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完)
第66章 古龙水和人渣味()
可想而知,姚平仲出城中伏全军覆没,姚平仲运气不错,颠颠的就跑了,不过这小子还有点节操,还知道要脸,没敢回汴梁城……
到了半夜李纲才知道姚平仲这个莽汉出城了,就赶快带着士兵出封丘门支援姚平仲,但是这个时候姚平仲所部,已经完全被吃了……
你还别说,金国人干掉了姚平仲,以为大功告成,万万没想到老李能出来,匆忙应战,打了个平手。李纲打了半天见不到老姚,于是只好退兵,回到汴梁城。
金国这个时候就来劲了,你又背盟,在和谈其间,你还劫我大营。金国当然不说自己在谈和期间攻打阳武的事情。这个事情金国可以不提,你大宋要提呀。可偏偏大宋就是没提……
大宋的庙堂之上的高人都是走极端的人,要不就极左,要不就是极右。
由于马忠的胜利和李纲的谏言,让庙堂的高人们左了一下。现在被一巴掌给打回了原型,立刻右的不行了。立刻向向金国表示这是不是朝廷的意思,是李纲和姚平仲自己谋划的。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就真把李纲给免官了。
大宋君臣搞笑,这话可以用来给自己当台阶,用来搪塞金国,你万万不能当真啊,一当真,你就输了……
恼怒的完颜宗望起兵攻打汴梁,这个时候代替李纲是蔡懋,蔡懋标准的投降派,竟然命令士兵不得伤害金国士兵,你这……
士兵不抵抗,难道就等着金兵来杀?城头之上有你的家人吗?蔡老师?
要在下说什么好,到底要多少的无耻,才能累计出这么一个人渣啊?还是突然之间基因就突变了?说你是2B铅笔都得抗议……
大宋一边坚决执行不抵抗政策,一边派遣宇文虚中前去申辩。
完颜宗望其实也是胡乱吆喝几声,他当然明白现在的金兵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根本无力打下汴梁。既然你来人了,我就提点要求,钱是不好意思在加了。人是可以换的,说:不要康王赵构,要肃王赵枢。
关于宇文虚中以后还有他的精彩故事,我们以后在说。
宗望为什么突然提出换人呢?
原来赵构到了金国大营,表现的很有气度,很镇定,完美的诠释了一个词:安静的美男子。闲暇的时候就看看书,平时的时候也溜溜弯,当然不能走的太远。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一天完颜宗望就问了:你看的是什么书?
赵构不卑不亢的说:孙子兵法。
完颜宗望大笑说:就你们国家的兵和将,就哪样的素质,看什么都没用。还是看金瓶梅吧,我各种版本都有。你要的话,随时都可以借给你。
赵构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也不答话,只是指着完颜宗望身后的一把弓说:那弓是你的吗?
