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空降作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空降作战-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运输保障不力,计划的飞机本来就少,而又不能按计划落实,作战部队不能集中空降,从而丧失了空降作战的突然性;乘载计划安排得不好,电台没有与指挥员同乘一架飞机,一部电台的各主要部件也不在同一架飞机上,致使着陆后没有通信工具而长期不能向上沟通联络;没有解决好与正面部队的协同问题,空降前得不到正面部队通报情况,着陆后得不到正面部队的支援和配合。第聂伯河空降战役是一次严重失利的空降作战。当时,苏军把失利的原因只归于夜间空降,如斯大林在命令中所批评的:〃夜间伞降大批空降兵,证明这一行动的组织者是无知的。这一教训表明,即使在自己控制的地域,夜间进行大量空降,也有很多困难。〃这种批评当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此次战役后,苏再未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第四节 对日作战中的机降 
  1945年8月9日,苏军根据雅尔塔会议所承担的义务,进行了对日作战。苏军的快速推进,使在我国东北等地的日军陷于混乱之中。苏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于8月16日至27日先后在我国的东北和朝鲜的北部等一些重要城市实施了20多次机降。其中主要的有8月16日300人在通辽的机降;8月18日至20日500人在哈尔滨的机降;8月19日300人在长春的机降和200人在吉林的机降;8月20日300人在沈阳的机降;8月21日500人在大连的机降;8月22日至23日500人在旅顺的机降;8月23日300人在延吉的机降和100人在萨哈林岛的机降;8月24日150人在平壤的机降等。这些机降对于控制城市、加速日军投降起了一定作用。现将其中五次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在哈尔滨的机降 
  8月18日19时,苏远东第一方面军副参谋长、苏军事委员会全权代表舍拉霍夫少将,率领空降兵120人在哈尔滨机场降落,任务是向日军提交敦促投降的最后通谍,同时接管市内主要军事目标,迎接方面军主力到达。使用7架里…2型运输机,从霍罗尔机场起飞。飞机进入哈尔滨地区后,以低空接近机场着陆。空降兵首先占领了机库、航修厂及机场附近重要建筑物,次日晨进入市里,占领了日本使馆及宪兵司令部、警察署。日关东军参谋长哈塔中将被通知来到机场,舍拉霍夫当面宣布了最后通谍,令其立即停止抵抗,接受投降,交出哈尔滨地区日军的实力材料。23日,空降兵将日关东军参谋长及日驻哈尔滨领事等用飞机送到方面军司令部。 
  当时哈尔滨地区大暴雨,江水泛滥,苏军地面部队前进受阻。为加强哈尔滨机场的力量,8月19日、20日又先后机降了371人。 
  二、在吉林的机降 
  苏军原计划是8月18日在哈尔滨机降的同时在吉林机降,由于天气影响,在吉林的机降推迟了一天。19日12时在吉林的机降人员起飞,共200人,使用运输机10架,同机到达的有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特命全权代表列别捷夫上校。第一架飞机着陆时,发动机尚未停车,空降兵便冲出机舱,在机场上抢占有利地形,掩护而后的飞机降落。未等投降谈判结束,空降兵就占领了吉林市的火车站、电报局、邮局、银行以及松花江大桥和大坝等重要目标。8月20日,苏地面先头部队进入该市。 
  三、在长春的机降 
