的经过如实向李玉儿作了通报,请他先行返回长安,向杨坚面陈原委。

    李玉儿满怀期望地在广陵大元帅府中坐等了近百日之久,只等来了杨广一句“父皇索要之人已死于独孤公剑下”的回复,不免大失所望,草草收拾了行装,返回长安向杨坚报信去了。

    在杨广返回广陵三日后召开的三路元帅议功会上,杨俊、杨素两位行军元帅自知此次兴兵伐陈,中、西两路大军皆是侧应东路大军渡江攻占南陈帝都建康而发,故而在为自己麾下将佐向朝廷报功时都表现出了十分谦让的姿态,将伐陈得以全胜的功劳大半皆归于了杨广的东路军。

    尽管如此,高颖以当朝首辅的身份被委以大元帅府长史的重任,担负着协调三路兵马的职责,当杨俊、杨素二人皆逊功自谦之时,依然向杨广建言,在正式向朝廷呈报的叙功奏折上,仍须将杨俊、杨素二人的姓名列于前列。杨广出于对高颖的尊重,当场也答应了他的这一建言。

    反倒是在随后进行的议叙东路军各位将领的伐陈功绩时,两位率先率军渡江的大将贺若弼和韩擒虎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执,使得帅府议事厅内的气氛登时变得紧张了起来。

    两员大将之中,首先是贺若弼对高颖提议将率先攻入建康的韩擒虎列于向朝廷呈报的叙功奏章中东路军诸将之首提出了强烈反对。

    贺若弼指责韩擒虎虽率军渡江在先,但在渡江后未与南陈军队打过一个像样的仗,且是在得到杨广派军增援的情况下,利用裴蕴说反任忠的机会,偷机取巧,才先于他攻入建康城的。而他率领的这一支兵马不但在渡江后迅速攻占了南徐州这座沿江重镇,更是仅以八千兵马在蒋山大败南陈十万兵马,可称得上创造了三百年南北朝争伐史上的一个奇迹,自应名列于东路诸将之首,决不心甘落于韩擒虎之后。

    杨广自从数月前亲临前敌,结识贺若弼以来,先是在他管辖的地界受到南陈采石戍主徐子建派出的刺客行刺,继而又在初入建康后得知贺若弼强抢陈叔宝至他的营中,欲将陈叔宝作为他的战利品向朝廷邀功请赏,因此对贺若弼本来就没留下什么好印象,今日见他当着杨俊、杨素及众多中、西两路将佐的面儿,公然与韩擒虎争功,不由得勃然大怒,当场呵斥贺若弼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贺若弼也是出于一时激奋,误以为杨广当众呵斥自己,便是意欲回护韩擒虎,冲口揭出了韩擒虎所部进占建康后,在城中放纵军士抢掠民间财货,**宫女、嫔妃的老底,请求杨广依军令治韩擒虎的约束部下不力之罪。

    杨素眼见着东路军两员大将就要当场撕破脸,闹将起来,忙冲杨俊使了个眼色,二人一同站起,抱拳向杨广、高颖提出告退,带领着中、西两路将佐先行避让出了议事厅。

    “贺若弼,你指责韩擒虎放纵所部将士在建康城中抢掠财货,**宫人、嫔妃,可有确凿的证据?”杨广没想到贺若弼一点脸面都不给自己留,当着其它两路军中诸多将领的面儿就揭出了韩擒虎的老底儿,面沉似水地喝问他道。

    “高仆射当时也在建康城中,他可为末将作证!”贺若弼抱定了与韩擒虎争抢伐陈首功的态度,一张口又将高颖拉扯了进来。

    高颖听贺若弼要自己为他作证,证实韩擒虎确有放纵军士抢掠**的种种丑行,禁不住对贺若弼本能地生出一份厌恶,遂起身向杨广拱手谢罪道:“回禀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