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抗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大抗战-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柏特诺代表史迪威在密支那设中国驻印军战斗指挥所,执行指挥;由麦克姆任战地指挥官,统率在密支那的各部队;以亨特任第5307团指挥官。在密支那的中**队分别由胡素、潘裕昆统率,原中美联合突击支队的编组予以撤销。

    柏特诺比梅里尔更无实战经验和指挥能力,他不敢身临前线,只凭各级联络官的报告指挥,而且求功心切一意孤行。

    从5月25日至6月25日间,他不听中国指挥官合理建议,不顾客观情况,多次轻率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中美士兵伤亡惨重,每天只能推进50至200米。柏特诺反而污蔑中**队“作战不力、逡巡不前”,甚至将师长胡素擅自撤职,遣送回国。

    在此期间,正是由于柏特诺没能接受中**官关于切断日军与孟拱、八莫的通道之建议,使日军得以从八莫和孟拱两地增援,从而引起史迪威不满,于6月25日将柏特诺撤职,另以韦瑟尔斯(魏赛尔)来密支那继任。

    但以后的作战实际上由郑洞国指挥。郑洞国以对壕作业向前推进,并注意步、炮、空的协同,伤亡大减,激战至8月4日,完全占领密支那及河对岸的宛貌,肃清了各处日军残兵。日军指挥官水上少将自杀,第114联队联队长丸山大佐率少数残兵逃往八莫。

    此役共歼灭日军官兵四千余人(其中击毙2,300余人,俘虏69人),历时三个多月的密支那作战至此结束,驻印军反攻缅北第一期作战任务也胜利完成。

    8月5日,新编第6军第14师第42团从宛貌出发,向丹邦阳追击日军。密支那攻克后,中国驻印军便在南马、和平、孟拱、甘马因和密支那一带集结整补。

    军委会命令将中国驻印军编成两个军,设立副总指挥部,由郑洞国任副总指挥,下辖新1军和新6军。新1军由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任军长,辖新30师、新38师;新6军由新22师师长廖耀湘任军长,辖第14师、新22师、第50师。以新1军驻密支那地区,新6军驻孟拱地区,立即整训,限10月初完成。

第351章 八莫附近战斗() 
八莫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水陆交通便利,是滇缅来往要冲,也是缅北战略要点。防守八莫的日军,为第2师团搜索第2联队和步兵第16联队两个大队,总计1,180人。

    中国驻印军在10月初整补完毕,此时,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反攻作战中,已攻克松山、平戛、腾冲,龙陵指日可下。

    为尽快打通中印公路,中国驻印军于10月10日下达作战命令,主要内容是:

    (1)本军分三纵队,于10月15日开始,向南攻占印道至瑞古之线而确保之,并准备继续进攻作战。

    (2)英印军第36师为右纵队,于19日以前肃清和平之敌,占领长萨、印道(因道)地区而确保之,并准备尔后继续推进。

    (3)新6军之新22师为中央纵队,于19日到达和平,22日前肃清和平之敌,经摩西前进,占领瑞古地区,并准备继续推进。

    (4)新第1军为左纵队,迅速向八莫推进,击灭或包围八莫至曼西地区之敌,并准备继续前进。

    (5)第14师(欠2营)、第50师及美军148团(应为5332混合旅)为总预备队。

    (6)暂编第1战车队为本军机动部队。

    10月下旬,史迪威应召返美,由魏德迈中将继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驻华美军司令;另以原中印缅战区美军副司令索尔登少将,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兼印缅战区美军司令。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第二期作战便由索尔登直接指挥,并听命于东南亚盟军统帅蒙巴顿。此时蒙巴顿已将英印军第36师调来替代远程突击队,受索尔登指挥。

