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致使U 艇战绩显著下降的原因,除了艘数的不足之外,就是搭载燃料的不够充分了。乘员虽然极力地减少用水用淡水舱添装燃料,然而仍感到燃料不足,这样就不得不减少行动的次数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尼茨着手赶造数艘U 油轮——1600 吨的巨大U 艇。这种U 艇如果作为攻击用的话,运动性能不够充分,只是为了自卫起见,甲板上也装置有大炮,然而根本没有鱼雷发射管。不过,各轮可以装载700 吨的燃料,其中的600 吨将补给U 艇。
  如果能够给几艘U 艇各50 吨燃料,那么行动就可以伸展到加勒比海内部,从事于时间较久的行动。不过此种称为“乳牛”的舰船,迟迟未能按时就役。
  第一艘U 油轮是U459 号,于4 月就役,并在4 月22 日,给修洛兹少校的Ul08 号补给了燃料。
  到这个时期,美国的反潜战术有了改善,无形中帮了英国不少忙。在这之前,英海军一直把船舶护送到美国东岸附近。然后,再交给美国海军,因为由于后者护卫兵力的不精细,多数船舶都被击沉,引起了英国的极大不满。
  4 月14 日,美“洛巴”号驱逐舰击沉了U85 号,赢得了美舰初次击沉U 艇的荣誉。
  从此之后,美国至少在沿岸北部设置了船队,U 艇被赶出容易获得猎物的浅水海面。而在这之前,只要U 艇适当行动,就能够从容地获得猎物。
  有时,好长一段时间看不到船队的影。在海空戒备严密的佛罗里达外海,5 月初旬,3 艘U 艇一共击沉10 艘商船,这是唯一的“收获”。
  尽管如此,在南加勒比海方面,仍然是U 艇极好的狩猎场,因为盟军始终想不出可靠的反潜策略。
  不知“乳牛”已诞生的盟军认为:U 艇绝对无法从法国的比斯开湾来到加勒比海。
  到6 月中旬为止,“乳牛”已经为12 艘U 艇补给了燃料,而后,U 艇不断发起攻击,直到数周后美军的防备转为严密为止。
  6 艘U 艇从北美沿岸移到加勒比海,其它的4 艘也在驶向“狩猎物”较少的东部沿岸的途中奉命折回加勒比海。结果,加勒比海的U 艇达到37 艘、仅在5 、6 两个月内,就击沉了148 艘共计75200 吨。
  美舰队的船队护卫部队,编起了一张复杂的船队护卫网,南起西班牙港、巴拿马、阿路巴、基维斯久届(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外海)北到诺法斯科西亚(加拿大东岸)的喻处法克斯港。
  为了对抗U 艇,重新进行合理的编组,采取了慎重的集团攻击战术。
  由于北大西洋的U 艇很久没有活动,邓尼茨判断,船队很可能航行于大圈航路(从纽芬兰直行到英国的航路)。
  邓尼茨下决心要证实一下自己的判断,因而当U 艇在美国沿岸作战期间,派遣8 艘U 艇前往大圈航路攻击航行的船队。
  U559 号的艇长殷修上尉,很快发现了航行于此线的船队,证明邓尼茨的判断是正确的。随后殷修上尉与附近的4 艘U 艇立刻展开攻击,仅在第一夜就击沉了7 艘。
  其后,由于气候恶化,终于中断了与船队的接触,致使其余的船舶溜之大吉。不过几天之后,又发现了数只船队,这一次共击沉了4 艘商船以及1 艘高速护卫舰“含羞草”号。
  1942 年前6 个月,U 艇在美国沿岸一共击沉了585 艘船舶,共达3081000 吨,而其中大部分战果是在西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取得的。
  据德国的统计学者说,为了在“大西洋之战”获得胜利,必须击沉超过盟军所能集结的船舶量。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每日最低要击沉700000 吨以上。同时,他们还很为难他说:“即使船舶是在美国单独航行时,其护卫法尚不成熟的时候,U 艇还不曾击沉这些数目。”
