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塞北王朝金-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氏自祖宗以至嗣君,百七十余载。顷缘奸臣败盟,结怨邻国,谋臣失计,误主丧师,遂致生灵被祸,京都失守,主上出郊,求和军前。两元帅既允其议,布闻中外矣,且空竭帑藏,追取服御所用,割两河地,恭为臣子,今乃变易前议,人臣安忍畏死不论哉?

    宋于中国,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兴亡之命在天有数,焉可以一城决废立哉?昔西汉绝于新室,光武以兴;东汉绝于曹氏,刘备帝蜀;唐为朱温篡夺,李克用犹推其世序而继之。盖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上皇时,附会权幸,共为蠹国之政。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非一人所致,亦邦昌为之也。天下方疾之如仇雠,若付以土地,使主人民,四方豪杰必共起而诛之,终不足为大金屏翰。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桧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非特大宋蒙福,亦大金万世利也。”

    这片文章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何等的慷慨激昂啊。

    在那个局势下说这个话,显很傻且很二,但我傻,我纯真。我二,我健康。

    此时的秦桧,不愧为一时豪杰,在下每读到这里,无不慨然长叹,这么让人心潮澎湃的话,竟是秦桧说出来的,人性真的是不可琢磨啊。

    这段话还算浅白,是一篇不错的骈文,更关键是秦桧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写出来的,各位看官完全可以揣摩一二。

    在下不以浅薄,还是把这话给翻译成白话吧,有的看官并不喜欢文言文。

    秦桧说:秦桧受国厚恩,十分惭愧无以报答。现在金人拥重兵,占领城池,操生杀大权,一定要立异姓皇帝,秦桧冒死争辩,不只因忠于主上,是要讲明两国利害。

    赵氏自祖宗至嗣君,历一百七十多年。忽因奸臣破坏盟约,与邻国结怨,谋臣失计,误主丧师,导致生灵遭难,京都失守,皇上出城,到军阵前求和。两元帅既已答应议和,布告中外,况且我方正空竭帑藏,搜集各种珍玩,奉于军前,割去两河土地,恭顺地做金国的臣子,今你们变更前面的和议,做臣下的怎能怕死不论呢?

    宋在中原,号令一统,国土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然兴亡之命决定于天数,怎可因一城得失决定废立呢?从前,西汉亡于新室,光武中兴。东汉亡于曹氏,刘备称帝于蜀。唐被朱温篡夺,李克用还推算世序而继承它。因为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徽宗时,附会权臣,共同害国。虽然说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然不是一人所致,也是张邦昌所为。天下人正恨之如敌,若给他土地,让他统治人民,四方豪杰必会一起起事杀他,他不可能成为大金的屏障。一定要立张邦昌,京师的百姓可服,天下的百姓则不可服。京师的宗室可灭,天下的宗室不可灭。秦桧不顾斧钺之诛,讲明两朝利害,希望恢复钦宗的帝位以安天下,不只大宋蒙福,也对大金有万世之利。

    这一冲动,危机就来了,因为这个书面材料到了金国人手里,秦桧算倒霉了。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以秦桧反对立张邦昌为理由,将他和妻子王氏及侍从等人抓捕。

    三月,金人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

    张邦昌给金人上书,请求放换孙傅、张叔夜及秦桧。

    金国人自然不会同意,这不是湿柴遇小火苗的闷骚,是干菜遇烈火的明骚,我不一泡尿把他给浇灭了,留着给你我烦心?

    徽钦二帝随金兵北迁,秦桧和孙傅、张叔夜、何栗、司马朴跟从到燕山,又转移到韩州。

    其实以秦桧的级别来说,他本可以不被抓捕北上的,但是他的热血,让他走上了一条九死一生的路。

    在韩州的时候,徽宗得知康王赵构即位,觉得自己腰杆子硬了一些,毕竟自己儿子当皇帝了。便致书完颜宗翰,要求再次议和。

    这份议和书,就秦桧加工润色的。

    据说秦桧以厚礼贿赂完颜宗翰,在下不太了解,作为囚徒的秦桧,是从哪里弄来的厚礼?又是怎么能联系上完颜宗翰的?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史料之中,并没有提及这次行贿,是为了和议还是为了自家的性命。因为此事不了了之了。

    金太宗吴乞买把战利品分给有功将士,秦桧被送到完颜昌的家里,对秦桧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分配,他以后的飞黄腾达,就是在这里埋下伏笔的。

    在下并不知道秦桧为什么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秦桧的转变,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

    人总是会变的,但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就不是正常的逻辑能解释的了,是遭受了什么非人的待遇?还是“孝庄侍寝”的待遇?