    10月21日,新38师以第114团为右纵队,沿公路向八莫攻击前进;以第113团为左纵队,自公路东侧向南攻击前进;以第112团为机动部队,随第114团之后跟进。

    右纵队于27日进抵太平江右(北)岸的大利,29日攻占庙堤,将太平江右岸日军完全肃清。左纵队于27日进抵太平江右岸亚鲁本后,即攀越高1,200米的大山,经太平江上的铁索桥渡河,到达不兰丹,于11月3日兵分两路,进占柏杭和森隆格巴。因庙堤附近江宽水急,对岸日军设防严密,渡河困难。

    新38师调整部署:以第114团一部在庙堤实行佯攻、佯渡,牵制日军;令第112团向左旋回,由铁索桥渡过太平江,在第113团掩护下,沿不兰丹、森隆格巴向八莫东南的曼西进击,切断八莫日军后路;同时令第113团由柏杭进攻莫马克,策应第114团在太平江正面的战斗。

    第113团激战至14日,完全占领莫马克,与由苗港渡江南下的第114团会师。第114团遂乘第113团与日军激战之机,于11月8日由庙港一举渡过太平江,先后攻占南劳、毛浜、马朴;于14日攻占莫平及八莫东侧三公里处的奈纳,切断了八莫东面的对外交通。

    17日第112团袭占曼西,切断了八莫至南坎的最后一条退路。同日,第114团对八莫日军主阵地发起全线进攻,激战终日,尽克外围据点。

    此时,中央纵队新6军新22师已攻占曼达,第65团一部进占八莫南郊哈马康,17日与第113团会师,并肩围攻八莫。担任进攻莫多、杰沙的右纵队英印军第36师先后夺取莫多和杰沙。新6军令第50师接替新22师铁道走廊及瑞古防务,令新22师以全力向瑞丽江进攻,尽快夺取芒米特。该师于21日攻占西于、当瓜,29日渡过瑞丽江,攻占拉西及芒市卡多要点。

    当日,新6军受命进攻新维(即兴威),切断腊戍至南坎、畹町的交通。该军即令第50师推进到西于、拉西地区,掩护新22师向东进击。因国内黔南战况急转直下,新6军奉命率第14师、新22师于12月中旬空运回国。

    新38师师长李鸿,为在攻克八莫后能立即移兵攻取南坎,建议孙立人不待八莫攻克即以新30师向南坎前进,并于18日令第112团于曼西掩护师左翼,同时准备协同新30师进攻南坎;令第113团以主力置于西影地区,准备移至飞机场东北角,由该处进攻城区;令第114团由城东南方向攻城,新22师第65团两个营(此时尚未空运回国)由城南哈马康突入。

    各部队到达既定位置完成准备后,于21日开始攻城。激战至12月15日,完全占领八莫,日军残部突围逃往南坎。南坎北距八莫114公里,南距腊戍216公里,是计划中的中印公路必经之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新38师令第112团协同新30师向南坎进攻,令第113团以一部清扫战场,师主力向八莫以南的曼西集结待命。令新22师第65团两个营归其建制。新30师(缺第89团,该团置于曼西为新1军总预备队)主力分三路,于11月越过曼西,沿八莫至南坎公路及两侧山地直趋南坎。

    12月3日,其先头部队抵达南于(距南坎约70公里)附近,与由南坎北驰增援八莫的日军山崎支队遭遇,发生激战。新30师第90团第3营迅速占领高地,多次击退日军冲锋。日军山崎支队由第18师团第55联队两个大队及第56师团一个大队等部组成,总兵力约3,250人,战力较强。

    12月14日,日军集中26门火炮向第90团第3营阵地猛轰,一日内发射三千多发炮弹,其步兵一昼夜发动15次冲锋;虽营长王礼宏在激战中阵亡,但阵地仍在第3营手中。

    这时孙立人、李鸿又采取“正面牵制,两翼迂回,包围歼敌”战术,仍以第3营所守高地牵制日军,以第89团向日军左翼迂回,以第112团为左侧支队,向南坎方面深远迂回,分别切断日军后路,再以第88团从日军右翼向其背后迂回。

