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王朝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塞北王朝金-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用令人发指表达,你还能用点什么?

    当到徽宗皇帝的坟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棺椁里没有尸体的,只有一些枯藤老枝。有此可见,徽宗皇帝的尸体确实是被金国人毁了。

    如果说生活是个杯具,那么书画两绝的徽宗皇帝必须是官窑上品的青花瓷。可悲的是,他把自己高贵的身躯,当生了瓦片一样苟活。让人可怜,可叹,可悲,还有他可恨皇帝生涯。

    相比起后来金哀宗吊死与幽兰轩,金末帝战死与蔡州城,徽宗皇帝轻如鸿毛!

    徽宗皇帝死了以后,钦宗皇帝日子过的是更惨了,以前还有老爸在一起说说话,排解一下郁闷的情绪,现在只能是一个人默默的坐井观天了。往后的日子除了凄凉,便是凄凉中渗透着的哀伤……

    后来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燕京,也把钦宗皇帝带到了燕京。

    钦宗皇帝被囚禁在一个寺庙里面,只安排了一个丫鬟照料饮食,据说每个月只给两人五斗米和一捆柴。就这样的日子,钦宗皇帝还是忍忍忍……一直忍到了六十三岁。

    某一天,丧心病狂的完颜亮,让钦宗皇帝和天祚帝赛马。钦宗皇帝被颤巍巍的扶上马,没走几步,就被士兵乱箭射杀。从马上坠落之后,被金国骑兵踏为肉泥……

    将故事再说一遍,满纸心酸满纸泪。那年的风,那年的雨,那年风催雨打漂流去。

    或许每一个繁华的背后,都会隐藏着无数的哀伤,如花年华一定会老去,初年孩童末年荒丘,微笑后的泪水纷飞,都是无法写下的哀伤。

    幸福不会被定格,而有些事却会成为不泯灭的痕迹,留给后人评述。

    钦宗只是做了一年的皇帝,却落得如此下场,祖宗作孽报应在他的身上。

    后世人附会,徽宗皇帝是李后主转世,说的像模像样,当然这仅仅只是附会。如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话,当年宋太宗将临*幸小周后的过程,作画留念……

    这能让一千多年后的冠希哥哥都无地自容。而后又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虞美人》,用牵机药残酷的毒死李后主,后世子孙遭此报应也算是天理循环吧。

    好了,把徽宗皇帝和钦宗皇帝说完,回到天会五年(1127)靖康二年。

    这一年的五月,赵构继位为皇帝,后世称之为宋高宗。

    高宗皇帝赵构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前面说了宋朝宗室,尤其是宋太宗这一枝几乎是被金国一网打尽。所谓几乎,那就说明有漏网之鱼,那些龙子龙孙中,就赵构是一条漏网之鱼。

    前面说过,天会四年(1126)靖康元年的时候,金国第一次进攻汴梁城,最终双方达成和议:宰相办理割让三镇事宜,亲王护送金军过黄河。宰相就是倒霉的张邦昌,亲王就是无人问津的康王赵构。

    由于赵构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表现太不一般了,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王爷。金国要求换人质,于是赵构被肃王赵枢给换回来了。

    人与人确实是不同的,明星脱一点就能更出名,在下要是脱的话,估计只能板砖横飞……

    在下又想到一个说法,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所以早起不是问题,问题是虫还是鸟。这道理您自己琢磨吧。

    金兵第一次南下退走之后,大宋派遣给事中王云前往金国,请求用钱财赎回三镇,这事情其实是可以商量的。但大宋勾结耶律余睹的蜡书被金国给拿到了手,金国人大怒。小样,你又给我玩花花哨,于是拒绝在谈论三镇得事情。

    于是完颜宗翰攻陷太原……

    (本章完)

第92章 低头找板砖() 
到了当年的十月,王云的副官回到了大宋,报告说金国要赵构再次前往谈判,才能答应和议,后来王云回到京师,钦宗再次让赵构陪同已经升为刑部尚书的王云前往金营议和,同行的还有中书舍人耿延禧。瞅这名字叫的,哪有一点中华的气度,人家天祚帝的名字叫做耶律延禧,好歹人家是曾经皇帝,就不知道避讳一点?

