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恭亲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版恭亲王-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服务人员开始端上各种美味佳肴后,美国人发现,这一“奢华的娱乐”要比广东、上海和天津的接待简单了许多。当然,“鸟巢”依然是不可少的。美国人注意到,恭亲王几乎只是略喝几口“鸟巢”,而几乎不碰鱼翅等其他菜肴。

这次,因为有恭亲王在场,与会中国官员们便畅所欲言,与美国人交流改革开放的经验心得。但是,恭亲王只是劝酒、夹菜,几乎没做任何表态。美国人事后分析,恭亲王因为身份限制,很多事情可做不可说。

不仅西华德与格兰特,从迄今所能发现的西方记录看,多数西方来访者都是从中国政府那奢华的宴会中认识了“鸟巢”,景仰既久,却依然敬而远之。一位有幸参与过此种公款宴请的法国人,认为“鸟巢”之受宠,并非因其多可口,而只是因其昂贵,主人以此炫耀的,只是自己的好客与财富。

与餐桌上的“鸟巢”相比,老外似乎更关注大清国本身这只巨大的鸟巢。如同电影《阿凡达》所揭示的,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中,真理只有一个:谁的鸟大谁的巢就大,谁就是老大……



第二十二章 北京欢迎你

【 老外们很快就明白,全北京城,乃至全大清国,除了中央最高领导们生活、战斗和娱乐的楼堂馆所之外,这个伟大的国家根本就很难找出比这条“迎宾国道”更为清洁的道路。】



美国前国务卿西华德显然并不喜欢北京,尽管受到了热情的欢迎。

他发现,这座帝国首都那无比宽广的大街,也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肮脏、混乱、令人作呕”。各种车辆、骡马和行人都闹哄哄地挤在一起,泥土夯成的路上,晴天灰尘满天,雨天泥泞遍地,两旁的住家和店铺都往路中间倾倒垃圾、污水,而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成了排污道,臭气熏天。

1870年11月8日,西华德坐在绿呢大轿上,在中国士兵们鸣锣开道及吆喝申斥声中,从满街的摊铺、卖艺者、设赌者中,挤出了一条路来,前往总理衙门,他极其准确地意识到:这可“绝非行走在华盛顿的宾夕法尼亚大街上”。

从东交民巷的使馆区,通往位于东堂子胡同(今建国门附近)的大清国总理衙门,这条大清帝国的“迎宾国道”,在几乎所有来访者的记录中,成为世界上最肮脏和最著名的一条道路。

大清政府和人民绝非故意怠慢远方来客。

老外们很快就明白,全北京城,乃至全大清国,除了中央最高领导们生活、战斗和娱乐的楼堂馆所之外,这个伟大的国家根本就很难找出比这条“迎宾国道”更为清洁的道路。

美国社会学家E。 A。罗斯在辛亥革命前考察了中国,他注意到“城市的街道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肮脏不堪、臭气熏天……几乎没有维护城市公共交通的任何工具,街道为个体商贩占据,几乎不能通行。店主们在货架前设有柜台,用篮子和篓子组成的货摊排列在街道两边,带着劳动工具的手工艺人充塞其中,致使一条六英尺宽的街道拥挤不堪。如不是官方规定必须为来往的轿子留出通道,道路会更加狭窄”。

他也考察了日本,在那里“人们绝对看不到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成堆的垃圾、粪便、污池、泥坑”。他甚至坚信,在“至少三分之二”的中国国土上,旅行者很难找到一块干净的地方扎下帐篷,更不要说各地旅馆的肮脏、虱子和恶臭。

而在大清国第一个国际大都市上海,租界内“街道整齐,廊檐洁净,一切秽物亵(xie4)衣无许暴露”,华界内则“臭秽之气,泥泞之途,正不知相去几何耳?”人人“掩鼻而过”。

街道如此,居室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传教士、清华大学的主要推动者明恩溥感慨中国人居然都不讲究居室的采光,弄得室内总是十分阴暗。甚至在大清首富盛宣怀的豪宅,西方客人也吃惊地发现在那摆满昂贵的古董家具的客厅里,居然没有足够的窗户,古老的家具反而显得阴森森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高级军官们有幸参与紫禁城一日游,在惊叹其间的富丽堂皇时,他们也感慨这种华而不实的豪宅,实在不是舒适的居所。有趣的是,一位曾经访问美国的大清道台表示,美国的监狱要比中国的衙门舒服多了––不知这位口没遮拦的官员,回国后是否为这句话而被清理出干部队伍。

曾经长期在欧关生活的大清外交官张德彝认为,中国的脏乱差都是因为“在上者鄙此为琐屑之务,不复为之经理,小民更安于卑污,相率因陋就简”,一棍子将庙堂和草民都扫了进去。

上海的人民群众却似乎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告诉日本访客,这要怪洋人带来了工商业,导致本地人都涌到外企(主要是缫丝厂)打工,不再关心农作,可惜了那满街的“肥料”。尽管“肥料”满街的上海只能“掩鼻而过”,但上海大多数人民群众还是一边捂着鼻子,一边骂着洋鬼子,一边艳羡着租界内的整洁。

