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3-钻石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83-钻石的历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的一群小股东联名反对戴比尔斯的收购行为。他们在法庭上指出,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的宪章规定该公司只同性质相同的公司合并。他们声称戴比尔斯公司不属于性质相同的公司,因为其宗旨不光是开矿那么简单。他们引用戴比尔斯公司宪章的原话,证明戴比尔斯公司的执行人有权“在任何领土范围内进行行政管理,资助并维持现有军队的运行,并组织军事活动。”在这一点上,法庭同意小股东团体的意见,判定上述两公司不得合并。罗德斯和巴纳多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解散了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戴比尔斯随即买下了原有资产,把那一群诉讼人打了个目瞪口呆。那张本来应该付给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所有清算人”的巨额支票立即宣布作废,该支票面值为5,338,650英镑,如今仍然挂在金伯利斯多克待尔街戴比尔斯公司老会议室的墙壁上。正是这张支票拉开了戴比尔斯钻石垄断集团的帷幕。    
    巴纳多一跃成为戴比尔斯公司的终身董事,拥有一大块股份。他继而前往威特沃特斯兰金矿,建立起庞大的矿业家族,腰缠万贯的体育明星和企业大亨在他的后代中层出不穷。巴纳多本人也是大英帝国的首富之一。在金伯利议会竞选中,他力拔头筹,赢得不费吹灰之力。他的人生看似一帆风顺,任何难题都在他面前迎刃而解。但是,人无百样好,花无百日红,随着他背后复杂的商业秘密逐渐水落石出,他的精神健康每况愈下。1897年6月,巴纳多在乘坐斯科特号轮船返回英国的途中蹊跷地坠海身亡,究竟是跳海还是失足无据可查。他的死亡被归为自杀一类。那个不幸的日子距巴纳多的45岁生日只差几个星期。罗德斯只比他多活了不到5年的时间,但是他建立的公司谱写了现代钻石行业的新篇。    
    戴比尔斯公司掌握了各大矿脉之后,罗德斯就大干特干起来。首先,他大规模削减了钻石产量,使整个南非的钻石产量下降了40%。曾经一路下跌的钻石毛坯价格开始回升,每克拉的价格从20先令涨到了30先令。到了1900年,戴比尔斯公司控制了全世界钻石毛坯供应总量的90%。伦敦的一个钻石购买集团是戴比尔斯公司的唯一买家。南非的钻石源源不断地流入伦敦市场,戴比尔斯公司正是这个流程中的控制阀。只有一件事能够破坏这个运营体系,那就是新供应源的出现。


《钻石的历史》 第二部分钻石帝国奠基人(4)

    新的供应源不须多,只一家就能把戴比尔斯打个措手不及。1920年,砖匠托玛斯·库里南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的“极品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事实。与戴比尔斯保持伙伴关系的阿尔弗莱德·贝特爵士曾驱车前往“极品矿”进行实地考察,由于该矿过于壮观,贝特爵士竟激动得昏了过去。“极品矿”的表面积绵延80英亩,比金伯利地区最大的矿脉足足大了三倍。    
    戴比尔斯的董事们向库里南出价购买极品矿,库里南断然回绝。接着,戴比尔斯想拉库里南入伙,并警告他说只有卖家单一才能保证钻石价格的稳定。库里南仍然不为所动。他压根就不信任戴比尔斯公司。因为当时只有戴比尔斯一家公司出售钻石毛坯,库里南无法了解该公司是否能付给他公平的价格。而且,他看过了自家矿里的钻石小样,也让闻风而动的欧洲买家们过了目。库里南相信自己能够独挑大梁。1904年,极品矿刚刚投入运营满一年,就产出了总重量750,000克拉的各色钻石,相当于戴比尔斯公司旗下金伯利所有矿区总产量的1/3。而这不过是个序幕,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1905年1月26日傍晚时分,极品矿里当天最后一班岗即将结束,一名矿工紧赶慢赶地找到地区经理F·G·威尔斯,向他汇报说矿井的井壁里射出一道光芒。这束光芒肯定是落日的余辉照在某块晶体上产生的折射。威尔斯信步走到矿井的位置,探头向下望去。果然,他也看到了那道光芒。这个矿井当时只有30英尺深,那束反光来自井壁斜坡的高处。    
