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战全景纪实-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时候,应苏联政府的要求,西方盟国在欧洲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在苏德战场之外开辟新战场,从侧后给德国施加压力。
  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
  为此,英美两家各自拨打自己的算盘。
  圣诞节期间,英美在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联合战略协调会议——阿卡迪亚会议。
  丘吉尔提出了他的新战场方案,代号是“体育家”。
  具体设想是,在阿尔及利亚登陆,尔后东进,与英国第8集团军会师,彻底控制北非。
  罗斯福立即首肯,但遭将军们的群起反对。
  他们认为西北非与德国没有直接关系,在此处开辟战场如隔靴搔痒,要干就干大的。
  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提出了美国方案——在法国登陆。
  英国人连声反对,说眼下盟国兵力不足,在德军重兵云集的西欧登陆无异以卵击石。
  双方争吵起来。
  罗斯福前思后想,倒向部将一边。
  美英这一分歧,表面上是作战计划之争,实际上是双方战略利益不一致的反映。
  英国在北非有其殖民地埃及,又扼进入西亚乃至南亚的要冲,距其在东南欧的势力范围又很近,故北非的得失关系到大英帝国的存亡。
  若在北非登陆,打出第二战场的旗号,既可对斯大林有个交待,又可就势向东南欧发展,恢复英国的势力范围,“一举两得”。
  而且此处只有装备简陋、军心偏向盟国的维希法军,打起来不会费力。
  若在欧洲与希特勒死拚,实在胜负难卜,最终只会让斯大林占便宜。
  以丘吉尔的精明和对共产主义的刻骨仇恨,为别人,尤其是为赤色苏俄火中取栗,他是绝对不会干的。
  美国身为正在上升的世界强国,雄心勃勃,没有旧摊子可守,实力雄厚,选择的范围比英国要多。
  西欧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美国人觉得反正早晚得打,凭英美两国的实力,没有必要同德国人兜圈子,搞什么“间接战略”,完全可以单刀直入。
  这样既可使刚参战的美国军队开门见红,打出军威,又可在欧洲打下基石,拉住苏联,以免俄国像上次大战那样经不住德国人的重锤猛击而崩溃;保住本不牢固的反法西斯联盟,利莫大焉。
  而且,从对苏联的个人感情上说,罗斯福也没有丘吉尔的那种排斥情绪。
  不过,在美国军政要人内部,观点也并非绝对统一。
  军方对“体育家”是十二分的厌恶,而罗斯福却有些暧昧。
  毕竟北非是战略要地,一旦可能,希特勒从那里打进美洲,要比从欧洲近得多。
  转眼到了1942年6月。
  英军在北非连续向后翻跟头,弄得丘吉尔如坐针毡。
  6月17日,他带着三军参谋长跑到华盛顿,与美方讨论战略方向问题。
  6月21日,他到赫德逊河畔罗斯福的老家海德公园拜会总统。
 


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7)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7) 
  

  他刚在总统书房落座,一封急电送到罗斯福手里,上书“托卜鲁克投降,35万人被俘”。
  丘吉尔大惊失色,简直无地自容,羞愤之中愈发坚定了在西北非登陆的决心,拼命向美国人兜售他的“体育家”计划。
  两国参谋长会晤,但仍未取得共识。
  几周后,战火燃至阿拉曼,近东岌岌可危,英美军方的争执随之升温。
  美国将领认定,即便在1943年英国人也不会同意在西欧登陆,他们压根儿就不想这么做。
  马歇尔愤然向总统建议向英国发最后通牒:若英国再对美国的计划置若罔闻,美国就抽身去打日本人,丢下英国人去喂恶狼希特勒。