租界(或使馆区)外飘过来的恶臭,成为许多西方人回忆录中萦绕不去的中国气息。这种热烈欢迎,尽管带着大清口臭,也没有能阻止老外们一边捂着鼻子、一边扎根大清……



第二十三章 披着羊皮的熊

【 俄军向伊犁地区发动了攻击,却意外地受到了当地人近乎焦土战术的激烈反抗。为了解除中国的戒心,俄国表示,对伊犁地区的占领是临时的,只待中国政府有能力收复乌鲁木齐,就立即归还,摆出了“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姿态。】



在耶稣基督诞生1870年后,他的中国“弟弟”洪秀全在经历了对酒、色、财、权长达10年的过度消费后,终于在南京城死去。一周后,“天国”的首都成为人间地狱,破城之后的湘军在最高统帅部的默许下,用残酷的大屠杀向北京发出了平叛胜利的“伟大”捷报。

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大清中央,并没有多少值得庆幸与欣慰的。除了依然保持相当实力的太平天国余部之外,遥远的新疆也在此时发生了叛乱,叛军势力星火燎原,整个大西北被彻底震撼。叛乱最为严重的南疆地区,一时兴起了多个割据政权,为了对抗终将到来的清剿,他们向邻近的浩罕国求援。浩罕国虽然不是浩瀚的大国,却有着相当浩瀚的野心,其可汗立即出兵,由阿古柏率领,进入喀喀什噶尔。随后,阿古柏鸠占鹊巢,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哲德沙尔”(即“七城之国”)。阿古柏开始迅猛地扩张,这立即引起了俄国的警觉。

此时的俄国,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不久前废除农奴制,成为这个国家步子最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大大解放了思想,也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俄国的支柱产业是纺织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是美国。而美国的南北战争导致棉花难以出口,俄国的纺织业陷入停顿,经济界强烈要求向中亚进军,将中亚变成俄罗斯的棉仓。而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俄国的宿敌英国以印度和波斯湾为基地,成功堵截了俄国南下的通道;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中的失败,也令俄国难以在巴尔干半岛扩张。

1863年,俄国控制下的波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俄起义,为了镇压起义,俄国不得不调动了陆军总兵力的一半,心力交瘁。在欧洲已经难以采取攻势的俄国人,于是转头向中亚发展。富饶的南疆迅速成为俄国觊觎的中心,并且试图以此作为桥头堡,从大清帝国攫取更多暴利。

俄国的老对手英国也在新疆展开激烈的角逐。为了保卫作为英国最大殖民地的印度,英国必须在印俄之间建立缓冲区。因此,与俄国的颐指气使不同,英国对阿古柏猛抛媚眼,既支持他对抗俄国,又试图限制他不能过度地刺激中国。

对于俄国的傲慢,阿古柏几乎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对策,双方在边界线上剑拔弩张。强龙不压地头蛇,何况,阿古柏还得到了英国的强大军援,并在英国协助下与土耳其建立了特殊关系,承认土耳其对其拥有“宗主权”。而对这样的硬骨头,俄国不敢轻易下口,转而支持中国平叛,试途用中国的力量来削弱阿古柏。这样的国际政治夹缝,为阿古柏提供了足够的施展空间,他借英抗俄以确保自己西线的安全,腾出手来全力向北向东扩张。

1866年3月,阿古柏支持的叛军攻陷了伊犁地区战略重镇惠远城,随后,又相继攻占了库尔勒、吐鲁番盆地和乌鲁木齐等。西陲警报频传,但大清国依然无暇西顾,在“先捻后回”的既定方针下,剿灭卧榻之侧的捻军成为首要任务。俄国却沉不住气了,频繁向中国表示愿意出兵助剿,但中国没有表态。

1871年,心急如焚的俄国人举行了一次专门的御前会议,讨论新疆局势,最后决心先下手为强,出兵抢占伊犁,一则迟滞阿古柏势力坐大,二则占据对华的军事先机。负责新疆事务的俄军将领克鲁泡特金坦率承认:“肥沃的伊犁地区是向东延伸的一个坚固堡垒,并入俄国是相当有利的,不但非常有助于保卫我们的领地,而且还会使中国受到威胁。”

会后,俄军向伊犁地区发动了攻击,却意外地受到了当地人近乎焦土战术的激烈反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攻占面积总共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了解除中国的戒心,俄国表示,对伊犁地区的占领是临时的,只待中国政府有能力收复乌鲁木齐,就立即归还,摆出了“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姿态。

此时,左宗棠已经率领大军移驻兰州,积极准备入疆平叛。随着俄国在伊犁建立军管殖民政权,南疆的局势更为复杂。左宗棠因此确定了“缓进速决”的战略,计划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筹粮筹款、整顿军队等艰巨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四章 东海饿狼

【 日本的外交试探,胆大而心细,但大清国的外交部门早就养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太监性格,不敢针锋相对地应对,居然推搪道:台湾土著居住的“蕃地”属于“政教不及”的“化外之地”。日本人大喜,认为这至少证明了中国主权并不涵盖台湾全岛。】