    火山口的内壁异常陡峭,但威尔斯脱掉了外套向下爬去,准备研究研究那块石头。这下该着他开眼。扫掉了表面的灰尘之后,他看到了一块拳头大小的透明晶体。威尔斯用小刀把它撬了出来,跌跌撞撞地爬出矿井,朝办公室飞奔而去。总经理正忙,威尔斯就在外面耐心等待,另一名工作人员问他寻到了什么宝贝。威尔斯给他看了看那块晶体,那人一阵哂笑之后竟抢过石头,一把扔出了窗外。威尔斯什么也没说,只是走出去把它捡了回来。扔石头的人并非唯一的怀疑者。那天晚上,库里南接到有关电报之后,对同席的宾客说:“我想他们一定是看走眼了。”    
    人们对库里南钻石的质疑并不为过,因为毕竟那是人们发现的最大的一颗钻石。它重达3,106克拉,相当于1。3磅。为了加工这块钻石,三名切割师曾每人每天工作14个小时,整整用了8个月的时间,才把它切割成9块成品钻石。所有成品的总重量是1,055。9克拉,也就是说,切割师们连切带磨地扔掉了2,000多克拉的材料,占了毛坯重量的65%左右。经过这番千锤百炼的雕琢,一系列美不胜收的钻石粉墨登场。    
    库里南1号又名非洲之星,是一块重达530。2克拉的梨形钻,共有74个切面,它镶嵌在英国王仗之上,目前在伦敦塔展出。参观者由自动通道牵拉着从巨钻旁边经过,在某些角度上,钻石的光芒仿佛一张银光交织的密网,叫人眼花缭乱,随着自动通道的前进,那光芒就顺着钻石切面之间细如发丝一般的交界线波光流转。然后,整个钻石忽地黯淡下去,只留给观者一片深邃的黑暗。    
    库里南钻石被发现的那一年,极品矿的产量上升不少,第二年,产量持续稳步上升,后来,其年产量曾一度达到2,000,000克拉,几乎于所有戴比尔斯矿的年产量持平。极品矿投入生产的头十年,戴比尔斯矿的产量在全球钻石产量中的份额从90%下滑到40%。在如此萧条的阶段,唯一能让戴比尔斯公司感到一丝欣慰的事就是他们购买了极品矿的部分股票,给他们献上这条计谋的是欧内斯特·奥本海默——一名有勇有谋,迅速崛起的钻石商。    
     库里南钻石成品模型。库里南一号,又名非洲之星,重达530。2克拉,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目前镶嵌在英国的王杖上。 (图片来源:戴比尔斯)    
    奥本海默是专门购买并销售戴比尔斯钻石的那家伦敦钻石集团的一名代理人。极品钻的出现不光对戴比尔斯公司造成了威胁,那个伦敦钻石集团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因为极品矿的产品纷纷落入其他买家的手中。欧内斯特的哥哥伯纳德·奥本海默也是其他买家之一,他从本应流入伦敦钻石集团的财富中分得一杯羹,迅速致富。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戴比尔斯终于拔除了眼中钉肉中刺。当时,整个欧洲沦为战场,大多数钻矿都关门停产。极品矿的股票价格一路狂跌,戴比尔斯公司趁机买断了控制权,钻石世界的霸主再度君临天下。但是好日子并不长久,很快,戴比尔斯公司即将面临比库里南更难对付的劲敌的发难,那个人正是欧内斯特·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来自一个团结有序的德裔犹太大家族。他的父亲在弗里德堡经商,为了躲避日益高涨的反犹太情绪,他把自己的儿子们送到了伦敦。欧内斯特·奥本海默于1896年到达伦敦,那一年他才16岁,羞涩而谦逊。欧内斯特在一家钻石交易所谋了一份职业,这家交易所的老板名叫安东·敦克尔斯巴勒,是奥本海默家族的一位姻亲。在欧内斯特之前,另外两名奥本海默家的儿子奥托和路易已经开始在那里工作了。敦克尔斯巴勒本人是收购戴比尔斯钻石的伦敦钻石集团成员之一,他们收购的钻石全部流入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的切割中心。    
