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盛唐- 第4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啊”悉熏热皱眉道:“按说,也不是不行。但是,我吐蕃赞普带领十万大军,攻打六诏之地。你姚尚书,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让我家赞普回军。知道的,是因为我家赞普误会了那三诏。还有那不知道的恐怕就以为我吐蕃怕了大周,反而不美啊!”

    姚元崇当然明白,吐蕃赞普之所以派悉熏热出使,说到底,还是怕大周干涉他吞并六诏,来讨价还价了。无论悉熏热威胁,还是软求,都是为了吐蕃的利益最大化。

    他问道:“明说了吧,但不知吐蕃,要什么条件,才肯退兵?”

    “首先,请大周承认,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乃我吐蕃固有领土。”

    原来这三诏只是吐蕃属国而已,现在悉熏热的意思,就是要从法律上直接吞并。

    大周若是不同意,其实吐蕃也不大好办。

    毕竟,大周从礼部的档案中,找出几百年前,这三诏向大周称臣的奏表,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儿。若是武则天咽不下这口气,一直发兵骚扰三诏,对吐蕃来讲,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但是,话说回来,这三诏臣服吐蕃这么多年了,大周实际上对这三诏,也没什么指望。

    姚元崇见武则天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道:“承认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归属吐蕃,也不是不能商量。还有别的条件吗?”

    “还有一个条件。其实,这个条件,也是外臣这次出使大周的第三个目的。”

    “到底是什么?”

    “我家赞普欲与大周和亲。若是大周天子答应下来,两国为一家,大周天子,就是我吐蕃的长辈。长辈有命,晚辈理应听从,也就谈不上丢脸不丢脸的了。”

    武则天为难道:“朕只有一女太平公主,已经嫁人。贵国赞普要和亲的话,实在不大方便。”

    悉熏热摇头道:“我家赞普年不到三十,与太平公主的年纪也大不般配,。事实上,我家赞普的意思是娶一个皇室之女。”

    “万万不可!”

    崔耕闻听此言,心中一凉,不由得惊呼出声。

    他虽然因为某种原因,脑中没有后世关于吐蕃国的记载,但是,关于金城公主的身世,他还是知道的。

    大唐和亲吐蕃,有两位公主最为有名,一个是文成公主,一个是金城公主!

    难不成这次,吐蕃赞普要求娶金城公主么?要知道,金城公主现在还是个四岁的小孩子啊!该怎么想个法子,拒绝此事呢?

第733章 强词难夺理() 
然而,这次崔耕还真猜错了。

    悉熏热诧异道:“我吐蕃赞普,有意迎娶大周的安乐公主,有何不妥?”

    “什么?安安乐公主?”

    “就是安乐公主李裹儿。她不仅有大周第一美人之称,而且是大周太子之女,更关键的是,此女年已双十却尚未字人。岂是整好是,上天安排,要嫁与我家赞普的?”

    安排?安排你个鬼哦?!

    崔耕心思电转,已经想到自己为什么会猜错了。在原本的历史中,李裹儿十六岁就嫁给了武崇训。以后,吐蕃使者要求和亲,就不可能以她为对象了。

    李显为了敷衍吐蕃人,就认了李奴奴为义女,封为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仔细想来,李奴奴乃是故太子李贤的孙女,李旦是李贤的弟弟,把奴奴认为义女,辈份上可是乱了套了,可见当初是多么仓促。

    当然了,就算吐蕃和亲的对象,改为了李裹儿,崔耕也不能答应。

    不是他对李裹儿有什么想法,而是这事儿确实对大周不利。

    前车之鉴,李二陛下送文成公主和亲,促进了两国和平,看起来是好事儿吧?