就在俄岁斯铁骑踏入伊犁的同时,在遥远的台湾,一场飓风吹来了,一艘琉球国渔船。船上的渔民随后与当地的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这就是所谓“琉球漂民事件”。

琉球是一个岛国,位于中日之间,从明代就开始向中国朝贡,成为藩属。日本随后也以武力强迫琉球入贡,形成了所谓的中日“两属”局面。中国对待藩属,历来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只要称臣纳贡,一般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与外交。而日本就不同了,为了“布国威于万里波涛”,积极向外拓展,第一目标就是攫取近在咫尺的琉球和台湾。

俄军攻占伊犁当年(1871年),明治天皇亲政,一改幕府时代将琉球作为外国对待的基调,重新将其定位为日本帝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次年(1872年),日本政府正式设立了琉球藩,以便为最后吞并做准备;第三年(1873年),日本就宣布琉球与日本府县同列,受内务省管辖,租税缴纳大藏省。如同俄国为了解除中国的顾虑而宣称“代为”收复伊犁一样,日本人为了减少国际压力,高调宣布日本政府将完全承认和严格执行此前琉球与列强所签订的所有条约。

在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获得中国的认可,而“琉球漂民事件”正好提供了一个讹诈的机会。得悉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如获至宝,迅速拟定了“琉球处分”计划,决心一箭双雕,在琉球和台湾问题上同时对中国进行武力侦察。

日本的计划是,以琉球漂民事件为理由,攻击台湾。但当时的大清帝国,改革开放(“洋务运动”)成果斐然,综合国力大有提高,日本自身却羽毛未丰,不得不先进行外交试探。1873年3月,日本政府派遣了6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由外务卿副岛种臣率领,出访大清国。此时,左宗棠在西北的备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日本代表团确定的谈判四原则是:一、如果中国宣称台湾为属地,并且同意惩处肇事者,日本就只要求抚恤金及今后保护漂民的具体措施。显然,这样的前提,还是中国承认琉球为日本藩属,甚至是日本领土,仅此一点,日本就能大有收获。二、如果中国否认台湾为属地,则日本将自行处置。这是日本最希望得到的结果,等于中国自动放弃台湾的主权。三、如果中国既坚持台湾的主权,又以各种方式推脱“琉球漂民事件”的责任,则日本将“论责处分”台湾,如此,中日之间或将立即爆发武装冲突,日本并无必胜的把握。四、日本代表团根据情况相机采取应变措施。

日本的外交试探,胆大而心细,但大清国的外交部门早就养成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太监性格,不敢针锋相对地应对。而对日本的试探,大清外交部(“总理衙门”)居然推搪道:台湾土著居住的“蕃地”属于“政教不及”的“化外之地”,所以,大清国对于“生蕃”杀人事件不能承担任何责任。日本人大喜,认为这至少证明了大清国承认台湾的一部分土地是“无主之地”,大清国主权并不涵盖台湾全岛。

日本政府随即调整计划,将攻占台湾“蕃地”列为第一目标,吞并琉球则放到第二位。1874年5月,3000多日军从台湾南部登陆,攻击台湾土著。大清政府一面加强与日本的外交交涉,一面积极整军备战,福州船政大臣沈葆祯出任钦差大臣,率军赶赴台湾,准备武装抗击日军。

日军在台湾的“讨伐”并不顺利,受到了当地土著的坚决抵抗,加上时疫流行,减员严重。在列强调停下,中日两国半年后(1874年10月)签订了《北京条约》,约定日本从台湾撤军,中国向“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支付抚恤银10万两,日军在台湾所修的道路、兵营等,折款40万两由中国方面“愿留自用”。在这一条约的导语部分中,明确说明日本出兵的理由是“台湾生蕃曾将日本属民等妄加残害”,“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至此,日本虽然在台湾问题上没有斩获,但在琉球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日本代表团顾问、法国法学家巴桑纳表示:“1874年日清两国缔结的条约,最幸运的成果之一,就是使清帝国承认了日本对琉球岛的权力。”

中日《北京条约》签订后,随着中国的注意力被新疆牵制,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动作。



第二十四章 抗俄还是抗日

【 更为重要的是,新疆的叛乱既混合了种族矛盾,也混合了阶级矛盾,其与太平天国的余部及捻军等都有呼应,当然是心腹大患。几经权衡,中央终于下定决心:在逐渐兴建南北洋海军的同时,国防重点向西北倾斜,全力解决新疆危机!】



大清帝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北极熊和东瀛狼,同时在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发难,帮助清廷对抗过太平军的英国军官甚至发出了迁都才能挽危亡的惊呼。

西北方向,沙皇俄国乘新疆叛乱之际,“主动帮助”中国从叛军手中“收复”了伊犁地区,历经10年却并不归还,而是索要高额赎金及大片土地。左宗棠率领西征平叛得胜之师,屯兵六万,厉兵秣馬,与俄军对峙,全世界的军事专家都预料中俄战争将难以避免。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大清政府的老朋友、曾担任过著名的洋枪队统领的戈登,受大清政府的邀请,到访天津与北京。戈登认为中国并不具备抗击俄国的军事实力,至少要打5年以上的游击战,才能稳住局面,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