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可汗时代-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李世民也这样做了,谁知那些说他无信之人会不会反过来笑他是宋襄公式的“仁义”。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许婚,不仅是由于皇帝嫁女,更因为它政治意味十足,根本就要以政治眼光来看。高丽之征,几乎成了李世民又一个“污点”,之所以会这样多半是因为没有把它灭掉,而并非是因为人们不同意战争本身,不然为什么后来唐高宗灭高丽就没人说不好呢?据史书记载,当时唐朝其实是节节胜利的,最后就败在那一座城下,而且主要原因还是天气恶劣,功亏一篑,可惜可叹!不知怎么就成了一个贬低李世民的口实?的确是没有全拿下来,可是给高丽重创了一番,我们的损失还是少的呢。但李世民对此也大有不满,大概是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过去几乎全胜的记录让他受不了这个结果。如果这要放到宋太宗身上的话(宋太宗征辽的“惨案”大家还清楚吧,不但完全处于劣势,而且从此开始了宋朝进贡的“生涯”,这么说也许喜欢宋朝的人会不高兴,可是事实胜于雄辩),宋朝的大臣们还不知道怎么称赞赵光义呢。但是放到唐太宗身上,的确是有点“失败”,使他的“战神记录”画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    
    还有一点,好像李世民秦王的名声更胜于大唐皇帝,且不说流传天竺的“秦王破阵乐”,使得玄奘还得解释一番怎么大唐的皇帝就是秦王的来历,再看看征高丽中一个高丽老人的话:“秦王内芟群雄,外服戎狄,独立为帝,此命世之材,今举海内之众而来,不可敌也。”《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也说:“……你想那李世民自称王位,一统江山,心尚未足,又兴过海征伐……”虽说后者是编的,但是并不过分,大唐子民实在应为此骄傲。虽然征高丽是有点受挫可是西域却是经营有方,唐朝的势力到达了中亚地区的葱岭。此外,黑黑的昆仑奴,在唐朝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有一次看中央十台的节目里说那其实都是抢来的奴隶。


第一部分杜如晦像(2)

    那时唐朝真的是威名在外、威风凛凛,连一个使者都一呼百应。王玄策在天竺的那番作为十分了不起。虽然现在有人指责中国当时是“侵略”,不过我倒觉得有些自豪。事实上唐朝真的没有侵略他们的心思,不然他们又怎能抗拒的了呢?一来王玄策的使命只是通好,打仗也是临时的决定,难道任人欺负不成?二来当时也在贞观末年了,李世民实在没有精力去弄这些。假如再给他十年,不用说西突厥、高丽什么的,天竺应该也在他的计划内吧。这次事件应该让他看清了天竺的实力,而且他让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焉知没有这个目的?    
    然而天不假年,李世民五十就去世了(公元599年至公元649年),而当时他的好多战友好多旧臣还没死呢,有的差不多是看着他成长的,可是如今他却先走了一步。    
    可是如果再给他十年,贞观之治会变成什么样子?高宗时征服西突厥和高丽没有花多长时间,那么在贞观朝花的时间只有小于或等于这个,也就是说,其余的好几年他还可以继续征伐,目标是谁就不一定了,反正离得近的国家都有危险。这样的话,他也许也要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开疆拓土,的确是一时之痛,但是却是后人享福之事。太宗自己也这么说:“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只有越强,才有更强。    
    当然太宗也不是完人,他也有着缺点。比如后期在纳谏上的确不如原来,而且修建的宫殿也相对多了起来,还有就是杀刘洎、张亮这些事情。本来他对功臣是极好的,但是经过侯君集的造反一事后,太宗也开了杀戒。有一件事,就是他看了《起居注》(是当时史官所写的今上起居注,古时的规矩是不允许皇帝看的),这的确不好,但一来太宗并不是第一个看的,也不是最后一个,用这个来批评他是苛责了。    
    作为大唐的风云人物,李世民少不了后人的评论,赞者有之,贬者亦有之。两派都各有趋于极端的理论,基于这两种理论的小说和电视剧都很有意思。把各个版本的李世民综合起来,实在是有些人格分裂。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生活总是最真的。真正的李世民却恰恰就是这两种写法写出来的形象之和:秦王时期的他(尤其是玄武门之变中的李世民)心狠手辣,更像是传统概念中不择手段阴谋夺位的野心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宗皇帝却给人以仁慈博爱的感觉。有时我甚至觉得很难把626年前后的他统一成一个人。令人想起周作人心中的“两个鬼”,实质上就是他的矛盾的两面。其实谁都有这两个灵魂深处的自我,只不过差别不一定这么大。还有,太宗文皇帝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更文质彬彬一些,但秦王时期的他无疑更偏于武。毛泽东曾评价过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然而很多小说都把他写成很文弱的样子,实在是有些厚诬古人了。    
    唐太宗是历史上一位很杰出的人,如果真要细写的话,即使写一本书都写不完。这里只好收笔了。最后说一句,正是有了太宗的贞观之治,才使得大唐奠定了其强盛的根基。而能够像李世民这样,前面自己领兵平定天下,后面又治理天下弄出一个盛世来,确实可谓独步古今了。