    敦克尔斯巴勒被员工称为“老敦克尔”,此人五短身材,专横霸道,他一只眼睛是瞎的,头顶上寸草不生,锃光瓦亮,而且大腹便便,块头不小。有一天,当时还是小职员的欧内斯特·奥本海默在灌墨水瓶的时候一个趔趄,整瓶墨水一滴不少地洒在了敦克尔斯巴勒的脑袋上。敦克尔斯巴勒登时火冒三丈,噌地站了起来,对着奥本海默一通怒吼:“就你这个德行还想当钻石专家!你连端盘子的资格都不够!”但是奥本海默在钻石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他十分钟爱钻石分拣的工作,进步飞快。不久,他就从学徒升级为师傅,并开始进行钻石销售工作。欧内斯特稳扎稳打,一路升职。1902年,敦克尔斯巴勒派他去了南非。    
    年轻的钻石收购员奥本海默到达金伯利以后得到了良好的引荐。他的表兄弗里茨·希尔斯科恩是戴比尔斯公司的股东之一,也是伦敦钻石集团里的活跃分子。他同时还在阿尔弗莱德·贝特爵士领导的钻石交易与银行企业“维尔纳…贝特联合公司”里从事要职。希尔斯科恩热情接待了奥本海默,正是在他的家里,奥本海默有幸接触到钻石界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到了金伯利以后,奥本海默就一头扎进了工作之中。从戴比尔斯公司当时的帐目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庞大的机构在鼎盛时期自产自销的壮观行为,因为该公司的股东绝大多数都是自家公司最大的买主。奥本海默的亲戚们使他无限接近这个利润丰厚的营销网络。他在为钻石集团主持交易的同时也为自己赚了一大笔财富。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借着血缘关系带来的好处令他大放异彩。奥本海默看上去一丝不苟,气质高贵,而且天资聪慧,钻石集团里的成员们确信他诚实可靠。可惜他们被外表所迷惑,因为奥本海默从不属于任何集团,他只对自己忠诚。    
    索利·乔尔是奥本海默早期交际圈中的一位好友。乔尔是一位“金矿爵爷”,他的财源之一便是威特沃特斯兰地区的金矿。他是巴尔尼·巴纳多的外甥兼企业继承人,身材高大,讲究排场,他拥有游艇和赛马,留着一腮美髯。在经营家族企业之余,乔尔还是戴比尔斯的股东之一,也在伦敦钻石集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许正是富豪乔尔的成功之路点燃了奥本海默的野心,在驻扎南非的前15年里,他就以后起之秀的身份崭露头角,对现有的权贵阶层发起了挑战。


《钻石的历史》 第二部分钻石帝国奠基人(5)

    奥本海默的第一大手笔就是创立南非英美有限公司,并聘请纽约金融家J·P·摩根做他的银行家。奥本海默把自己的公司在南非注册,总部也设在当地,于是他大权在握,再也不用依靠那些总部设在伦敦的财团企业,尤其是与戴比尔斯公司交往密切的罗斯柴尔德银行。    
    有人说奥本海默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矿业大亨全靠他敏锐的直觉。这个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奥本海默在行动之前必然进行一番周密的筹划和细致的研究,而且他对自己的猎物了如指掌。虽然他通过英美有限公司的经营成为了金矿富豪,但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钻石行业上。想当年不论罗德斯还是巴纳多,无一不是靠钻石发达亨通,奥本海默也认准了这一条金科玉律。当初他建立公司的时候就把操控钻石买卖设定为人生目标,他与生俱来的掠夺本性只有在钻石交易中才能得到满足。控制钻石就意味着控制戴比尔斯公司。奥本海默毅然踏上了漫长的征途。    
