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算不得冤。
大刀落下,血溅三尺,人头落地,只不过你这一条命,怎抵得了城外那么多条可怜百姓的命啊!
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仇鸾的命却是好到了极点。他第一个跑来勤王,又通过谈判的方式,拖住了俺答的脚步,后来还奋力追击,斩杀了那么多鞑子兵,真是居功至伟啊!
由于此次教训也是深刻,朱厚熜觉得京军是该好好整治一下了。在暂摄兵部之事的吏部侍郎王邦瑞的建议下,朱厚熜废了团营两官厅,复用三大营旧制,并创设了戎政府,令仇鸾为总督,王邦瑞为副。
当然,在徐阶的暗自授意下,仇鸾也不敢独领功勋,于是向朱厚熜奏报,说当初是彭岳授意自己率军追击的。
朱厚熜当然记得彭岳的功劳,他临危受命,统率京军护住了京城,然后又便宜行事,以临时大将军的职权,让仇鸾追击,减小了损失,这功劳也是大大的。
因此朱厚熜不顾严嵩的阻拦,又将彭岳召回了朝内,不过在彭岳的坚持下,他还是不愿意管兵部之事,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因此彭岳又干回他的老本行——户部了,只不过也会分管一些兵部之事,兵部尚书由赵锦代任。
彭岳这一回朝,徐阶肯定是高兴的。仇鸾也很高兴,因为自己又多了一个对付严嵩的帮手。他知道彭岳是个好人,当初自己陷入狱中,只有他肯为自己求情,这个仇鸾还是知道的,而且他还知道,彭岳和自己的女儿仇青歌之间,有一些小暧昧,这也是可以利用的啊,哈哈…
当然,肯定也有人不高兴,比如严嵩,比如正在家里撅着小嘴巴的严梦筠和顾婉儿…(。)8
第三百三十一章:大乱斗开始()
边境得到了一阵暂时的安宁,按说朝廷也该好好歇一歇了,可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又一场风起云涌的大动乱慢慢开展了起来。
这场动乱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夺权,我们也可以叫他内斗。一方肯定是严嵩,因为他现在握着大权呢。
但另一方却不是徐阶和彭岳,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力量还不够,但有一个人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力量很强大,他想要和严嵩抗衡夺权,这个人是谁呢?没错,就是大将军仇鸾!
当然,仇鸾也是有资本的,因为他也懂得为自己夺权找机会啊。话说仇鸾自任了戎政府总督后,就相当于揽了兵权,可是他并不满足,因为他还想节制边将。
于是他向朱厚熜请求易置三辅重臣,以大同总兵徐珏驻易州,大同总兵署授徐仁,宣府蓟镇总兵李凤鸣、成勋,亦彼此互易。并且擢选各地边兵更番入卫,分隶京营。塞上有警,边将不得征集,必须报明戎政府,酌量调遣云云。
其实这完全是仇鸾的一片私心,这样一来,真打起仗来,边军受到的牵制就太大了,唯一的好处就是仇鸾有了更大的权力。
却没想到朱厚熜竟然念着仇鸾的“大功劳”,想都没想就准奏了,还将仇鸾的原奏下兵部,命令按此执行。
王邦瑞自然看出了仇鸾的私心,也看到了此举的坏处,于是向朱厚熜极力劝阻,但朱厚熜非但不听,反而斥责了王邦瑞一番。
过了几天,朱厚熜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又特赐仇鸾封记,令他可以密上封章,一切裁答,俱由内批行,不下兵部。至此,仇鸾的权力已经完全凌驾于兵部之上了。
到了这个时候,不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王邦瑞都不能坐视不理了,于是他屡次上疏争辩,却没想惹恼了朱厚熜,直接将他给削职了。
仇鸾看到朱厚熜这样宠信自己,于是更加得意了。想想此时,皇帝宠信,大权在握,又有彭岳、徐阶等重臣帮衬,还能惧了严嵩不成?恐怕他那内阁辅的位置,都得拿过来给自己坐坐!
要说蠢人就是蠢人,标志性之一的特点就是自不量力,仇鸾便是这样,如果严嵩真的那么容易扳倒,他早就死翘翘了,还轮得着你来?
可此时仇鸾不明白这些,他还恬不知耻地叫嚣着:本将军要大举北征,一下子荡平边乱!还让彭岳的户部遣使四出,催征税粮,作为兵饷,搞得彭岳是眉头大皱。
而仇鸾却还不以为然呢,觉得这是自己与彭岳等人关系好的象征,觉得户部也是自己的掌控范围,却忘了当初彭岳是怎样将大将军的职位让与他的了。
还是后来彭岳和徐阶告诉仇鸾,你闹腾大了,回头皇帝真让你去北征,你难道忘了翟鹏之祸了么?仇鸾此时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这才默不作声了。
可彭岳却是起了心思变化:看来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啊,自己当初就不该送他那么一个大功劳,结果让他这样挥霍!