第一部分难兄难弟·李建成和李元吉(1)

    难兄难弟——李建成和李元吉    
    前面写了李氏父子中最光辉的两人,下面这两位,就是备受争议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了。    
    在正式说此二人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李建成是李渊的长子,但不一定是第一个孩子。李家男孩和女孩的排行是分开的,这个比较麻烦,经常分不清到底是哥哥还是弟弟。《新唐书》的《公主传》中,公主们是按照排行来记载的,截至李渊的五公主长广公主,都可以肯定是在晋阳起兵之前就嫁出去的,猜测是李世民的姐姐的可能性比较大些。但古代女子出嫁得都比较早,很难说就一定是姐姐。而李建成则比李世民大十岁,可以肯定比三公主也就是平阳公主大,但和前面两个庶出的公主比谁大就不好说了。十年之中,李建成作为“独生子”过得应该是很逍遥的,但元吉可能就没这么幸福了。李元吉是李渊第四个儿子,他出生后因为长相实在太难看,他的母亲窦夫人甚至都不愿意喂养他,这听起来有些可笑,能让自己的母亲这么不喜欢,长相一定是凶神恶煞一般了。好在有一位名叫陈善意的侍婢私下里喂养元吉,可以算是元吉的大恩人了,可惜善意却无善报,后来陈善意竟是被元吉命人拉死的,她一定后悔当初喂养了这么一个白眼狼。    
    当初和人闲聊各版李世民时,有人说把各版李世民合到一起,他的人格严重分裂。当时笑了半天,如今写这两个人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两兄弟的人格更是严重分裂……    
    李建成,这位悲惨的大哥,相信自从他在玄武门受了一箭之后,就少有人说他的好话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关系,反正他本人已经不知道了。想来,他当时惊魂未定,可能尚未完全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就有一支箭当胸穿过。此前李元吉连射李世民三箭都未中,而李世民一箭成功,射术高低倒是次要,心态最主要。李世民是有备而来,李元吉慌乱之下大概是想做做反击的样子。还有,李建成这么容易就被射死了,是不是也与他没做准备有关呢?他大概觉得李世民是回射元吉的,可是没料到箭却是向他射来——他实在低估了他的二弟。当然,这是揣测,当时他怎么想的,只有天知道。    
    李建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真是不好说,说法千变万化。而元吉的盖棺论定好像还稍“好”点。当然不是说他为人怎么稍好,而是起码有个比较固定的说法了,不像建成那样说什么的都有。所有版本的史书对元吉的描述大多是荒淫残暴,总之是有些残酷,甚至是草菅人命。草菅人命,这么严重?这么说其实毫不过分,看他带着一帮婢女们玩“作战”的游戏——如果这还能叫游戏的话——那不是摆摆样子玩过家家,而是真刀真枪地玩“命”。当时死了很多人,他的乳母陈善意就是因此而死。可气的是,元吉并非误杀,而是“命壮士拉死”,实在有些不可饶恕,简直想问一问,这个人还有没有人心呐。元吉如果还算有人心,要是按照古埃及的说法,人死后都要称一称心脏的重量的话,只怕元吉心脏的重量少得可怜。陈善意死后,元吉也惭愧过,因此私谥为“慈训夫人”。虽然这也不代表什么,但他还想得起来谥一下总是比不谥要强的。元吉平时是真有胡作非为,而且正史野史里记法也比较统一,基本上没有矛盾,应该说,他差不多就可以这样定格了。其他的呢,本也没什么问题,就是小说中总是把元吉的排行搞错。就算是老三玄霸早死,可好歹人家也是上了家谱的,可不知怎么搞的,小说中总是把元吉写成老三,玄霸为老四。——难道是因为元吉叫“三胡”?也不对啊,玄霸叫“大德”,怎么没见把他和李建成的排行搞混呢……    
    建成的性格则复杂多了,虽然一贯的论调承袭了旧有的“无能昏庸吃喝玩乐”一说,但现在的很多翻案文章中又把他写成一个仁厚雄才、稳重干练的人,甚至某些“极品”——极端的作品——中还把他写得超过李世民。平心而论,李建成当然不是傻子,更不是没头脑的笨蛋。才能上李建成还是不很差劲的,像攻长安的时候,还有扫平刘黑闼等几件事确实显示了他的一些才能,但说要比李世民强,只怕还是证据不足。就算说是没机会表现,可即使真有机会,他真会有说的那么好吗?也未必吧。总得打出五分的余量来,没有实践过就说他一定会打得好未免武断。这是针对过分夸奖建成的情况,而对于过分贬低建成的观点,则应该说,他还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至少很有实力——包括他自身的本领,以及东宫的力量。他的悲哀,是与李世民同为李渊之子。至于喝酒打猎之类的就不必深究了,看看李渊、李世民、李元吉,加上李建成,谁没有这个毛病?用这个作为攻击建成的口实有些吹毛求疵,由此也可以说,建成平时除了这些之外,其他地方其实很“检点”,以致后来史臣们只好抓住这些地方做文章,而元吉则没有让他们太过伤脑筋,没怎么费劲就写了若干恶行。但如果说到人品呢,从建成前些年不想杀世民来看,一方面说明他政治上有些“狡猾”,未必是那么高尚;另一方面,倒也说明他的确有些仁厚,不然是连这几年都不会给世民留的。一味地回护李建成说他如何好没有必要,这有为了翻案而翻案的嫌疑,因为先有了目的然后下的结论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同时也失去了它的客观性。然而很多作品中,不是为了衬托世民而刻意贬低建成,就是为了美化建成而贬低世民,对谁都不公平。为什么不能写成是这样子:李氏两兄弟都是人中龙凤,都十分出色,都……只可惜他们必须分个胜负来,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第一部分难兄难弟·李建成和李元吉(2)

