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破解了李世民诏令的深意,李靖和李世勣抱定了决战到底的信念。经过研究,他们发现此时唐朝安抚使节唐俭已经进入东突厥的大营,他必定会传达李世民的和平诏令,那么此时的颉利可汗的防备必定会松懈。他一定想象不到,李靖和李世勣竟然会对皇帝的诏令“阳奉阴违”!

李靖随即决定,精选骑兵一万人,只携带二十天粮草,直扑颉利可汗大营。



对于李靖和李世勣的决定,张公瑾是不同意的,他说:“诏书都已经下了,咱们的使者还在那边,为什么还要攻打他们?”显然张公瑾是个按合同办事的人。而李靖和李世勣却不这么看,战争本身就是一场兵不厌诈的游戏,只要对本方有利,怎么玩都行。李靖回应道:“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汉初韩信奉命征讨齐国,进攻还没开始,便传来郦食其说降齐国的消息,韩信不为所动,以未接到停止进攻诏书为由,按原计划攻打,将猝不及防的齐灭国!)

当夜李靖率军先发,李世勣随后出发,目标锁定被和平冲昏头脑的阿史那咄苾!

李靖大军连夜进发,居然在进军路上遇到了东突厥一千多帐篷的部众,随即全部俘虏,但是一个不杀,一起裹挟着向阿史那咄苾的大营进发。这些被裹挟的部众就是唐军天然的掩护。

随后李靖派出了一支二百人的先锋部队,领头的便是后来的唐朝名将苏定方。苏定方率领这支二百人的队伍一路直扑阿史那咄苾的大营。天公作美的是,当天夜里居然还起了大雾,借着夜色和大雾的掩护,苏定方部慢慢地逼近了阿史那咄苾的大营。而此时的阿史那咄苾还在得意自己的缓兵之计奏效,他满心以为唐朝使节唐俭的到来就意味着缓兵之计已经奏效,却没有想到,李靖和李世勣就是两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猫。

苏定方的先锋部队一直挺进到距离阿史那咄苾大营只有七里的地方。到了这个时候,阿史那咄苾的岗哨才发现了唐军,而此时唐军的兵锋离阿史那咄苾只有短短的七里!

得知消息的阿史那咄苾已经来不及集结队伍,因为七里实在太短了,3500米,对于高速奔跑的战马而言也就是一瞬间。阿史那咄苾跳上自己的千里马借着夜色的掩护仓皇离去,身后留下群龙无首难以集结的大军。

阿史那咄苾逃走不久,李靖的大军就冲进了他的大营。群龙无首失去指挥的大军一触即溃,四散逃离。李靖此役斩杀一万余人,俘虏男女十万余人。同时斩杀隋室宗女、阿史那咄苾的妻子义成公主,俘虏义成公主的儿子阿史那叠罗施。值得庆幸的是,被当成炮灰的安抚使节唐俭居然在慌乱中平安逃回了李靖大营。



丢盔卸甲,丧妻失子,还有比这更坏的结局吗?有!

趁着夜色掩护的阿史那咄苾一路瞪大了自己的眼睛,他试图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然而命中注定他是找不到的,因为他的苦主李世勣正在前方等着他。

原本阿史那咄苾准备先逃到碛口,再从碛口横穿瀚海沙漠。只要过了瀚海沙漠,那边就会有铁勒部落的接应,到时自己率领的一万多士兵依然会是东山再起的资本。

然而,等到了碛口之后,阿史那咄苾发现自己又被唐军算计了。李世勣已经早早地等在那里,并且布下了天罗地网,有利地形已经被他占据,闯关已经不可能了。

阿史那咄苾毕竟也是一世英雄,眼见前方无路可走,他并不慌乱,拨转马头向西便走。身后只有一些零散的骑兵跟随,只留给李世勣几个寥落的背影。

“想抓我,没门!”阿史那咄苾在心中恨恨地说。

“没关系,他跑不出大唐的手掌心!”李世勣轻松地说道。因为他知道,大唐的猫已经遍布整个边境,抓住阿史那咄苾仅仅是时间问题,而且时间一定不会太长。

阿史那咄苾西奔之后,呆在原地的士兵不知道何去何从。最后在大酋长的带领下,全体向唐军投降,李世勣一盘点,此役俘获五万余人,又是一场大胜。

至此,阿史那咄苾原有地盘丧失殆尽,南起阴山,北到瀚海沙漠,从此归于大唐名下。

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时光倒流四年,阿史那咄苾一定不会料到如今这样的结局;

