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科技巅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科技巅峰- 第1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且。在萧强的建议下,每个公司都分配好了各自地利益范围之后,都一致同意,成立一个寰欧影业公司。将从美国市场得到地影碟收入,又全部投入到美国市场,建设寰欧影业自己地电影院线。   
他们都知道这个投入会有多多大,时间会有多长,也需要十年。甚至要二十年,但这给了他们一个希望,一个让自己的电影,堂堂正正走入美国地希望!   
每部推出到美国的电影,也要经过寰欧影业董事局地严格审定。保证美国观众,能够看到最精彩的欧亚电影。   
萧强还独立出资。在欧洲也建立了一个专业的译制片厂。   
有各国电影公司的全力支持。有先进的后期制作设备,有懂得美国人心理地欧洲译制人才的帮助、这个译制片厂,在成立的那一刻,就有一支极为高标准的专业团队。   
译制人才之过剩。甚至达到了每一个专业演员,都有自己的特型配音师!   
为了取得最好的后期效果,很多公司都表示,将提供当初拍摄时,尚未合成地音效库,让配音和原版电影,达到天衣无缝她良好结合度。   
为了打破好莱坞的统治。各国电影公司,也不再坚持要用本国语言。作为电影的唯一语言。   
英语是世界语。这已经是不争地事实。   
商人都是现实动物。他们最容易接受现实。为了一点点民族自尊心,到最后灰飞烟灭,又有什么意思?   
就是英国的影片。也为了适应北美观众地审美要求,而重新用美式英语配音。   
经过十天的紧急磋商,所有与会地欧亚电影公司,拿出了第一批推向美国市场CVD碟片的名单。   
《憨豆先生》、《天堂电影院》、《拍林芥窖下》、《这个杀手不太冷》……   
欧洲、亚洲的电影公司,向着美国,为了打破好莱坞的电影垄断,吹响了号角。   
以后,会有更多的电影公司加入进来,一同向美国、向好莱坞,发起一波接着一波的冲击、萧强的CVD,终于赢得了足够的弹药支持,可以攻城略地。   
  第一百七十六章联盟危机   
如果说,美国的文化对于世界其他地方还有一定地优势,但将这个文化来到欧洲来,却只会遭到嘲讽。   
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宣告了现代民主自由思想的崛起。   
为了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宣传,欧洲被迫实行福利政策、以安抚国内民众。到了美国,造就了中产阶级的出现。   
欧美的政治制度一样,经济制度相差仿佛,美国人所引以为微的东西,在欧洲来看,只不过是稀松平常之事。而文化积淀上、双方的差距更是天差地远。   
自罗马帝国开始,欧洲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美国只有区区三百多年。   
虽然美国和欧洲算是堂兄弟关系,但在欧洲人民看来,他们不过是靠着第一、第二次大战的胜利果实。暴富起来地暴发户而已。   
欧洲只是由于多种原因,无法统一,如果统一、欧洲将成为比美国更加强大的存在。   
这个思想、是很多欧洲人的共同想法。   
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国内更是充斥着这种思想。并努力将其传播到整个欧洲。   
欧洲共同体,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   
随着苏联势力圈的瓦解,东欧和平演变成功,苏联的数百万红军已经退回到了国内。欧洲普遍都感觉到,危险已经过去,以前为了安全,依附在美国羽翼下的雄心壮志。又开始慢慢复舒。   
好莱坞电影地强势地位。让欧洲的电影公司敢怒不敢言。不过,正所谓压力越大、反抗也越大。   
这次欧亚电影联盟的出现,其关键点不在于,萧强顺利在紧闭地美国电影市场上橇开了一条缝,而在于欧洲的电影公司快要话不下去了!   
如果不是各国政府强行颁布的配额制度,他们统统都将臣服于好莱坞膝下。   
但是。欧洲的电影真地就这么差吗?   
萧强并不这么认为。   
欧洲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导演,有数量庞大的演员队伍。他们地失败。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体。   
他认为,欧洲国家太多,单独一个国家地电影场太小,使得他们无法靠国内市场支撑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型影业公司。而各国之间的语言差异,又使得每个电影公司的作品。又只能被局限在他们本国禁锢了优秀电影的传播。   
本来。如果欧洲的电影公司联合起来,选择一个优势语种作为通行电影语言,是可以达到扩张市场地效果。   
可是。多年来横亘在各国之间的矛盾,限制了他们地联合。   
英国人要是说用英语为通行电影语言,法国和德国必然会反对。而以法语为标准语。别说英德不答应,就是其他欧洲国家也不愿意——法语已经没落太久了,人们早就不当它是一种优势语言了。   
现在,萧强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用坦率挚诚的话告诉他们:我们的目地。就是要打破好莱坞的垄断、征服美国观众的心。所以、你们尽可用本国语言拍电影。但我要将之引进到美国,就要用美式英语来对电影。重新进行后期制作!   