    然而,后来呢?中国对吐蕃一直败多胜少。

    说大周将领不行吧,咋大唐军神李靖面对吐蕃也打了败仗?光用论钦陵用兵如神来解释,恐怕有点牵强。至少可以说明,两国的单兵素质差不多。

    事实上就是,文成公主带去的工匠、种子,大大提高了吐蕃的国力,使吐蕃在军工上,和大唐相比,没有了代差。再加上吐蕃的地形优势,吐蕃才能胜多败少。

    一个显著的例证就是,金城公主和亲一百年后,吐蕃就彻底没落了,难与中国争锋。

    无它,那两位公主带去的工匠们的后人,已经吐蕃化了。吐蕃军工上的能力,再次大大落后于中原。

    现在,正是文成公主带去的工匠乃至工匠二代们老死,吐蕃军工青黄不接这际,再来一次和亲,简直就是资敌。

    当然了,这番理由,崔耕还真是没办法说出口,说了也没人信服。

    道理很简单,一来,这个说法显得太小肚鸡肠些,有失天朝上国的风度。二来,大唐根本就没有保持科技先进的概念。自从立国以来,送给周边各国工匠农具种子,都成了常事儿了。李二陛下这个千古明君都意识不到这么做大有问题,其他人就更意识不到了。

    同样的,以“和亲”有损朝廷尊严来说事儿,也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大唐年间,下嫁番邦的宗师女多了,就是奚族都同大唐和亲过。总不能说,大唐连奚族都怕吧?相反地,还很有些宗室女,靠着母国的支持,得掌这些番邦的大权。

    崔耕无奈之下,决定从“时机”上说事儿,道:“吐蕃以放弃攻打六诏换取和亲,我大周若是答应下来,岂不是如同签了城下之盟?你们赞普的面子上是好看了,我大周天子的脸往哪搁?”

    “此言差矣!”悉熏热道:“和亲既成,我家赞普就得称大周天子一声“祖奶奶”。这谁的面子上光彩,那还用问吗?”

    崔耕道:“即便与大周天子言面无损,也是不妥。”

    “为什么?”

    “因为本官有两个猜想。其一,贵使出使我大周之前,已经得了与大周和亲的指示。可见,贵国攻伐六诏,并不怎么顺利,已经想着怎么不损颜面的退出了。”

    “那第二呢?”

    “第二,贵使为何昼夜赶路,来看我大周的得宝会?为何看了得宝会后,贵使又迫不及待地求见陛下,要求和亲?恐怕是贵使为我大周国力所慑,不敢与大周争锋吧?既然大周强吐蕃弱,我大周又何必顺着你的意思来?”

    其实,崔耕的这两个推测,不是说给悉熏热听的,而是说给众朝臣说的——吐蕃对大周的威胁并没有那么严重,你们确实想让安乐公主和亲?

    对于普通宗室女来讲,嫁给番邦国主,算不上多么吃亏,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嘛。

    但是,对于大唐真正的公主来说,平日里锦衣玉食,就对和亲避之唯恐不及了。比如说,太平公主就曾经为避和亲,出家修道。

    大家确定要赞成吐蕃使者的意见,得罪太子李显?

    只要大家一反对,吐蕃使者又没权力换和亲的对象,这事儿就算暂时搅黄了。

    至于以后?再过一两年,武则天就该龙驭宾天了。到时候,李显得登大宝,自己的回旋余地就大多了。

    这番话还真有些效果,群臣们的目光不由得一阵闪烁。

    当然了,这番话也只是对群臣们有效果罢了,对于女皇陛下本人却是毫无用处。

    她为了一句谣言,能对亲孙子下得去手。如果能顺利解决六诏之事,又岂会在乎亲孙女儿的死活?

    吐蕃使者悉熏热当然也明白这点,冷笑一声,道:“这些都是你的猜测之言而已,本使者不屑置辩。现在,只问大周天子一句话,我吐蕃请和亲,愿与大周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大周天子能否答应?”

    武则天沉吟道:“朕以为”

    “陛下不可啊!”崔耕没办法了,跪倒在地,连连磕头。

    “崔爱卿”武则天语重心长地劝道:“朕知道你对太子忠心耿耿,不愿意让安乐公主远嫁吐蕃受苦。但是,国事为重,私事为轻,不可因私废公啊!”