  罗斯福当然不能同意这种蛮横作法。
  他对部将们说,如果不能说服英国人,就按英国说的做,无论如何要让美国陆军在年底前与德国人交交手。
  这样既可以给斯大林有个交待,也可鼓舞国内舆论和士气。
  7月下旬,马歇尔、金和总统私人代表霍普金斯飞赴伦敦,再次与英国同行聚会。
  双方唾沫横飞大战了几轮,还是说不拢,最后交给罗斯福裁决。
  22日,罗斯福发电到伦敦,一锤定音:“既然英国人愿参加‘大铁锤’计划(即在法国海岸有限登陆),就只好在北非同他们合作。”
  丘吉尔大喜,将“体育家”改名为“火炬”。
  美将则垂头丧气。
  艾森豪威尔称7月22日“是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今后的日子真不知怎么过”,沮丧到了极点。
  直到10年后他当上美国总统时,还对此事耿耿于怀,说如果是在1942年而不是在1944年在西欧登陆;盟军定能在苏军之前进入欧洲,那就不会有战后东方集团出现了,“火炬”害苦了美国人。
  这都是后话。
  丘吉尔知道美国人心里窝火,就极其爽快地同意美将出任行动总指挥,给对方一点安慰。
  艾森豪威尔受命出任此职。
  他是位极有头脑的战略家、组织家,曾在马歇尔手下任职,以其敏锐的眼光和卓越的才干受到上司的宠信。
  待美国扩军备战时,他平步青云,从中校一跃成为中将,创下和平时期快速晋升的纪录。
  他虽反对“火炬”计划,但更懂军事服从政治的道理,因此高高兴兴去赴任,与英方联手拟定作战计划。
  不料争论又起。
  争执的是登陆的确切地点。
  制定大战略时谨小慎微的英国人,这时分外兴奋,提出深入地中海,在毗邻突尼斯的阿尔及利亚登陆,然后直捣突尼斯;而制定大战略时粗犷豪放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此时却顾虑重重,认为英国人的方案太冒险,提出在最西边的摩洛哥大西洋海岸登陆,然后穿过阿尔及利亚杀向突尼斯。
  美国海军出来帮腔说,他们没有那么多船把部队送到地中海。
  不过艾森豪威尔倒是倾向于英国人。
  双方又是一番争吵,计划迟迟定不下来。
  丘吉尔此时正在莫斯科向斯大林解释“火炬”计划。
  斯大林本来就对在非洲登陆不高兴,见到丘吉尔连具体登陆地点都没有就更火冒三丈,不客气地说:“难道你们只能冷眼旁观,什么都让我们干吗?”
  丘吉尔忙赔笑脸;背地里三番五次向国内发电急催。
  回国后他亲自参与此事,与罗斯福反复磋商。
  一时间,大西洋上空电波如梭,终于在9月15日商定了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和阿尔及尔三点登陆的计划。
  罗斯福最后用一个著名的一字电文结束了这场“跨越大西洋的作文比赛”——“妙”!各方皆大欢喜。
  艾森豪威尔着手编组部队。
  在选配力量时,罗斯福又煞费一番苦心。
  自法国战败后,美国与维希法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英国却支持维希政府的死对头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曾在1940年7月在奥兰和米尔斯比尔斯炮击法国舰队。
  后来又送戴高乐的部队企图控制达喀尔和叙利亚;变成维希的冤家。
  而美国人却对戴高乐没兴趣。
  罗斯福坚信,由美军打头,有可能不会遭法军的抵抗。
  若英国人掺和进来;“必将引起非洲所有法军的全力抵抗”。
  因此,登陆部队大部由美军组成,英军主要负责海上运输;派少数人参加登陆。
  丘吉尔曾提议让英军穿上美军制服,但罗斯福为保持美军的“纯正”,拒绝了这个要求。
  美驻英国的18万人组成第2军,由弗雷登德尔少将任军长,在奥兰登陆。
  另一支美军24万人组成西部特遣队,直接从本土开来,由后来名扬四海的巴顿少将指挥。
  第三支部队由美、英军各9000人组成,编为东部特遣队;由美军赖德少将指挥。