    奥本海默展开了数条战线,其中之一便是妥善维持与索利·乔尔之间的关系。乔尔不光拥有戴比尔斯公司最多的股份,也是伦敦钻石集团中的头面人物。奥本海默深知乔尔不光不会对自己的奋斗全然反对,而且还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同盟。    
    一战爆发之际,整个钻石行业四面楚歌。钻矿纷纷关闭,钻石价格连创新低,伦敦钻石集团砸了一大批货在手里,进退两难。1915年,南非占领了西南非洲一块富庶的产钻区,那里原来是德国殖民地,也是今天的纳米比亚地区。那块殖民地被占之后,成为了南非的保护地。虽然南非本身的钻石行业全部停产,但是保护地的矿主们本着赚一笔是一笔的原则,一直没有停工。到了1919年一战的尾声,保护地的钻石产量占了全球产量的18%。南非官方充分认识到保护地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把该地分散的企业合并成单一的集团。德国地主们迫于压力准备出售土地。    
    奥本海默鼓动身边的盟友轮番游说南非总理路易·伯塔将军,建议他恩准奥本海默成为保护地买家之一。伯塔答应他们对此进行考虑。接着,对奥本海默的行动一无所知的弗里茨·希尔斯科恩亲自造访将军府,以期合作。伯塔告诉他“某家矿业公司”已经和政府进行过洽谈。希尔斯科恩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给远在伦敦的戴比尔斯股东们拍了一封加急电报。但是伦敦的股东们竟然对奥本海默构成的威胁视而不见。他们开心地回电道:“德国人会保留当地的所有权,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他们目前没有卖地的打算。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奥本海默的)打算必将落空。”    
    这些股东们错误的信念使他们与纳米比亚失之交臂。奥本海默收购了保护地境内所有的钻矿,为自己添置了一个聚宝盆。他的新公司逐渐把“钻石海岸”纳米比亚打造成非洲最大的珠宝匣,其显赫的地位持续了好几十年。这一仗打得真是漂亮。希尔斯科恩暴跳如雷。希尔斯科恩的怒火还未消退,新的挑衅又出现了,奥本海默和哥哥路易与自己创立的公司签定了一纸合同,得到了钻矿的所有权,从此,兄弟俩建立起自己的钻石销售集团。换句话说,他们的行为就是奥本海默同意把钻石卖给奥本海默。希尔斯科恩本身就是现有钻石集团的领导人物、戴比尔斯的股东,况且还是奥本海默的亲戚,所以奥本海默的行为在他的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几年以后,奥本海默脱离犹太教,皈依英国国教,这件事造成了他和希尔斯科恩之间的彻底决裂。    
    “纳米比亚大捷”5年之后,奥本海默得了封号,成为了欧内斯特爵士,针对戴比尔斯公司的最后一战也酝酿成熟。他的想法在他给J·P·摩根的信中初见端倪:“一开始我就说过,咱们在控制金矿的同时也要一步一步地在钻石行业里确立领导地位,所以我们要致力把公司定位在钻石行业的先锋企业(比如赛西尔·罗德斯、维尔纳——贝特联合公司,等等)已经确立的领导地位上。”从此,他开始加大对戴比尔斯公司的控制力度。    
    奥本海默井然有序地不断攫取钻石资产。他与索利·乔尔重修旧好,把潜在对手之一拉入了中立阵营。这两个人协议连手购买比利时刚果公司出品的全部钻石。奥本海默的商业触角探进了西非经济的众多领域,也获得了钻石销售权。奥本海默加入了当地的钻石营销集团,但是很快遭到了驱逐,因为奥本海默为自己买进了一大批钻石,该营销集团认为他抢了集团的利益。奥本海默面对排挤再次出击,建立起自己的营销集团。他自行购买了位于大西洋海岸线上纳马夸兰地区大量新兴的冲积钻矿。他再次买进戴比尔斯公司的股票。奥本海默在钻石领域达到的高度无人能及。    
    经过这番打拼,奥本海默觊觎已久的戴比尔斯主席身份瓜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