  长春是日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8月19日拂晓,由后贝加尔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特命全权代表阿尔乔缅科上校率领的12人先遣小组在长春降落。任务是接受日军投降。由5架战斗机护送。当时,长春机场上约有300架日军飞机。先遣组着陆后,迅速控制了起飞跑道,战斗机也在机场着陆,占领有利位置,以防备日军的反击和阻止日机起飞。控制机场后,阿尔乔缅科等直奔日关东军司令部,同时发出信号,指挥载有300名空降兵的运输机群降落。阿尔乔缅科在会议室会见日关东军山田司令,向他提交了立即无条件投降的通谍。山田十分惊恐,开始默不作声,当运载空降兵的运输机群出现在城市上空时,山田才取下佩刀,承认被俘,接受投降。11时后续空降兵着陆,迅速占领了火车站、银行、邮局、广播电台等重要目标。20日,苏军地面先头部队进入该市。 
  四、在沈阳的机降 
  沈阳当时称为奉天,为伪满洲国首都。8月19日13时,苏军在沈阳机场机降了225人,后贝加尔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特命全权代表、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普图拉少将同机到达。运输机在战斗机掩护下着陆。空降兵离机后立即占领了机场要害部门。此时,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及其随行人员正在候机室,准备乘飞机逃往日本,当即被苏军扣押。 
  沈阳是东北重要的工业城市,为免遭日军破坏,苏军在地面部队到达之前,又机降了100余人,控制各重要目标。 
  五、在旅顺的机降 
  8月22日,苏空降兵200人,在后贝加尔方面军副司令员伊万诺夫中将直接率领下在旅顺机场机降。 
  伊万诺夫中将受命与日军举行在旅顺警备区日陆海军投降的谈判。苏统帅部确定在谈判过程中,夺取港口的重要目标,以防日军撤走。由于地面部队离旅顺远,因而机降空降兵执行此项任务。 
  运载空降兵的运输机群进入机场上空时。日军战斗机曾多次起飞企图阻挠,但看到强大的空中掩护便撤离了。空降兵在机场着陆时,日军曾向飞机开火,空降兵在日军防备严密的情况下强行着陆。着陆后迅速解除了机场警备分队的武装,同时一部分人乘缴获的汽车开进市内,占领了电报局、火车站和码头等重要目标。8月23日,苏地面先头部队进入该市,8月25日,苏又空运了200余名水兵,以控制港口。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军在北非、欧洲的空降作战    
第一节 英军的三次空降破袭战  
  英军的第一批空降兵部队建成后,首先进行的作战是敌后破袭,以后又多次执行这一任务。 
  一、破袭沃尔土诺供水管道——英空降兵的第一次使用 
  1940年底,意大利和德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并对希腊发起了进攻。为了打击意大利,英国决定使用刚组建的空降兵,深入意国土,进行一次在民众中能产生巨大心理作用的军事行动。同时也以此显示自己的力量,鼓舞全国的士气。在伦敦一家自来水公司的帮助下,选择了意大利沃尔土诺山的供水管道作为打击的目标。该供水管道修建于1930年,长期以来为意大利南部各个港口提供淡水,如果被破坏,至少1个月内这些港口得不到淡水供应,影响面很大。同时,该目标处于农业区,人烟稀少,不会有反抗力量,完成任务后能够向海边转移,从海上返回。英将这次行动命名为〃巨人行动〃。 
  行动队由38人组成,并配备了一名意大利翻译,普里查德少校担任队长,皇家工兵部队的戴利上尉任破坏组的指挥。由于是首次空降作战,在英联合作战司令部的领导下,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准备。在林威附近的塔顿公园里,设置了供水管道模拟,2月1日夜在大风情况下进行了演练。计划2月10日夜间伞降,任务完成后伞兵从陆路撤到塞列河口进行隐蔽,2月18日夜由一艘潜艇在河口露出水面,将他们接走。如果这一次未接到,潜艇在25日夜间再来一次。 