    “臣阻止安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正是一心为公!”

    武则天面色微沉,不悦道:“朕却是听不出来。”

    本来么,就是吐蕃真的怕了大周,也不是不能下嫁公主嘛。在这年头的观念中,崔耕还真是属于没道理的一方。

    崔耕心思电转,也想不出什么合适的话,只得硬着头皮道:“就算公主要嫁吐蕃赞普,也得嫁个活的吧?现在吐蕃赞普远征六诏,兵凶战危谁敢言必胜?万一战死了呢?就算他胜了,那地方疫病流行,万一得病死了呢?就算没死,万一国内趁机叛乱呢?不如等他退了兵,再谈和亲之事。”

    “你就不盼着点好的?”悉熏热直气得肝儿颤,道:“哪就那么多意外?我吐蕃赞普得天庇佑,定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我看你分明是不想安乐公主嫁我吐蕃,想出来的借口!”

    “哼,你们吐蕃赞普得上苍庇佑?那他为何幼年继位啊?他老爹活了几岁?”

    崔耕逮住悉熏热的错漏一通狂喷,双方唇枪舌剑争个不停。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事儿是崔耕不大占理。

    最后,老宰相张柬之实在看不下去了,道:“启禀陛下,和亲之事,关系重大,不如容后再议?”

    武则天也不好太不给崔耕面子,点了点头,道:“悉熏热!”

    “在!”

    “请暂且去金亭馆驿休息。关于和亲的事儿,朕寿诞之日定然会有个交代。”

    离着武则天的八十大寿,只有二十来天了,悉熏热稍微一想,就点头答应。

    这事儿对崔耕来讲,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首当其冲的是,武则天原本打断给他加个“同鸾台阁平章事”的衔儿的,现在改主意了。最终,在武则天的旨意里,只是把武懿宗的雍州府撤了,让崔耕做了名副其实的京兆尹,秩三品。

    对此,崔耕也表示理解,现在自己就反对李裹儿和亲。当上宰相之后,武则天岂不会更难推动此事了?

    但是,他理解武则天,人们却不理解他。

    一时间,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说崔耕反对和亲,以至失了圣眷的小道消息漫天飞。

    甚至有人,无比恶毒地道,崔耕之所以不想让李裹儿和亲,是因为对李裹儿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想法儿。君不见,无数人见过,李裹儿曾经和他共乘一马吗?

    李显一家倒是挺承崔耕的情,毕竟谁都不想李裹儿远嫁吐蕃受苦。然而,没什么卵用。甚至李显都暗中传话给崔耕,还是莫管李裹儿和亲的事儿了,还是宰相之位比较重要。再说了,细胳膊拧不过大腿,他能拦多久呢?

    时光匆匆而过,眨眼间,武则天的八十整寿到了。

    朝中诸官员,各外邦使臣,都要入宫为武则天贺寿。安乐公主李裹儿的婚事,也要在这天有个定论。

    崔耕经过这么多天的考虑,还是没想出什么阻止和亲的好办法,一脸郁闷地往皇宫方向而来。

第734章 无人能理解() 
长安宫城,大明宫。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万岁!”

    双拜稽首、舞而蹈之、献上贺礼群臣乃至万国使节好不容易把贺寿的程序走完,山呼万岁,各自归坐。

    然后,武则天就该赐宴,并招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等艺人上殿献技了。

    可正在这时,吐蕃使者悉熏热出班跪倒,道:“外臣有本启奏!”

    武则天早有心理准备,淡淡地道:“讲!”

    “值此陛下八十大寿之际,我吐蕃愿以骏马千匹,黄金两千两,求娶大周安乐公主李裹儿,还望陛下允准。”

    武则天道:“贺礼倒是好说,但安乐公主乃朕的亲孙女,太子的掌上明珠,你吐蕃赞普何德何能,要迎娶她啊?”