  邓尼茨唯一引以骄傲的是:虽然这个数目比学者所说的要少一些。但U 艇自始至今仅牺牲了21 艘,其中只有6 艘是在美国沿岸被击沉的。
  1942 年初,可能作战的U 艇只有91 艘,到3 月初,就增加到111 艘,而到了6 月末,就达到了140 艘,这之后,还不断有U 艇下水。
  盟军方面,不仅要防止自己的船舶被击沉,同时也必须阻止U 艇数目的增加。一旦U 艇以这种速度增加下去,德国统计学者所期望的船舶击沉量,就指日可待了。
  1941 年9 月,满载军需品的船队,初次从英国本上向苏联进发。
  停留在挪威方面的U 艇,对这个船队展开作战,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其困难和危险的。
  航线上常有暴风雨,温度均在零度以下,到了北极圈,又有撞上冰山的危险,而且夏季只有白昼,冬季只有黑夜,无论如何是非常不利于行动的。
  船队为了航行到摩尔曼斯克(苏联西北部的港口),从阿尔汉格尔斯克(约4000 公里)必须耗费整整三个星期。
  在1941 年到1942 年冬交之季,船队可以获得漫长黑夜的援助,然而春天来临之后,白昼增长了。于是佩带白熊缓章的北洋舰队,也就能够自由的活动了。
  3 月20 日,PQI3 船队出发离开冰岛的雷克雅米克,前往苏联。翌日,相反方向的QP9 船队从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开往英国。
  在这漫长的航海途中,必须有油轮同行。这样油轮必须在中途给开往苏联的船队补给燃料,之后才能够随着开往英国的船队返航。
  德军最高司令部决定向开往英国和苏联的双方船队,展开大规模的攻击,为此要使U 艇与空军同时出击。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其中只有U655号碰到过开往英国的QP9 船队,想不到却遭到搜索艇的攻击,以致沉没了。
  不过,对于开往苏联方面的船队,U 艇却有不少的收获。
  3 月29 日,由于强烈的风浪,开往苏联的船队于北极海上分散到250 公里宽的海面上。U585 号在广阔的海面上寻觅狩猎物时,彼护卫舰击沉了。不过到了翌日,另外的一艘U 艇却击沉了两只商船,为U585 号报了仇。同时,德空军也击沉了三条商船。
  在这个北方海域,U 艇不像在大西洋上能够靠单独的力量攻击船队,它必须由水上舰艇、U 艇以及飞机三者合作,才能够达到目的,德军就以这三种兵力,击沉了开往苏联PQ13 船队的五只船(总共20 只)。德方认为这种成绩已是相当不错了。英国对这次损失虽不表示悲观,但却对将来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4 月初,英海军司令在防卫委员会如此指责说:“这之后船队的损失或许还会逐渐增大,以致能否维持现在的船队,也说不定。”
  这次行动这后,另外一队船队PQi4 及QPl0 所蒙受的损失是:24 只中被击沉了5 只。英国的舆论顿时为之哗然。
  后来,在攻击开往英国的QP11 船队方面,U456 号又获得了空前的大成功。它用鱼雷攻击“爱琴巴拉”号英巡洋舰,该舰后来又遭到德军驱逐舰的致命攻击,终于击沉。乘员被收容到巡洋艇上面。
  PQI6 船队出港之后,盟军认为,U 艇、水上舰艇和飞机将发动猛烈攻击。
  因而,英国海军部强调说,只要挪威北部的机场仍在德军手里,就必须中止船队的派遣,否则将是得不偿失的。
  然而,盟军一心只想把战略物资不断送入苏联,所以,虽然明知船队迟早将受到攻击,仍然继续派遣船队。
  5 月21 日,PQI6 船队的35 只船舶与PQ12 船队的15 只船舶,朝着相对的方向出发。这两个船队皆没有遭到U 艇的攻击。
  5 月26 日,正当U 艇想击沉一只开往苏联的船队的船舶时,却被护卫舰赶开了。