如果时光倒流四年,李世民也未必有将阿史那咄苾打翻在地的绝对信心。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生活是最好的导演,仅仅四年,唐朝与东突厥便完成了角色转变,尽管阿史那咄苾有些心不甘情不愿。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对于大唐而言,这是一个火红的三月,这一个月利好不断,好戏连台。

三月三日,李世民任命突厥夹毕公爵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侯大将军,这是李世民郑重任命的第一个东突厥大将军。之后不久,阿史那思摩的突厥同事便多了起来。五品以上的突厥官员达一百多人,几乎占中央官员的一半。这是何等的胸怀,这就是李世民的胸怀,包容四海的胸怀。

也正是这一天,唐朝四方少数民族酋长、国王云集长安皇宫门前,向李世民送上他们酝酿已久的尊号:天可汗。普天之下共同拥戴的可汗。

得到这个尊号,李世民心花怒放。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中原政权皇帝得到过这个封号。即使汉武大帝刘彻,也只能是中原政权的汉武大帝,而不是全天下的大帝。如今四方少数民族臣服,奉上尊号“天可汗”,这是何等的荣光?在中国大历史上前无古人。

然而,即便想到这一层,李世民还是谦虚地摆了摆手,说道:“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意思是说我是大唐的天子,难道还要兼职干可汗的事情吗?

这是个设问句,答案是肯定句。(注意此处可能有掌声)

李世民话音刚落,文武百官和四方少数民族酋长、国王高呼万岁。场面激昂震撼,令李世民久久不能平静。自此李世民默认了天可汗的尊号,在给西北边陲少数民族酋长颁布诏书时,一律自称“天可汗”。



在李世民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同时,他的老朋友阿史那咄苾又在做什么呢?

阿史那咄苾一直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体会什么叫“丧家之犬”。

阿史那咄苾西奔之后,将目标锁定在唐朝的灵州(宁夏灵武),在那里有他硕果仅存的忠臣阿史那苏尼失。

阿史那苏尼失是启民可汗的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都是他的侄子。鉴于他与启民可汗一母所生,他的侄子始毕可汗就将他封为沙钵罗将军,管辖部落属民五万家,牙帐设立在唐朝灵州的西北。

自从被封为沙钵罗将军之后,阿史那苏尼失见证了三个侄子的起起落落:始毕可汗去世,处罗可汗接任;处罗可汗去世,颉利可汗接任。时光一天一天流失,东突厥汗国却日薄西山。由于颉利可汗亲近外族人,疏远本族人,属下很多部属都离他而去,唯独他的亲叔叔阿史那苏尼失却不为所动,忠诚之心天地可鉴。后来突利可汗投奔唐朝,无形中就空出了一个小可汗的名额,颉利可汗投桃报李,顺手就将这个名额送给了叔叔阿史那苏尼失。从此以后叔叔你就是侄子任命的小可汗了。

等到颉利可汗兵败之后,叔叔阿史那苏尼失成了他的投靠对象。不过他并不准备在灵州常住,因为这里离唐朝实在太近了。颉利可汗打算在叔叔这里休整一段时间,然后继续投奔吐谷浑汗国,因为那里山高皇帝远,李世民的手伸不到。



想法不可谓不好,前景不可谓不妙,然而人到倒霉的时候,喝纯净水都塞牙,颉利可汗就喝到了塞牙的纯净水。

就在颉利可汗酝酿投奔吐谷浑汗国的同时,唐朝的追兵已经逼近了灵州。带头的是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李道宗人未至令先到,责令阿史那苏尼失将颉利可汗抓住扭送唐朝。