    19日,攻占了卡的克和卡龙敌后两据点,完全切断了日军后路。第112团也在年底占领了垒允机场和中国飞机厂旧址,南坎已经在望。

    日军山崎支队在南于及5338高地惨败,抛下1,263具尸体(日军统计战死150人,伤300人),残部退守南坎。

    新30师即以第114团和第89团居右、第112团和第88团在左、第90团居中,以三面围攻态势向南坎突击,于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日军大部被歼,残部退向腊戍。

    新1军即令新30师超越新38师正面,向老龙山攻击,而以新38师主力向芒友攻击前进。

    1945年1月21日,新38师连克滇缅路上日军残余据点,并与滇西远征军第53军第116师第348团取得联系。至23日,新38师已连克芒友西南外围各据点,迫近城郊;滇西远征军也已推进至芒友东南地区。

    24日,新38师主力开始攻城,激战两昼夜,于27日完全占领芒友,并与远征军会师。至此中印公路全部打通。

第352章 新维腊戍战斗() 
由于中英两国对缅甸作战始终存在分歧,所以中国政府在打通中印公路后,不愿再令中**队深入缅甸作战。

    早在1944年12月31日,军委会就准备在中国驻印军与远征军会师后,令驻印军继续推进至马宾、新维之线停止整训,改为守势;令远征军以第11集团军留驻国境线内,实施补训,并构筑坚固防线,掩护中印公路,其余调回。理由是:

    (1)远征军、驻印军会师后,中印公路打通,已达到****在缅北作战之目的。

    (2)缅敌总兵力共11个师团之多,其目的在坚守战略要地,对盟军实施持久消耗战。在盟军对缅实施全面攻势前,****单独深入,将适中敌消耗战略之阴谋,故适可而止。

    (3)****深入缅境作战,英方疑忌甚多,勉强行之,在政略和战略上均属害多利少等。

    后经与美英有关方面反复协商,最终决定:协力英军进攻曼德勒,中国驻印军继续南进,在攻占腊戍、昔卜后回国。

    驻印军攻占芒友与远征军会师之日,新30师攻占老龙山,击歼日军山崎支队。与此同时,新38师第114团也将日军第56师团残部包围于康梭附近。

    1945年1月28日,日军第2师团第4联队来援,与被围日军夹击第114团。激战至29日,新38师主力从芒友南进,协同第114团猛攻日军,战至2月2日,日军第56师团残部被歼,师团长松山祐三带少数人员逃脱。

    2月8日,新30师攻占南帕卡,日军退守贵街、新维。新1军以新30师第89团及新38师第112团分别沿公路两侧南下,而以新30师主力沿公路攻击前进,于2月14日攻占贵街。18日迫近新维。

    新维位于南渡河北岸,是滇缅公路上缅甸境内一个军事要地、腊戍北面屏障,东至滚弄88公里,南至腊戍52公里,东北距畹町136公里,西北距南坎176公里。四周高山林立,公路从中穿过,形成一条狭长隘路。

    日军阵地构筑在崇山峻岭中。日军第33军参谋长山本清卫指挥第56师团由畹町退下来的残部,及由南帕卡退下来的第2师团第4联队、第49师团第168联队、第18师团第55联队三支部队的残部共六千余人,分别据守新维及沿南渡河谷北岸高地。

    新30师于19日开始攻击,当天突破日军主阵地,激战至20日,完全占领新维及其南面的孟班和东面的色玉等外围据点。

    日军退守腊戍,新维到芒友间的112公里滇缅公路全被打通。

    新1军攻占新维后,即以新38师附新30师第88团和战车营向腊戍进攻;另派第114团为左侧支队先取孟祥,然后向腊戍以南迂回,夺取南泡、曼平、南窑,遮断日军向南和向西的退路。主力则以第112团沿公路南下,直攻腊戍,以第113团和第88团自西侧山地向腊戍突进,以收分进合击之效。