  就连邓尼茨也赞扬起盟军的护卫舰,声称U 艇首次丢了他的面子。
  不久之后,传说德空军创下了辉煌的战果,然而事实上并不像料想的那样令人振奋。5 月27 日德U 艇与飞机向PQi6 船队展开协同攻击。德空军的108 架飞机围攻了船队,整整一天却只击沉了6 只而已。至于反方向的QPI2船队却完整无损地抵达了目的地。
  5 月末,PQI7 船队的36 只船舶启航了。这次护卫兵力为6 艘“驱逐舰”,4 艘高速护卫舰,2 艘潜水舰,1 艘对空舰(装有多数对空武器的军舰),同时还随伴着3 条救生船。
  7 月1 日,船队与U 艇发生了摩擦,然而,双方谁都没有损伤。
  7 月4 日,一场火热的战斗终于打响了,致使船队的3 只船受到鱼雷攻击,其中一艘被击沉。
  这天夜里,德国巨大的“铁必制”,“亚德求勒·雪”战舰出现了。英方担心引起水上战斗,因而下令让船队分散,结果却招来了悲惨的下场。
  在其后的三天里,U 艇与飞机在广泛分散而护卫力量薄弱的船舶之间横冲直闯,总共击沉17 艘船舶。
  在这次行动中,U 艇一共击沉10 艘艘船,德飞机也击沉了13 条商船和1 条救生船。出发时尚有36 艘的PQ17 船队,除中途退出2 艘外,保有11 条商船和2 条救生船抵达目的地。
  他们让船队装载的货物—297 架飞机中的210 架,594 辆坦克中的430 辆,4246 车辆中的3340 辆——在抵达苏联之前,就葬身海底,换句话说,德国人击沉了装载货物的三分之二。
  第一节 紧急对策:比斯开湾的十字架
  到1942 年的前几个月,盟国的反潜部队开始得到新的武器和装备。二月份,“刺猬”弹开始使用。
  1932 年,波特兰英国反潜艇试验机构的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深水炸弹的根本缺点,即大约在200 码处声纳便与目标失去了接触,于是在深水炸弹发射和爆炸前出现了一段静寂时间,因此深水炸弹的投掷位置是否正确,便取决于舰尾能否正确机动。
  科学家们认为,如果设计一种能准确地发射到舰首前方的武器,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这种武器必须安装在前甲板,而在小型护航舰艇上,就要与前射火炮争夺重量和位置。科学家们建议设计一种像迫击炮那样的发射器,能用机械使其向垂面两侧倾斜约20°,以防舰船左右摇摆,并且有45°的固定仰角。这种发射器有300 码的固定发射距离。
  同时,声纳装置可不断获得目标的准确距离和方位,直到发射的瞬间都能纠正投弹的位置。但是,目标所在的深度仍然是一个问题,在早期没有任何测深声纳的情况下,目标的深度只能靠推测。要保证深水炸弹在正确深度上爆炸,唯一方法是给弹头装上触发引信。
  这样,对每一个弹体可以做成一个更为小些的炸弹,但为了保证命中率,需要投掷的数量则大为增加。
  科学家们建议:安装两座这样的迫击炮式的发射器,每座有6 个发射管,这些发射管,要能同时发射,深水炸弹落水时要成环形散布,并以高速度垂直落向目标。研制这种发射器是军械部门的责任,但是战前由于财政拈据,反潜武器在三十年代非常不受重视,对于实现这个建议没有作任何工作。
  1940 年,研制一种更精确的反潜武器已成为燃眉之急。初步研究表明,研制一种能测深度的声纳和前面提到的那种发射器是可能的,但是最后研制成功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也试验过各种不太复杂的措施作为权宜之计。
  其中之一是向护航舰艇的舰首前方发射标准的MKⅥ型深水炸弹。然而现在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因为要把深水炸弹发射300 码远,其发射装药所产生的反冲力对小舰的甲板来说是太大了。
  此外,深水炸弹不能完全垂直地或很快地下沉,在没有测深声纳的情况下,深水炸弹在杀伤目标的有效距离内爆炸的机会是很小的。