    具体发生什么,由于史料的缺少,很难再确认了。

    不管怎么样,以前好歹还是一个戴眼镜的,现在开始掀小姑娘的裙子了。难道君子到流氓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本章完)

第171章 171秦桧南返(一)() 
    如果让在下分析这种变化,在下认为秦桧既没有受到非人虐待,也不会受到亲密拉拢。

    在这一系列的变幻之中,秦桧看到了国家的底线,皇室的底线,皇帝的底线。

    皇帝为了活命,能够彻底的丢掉尊严,甚至把遮羞布都扔掉了。

    秦桧就明白了,皇帝是一个什么玩意,自己的忠心又是为了什么?

    誓死效忠的主子,在脱下黄袍之后,还不如一个匹夫来的有血性,确实让秦桧是大跌眼镜。

    我为赵宋犯言直谏,你们却不能纳而行之,就知道知道忍气吞声。看着自己江山,百姓,妻子,儿女被金人摆布,竟能无动于衷。这种人值得我秦桧卖命吗?

    当我决定不再为你卖命,我就要卖你的命了。

    从此以后,秦桧变成了一个毫无血性、溜须拍马的人,成为了金国人的走狗。

    在秦桧的百般逢迎下,完颜昌越来越欣赏秦桧,做什么事情都把秦桧带在身边的。于是秦桧完颜昌攻打楚州返回,携全家回到了大宋。

    当然了,就凭这么一句话,秦桧就回到道了大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秦桧归来的复杂说法。

    秦桧南归后,自称是杀死了监视的金兵,然后夺船而来的。

    大宋的大臣门不傻,臣僚们随即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孙傅、何粟、司马朴是同秦桧一起被俘的,为什么只有秦桧独回?

    关于秦桧归来,有两个路线,有人说在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秦桧和完颜昌就分手了。

    如果这么算,从燕山府到楚州大约二干八百里,其间需爬山涉水,难道路上没有碰上盘查询问,就这么一帆风顾地南归了?

    这个路线在下是不信的,在楚州和完颜昌分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但是问题来了,金国人为什么让秦桧回来。

    如果说完颜昌很倚重秦桧,是不会秦桧回来的,左膀右臂能够轻易舍弃吗?如果完颜昌并不欣赏秦桧,完全没必要放他回来的。

    秦桧随军南下,为什么能带着老婆王氏?家属随军并非没有先例,但是作为一个外人,难道不需要留人质在后方吗?

    在下认为,秦桧能够归来,一定是带着某种责任归来的。因为责任所以能够畅通无阻,为了掩盖责任,所以带着家人归来。

    秦桧倒霉的那段时间,霉运是发挥完了,此时运气特别好,他攀上宰相范宗尹。

    有了宰相的帮忙,这些疑问都不叫疑问了。范宗尹和李回强行清洗了秦桧细作的嫌疑。

    具体是怎么洗白的,咱们也不清楚,现在不也有人为秦桧洗白吗?归来后的秦桧没说《岳全传》中说的那么坏,但绝对不是好人。

    范宰相说的再天花乱坠,肯定也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范宗尹做宰相没有什么功绩,但是一个了不得的人,因为他三十岁就做宰相了,史称“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咱们在这里把他的故事说一说,因为他的人生挺短暂的,而且他的人生和秦桧有一些交集,也可以从侧面看看秦桧的嘴脸,让那些为秦桧洗白的专家和伪专家们闭嘴。

    范宗尹(1100年-1136年),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阳西北)人。宣和三年进士,北宋末年累升至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范宗尹是主和派,很软的主和派,他和秦桧不同的地方是他没有卖国。

    当年王云出使金国,得到金国索要三镇的要求,朝廷上吵成一片,主张不割让三镇的人占据了上风。

    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这算是当时泥石流了,于是老范就罢免了。

    在下认为主和也好,主战也好,只是一个意见而已,难道连发表意见的权利也没有了?

    而且主战派也是吆喝的居多,有本事办实事的人少。多数人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刚正罢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英雄是被吆喝出来的。

    张邦昌登基之后,便恢复了范宗尹的官职,并派老范和路允迪去见赵构,劝说赵构称帝。这一面之缘让赵构很开心,也让老范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建炎元年(1127年),李纲被任命为宰相。

    老范是个主和派和老李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老范上书说李纲的名声大于能力,而且功高震主。

    关于李纲的能力,之前咱们也谈过,老范说的也是有点道理的,李纲确实能力一般,当年的东京保卫战,更多的是因为局势对大宋有利的,切皇帝有一战之心,所以李纲就成名了。

    不管怎样,老范弹劾如日中天的李纲,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老范出京担任舒州知县。

    这还不算,接着又被人弹劾受老范过张邦昌的伪命,于是被贬往邓州安置。

    建炎三年(1129年),吕颐浩任相。范宗尹被召回,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参知政事。