    腊戍是缅甸铁路终点、滇缅公路运转中心,南姚河流经城北。有新老两城区。老腊戍在南姚河南岸;新腊戍在老腊戍之南山坡上,可俯瞰全区。腊戍四周高山环抱,形势险峻,是缅北重要战略基地,故日军“缅甸方面军”命令第33军必须固守。但此时在腊戍的日军全是各部队战败之残部。

    2月24日,新1军以新38师超越新30师分三路南下,于3月2日进抵南姚河北岸。

    3月5日,正面第112团偷渡南姚河秘密西进,6日晨攻占老腊戍。

    此时公路两侧部队也已渡过南姚河,占领了腊戍南面和西面各要点,完成了包围。

    3月7日攻占火车站。

    3月8日,第112团突破日军第146联队阵地冲入市区。当日完全占领新腊戍。

    新1军占领腊戍后,新38师沿滇缅公路向西攻击前进。此时日军已成瓦解之势,稍一交战即行撤逃。新38师于23日攻占康沙,与第50师会师。

    第50师原在瑞古,是新6军回国后于1944年12月28日进至西口、西于间地区,1945年1月1日超越美军第5332混成旅向南进攻的。该师于14日攻占万好,肃清瑞丽河北岸日军后分两路南下,沿途排除日军轻微抵抗,于3月5日进占南渡,尔后直趋印爱,再右旋西进,于3月16日攻占昔卜。

    此时,在左翼南进的英印军已于3月20日攻占曼德勒。第50师遂以两路向东西分进,23日,在康沙与新38师会合,30日,在皎梅与英军第36师一个旅会师。

    至此,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任务胜利完成。

    新1军暂驻缅北各要点,等候英军接访,后于1945年6、7月间先后回国。

第353章 ******决定出兵() 
1943年11月23日开罗会议,中英美三国首脑议定缅甸作战,中国部队反攻缅北;英军从因帕尔进攻缅中,同时,英海军从孟加拉湾登陆两栖作战。

    但在12月7日,丘吉尔却致电******:取消孟加拉湾两栖作战计划。

    ******十分恼火。中英军协同作战有了障碍。

    1944年4月上旬,中国驻印军突破坚布山隘,正向孟拱及密支那进攻时,日军第15军突然包围了驻守因帕尔的英军,并占领了科希马。丘吉尔惊慌失措,罗斯福也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挽救危局惟一办法,就是中国滇西部队立刻渡过怒江,反攻缅北,把进攻因帕尔的日军吸引过来。

    丘吉尔想求助于中国却有口难言,只好请求罗斯福出面向中国施加压力。

    十天之内,罗斯福连续六次致电******。对前五封电报,******委婉地回绝,电文说:

    “每念及罗大总统之取消在华不平等条约,提高我国地位,以及援助我抗战之肯挚情谊,无论大总统欲余作何事,凡余力所能及者,自当竭诚以赴。故开罗会议之际,余曾向大总统阁下言及,一俟英国在缅甸沿海展开大规模登陆作战,我主力当立即对缅采取攻势。此一约定,现今仍当有效。”

    言下之意,英国海军不在孟加拉湾登陆,中国滇西部队便不过怒江。

    罗斯福再三催促,******不为所动。

    罗斯福接连来了第六次电报,用要挟的口气说:

    “罗斯福致******委员长:目前日军对因帕尔发动进攻,目的在于切断印中联系。倘若攻势得手,日军下一个目标,无疑为缅北之X部队,继而阁下之云南Y部队。对阁下美式装备之Y部队,不能进击已被消弱之敌第56师团,余实难想象。纵令一个薄弱师团的炮弹能在怒江江畔干扰贵军,但也无力阻止贵军之进击。我过去装备训练阁下之Y部队,即为此种时机使用。假如Y部队不用于协同作战之目的,则空运装备、提供训练教官等,我方呕心沥血之广泛支援,将毫无意义。”

    ******看完罗斯福的电报,气冲冲地说:“国际间从来就没有无偿的援助,美援也不例外。眼下这场战争,美国提供武器,中国投入兵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