    其实,这是套话。其目的就是,要悉熏热捧捧赤都松赞。总不能吐蕃一提亲,大周就允了吧。就是平民百姓家,也不能光看对方的聘礼啊。

    悉熏热道:“启禀陛下,我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年幼之时,曾刀砍野猪,以脚绊拴扣野牛,抓捏虎耳,人皆以为神明转世。长大之后,更加英明神武,翦除权臣论钦陵,总览朝政,国人信服。如此人物,实乃当世之人杰也足配公主!”

    武则天点头道:“好,既如此,那朕就”

    “陛下,万万不可!”崔耕还想做最后的努力,道:“赤都松赞算不得什么人杰。他年幼之时的那些事儿,死无对证,还不是任他自吹自擂?至于他长大之后除掉论钦陵,更是自毁长城之举,真亚如赵王杀李牧,秦二世杀蒙恬。如此一个昏君,怎配娶我大周公主?”

    到了现在,悉熏热当然知道,一直反对这场婚事的崔耕是什么来头。

    他大怒道:“好你个崔耕,竟敢如此辱我吐蕃赞普!陛下,这到底是您的意思,还是大周朝廷的意思,您可得给我个交代?!”

    “给尼玛的交代啊!”

    正在这时,一个身材粗壮的汉子,快步上前,飞起一腿,就把悉熏热踹翻在地,道:“崔京兆说得哪点不对?赤都松赞残害忠良,他还有理了不成?”

    这汉子的劲儿还真不小,悉熏热被踹了一丈多远,不仅腹部剧痛,连额头都磕破了一脚,满脸鲜血淋漓。

    悉熏热好不容易爬起来,定睛一看,咬着牙,道:“论弓仁,是你?”

    “不错,正是某家!”论弓仁脖子高昂,道:“本将军打你,你不服怎么的?”

    “我”悉熏热深吸一口气,道:“乱臣贼子,我跟你没话说!”

    继而,看向武则天道:“陛下,您就眼睁睁地看着外臣受此羞辱?这就是大周对吐蕃的态度?”

    “这”

    论弓仁把悉熏热打成这样,到底如何处置,武则天也颇为为难。

    一来,悉熏热当庭受辱,的确要给吐蕃个交代。要不然,也太对不住大周天朝上国的名头了。

    二来,大周招降论弓仁,就得给人家庇佑。总不能真的承认,论钦陵就是吐蕃乱臣贼子。再者,大周以孝治天下,论功仁为了老爹的名誉打了吐蕃使者,貌似还真没毛病。

    这可咋办?

    正在这时,武三思看出了便宜,道:“微臣以为,千错万错,都是京兆尹崔耕之错。”

    “嗯?此言怎讲?”

    “原因有三:其一,崔耕为论弓仁之师,论弓仁今日如此无礼,崔耕难辞其咎。其二,崔耕今日在吐蕃使者面前辱及吐蕃赞普,犹如当着儿子的面,侮辱父亲,着实无礼。”

    “那第三呢?”

    “崔耕为了一己之私,屡屡阻止我大周与吐蕃和亲,其心可诛!”

    这话无疑是暗示崔耕和李裹儿有私情,所以才不愿意让李裹儿远嫁吐蕃。

    李裹儿道:“什么叫一己之私?梁王,你把话说清楚?奴和崔京兆怎么了?”

    武三思不屑,道:“哼,贤侄女,什么叫说清楚?你想听,本王还怕脏了这张嘴呢!”

    武则天却不能任由这俩人发挥下去,面色一沉,打断道:“安乐公主退下!”

    “是。”有打死李重润的例子在先,李裹儿可不敢捋武则天的虎须。

    武则天复对武三思道:“梁王,既然崔耕有三错,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呢?”

    “崔京兆乃朝廷重臣,如何处置,或者朝廷共议,或者陛下乾纲独断,微臣不敢置喙。不过,今日情况特殊还请陛下将其逐出大明宫,待和亲事了,再从长计议。”

    武则天想了一下,道:“好,就依梁王所奏。来人,把崔爱卿请出去。”

    “喏!”

    顿时,有殿前武士上来,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