    那么,兄弟之争究竟谁是始作俑者呢?李渊?李建成?还是李元吉?抑或李世民?……只怕都是,也只怕都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的点点滴滴终于汇成了一条积怨的河,不但让父子兄弟四人困于水中痛苦挣扎,也使得当时的政局为之窒息。不可否认,李渊是偏爱着世民,而世民功劳又大,于是李渊给了世民很丰厚的奖赏,这并没有错。然而,错就错在这封赏背后的寓意。但这寓意是谁赋与的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世民从中看到了希望,建成从中看到了危机,元吉品尝到了妒嫉,大臣们被搞得疑惑,李渊被搞得烦恼,我们则看到了纷争的源头。于是,各自又有着各自的行动,世民开宏文馆,不避讳地露着自己的锋芒,建成忧虑着着手“反击”,元吉从中挑拨着,大臣们则纷纷选择自己的立场,生怕站错了队,而这些行动又使李渊愠怒着,无奈着……    
    说到元吉的立场,倒也有不同的说法,虽然现在“元吉计划与建成联手击败世民后,自己打败建成而得皇位”的说法依然是主流,但伴随着建成无能说的翻案,聪明的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难度:若是真能击败秦王,则说明强大的秦王集团尚且不敌太子,以元吉的实力更是难望其项背。不过,这种看法无疑建立在建成有实力有才干的基础之上,如果不承认这个基础,那其他的就无从谈起。因此,元吉的立场问题与建成的才能问题有极大的关联,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甚大。一般来讲,符合逻辑的想法是:建成无能,元吉欲取而代之——传统的看法便是如此。建成很有才干,而且名分已定,地位实难动摇,元吉帮他只是为将来好过,未必是要取代他——这个,就有翻案的味道了。当然,还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新看法,就是:建成依然很有实力很有才干,而元吉也依然要取而代之,原因就是,元吉并没有我们这么聪明。问题的终极关键并不是上面提出的那个,而是元吉本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真是不好说,谁不想做皇帝呢?而人又不是都有自知之明。那么说,当真新的看法更合道理了?可是什么事都有个万一,而且元吉真的没有自知之明吗?好像也不是哦,大家别忘了太原是怎么丢的——当然了,元吉的临阵退逃很无能,可是,这不正说明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保住太原吗?因此他没有“犯傻”,而是“聪明”地选择了逃离。这对唐朝来讲失去太原是一个损失,但对元吉个人而言,绝对是得大于失,不然,他很可能就成了李唐建国时牺牲的最高级别人物了,到时只怕李渊比丢了太原还更难过。武德七年对付突厥时也有一次,李世民要李元吉和他一起出战,但元吉没有去,也是因为害怕。这说明,很危险的事情元吉不会轻易去做,而且自己究竟能不能对付得了对手,他心中也自有谱,像对付太子那样的大事,他不会疏于考虑。至于联手建成对付世民,则是狐假虎威了,正如很多人的看法那样,建成当时有着绝对优势,很多人都认定他会胜出,因此元吉觉得帮他把握更大一些。至于说他有时表现得比建成还要着急,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从前和世民也并无大的过节,但自从他帮着建成开始,他和二哥的关系就已经无法再恢复从前那样了,世民对自己一定会忌恨——就算不忌恨,他也不会不想到——世民有着这样的才华,真可谓栋梁之才,哪个君王不想用这样的人呢?万一以后建成、世民两兄弟“和好”,世民以其才干必定位在元吉之上,而建成又未必会像现在这样倚重信任自己,那么,他的日子就很难过了。而杀了世民之后呢,建成就算不信任他,他的头上也没有一个冤家压着他了。    
    元吉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当然并不光彩,很多时候他也充当着挑拨离间的小人,但这更多似乎是出自忌恨,若说他有恁般恁般过深的心计,好像也高看他了。倒是建成,声色不动地反击,又声色不动地看着元吉进攻世民——争夺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彼此之间也顾不上什么亲情了,相信此时建成就是再仁厚也起了杀害世民之心,但是去和李渊明说的却是元吉。李渊当然没有同意,他的沉默也未必就是默许,他很可能是觉得元吉这个想法太过分,加以制止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