  登陆日期定在11月8日。
  美国军政首脑在策划这次行动时始终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希望利用自己与维希政府的“亲善”关系,打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
  于是,在军事准备热火朝天进行的同时,一场权势与金钱的交易也紧锣密鼓地在幕后进行。
  10月上旬,身材高挑、相貌堂堂的美国驻阿尔及尔总领事罗伯特·墨菲来到伦敦,口若悬河地向艾森豪威尔介绍说,他已在阿尔及尔建立了几个抵抗组织,把北非法军司令部参谋长马斯特将军争取到盟军一边。
 


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8)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8) 
  

  届时只要法国上层人物挑头,法军定会一呼百应,站在盟军一边。
  他提议请赋闲在家的法军前集团军司令吉罗上将出山与盟军合作,并一再渲染吉罗在北非法军中如何名望高、影响大。
  还提到吉罗本人提出的条件——由他顶替艾森豪威尔出任总司令,因为他的军衔比艾森豪威尔高。
  艾森豪威尔不冷不热地把墨菲打发回了阿尔及尔。
  不久墨菲又送回一条信息,说维希海军总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也是一位可供考虑的人选,并提出法海军要求与盟军直接会晤。
  10月21日深夜,艾森豪威尔的副手马克·克拉克受艾森豪威尔派遣,携带—大笔贿金乘潜艇前往阿尔及尔。
  上岸时遇到风浪,那一大笔美元全掉到海里去了。
  他们好不容易见到墨菲和马斯特将军的代表,双方藏在一所海滨别墅里密谈。
  谈得正热火朝天时,法国警察突然前来搜查。
  克拉克一行慌忙躲入一间空酒窖里。
  不巧一名随行军官突然咳嗽起来,克拉克忙把一块口香糖塞到他嘴里。
  军官嚼了两下又吐了出来,说什么味儿都没有。
  “这不奇怪,因为我已经嚼了两个小时了。”
  克拉克答道。
  法国警察终于离去。
  10月25日,克拉克安然回到伦敦。
  艾森豪威尔听完他的汇报,颇感失望。
  此行他只弄来些情报,与吉罗合作的事没有着落。
  克拉克经历着传奇般的冒险生涯时,巴顿将军率西部特遣部队已从弗吉尼亚的汉普顿港驶出,正穿过德国潜艇出没的大西洋,向非洲驶来。
  巴顿是位高大魁梧、性格直率、桀骜不驯的指挥官。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创建了美国第一支装甲部队。
  战后因装甲部队不受重视,长期被打入冷宫,1940年6月他快53岁时还是上校。
  幸而7月美国组建装甲师,他才得以东山再起。
  现在他踌躇满志地坐在奥古斯塔号巡洋舰上,带着他的人马乘风破浪向美军第一个战场开去。
  途中他仔细审查作战计划的各个环节,发现所有的方面都十分完美。
  可当部下把准备登陆后抛撒的法文宣传单送给他审阅时,他却咆哮起来:“国内那些该死的笨蛋忘记在法文字上加重音符号了。
  看这里,这里!”他把传单一直杵到部下的鼻子底下。
  他对自己的法语非常自负。
  “去叫几个人来,让他们把音符加上,否则就不许发。
  你们难道要我在法国人的土地上登陆时用这种狗屁不通的名片自我介绍吗?真他妈的!”11月6日,巴顿到达摩洛哥外海。
  在两天前,艾森豪威尔乘由蒂贝特少校(后来驾机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在恶劣的天气中强行起飞,躲过德机的袭扰,到达直布罗陀,建立了前线指挥部。
  5日夜,两支登陆部队驶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
  11月8日凌晨,500艘军舰载着10万大军分三路扑向各个预定目标,点燃了“火炬”的熊熊火焰。