阿史那苏尼失正左右为难之时,嗅觉灵敏的颉利可汗已经闻到了异常的味道,连夜带着几名骑兵逃走,藏到了荒山野谷之中。能不能逃出李世民的手掌心就要看命运的安排了。

颉利可汗逃逸,阿史那苏尼失在心中开始盘算。如今东突厥汗国已经基本被灭国,只剩下自己属下这五万家在苦苦支撑,其实也是朝不保夕。此地离唐朝太近,唐朝大军出兵也就是抬脚就到,在唐朝的兵锋下焉能独善其身?唯一的路便是归顺。

无论如何,还是先把颉利可汗抓回来再说,为了五万家的性命,也就顾不上叔侄情深了,父子都能相互出卖,何况叔侄?

随即阿史那苏尼失派出骑兵,在附近荒山野谷中搜寻,很快就将慌不择路找不着北的颉利可汗抓获回营,一代可汗颉利居然成了自己叔叔的投名状。

其实阿史那苏尼的心中也是矛盾的。他也不想卖侄求荣,让他亲手将颉利可汗扭送唐朝,心里还有些不忍,眼下只能先拖着,或许拖着拖着唐朝就把颉利这茬给忘了。

事实上,唐朝把所有的人忘了都不会忘记颉利,他永远“活”在唐朝人民的心中,唐朝人民想念他已经很久了,甚至想念得咬牙切齿。

贞观四年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大军突袭阿史那苏尼失大营,将已经沦为阶下囚的颉利可汗俘获,执送长安。无意之中颉利可汗也创下了一个记录,成了这项纪录的第一人。不过这个第一有点憋屈:第一个被中原政权生擒的外族可汗。

在颉利可汗被送往长安的同时,他的叔叔、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率众归顺唐朝,自此瀚海沙漠以南再无敌踪。

受降

贞观四年四月三日注定要写进大唐的历史。这一天李世民登顺天楼接受东突厥的投降,此时距离“渭水盟誓”仅仅四年。四年,李世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将东突厥踩在自己的脚下,让颉利满地找牙。

和平从来靠的不是乞讨,靠的是背后的实力。



看着已经沦为阶下囚的颉利可汗,李世民不禁感慨万分。从老爹起兵开始,大唐一直生活在东突厥的刀锋之下。如今形势逆转,东突厥的可汗成了自己的阶下囚,今非昔比。

当然胜者李世民没有放过羞辱颉利可汗的机会,对于中原政权的皇帝而言,这种面对面居高临下羞辱外族可汗的机会实在太少了,花多少钱都买不到。

李世民指着颉利可汗,历数他的五大罪:

放情纵欲,荒淫残暴,罪状一;

结盟大唐,又不断骚扰,罪状二;

自恃强大,喜爱战争,白骨遍地,不能安葬,罪状三;

践踏大唐庄稼,掠夺大唐子民,罪状四;

既蒙大唐赦免,又拖延入朝时间,罪状五。

五大罪数落完,总结陈词:死去。

说完五大罪,李世民话锋一转,说道:“念及渭水盟誓之后你不再有大举进犯,饶你不死。”这就给了颉利可汗一个台阶,一个勉强活下去的台阶。



有些人死了,但还活着;

有些人活着,但已经死了。

在唐朝刀锋下延续生命的颉利可汗自此成了活死人,从被俘到最终去世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憋屈。

莫可名状,无可奈何,因为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贞观八年正月十日,颉利可汗郁郁而终。

归心

东突厥覆灭,残余部落有的投奔薛延陀汗国,有的投奔西域。而向唐朝投降的有十余万人,如何安置这十余万人呢?这是一个问题。安置得当,这些人会成为大唐子民。安置失当,这些人就是大唐的定时炸弹。