  2月7日,伞兵乘8架惠特利轰炸机从英国的北安格列亚转场到马耳他。在马耳他领取了爆破器材及其他作战物资 
  2月10日18时20分,由马耳他起飞飞往目标。共8架轰炸机,其中6架载运伞兵,2架装运炸药。行动时英派出了轰炸机轰炸福贾港,以转移敌军注意力。10日23时开始空降。伞兵在距目标1200米的地方着陆。1架载运爆破组的飞机因故障延迟了起飞时间,在赶队途中迷航,将爆破组及大量炸药错投在距目标数公里的山谷里。除爆破组外,其他人员很快运动到供水管道的爆破地点,这时他们发现供水管道的支架不是所预料的砖石结构,而是由钢筋混凝土铸成。由于炸药很少,只破坏了一段水管和靠近水管的一座小桥。11日零时30分,伞兵分成2个组相互掩护取山路向塞列河口方向撤退。黎明时因目标暴露为当地农民和警察俘获。错降在山谷里的爆破组未找到爆破目标,数天后也被俘。这一次空降没有完成预定的破坏任务。 
  二、袭击布鲁内瓦尔雷达站 
  德军占领法国后,于1941年在英吉利海峡沿岸建立了一系列的雷达站,及时发现跟踪从英国起飞的飞机,使英对德的轰炸产生很大困难。英对这些雷达的性能一无所知,唯一的措施是获得这些设备,以确定对策。因此决定使用空降兵完成劫取德雷达的任务。袭击目标选为法国北部勒阿弗尔市附近的布鲁内瓦尔雷达站。 
  使用的兵力为空降兵第1师第2伞兵营的1个连,并派给1名雷达技师和1名德语翻译,共120人,由弗罗斯特少校担任队长。弗罗斯特在联合作战司令部帮助下制定了行动计划,这次行动代号为〃咬掉行动〃。从情报中了解到雷达站设在90米高面临大海的峭壁上,东面有一座称为〃教长之家〃的城堡,驻有1个100余人的守卫分队。通向雷达站的各个路口,设有15个哨所。在雷达站半小时路程的地方驻有1个步兵团和1个装甲营,可随时赶来增援。伞兵根据航空照片,制作了雷达站沙盘,精确地显示了雷达站地形及其附近警戒的位置,并在沙盘上进行了1个月的反复演练。配备的技师和翻译进行了跳伞训练。计划分成3个小组,3个组均以英著名的舰队司令名字命名。第1组称〃纳尔逊〃组,任务是对付岸上的防御部队和布鲁内瓦尔的守军;第2组称〃罗德尼〃组,负责对付雷达站附近〃教长之家〃的德军;第3组称〃德雷克〃组,由弗罗斯特率领,有雷达技师参加,袭击雷达站,并卸下重要设备。完成任务后全部撤到附近由1支海军陆战队控制的海滩上,从海上返回。出发机场为安多弗附近的特鲁克斯顿机场。 
  2月27日22时,输送伞兵的惠特利式轰炸机按计划起飞。由于天气寒冷,航行中伞兵都在睡袋里休息。空降前半小时开始整理武器装具和背降落伞。飞机从150米的低空穿过英吉利海峡进入目标。飞到法国海岸时,遭到高射火器射击。除2架飞机因偏离航线未能在预定地域空降外,其余人员都在雷达站附近着陆。伞兵着陆后很快集合起来,按计划袭击了附近的哨所,雷达技师迅速查看了雷达,并拆卸了雷达的主要部件,装到专门的折叠式双轮推车上运走,尔后炸毁了雷达底座。撤退过程中,遭到敌人海岸炮兵的袭击和从布鲁内瓦尔赶来增援的部队拦截。正处于危急情况时,错降在布鲁内瓦尔的伞兵闻枪炮声赶来,掩护了主力撤退。28日2时30分,伞兵带着缴获的雷达主机和3名德军俘虏乘船回到英国,战斗中伞兵亡一人,失踪7人。 
  此次空降袭击的成功,对英空降作战力量的发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4月16日,英首相丘吉尔在内塞拉参观了空降表演,并指示空军参谋长,把退役的轰炸机改装为用于伞降的运输机,后又向美国购买了运输机。不久,英专门用于空降作战的运输机发展到400余架。 
  三、破坏重水工厂 
  1940年德进行了核分裂的研究试验,向挪威的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订购重水,该厂重水的年产量由300磅增至1万磅。德核分裂的研究试验给盟军带来可怕的威胁。1941年英、美获悉这一情报后,决定破坏这个电气化工厂。 