完颜宗望当时轻蔑的说:这是我国的宝弓,你们南朝没人可以拉的开。
赵构当时二话没说,拿起宝弓,开弓挺箭对着完颜宗望,吓得完颜宗望逃出了大帐。
完颜宗望可丢不起这人,就要和赵构比箭法。结果完颜宗望三中其一,而赵构三矢皆中。高下立辨。
赵构之所以这么厉害,完全是源自于自己和自己的母亲不受徽宗皇帝待见,所以赵构就拼命的练武习文,以博得老爸的的赏识,据说当时赵构的武功水平达到了大宋当时最牛的禁卫军将领的水平。这是武的方面,文的方面赵构也很不含糊。
据说赵构的书法水平也比较牛,那行书写的也是一绝。后来岳家军的大旗上“精忠岳飞”就是赵构亲笔题写,那字写的,在旗帜书行书仿老爸的飘逸,就当为草创南宋伏笔。
这样闷骚的一个人实在是太可怕了!完颜宗望开始怀疑起赵构的身份来了,他觉得一个纨绔王爷怎么会有这个本事,若北宋的皇室皆如此,金国安能至此?这孙子肯定是某个大将的孩子。更何况大宋还来偷营,完全没把你当一个王爷看。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大宋皇室,也是不被看重的人。
所以宗望要换人质。老五肃王赵枢就被点了名,到了金营,算是替赵构去死了。
于是乎,赵构就成了赵枢,赵枢就成了赵构,你自己细细琢磨……
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否则向张邦昌那样,得多憋屈啊。
《宋史》记载:钦宗召帝(高宗赵构)谕指,帝慷慨请行。遂命少宰张邦昌为计议使,与帝俱。金帅斡离不(完颜宗望)留之军中旬日,帝意气闲暇。二月,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夜袭金人砦不克,金人见责,邦昌恐惧涕泣,帝不为动,斡离不异之,更请肃王。癸卯,肃王至军中,许割三镇地。进邦昌为太宰,留质军中,帝始得还。
朝廷罢了李纲,那是引起众怒啦,你想呀,当初就李纲力挽狂澜保证京城不破,你现在卸磨杀驴啦,那能干这种事情?何况您现在磨还没卸呢!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汴梁城的军民不约而同的相聚在一起,为李纲请命,据说请命的人有数十万。这帮人就围在皇城边上,呼声震动天地,朝廷装闷屁,一声不吭。
见朝廷装X,这帮人就把皇宫里的内侍给打伤了。钦宗皇帝顿时感觉虎躯一震,如果任由这帮人干下去,民变,兵变是接踵而来的事情。
于是钦宗只好又召见李纲,并重新任命其为尚书右丞,具体负责京城四面的守御事务。
金国人听说李纲又上台啦,没戏啦,走吧,在打下去也是没结果了,反正我们已经得到割让三镇的诏书和亲王作人质。
于是金兵撤退,钦宗皇帝册封李纲为知枢密院事。
这也让咱们看出,用好手里的牌,对方也怕。
李纲又被提起来了,顿时有些膨胀,请求钦宗皇帝应该效法澶渊之盟,派兵护送金兵撤退,在护送的过程中如果金兵一旦给予我们可乘之机,就立刻加以袭击。您着是护送吗?你这是背盟,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你李纲是厉害,不代表所有宋兵都厉害。
求点击,求点评,就一切……
(本章完)
第67章 仅仅是鄙视()
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好好的去谈和,让那帮野蛮人明白,他们所说的数目,是不可能实现的,是******,反科学的。
另外赶紧练兵备战。所有和平盟约都是靠不住,当年大宋和辽国也是“约为兄弟”,大宋在关键的时候,不照样去攻打辽国。
大宋庙堂之上的滚滚公卿,什么也没干,就傻傻的等着。这帮货以为金国撤兵了,就没事了。从此,你走你的过街天桥,我过我的地下通道。生活微笑着继续……
咱们在来说说李纲的策略,这个策略从结果上看,那自然很解气,同时也得到了一帮主战将领的拥护。
可宰相们却认为,若是现在把京师的士兵调走的话,谁来保卫京师,所以李纲的建议就被否了。在下认为这帮宰相说的不错,现在无论那一只军队和金军交手,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和一个庞然大物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保持一种诚信关系。