他说得非常直白。甚至是露骨:我们就是要尽其所能地讨好美国观众,我们要想尽办法,拍出美国人想看的电影。   
为了这个目地,由各公司推举的电影人,在寰欧影业成立了多达百人的“北美商业电影企划部”。   
他们熟悉好莱坞电影的各个方面。   
每一部好莱坞成功电影的基本兴奋点被分离出来、以欧洲人惯常地严谨态度,用图表、数据加以说明。   
基于这些要点或是看点。新成立的寰欧影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剧本。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香港、日本……。剧本组甚至跑到了好莱坞,参考他们的剧本编撰。并搜罗一些比较出色的小剧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大家达成一致意见、每个电影公司的导演、演员,只要没有本公司的演艺任务、都应该在联盟内部、自由流动。   
联盟内部的所有导演、也重新进行了划分。   
喜好拍文艺片地。划归文艺电影部门:擅长动作片地,列入动作电影部门:惊傈片、恐怖片、灾难片、战争片、科幻片、喜剧片……,分门别类一一健全。   
就在圣诞节并两个星期,五十部经过重新制作地欧洲电影在美国上市。   
这些影片一出现在美国的影碟租赁店、迅速就受到了美国地家庭用户的追捧。和香港电影比起来,同样是由西方人所主演的影片,由于价值观、层次的相近性。美国的观众在观看他们的影片时。更加容易受到电影内容的感染、更加容易引发共鸣。   
最开始还只是三两人来借,很快,这个群体就立刻扩大。   
美国观众在看香港电影的时候、由于人种、姓氏地区别、他们还要逐渐熟悉电影中、那个角色叫什么名字,他是什么长相。这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全身心欣赏电影内容的快感。   
这就是寰宇在推出了上百部香港电影以后。美国的家庭用户租碟、   
还是集中在成龙、周润发等寥寥数名影星的碟片的主要原因——因为这几张脸他们已经看熟了。   
可是欧洲电影就不同了、电影刚开始几分钟,他们就能马上明白,主角是谁,他的名字、相貌、气质、性格。这有效地改善了他们看东方电影的困感,大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仅仅是几天以后,这些新推出的欧洲电影,其中一些优秀地演员,他们的名字就己经被美国影迷所耳熟能详、并在美国拥有了一大批地影迷。   
语言障碍根本就没有。听着电影里地演员,说着流利的美式英语,很多不大了解欧洲的观众。还以为他们本来就是说英语的。   
到圣诞节开始地时候。去教堂祈祷、参加圣诞舞会派对、在家吃圣诞大餐之外。租几套好看的欧洲影碟在家欣赏,也成为一项圣诞节的重要内容。   
而在美国人民在欣赏来自欧洲亲戚地电影地时候、寰欧影业的剧本评定部门、也敲定了十多部电影地剧本。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凭借他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在美国的成功。将自己在十六岁时写的一个剧本《第五元素》递了上来、顺利成为第一个被通过的剧本。   
此外。一部场面宏大的古代战争爱特片《特洛伊》、被列为第一批商业片的重点,由多达二十多个公司联合进行制作。   
此外、如《勇敢的心》、《洛宾汉》、《霸王别姬》、《猜火车》等五部作品,也同样通过了审核。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一位扰太籍导演写的《辛德勒名单》、在评定组引发了激烈争论。拍摄这样一部影片,耗资巨大不说。是否能够赢得观众,也是个未知数。此外,还要照顾到德国民众地观感,因此,对于这部电影,支持与反对的声浪,都同样巨大。   
最后的投票,凭借着萧强的最后一票。《辛德勒名单》成为本次通过的最后一部影片。   
所有的影片投资,都遵循一个原则。   
这就是首先由联盟内部成员投资,如果联盟成员不看好本部电影,拍摄方才可以向联盟外进行融资。当然,作为第一批联合拍摄的商业电影。所有的影片都顺利在联盟内部,找到了投资人。   
那些没有参加联合制作地电影公司,也按照各自原本的拍摄计划。拍摄自己喜欢的电影。也有一些没被通过的剧本,被他们所看中,依照同样地融资方式,开机拍摄。   
一场反攻好莱坞地战役。在欧美亚三地。同时展开。   
在首批商业电影登陆美国之前。人们所关注的。还是在美国的“碟片风暴”。   
碟片风暴这个词组,是由现在已经抡落为寰宇公司专职记者的、前纽约时报独立撰稿人波特首先发明出来的。   
波特先生已经认命了。他感觉在公众的喜好面前,个人所坚持的理念,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为了生活,为了养话两个梦想着成为下一届美国宝贝地两个孩子,他认命了。努力地撰写着,公众喜欢看地寰宇公司地新闻稿。   
而他所宣称地碟片风暴。就是指寰宇公司地CVD碟片。   
曾经。有人在报纸上指出,CVD由于得不到好莱坞的支持、当这股风潮过去,美国公众追逐香港电影的新鲜劲一过。CVD就将被打回原型。露出它的本来面目,重新扮演起游戏机配件的角色。   
当刻录机、视频转接卡上市以后,人们稍微惊奇了一下,但依然看法不变。只是、他们为CVD增添了一个新角色,就是家庭影碟制作。   