  该厂位于挪威奥斯陆西部约110公里的地方,在险峻的山峰之中。钢筋混凝土建成的7层楼房和同样坚固的电解水工厂,都在300米高的山崖上,接近它的所有路口都有卫兵把守。 
  1942年10月,英进行了第一次破袭。当时由布朗宁少将和诺曼上校共同制定了行动计划。由于破坏目标需大量炸药,不宜伞降,确定使用2架滑翔机,由2架轰炸机拖曳。袭击人员分成2个组,每组16人。根据行动计划,袭击人员进行了极其秘密的训练。 
  10月19日,袭击组从苏格兰最北部的机场起飞。根据计划,在挪威丘陵地区的着陆场上有1个小型无线电信标机,由1名特工人员控制。信标机给飞机指示位置,以保证滑翔机在预定上空脱离。着陆场由挪威秘密抵抗组织的人员守卫,并点燃篝火进行标示。第1架飞机由于导航设备发生故障,接收不到地面信号,只得靠地图推测飞行,后飞机进入密云,机上结冰,飞机丧失高度,到斯塔万格北部时拖曳绳断了,滑翔机在黑暗中着陆,2名驾驶员及6名袭击队员丧生,4人严重负伤,被德军俘获。另1架飞到目标区,但由于解脱过早,滑翔机在赫莱兰德附近着陆,3名突击队员着陆时被击毙,其余人员被俘。担任拖曳的轰炸机撞在附近的一座山上,机组全部丧命。 
  1943年2月,英军又组织实施了第2次破袭。联合作战司令部决定以伞降的方法进行。挑选了6名曾在该地居住过的挪威人组成破袭组。根据特工人员提供的情报,制作了工厂立体模型,破袭组利用模型进行了反复演练。他们记下德警卫人员的位置及换岗时间,掌握了工厂每一扇门的开关方法。为转移德军视线,英联合作战司令部有意制造要破坏工厂附近堤坝的假情报,使德军把工厂警卫分队抽调到堤坝上。 
  2月17日,破袭组乘轰炸机在距工厂30公里的斯库利凯湖上伞降,着陆后越过5公里的冰面和森林区,穿过一条山间急流,攀登了300米高的冰墙,来到工厂大门口,他们仅用3分钟就找到与浓缩室相通的电缆管道和预定破坏的水槽、水管等目标。安放炸药后,破袭队员只离开10多米即爆炸,目标当即被炸毁,重水从水槽中外泄到阴沟里,工厂直到年底才恢复生产。 
第二节 在北非登陆战役中的空降作战 
  1942年11月,美、英军在北非发动了一次大的攻势行动,代号〃火炬作战〃。参加作战的部队共13个师,约11万人,组成了西路、中路、东路3支特遣队。西路特遣队从美国本土出发,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中路、东路特遣队从英国出发,在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3支特遣队登陆后向东发展进攻,协同由西向东追击德军的英第8集团军合击敌人,以占领整个北非地区。在这次登陆战役中,美、英军第一次使用了联合编成的空降部队,连续进行了6次空降作战。 
  当时,盟军能提供作战的空降部队只有英军第1空降师的第1旅(3个营)和美军第502伞兵团的第2营。这4个营都集中在英国的康沃尔半岛进行训练。对空降兵的使用计划是,首先以1个营在中路特遣队登陆时夺取奥兰附近的机场,支援中路特遣队行动,其余伞兵在登陆后根据作战形势的发展情况临时确定使用。 
  一、夺取奥兰机场 
  阿尔及利亚的奥兰,附近有2个重要机场。一是拉西尼亚机场,在城南8公里处;二是塔发拉沃伊海军机场,在城南32公里处。这两个机场都是盟军飞机从英格兰和直布罗陀飞到非洲的终点站。占领了这两个机场,盟军飞机在非洲才有立足点,才有可能掌握制空权,因此,它是中路特遣队夺取的主要目标。当时,这两个机场均由法国维希政府占领军控制。空降夺取机场的兵力为美第502伞兵团的第2营,530人,有39架C…47型运输机担任空中输送,英格兰西南康沃尔半岛上的圣伊瓦尔和普雷登纳克机场为空降出发机场,空降距离2413公里。计划1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