出城追击的将领都被一一召回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这帮将领可能也是做做样子,也没打算真打。
李纲一看这种状况,又气的不行,赶紧去和皇帝理论。理论的结果是李纲胜利了。可金兵已经走远了。
幸亏走远,要不然北宋亡的更快……
大宋这个时候还干了一件像样的事情,派遣使者前往金营一一告知:别打啦,我们已经谈和啦。
这个时候的金国已经是捞够了,吃饱了,还算守信,把滑州,浚州归还给大宋。
太原守将得知皇帝把自己割让给金国了,心理非常不爽,就和金国接着干。这干的还真不错,金国还是一时拿不下来太原……
到这里,大宋做的还像个人,接下来就搞笑了。庙堂之上的高人们做出决策:命姚古为河东制置,种师中为副制置。姚古率兵支援太原,副将种师中领兵增援中山、河涧等郡城。
各位看官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金兵走远了,大宋君臣在一个瞬间便成熟了起来,认为不该和金国谈和,尤其不应该割让三镇,太原作为大宋国都汴梁的屏障,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万万不能割。当然钱也不想给了。
不能割地,不想给钱,你跟人好好的谈谈啊,结果大宋腰杆子硬了,上来就动手。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明显是跳出香烟盒的香烟,找着挨抽。
姚古率军首先攻打隆德府,宋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德隆府……
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大宋这战斗力也不错啊。错了,这完全是错觉。因为此时金兵已经打算放弃隆德府了,城内的军队已经很少了。这次所谓的大胜,其实就是金国不抵抗造成的。
德隆府是金国打算放弃的,可你来抢的话,就范了人家的忌讳。金国立即调兵来和姚古玩命。可德隆府地势险要,姚古据险而守,金国一时之间也不能拿下德隆府,双方互有胜负。
按说这样的话,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赶紧搞内政,搞军训,准备下一波的战争……
可是朝廷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又下了一个拍脑袋的决定,下令收复太原。命姚古与种师中两军形成掎角两翼,进军太原。种师中进次平定军,乘胜收复寿阳、榆次等县。
现在的情况,对两个人来说,已经是尽其所能。让他们出城和金国对战,这明摆着是让这两个人去送死。
朝廷数次遣使者令两军速战。所谓君命不可违,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动兵。
五月六日,种师中率兵十万前来增援太原,军队到达寿阳,遭遇金军袭击,五战而三胜,进抵榆次,陷入金军重围,种师中带伤力战而死。一代名将就这么被祸害死了,享年六十八岁。
其实姚古和钟师中并非为了送死而来,他们也定下了策略,分兵而往,在榆次会师,然后和太原城下的金兵决战。
金国在太原领兵的是完颜银可术,也是一时名将。面对宋军的围攻,银可术从容不迫,先派小股部队拖住姚古,后又在榆次重兵击破种师中。
银可术击溃钟师中后又分兵在太原南端的盘陀击溃姚古部,大宋第一次围救太原宣告失败。
姚古兵败后,只能退守隆德府。
朝廷以姚古兵败,罢免了姚古。派解潜替代姚古。姚古后来被贬置岭南。
偷鸡不成蚀把米,太原之围依旧未解。干嘛非要闷骚着高调,高调就是被打的征兆。
这个时候两国几乎就没有在讲和可能了,金国人眼里大宋不将信义,屡次背盟。大宋眼里,金国贪得无厌,已经抢了那么多东西,还来索要财物,还妄想三镇之地。
不管怎样,理亏的是大宋,无论是财物还是三镇都是你答应对方的。当初腰杆子硬一点,好好谈判,有怎会有今日的尴尬?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大宋派人策反耶律余睹,希望耶律余睹能够叛金投宋。
只能说大宋现在病急乱投医,且不说耶律余睹有没有谋反的意思,就算有,耶律余睹也不可能和大宋合作,张觉之死才多久啊,大宋要是鲜花,还有牛敢拉牛粪吗?