    为什么金国点名要赵构,因为现在金国人弄明白了,那个小子就是九王爷,不是哪个大将家的孩子。大宋有这么厉害的一个王爷,以后对咱们大金国可是很不利,先把他弄来做了,免得留后患。事实证明,赵构就是这帮金国人一生的敌人。任金国如何强悍,最终还是被赵构挡在了长江以北。

    赵构一行人经过滑州,浚州到达磁州(位于现在的邯郸市)。在磁州城外遇到了出城相迎的磁州知州宗泽。

    咱们先不说宗泽和赵构之间摩擦出的火花,咱们先捋一捋宗泽,这个传奇人物。

    小学历史书上就有这个人物。您如果不记得,请您回想一下:过河、过河、过河……,是不是很熟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出生于一般务农百姓之家。一般来说帝王出生的时候才会又天人感应的异象,但是宗泽出生的时候也是与众不同,据《宗泽传》记载:宗泽的母亲刘氏在宗泽出生前得晚上,梦见一道道迅雷猛电划过天空,电光照自己的身上。有此可见宗泽注定不凡,注定与众不同,气象万千,惊天动地,风驰电掣,刀山火海……

    为什么我看到迅雷,就会想到快播呢?

    宗泽从小就很豪爽,而且有大志,元祐六年(1091)进士。在朝廷面试时,不顾字数的规定,洋洋洒洒写了万余言,力陈时弊,还批评朝廷轻信吴处厚的诬陷而放逐蔡确,认为“朋党之祸自此始。”

    天空一声巨响,宗老爹闪亮登场,给了当时浑浑噩噩的官场带了一丢丢不一样的声音,但是这次闪亮登场的代价就是得罪了当时的考官,主考官“以其言直,恐忤旨”,将宗泽置于“末科”,但还是给了一个“同进士出身”。这也幸亏是大宋,若是大明或大清,估计宗泽得掉脑袋。

    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让你站高了,那你尿的不就更远了?你见了皇帝再乱喷怎么办?怎么收场?宗泽虽未能名列前茅,但毕竟通过了科举考试,从此开始步入仕途。

    起先朝廷任命任大名馆陶县尉,宗泽到任不到一个月,就迅速而妥善地处理完该县历年诉讼积案,证明他不仅仅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更是一个可以做实事的人。

    绍圣二年(1095)知府吕惠卿命宗泽巡视御河修建工程,这时宗泽适丧长子,他强忍悲痛,奉檄即行。吕惠卿闻知后,赞叹道:“可谓忧国忘家者也。”

    吕惠卿也不是什么好鸟,在王安石变法之中,他是老王的左膀右臂。在下不说变法的好坏,但老吕这个人绝对是个投机份子,这家伙在变法和守旧交火最为激烈的时候,猛然在背后疯狂通了老王的菊*花,让老王再也无法反身……

    收起题外话,咱们在分析一下宗老爷子的这段话。在下觉得这话得分两个层面看,你非得的说,宗老爷子“舍小家、保大家”,这是可以的,咱们不好反驳。但是若说他老人家冷酷无情,大概也说的过去,你连儿子都不看重,你还能看重谁?根据心理学分析,这是一种性格缺陷。

    正值冬天,天寒地冻。宗泽在巡视中发现不少民工被冻僵了。立即上书,建议推迟工期,待明春天暖时再动工,并表示届时“当身任其责。”

    这种事情又不得罪谁,朝廷自然是同意的。次年春,“河成,所活甚众。”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宗泽在官场初露头角,就表现出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等高尚品德。也正因为这些品质。当时的吕惠卿就想拉拢宗泽,作为自己的部属。