但从九一年十二月起,媒体上的评论,开始逐渐转向。   
第一批五十部欧洲电影的推出。给美国影评人的感觉是冲击性的。美国电影人都感觉到了寰宇公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   
媒体上先走出言谨慎,随后,出现了半个月的失声。   
大家都不去报道这件事情。打算以冷处理,让事情过去。   
同时,他们也开始派出大批的记者,开始探听事情的原委。到底有多少欧洲电影公司,给予寰宇公司授权。这又会给好莱坞,带来怎样的影响。   
法国电影公司、英国电影公司、德国电影公司、香港电影公司、日本电影公司……   
他们不知道。萧强到底花了多少钱,竟然从世界范围内,收集了这么多电影公司地影片授权。   
好莱坞急于探一下寰宇的底。   
而那些授权给寰宇的欧洲电影公司。面对记者的提问,一味地扛打着哈哈。   
他们说,寰宇以他们所不能拒绝的报价,赢得了他们的授权。至于这个报价的数目,他们不肯透露。确实。这个报价是如此之高,让他们可以摆脱好莱坞地阴影,又怎么可能被他们所拒绝。   
好莱坞也感受到了寰宇一浪接着一浪的攻势,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战线太广了,萧强通过隐蔽而巧妙的布局。将CVD的外沿、扩展到了游戏、健身、舞蹈、电影、创业等领域,好莱坞要想同时面对这么宽广的战线,也是有心无力。   
世纪福特公司等好莱坞影业公司,经过紧急商议。决定主攻寰宇地薄弱点:电影。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无力再争执DVD碟片标准。他们都知道,如果不先把寰宇公司击败,就算他们推出了DVD要想推广、也会同样遭到寰宇的强力狙击。   
他们提高了百分之两百的警惕,将击败CVD列入了主要目标。   
一方面,美国政府向港英政府施加强大压力,逼迫对方开放香港电影市场。他们的理由很充分。美国在文化市场上,向全世界开放,你们香港地电影,虽然没有在美国影院上映,那是人家电影院不放,说明你们地电影差。可是,能够以碟片的形式,摆放到影碟租赁店。也算是顺利进入了美国市场。   
现在,你们应该投桃报李,也同样开放香港的电影市场,让好莱坞可以进入。   
港英政府地回答是:好莱坞可以进入。不过,由于我们只能在美国家庭用户。以碟片的形式播放。所以,如果好莱坞打算推出CVD碟片,我们也同样允许!   
好莱坞有些傻眼。   
怎么办,对方针尖对方芒,要么,美国的影院向香有电影开放:要么。好莱坞向寰宇公司授权,让碟片进入。   
这搞来搞去。不是搞到了自己头上?   
美国政府有些恼羞成怒。贸易谈判代表指出。好莱坞从来就没有对寰宇公司设限。寰宇可以任意购买好莱坞的电影授权,就像他们最初做的那样。至于价格太高。那也没办法,既然是自由经济,市场价格自然由市场制定。   
欢方之间不断地进行争吵,谈判时断时续。   
好莱坞这边在对寰宇的片源库大本营发动压迫攻势,以杀鸡儆猴,威吓那些敢于对寰宇开放片源库地电影公司。   
另一边,他们也用胡罗卜攻势,企图瓦解萧强地盟友,以釜底抽薪。   
几大好策坞电影公司,纷纷选择了对手,向欧洲的几个主要影业公司示好。希望共同拍片。   
他们这招,不可谓不狠毒。   
欧亚电影公司结成联盟,为的并不是维护本国电影产业这个高尚目标。   
每一个老板,首先是一个商人。他所考虑地,更多地是利润。   
就算联盟最后打垮了好莱坞,那又怎么样?   
好莱坞的垄断地位被推翻,只不过是重新进入了战国时代。这最多表示。所有的电影公司重新站在了一条水平线上,依然是一个竞争的局面。   
好莱坞被推翻,只是表示,他们有了一个掘起地希望,仅此而已。   
相对于长远而未知的结果,假如好莱坞向他们表示,可以合作,让他们地影片,顺利进入美国市场。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再和好莱坞拼个你死我活,而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   
面对好莱坞送上门的美餐,其中自然是有动摇者。   
那段时间,萧强每天都在欧洲穿梭来回,游说他地盟友坚持。什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一天要说十好几次。   
最后,他说的嘴唇都开裂了,还是有一家英国公司忍受不了诱惑想要和好莱坞合作。   
萧强非常气愤,现在寰宇的形势很好,而且以后还将更好,要是盟友一背叛,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想组成对抗好莱坞的联盟,就更难了。   
但他没有在对方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愤怒。而是强压着怒火,思考着对策。   
他脑筋一转,知道事不可为,立刻放弃说服对方。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分析合作地利弊。并向他忠告,合作可以,但要争取到全球发行权,有了这个发行奴,他们地合作,才能算有意义。要不然,只会是替他人作嫁衣而已。   
那家英国公司深以为然。   
他们将全球发行权,作为筹码向好莱坞提出来。   
萧强在一离开那家英国公司,就召集了联盟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