咱们来详细说说这次策反,大宋现在收复失地,让金国很不爽。可金国刚刚撤军,一时间也腾不出手继续干大宋,就派了个使者去质问大宋。
大宋也不管质问,听到来的使者顿时就兴奋了,因为这这个人是个妙人。
这人叫萧仲恭,看他姓萧,各位看官大约就明白了,这个是辽国贵族,辽保大四年与天祚帝同被金军俘虏。这孙子就降金了,在宗望手下做做事。
宋朝一看老萧这身份,觉得老萧应该会心怀故国,就利用他策反耶律余睹。这是耶律余睹也是郁闷,自己是个主角,却什么也不知道。
更郁闷的是大宋,老萧根本没有把密信给耶律余睹,而是直接告诉了完颜宗望……
这事要说怪老萧不仗义,没有爱国之心,是可以的。但以在下看来,这孙子根本就看不起大宋,在他的心理,招三不招四的大宋比金国还可恨。
大宋又理亏,说好的不招降纳叛,你现在都直接来挖我墙角,你让我说你什么好,只能揍你咯。
求点击,求评论,求赞……
(本章完)
第68章 赵构的***()
大宋策反耶律余睹的密信原文保留了下来,书曰:
大宋皇帝致书于左金吾卫上将军、元帅右都监耶律太师:
昔我烈祖章圣皇帝与大辽结好澶渊,敦信修睦,百有余年,边境宴然,苍生蒙福,义同一家,靡有兵革斗争之事,通和之久,振古所无。金人不道,称兵朔方,拘縻天祚,翦灭其国。
在于中国,誓和之旧,义当兴师以拯颠危,而奸臣童贯等违国擅命,沮遏信使,结纳仇雠,购以金缯,分据燕土。金匮之约藏在庙祧,委弃不遵,人神恫怨,致金人***敢肆陆梁,俶扰边境,达于都畿,则惟此之故,道君太上皇帝深悼前非,因成内禅。
肆朕初即大位,惟怀永图,念烈祖之遗德,思大辽之旧好,辍食兴叹,无时暂忘。凡前日大臣之误国构祸者,皆已窜诛,思欲兴亡继绝,亲仁善邻,以为两国无穷之福。此志既定,未有以达,而使人萧仲恭、赵伦之来,能道辽国与燕、云之遗民,不忘耶律氏之德,冀假中国诏令,拥立耆哲。众望所属,宜乎国人无如金吾都监太师者,适谐至意,良用忻怿,尝闻金吾都监太师前为辽国将兵,数有大功,谋立晋王,实为大辽宗社之计,不幸事不克就,避祸去国。向使前日之谋行,晋王有国,则天祚安享荣养,耶律氏不亡,然则于天祚不害其为忠,而于耶律氏之计则至忠矣。
宗室之英,天人所相,是宜继有辽国,克绍前休,以慰遗民之思。方今总兵于外,且有西南招讨太师同姓之助,云中留守尚书愿忠之佐,一德同心,足以共成大事。以中国之势竭力拥卫,何有不成?谋事贵断,时不可失,惟太师图之。书不尽言,已令萧仲恭、赵伦面道委曲。天时蒸溽,更冀保绥。
大宋在起草这片文书的时候,有没有脸红心跳的感觉?当年辽国之亡也有大宋的功劳。
之后双方没有在发生大战,现在金国需要时间准备,而大宋也暂时没有能力收复三镇。
当然这种和平仅仅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八月七日,天会皇帝诏令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右副元帅完颜宗望攻打大宋。
宋将张灏率兵从汾州出发抗击金兵,宋军一触即溃,留个背影给金国。
完颜娄室在寿阳打败援助太原的宋将刘臻十万兵马。紧接着在榆次打败宋兵数千人。
十七日,完颜宗翰从西京出发。
十八日,溃逃的张灏又在文水扎下营盘,屁股还没坐热乎。完颜娄室和突葛速、拔离速就带兵前来攻打,张灏再次大败。
二十日,完颜宗望从保州发兵。耶律铎在雄州攻破宋兵,那野等人在中山打败宋兵。
二十七日,突睰攻取新乐。
完颜宗翰攻打太原,太原城从金国第一次南下坚持都现在,自春初至夏、又从夏又至秋末,金兵前后九次攻城,九次都被王禀击退。
太原城已经被围困了八个月,王禀与子王荀率领军民坚决抵抗,誓死保卫太原城。
每一场战斗,王禀都能身先士卒,在城墙上每日往来驰驱,凡是告急之处,王禀均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