    宗泽那是有节操的,对于这种结党营私的行为很鄙视。子就曾经曰过:君子同而不党。宗老爷子就谢绝了吕惠卿的结盟要求。

    后来宗泽被调任衢州龙游县令。龙游百姓还处于一个较为原始的阶段,竟然全县之内没有人读书,甚至都不知道读书是怎么回事。宗泽在任期间设立学校,聘请儒学老师,讲论经术,风俗为之一变,自此龙游相继有人登科中举。

    后来宗泽任晋州赵城县令。就任后,宗泽上书请求将赵城由县升为军,奏书呈上,朝廷没有完全采纳他的请求。宗泽当时就很有预见性的说:“承平时固然没有什么忧虑,但他日如果有警报,就知道我所说的话是对的。”

    宗泽任莱州掖县知县。朝廷遣使者购买牛黄,宗泽回报说:“当发生病疫时,牛中毒则结为黄。现在一派和气,牛怎么能结黄呢?”使者发怒,想弹劾邑官。宗泽很有担当的说:“这是我宗泽的意思。”并以个人名义将这件事上奏给皇上。

    总之一句话,宗爷爷的是一个当官的好手。可是优秀的政绩,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提拔。随着辽、金战事的不断升级,大宋朝廷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下令将登州等四州提升为“次边”,需要选拔一些干练的官员充任通判。这一次终于轮到了宗泽。主要是因为有门路的人,不愿去去前线。

    政和五年(1115),宗泽升任登州通判。登州邻近京师,权贵势力在这个地方盘根错节。登州仅宗室官田就有数百顷,这些土地的岁纳租高达万余缗,而这帮权贵是不会交税的,这些税就只能转嫁到当地百姓身上。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权贵就是一群蛀虫,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话说的一点不错,他们一边享受着国家权柄,一边在挖掘国家的根基。他们之中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白一个道理,善待老百姓,就是保护自己。

    这个道理不算难懂,从这个时期往前在倒一千年。赵奢就和平原君赵胜说过这个话,赵胜懂了,所以他是平原君,而这帮人则依旧是蛀虫。

    宗泽上任后,化成了愤怒的小鸟,勇敢的向那群猪撞去。他上书朝廷,陈明实情,请求予以罢免这种穷百姓、富国家的行为,得到了应允,为登州百姓免除了额外负担。这种积德的事情,现在的官员真尼玛要好好学学。

    后来朝廷派遣马植等人由登州入海联结女真,结盟于海上,图谋夹攻契丹,宗泽感叹说:“天下从此多事了。”

    宗泽虽然得到了提拔,但是也越来越看了解宋朝统治集团的腐朽,觉得自己已难以有所作为,一生高傲却被迫发霉。

    (本章完)

第93章 中兴四将() 
宣和元年(1119),年届六十的宗泽乞请告老还乡,获准授予主管南京(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鸿庆寺的虚衔。其实宗泽只是想和朝廷撒个娇而已,没想到朝廷真的当真了……

    郁闷的宗泽,只好退居家乡义乌邻县东阳,结庐山谷间,著书自适以度晚年。后被人诬告蔑视道教,宗泽被发配镇江“编管”。宗泽被编管期间,夫人陈氏病逝。

    宣和四年(1122),徽宗举行祭祀大典,实行大赦,宗泽才重获自由。宗泽复出后,又被朝廷启用,先掌监镇江酒税。二年后,调任巴州通判。

    此时,辽、金、宋之间正在展开激烈的斗争,忧国忧民的宗泽却被远置西南边陲巴州,完全背离了他的意愿。

    年过花甲的宗大人,面对这几乎不可能改变的一切,学会了微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隐藏,当然还学会了写作。在这期间宗泽的著作有:《古楠赋》、《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等。这些著作都是借景抒情,表述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直到靖康元年(1126),御史中丞陈过庭等联名举荐,朝廷召宗泽进京,出任台谏。新皇帝的诏书,又让宗泽看到希望,不顾六十八岁高龄,立即日夜兼程驰赴京师,抵京后即向钦宗“奏对三策”,力主抗金,反对求和,此后又多次上书陈述抗金主张。