  1940 年12 月,英海军军械部门接到任务,要制造一种临时用的舰首发射武器。该部门以前曾为陆军试验过一种无后座力的套管迫击炮,于是决定利用科学家们在战前研究的某些详细说明,对这种迫击炮进行改装。
  这种迫击炮被叫做发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刺猬”不是从炮管里面发射出去,而是放在一个钢杆或金属插杆之上,发射管的外壳套在插杆外面,起到了与炮管相同的作用。弹体由电路控制发射,当电路使弹簧松开时,便把插杆推到发射管外,插杆撞击弹体底部的发射药。燃烧的发射药发出的气体在发射管内膨胀,把弹头推离插杆,同时使金属插杆落下回到弹簧上,压紧弹簧准备发射下一发“刺猬”弹头。
  这就是说,发射管发射时所产生的大部分后座力都用于使金属插杆回到原位置上,而不是使整个武器回到它的支架上。这种武器由每行四个插杆共六行组成,每行稍有偏斜,这样“刺猬”弹就能成直径为30 英尺的环形散布,相互之间的距离小于德潜艇的平均宽度(约20 英尺)。每行金属杆可以向上翘起20°左右,以防舰艇左右摇摆。发射方法是每次使用两个插杆,迅速连续发射,这样,自己的艇甲板就不至于承受24 个插杆同时发射的联合座力。
  还决定把炸弹装上触发引信,在接触到德潜艇时爆炸。当对发射器的改进工作还在进行时,在萨里船坞就已对各种引信进行了试验。
  最后选定的引信有一个叶片装置,在弹头落水时,叶片能随弹体在海水中运动而旋转,这就防止了触发引信一进入水中就引爆弹体的问题。当时片转动时,就有一个螺旋转动的力去掉其惯性重量,而这种惯性重量能使另一个弹簧在弹壳内把撞针装置向前压。
  当有惯性重量时,就有一个螺旋转动的力去掉其惯性重量,而这种惯性重量能使另一个弹簧在弹壳内把撞针装置向前压。当有惯性重量时,雷管与撞针成一排,于是在弹体碰到目标或被附近的爆炸振动时,惯性重量就能从撞针放出,射向前方,撞击雷管,使弹体爆炸。
  最初试验时,触发引信位于弹尾,但不令人满意,所以决定放到弹头。
  弹体的设计是只在碰到坚硬的物体时才爆炸,而不是按定深程度,即可能离潜艇还有一定距离时爆炸,因此需要的炸药量很少(32磅铝末混合炸药)。
  “刺猬”弹的最初试验是在“女巫”号上进行的。试验表明,唯一的缺点是发射电路的问题,这种电路容易潮湿。
  后来设计了依靠击发的新电路,但是试验的结果令人很不满意,所以仍然保留了电力电路。“韦斯特科特”号在利物浦湾做了进一步试验。
  1942 年1 月,这种武器首次用于海上作战。“韦斯特科特”号于1942年2 月使用这种武器首次成功地击沉了U —581 潜艇。
  “刺猬”弹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准确和集中地发射,在紧急进行反击的情况下,往往为了求快而做不到这一点。一颗没命中的“刺猬”弹对德潜艇丝毫没有伤害,对潜艇艇员的士气也不会造成影响,反倒使护航舰艇上自己的舰员感到扫兴。在攻击中经过10 至15 分钟的密集射击之后,出现的确是没有命中的寂静。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而且在使用深水炸弹时,护航舰艇的舰员起码总可以对爆炸的噪声和隆起的海水感到振奋。
  他们总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即使没有击沉德潜艇,深水炸弹的爆炸也一定会使潜艇发生很大震动,会对艇员造成精神上的威胁。由于这个原因,有些护航舰艇仍愿意使用深水炸弹而不愿使用“刺猬”弹,尽管“刺猬”弹还是有较大的成功机会。
  “刺猬”弹的详图送到美国后,美国立即将这种型号投入了生产。而在小型舰艇上,由于存在着空间、载重量和后座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