  美第2军先经过奥兰假装向东驶,然后突然掉头,向奥兰进攻。
  打头阵的是大名鼎鼎的“大红一师”第1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的B战斗群。
  初期进展相当顺利,几乎未遇抵抗,很快占领附近的海滩,使美军更坚信法国人不会抵抗的说法。
  B战斗群400人乘2艘英国快艇去攻占奥兰主港。
  艇上特意扯起大幅美国国旗,告诉法国人,“是美国人来了”。
  哪曾想法军不吃这一套,机枪大炮一通猛打。
  结果两艘快艇中弹起火,士兵有一半被打死,余下的大都负伤,全成了俘虏。
  随后经过一番不太激烈的战斗,美军陆续占领了周围的机场,到10日中午,打进法军司令部。
  里面的军官一致同意投降,美军总算打赢了进军欧洲的第一仗。
  在阿尔及尔,登陆要顺利得多。
  美军登陆时未遇任何抵抗,还有人欢迎。
  马斯特将军在进攻发起时带人在城里抢占了各重要据点,把有敌对情绪的官员统统关了起来。
  墨菲在进攻开始前带着一帮人去见守军司令朱安,要他下令停止抵抗。
  朱安叫来正在城里看儿子的达尔朗海军上将。
  达尔朗一听美军要进攻,又气又惊,大骂:“我一直知道英国人蠢,以为美国人聪明些,没想到也是一路货!”他拒绝投降,手下的人还把墨菲等人扣了起来。
  美英军队上岸后动作出奇的慢,到上午7时还未开到城里。
  马斯特将军渐渐控制不了局面了。
  朱安奋起反扑,抓住了马斯特。
  但达尔朗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傍晚时分下令在阿尔及尔停火。
  巴顿的战斗按计划在卡萨布兰卡打响。
  守军师长贝图阿尔也是位通美反德分子,在美军进攻前带人扣住了德国停战委员会成员,然后向法国驻摩总司令诺盖将军游说,劝他不要抵抗。
  诺盖将军沉默半天拿不定主意。
  后听报告说这仅仅是次小小的骚扰性进攻,并没看见贝图阿尔所说的“庞大舰队”,便立刻硬气起来,下令抵抗,并以叛国罪逮捕了贝图阿尔。
 


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9)6。非洲——沙尘与血雾共舞(9) 
  

  巴顿只好命令美军按计划在三处进攻。
  初上阵的美军乱哄哄地涌上海滩。
  由于风大浪急,许多坦克和器材翻到了海里。
  美军上岸后,与有几十辆老式坦克支持的法军交了火,纵深突击,抓住了德国停战委员会的8名成员。
  巴顿亲自来到海滩,带头把搁浅的空船推下海。
  10日下午,艾森豪威尔发电通知他奥兰和阿尔及尔均已拿下,更令他心急如焚。
  他恨恨地让海空军做好准备,对卡萨布兰卡狂轰滥炸。
  一场恶战在即。
  那位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吉罗将军在进攻发起前14小时,乘一艘美国潜艇终于来到在直布罗陀的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部里。
  他见艾森豪威尔还在指挥战斗,“感到惊诧”,主动请缨到阿尔及尔指挥登陆,还不着边际地说,应令部队转向进攻法国。
  艾森豪威尔不听他胡扯,只咬住一件事不放,让他敦促各处法军与盟军合作,并许诺战后由他管辖法国,美国将提供援助。
  吉罗却不断回答“不”。
  两人谈了8个小时,毫无结果。
  艾森豪威尔手下的人恨得直咬手,向艾森豪威尔献计“给他点厉害瞧瞧,可以搞出一个飞行事故”。
  英国总督也热心地说:“我那儿有个‘垃圾清除队’。”
  吉罗被晾在一边许久,自觉没趣,态度软了下来。
  9日,他在广播里一字一句地把艾森豪威尔代笔的声明念了一遍,呼吁法军停止抵抗。
  可是法军无一人理睬。
  艾森豪威尔只好在达尔朗身上下功夫。
  9日,克拉克飞到阿尔及尔面见达尔朗,俯下身子盯着比他矮一头的达尔朗,告诉他必须与美军合作,否则“就要坐牢”。
  达尔朗依旧嘴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