    宗泽被任命为宗正少卿身份,充任和议使。宗泽说:“此行不打算生回了。”有人问他原因,宗泽说:“敌人能够悔过撤兵当然好,否则怎么能向金人屈节以辱君命呢。”一副随时要自爆的样子,当时朝廷担心这手雷影响议和,最终没有让宗泽前去。

    金国第二次南下的时候任命他为磁州知州。

    宗泽带了十几个老弱士兵,匆匆北上赴任。到了磁州后,发动群从修缮城墙,疏浚护城河,招募士卒,组织义兵,施行兵民合一、边耕边战的战略。据说当时是:“应者云集”,又尽府库所有库银,还捐出自己的俸银,高价购买粮食数万斤,备足军粮。

    在宗泽的感召下,百姓纷纷“争献金谷”,支持抗金斗争。

    宗泽上奏朝廷说:“邢、洛、磁、越、相五州各屯精兵二万人,敌进攻一郡,则其余四郡都应援,这样一郡的兵力经常保有十万人。”得到了朝廷的应允,获得了募兵的权利。一时之间河北形式有了一丝转机。

    钦宗皇帝对宗泽的表现也是相当认可,任命宗泽为河北义兵都总管,这个权利看似空头,但实际上很有内涵,一旦宗泽用这个头衔拉拢了北方琳琅满目的义军,那绝对是不可小觑的力量,说不定这是大宋的一个转机。

    不过金国没给大宋机会,出兵围攻北方门户真定,钦宗皇帝无兵可调或者调了也没用,无非就是在添上几条人命,只好命宗泽他率部前往救援。

    宗泽的部队还没出发,金人就攻破了真定,紧接着南取庆源,从李固渡渡黄河。由于金兵担心宗泽率兵从后路追踪,便派遣几千骑兵直攻磁州城。

    不知道这几千金兵是否有拿下磁州的想法,但不管怎样,宗泽这种个性的人,那是到了望乡台依旧能拔剑四顾的主,怎么可能如同一般的软蛋。老爷子亲自披甲登城,命令壮士以神臂弓将敌骑射走,然后开门乘势纵兵追击斩杀敌人几百人。所缴获的羊马金帛,全部赏给士兵。

    这是宋军首次击败金兵,这绝对能鼓舞了河朔各地宋军的斗志。这样一来宗泽就算在磁州暂时站住了脚跟,也就在磁州等到了赵构。

    宗泽很具有智慧,看明白了,金国要赵构前去和谈的猫腻,劝阻赵构说:“现在肃王已经被扣在金国,金国人过了黄河以后,并没有放还肃王。现在大王前去无非是让金国人获得更多的人质罢了,请大王留在磁州。”

    赵构还没来得及说话,死不要脸的王云就说急吼吼的说:你一个小小的知州,知道什么国家大事,阻挠大王前行。这话有点茅房里打灯笼—找死的意思了。

    当时在城外,很多吃瓜群众都在围观,康王赵构和知州大人宗泽。本来老百姓也没注意到王云,这一嗓子吼的,在加上长得分辨率很高,让老百姓认出了。

    诶,就是你小子当年建议皇帝坚壁清野,把我们家给烧了的,你烧了就烧了,就当我们为国家做贡献了。你现在去和谈是什么意思,我们家白烧了?

    而且更要命得是,老百姓看到了他的随身包袱里有“皂裘”,这种黑色的皮衣只有当时的金国人穿,这么一来老百姓就窝火了,原来你还是个奸细!

    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多是慷慨悲歌之士,那能受得了这个?于是乎这帮百姓低头不语这不是百姓在沉默,而是在找板砖。七里闶阆一顿猛拍,将王云放到在地,从此世间无王郎……

    这也是因为宗泽很鄙视王云,就没有劝阻这帮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老百姓。而康王赵构也不敢因为王云犯了众怒,别搞不好把自己也搁进去了,于是刚干了没几天的刑部尚书的王云,被老百姓上一顿私刑给报废了,一缕奸魂飞往奈何桥。

    人可以无脑,关键别装逼,否则会死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