基于这个安置难题,李世民的大臣们意见分歧很大。有人主张把这些人化整为零,分散到全国各地,让他们原来的地盘成为千里无人区。有人则主张把这些人安置在河套以北。

此时中书令温彦博站了出来,说道:“化整为零,迁移内地,违背人性,不是上策。最好依照东汉时将匈奴人安置在边塞之内的方法,维持他们原有的部落编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让他们在边塞开垦土地,作为中原的屏障,如此最好。”

“我不同意。戎狄之人都是人面兽心!”说这狠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声名赫赫的魏征。

说起来,魏征这个人能力是不足的,眼光是不长的,脾气是不小的,勇气却是装的,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里再说。

其实魏征的观点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他的依据是西晋初年司马炎处理胡族不当结果导致五胡乱华,导致中原政权长达数百年孱弱不堪。

然而魏征的观点又是陈旧的。此时的大唐已经不是数百年前的西晋,五胡乱华其实不是胡族太有本事,而是因为西晋太没有本事。如今的唐朝已经走上轨道,孱弱的西晋怎么能跟强盛的唐朝同日而语。

尽管李世民很重视魏征的意见,然而这一次李世民接受了温彦博的建议。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州、化州等四个都督府,在颉利可汗故地设置定襄、云中设立六个州,两个都督府。以这些州和都督府直接统御东突厥部众。

与此同时,李世民大封东突厥原属将军。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封颉利可汗的叔叔阿史那尼失为怀德郡王,封颉利可汗的忠诚部属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封阿史那大奈为丰州都督。其他归降突厥酋长全部晋封中郎将,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安置。五品以上官员中,突厥人有一百多人,占到所有官员的半数,而定居长安的突厥人更是达到了一万家之多。



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如果说宰相的肚子能撑船,那么李世民的肚子能跑几艘航空母舰。(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胸怀也是装的!)





第六章 一朝君子一朝臣


过时

历史就是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这个时候想赖着不走是不行的,因为你的戏已经唱完了,该给后来人腾地方了。

在港台的黑帮剧中,这样的场景是很多见的。新一任少帮主上任之后,总有一些老家伙想摆摆老资格,台词一般都是想当年我跟你爸爸打江山的时候怎么怎么样,潜台词是我的资格很老。

然而,这个世界什么东西老了都值钱,就老马仔不值钱。老马仔们总以为新主子上任后还会买自己的帐,就像以前的大哥一样。只可惜,按照一般规律,新主子一般不买老马仔的帐,因为他们的脸上写着两个字:过时。



如果说一定要人以群分,那么开国重臣裴寂就要被划到“过时”的那一拨了。

在开国重臣中,裴寂的地位不能说高,只能说是相当高。李渊是一把手,他算一点五把手,因为他跟李渊关系好到可以同穿一条裤子,甚至可以不经李渊同意留宿贵妃。

武德初年,有人控告裴寂谋反,李渊表示不信,为了安抚裴寂,让自己的三名贵妃携带珍玩宝器上门抚慰。史称当晚裴寂与三贵妃“宴乐极欢,经宿而去”。对于这一点,《旧唐书》评价裴寂说,“留贵妃以经宿,终昧为臣之道”,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说明,裴寂和李渊的关系,那就是铁瓷。

李渊甚至跟裴寂开玩笑,“你可不能走,要走也得等到我当太上皇”,没想到,李渊玩笑开大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真当上了太上皇,虽然不是他自愿的。

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开始,开国重臣裴寂的幸福日子到头了。从这一天起,他的老友李渊成了名誉皇帝,简称太上皇。而他也在无形中成了太上皇的老臣,简称太上老臣。而在太上老臣裴寂的心里,始终都有一个结,这个结就是刘文静。

裴寂和刘文静原本是不错的朋友,两人关系好到可以无话不谈。尽管没有李渊和裴寂那样铁瓷,但至少也能算上好友了。

两个人一起辅佐李渊起兵,一起当上了开国元勋。然而却在开国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