    当时的局势很混乱,地方的义兵和割据势力很多,朝廷无法彻底扑灭。

    老范就给皇帝出招,说:“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

    这段话的大意是:太祖收回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一百五十年,这是非常好的策略。然而国家多难,四方守将势力单薄,根本无法抵抗金人。国家的法度也该要调整了,恢复建立藩镇的地位,分割河南、江北几十个州的土地,让地方拥有兵权,让他们来拱卫皇室。于把土地舍弃给夷狄之人相比,这个做法就高明多了。”

    这个说法,在下并赞同,谁知道拥有了兵权的藩镇会倒向谁?在下认为倒向金国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咱们在举两个例子。

    西周时代,周宣王为了防止楚国的北上,便在汉水一带封分了许多小诸侯国,希望这些小诸侯能消耗楚国的国力。

    (本章完)

第172章 172秦桧南返(二)() 
    想法是是很好了,结果却很糟糕,这些小诸侯国要么倒向了楚国,要么被楚国吞并,成为了楚国强大的垫脚石。这难道不尴尬吗?

    金国亡国之前,也分建了很多藩镇,用以抵抗蒙元的进攻,结果也是一样,这些藩镇要么投降蒙元,要么被蒙元轻易扫除。

    退一万步说,真有一个势力足以对抗金国的藩镇,他还有什么理由臣服宋朝呢?

    高宗皇帝是病急乱投医,同意了老范的策略,几乎在同时,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授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

    这一年是建炎四年,老范只有三十岁。此时的老范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人到了巅峰,走下坡路自然而然就来了。首先给老范当头一棒的就是那些藩镇。

    如前所说,藩镇们要么倒向金国,如孔彦舟等人,要么祸害百姓,如桑仲等人,要么被金国打败,如翟兴等人,要么遇到金人就跑,如郭仲威等人。

    作为一个宰相,献出了如此拙劣的计策,就算朝廷不议论,你的老脸也没处搁。

    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出现了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一种自然现象,可在古代那就是天变。

    皇帝是天子,天变就爸爸变脸了,说明皇帝管理的人间出了问题。当然了,皇帝是不能背锅的,宰相背锅那是首选项。

    老范很识时务,以辅政无能为理由引咎辞职。

    高宗皇帝为人还是不错的,没有就坡下驴,反而维护了老范,老范的位置就算保住了。

    接下来发生了几件事,就让皇帝不开心了。

    魏滂担任江东通判,谏官弹劾他贪污盗窃官钱,结果罪名成立,魏滂于被罢职。

    李弼孺负责营田事务,谏官弹劾他谄媚事奉朱勔,弼孺也被罢免。

    营田是官田的一种,募闲人人耕种,根据情况租利。一般分为军垦和民垦两种。。

    按说这两件事貌似和老范也没关系,可这两个人都是老范推荐的。

    古代推荐官员是要慎重的,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台州守臣晁公善于为国家和自己敛财,财政储备非常丰富。按说这是好事,可当时有人说他盘剥老百姓。

    老范觉得晁公为干还不错,就把议论给压下去了。

    可晁公为老婆却不懂事,收受了囚犯的银子,这事暴露之后,皇帝很生气,就罢免了晁公为。

    三件事情加起来就让老范惴惴不安了。

    不久之后,朝廷在明堂搞了覃恩。

    明堂是皇家搞祭祀活动的地方,覃恩的意思是广施恩泽,也是一种祭祀的程序。

    老范觉得祭祀搞的很开心,就想乘着这个机会评论功过是非。

    老范这手是在拍马屁,是想要给高宗皇帝洗白的,因为过肯定都是徽钦二帝的。

    高宗皇帝没那么无耻,亲自些写下手札,说:“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

    老范为什么会有此一说,其实他和秦桧商量好了,两人一起上书,马屁的力度会大一些。

    秦桧看风向不对,立刻见风使舵,就把老范给卖了。秦桧不仅不支持老范,还利用皇帝的反对排挤老范。

    老范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怒骂:“有这么无耻的人吗?”

    秦桧说:“有!”

    在加上老范和辛道宗兄弟来往过密,也让皇帝极为不爽。

    当时辛道宗做枢密副都承旨,跟随在皇帝身边,辛兴宗在外面做封疆大吏,老范这是犯忌讳了。

    于是,高宗皇帝就罢免了老范的相位。接着参知政事沈与求又给了老范来了一家伙,老范就被撸干净了。

    不久之后,皇帝念起了老范的好处,又启用老范为温州知州。

    绍兴六年(1136年),老范辞官不干了,在天台享受人生,再后来,他就去世了,终年三十七岁。

    寿命确实不长啊,不过也算辉煌了一把,虽然作为不大,但毕竟留性命于青史了,没白来这个人世走一遭。

    咱们还回到秦桧的话题。

    秦桧南归最流行的说法是,秦桧想回家,但是又不敢和完颜昌说,就和自己的老婆王氏演了一出好戏。

    秦桧让王氏故意大喊大叫说:家父把我嫁给你,当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