徐阶的想法也变了,只不过他没有仇青歌的束缚,变得更为彻底。在他眼中,仇鸾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无耻程度堪比严嵩,这种人绝对不能留,不过要把他的价值挥到最大,让他和严嵩互咬,最好两败俱伤,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
不过还没等仇鸾向严嵩招呢,却有一个勇敢的人站了出来,准备以自己弱小的力量,向严嵩起猛烈的攻击,这个人就是锦衣卫经历沈链,从七品。
这是个很奇特的人,因为他虽然是锦衣卫,但他的性格却并不符合锦衣卫的作风。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经常上疏议论时政,相比之下,竟比一些言官还要积极。
比如前不久俺答打到北京城下,要求入贡,许多人都保持了沉默,惟有司业赵贞吉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表示要力战到底。
当然,这个赵贞吉也是文官,而且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官,所以他的力战到底和彭岳的那种是不一样的。比如朱厚熜问计于他的时候,他说的策略竟是什么让朱厚熜亲御奉天门,下罪己诏,追奖周尚文,广开言路什么的。要说放在平时还行,可现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你整这些能有个屁用啊。
当然,朱厚熜也没听取他的意见,只不过为了表示对他的勇气的欣赏,将他擢升为了左椿坊左谕德。
当然,这份勇气确实是值得赞赏,因为当时朝中的大臣,就没几个敢支持赵贞吉力战的建议的,沈链算是一个。
他本是从七品的小官,位列最卑,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公开表示对赵贞吉的支持:赵公所言甚是!
当然,很多官员都看不起这个小官,其中以吏部尚书夏邦谟最甚,他以很讽刺的眼神看着沈链,“阁下现任何官?”
意思很明显:你算个屁啊,这里有你说话的份么?
沈链却不以为意,朗声说道,“我是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链,如今国家遭逢大难,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当言之!”
如斯之浩然正气,可见一斑。
按说这种性格的人,一般很难在官场混,更是难在锦衣卫混,可沈链幸运就幸运在遇上了6炳这个好长官。
虽说6炳和严嵩合谋害死了夏言和曾铣,但他一直将此时引以为耻,甚至暗暗后悔,因为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还有良知,他算不得一个坏人。当初诬陷夏言,是因为他实在咽不下心中那口气,受不得夏言的那种侮辱,可是害死夏言之后,尤其是看到边乱日甚,他真的是良心难安。
所以他看中了沈链,欣赏他的勇气,他的刚正不阿,于是6炳便将沈链带在身边,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
当然,6炳这样做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显示器重,也为了保护他,省得这个直性子给自己惹麻烦,招来祸端。
不过6炳这个有意的安排,却给沈链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因为他常常出入的地方之一,便是严嵩的家…(。)8
第三百三十二章:大乱斗升级()
沈链既然是6炳的贴身侍卫,那么他自然应该跟着6炳。≧网 6炳去哪,沈链就去哪,6炳去严嵩家,沈链就跟着去严嵩家…
要说沈链这个人的特点之一,便是嫉恶如仇,平时见到那个小奸小恶,他都得过去踢上一脚,更何况是严嵩这种大奸大恶?
于是每次跟着6炳到严嵩家吃饭,他的态度表现得就很明显:老子就是不爽!不仅是不爽,而且还和严世藩干过几架。
也是,就严世藩那肥头大耳色眯眯的样子,谁看见了,不想过去踹他一脚?更何况是嫉恶如仇的沈链。
幸好仗着6炳的维护,严氏父子也不敢把沈链怎么样,因为6炳实在是不好惹,人家是锦衣卫最高指挥使,和皇帝吃一个奶长大的,救过皇帝的命,你能比得了么?
回头要是6指挥使不爽了,给你院子里塞点兵器龙袍,然后再告诉朱厚熜,说你要谋反,你想哭都没地哭去。
不过虽然6炳老去严嵩家,沈链却知道6炳是个好人,最起码算不得一个坏人。再说人家对自己那么好,处处维护自己,沈链也不傻,自然知道感激6炳,可是对严氏父子,他是越来越恨之入骨。
当然,这种东西都是相对的,沈链恨严氏父子,严氏父子也讨厌他,尤其是严世藩,可是被他踹过好几脚呢…
矛盾逐渐累积,终将会有爆的一天,而引燃这个爆点的火种,无疑就是前不久生的俺答寇乱京城的事。
沈链对严氏父子平日间如何贪污**、生活糜烂可是太清楚了,而当他目睹了俺答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局面后,更是义愤填膺。
可气的是身为内阁辅的严嵩,却是坐视不管,反而任由鞑子劫掠。沈链再也忍不了了,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太弱小,可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因此在一次酒醉之后,他愤而写下了一封弹劾严嵩的奏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
当然,他似乎都知道了会是个什么结局,因为他在奏疏的结尾中写道:明知臣言一出,结怨权奸,必无幸事,但与其纵奸误国,毋宁效死全忠。今日诛嵩以谢天下,明日戮臣以谢嵩,臣虽死无余恨矣。
不过奈何严嵩当政,仍是深受宠信,沈链这封奏折写得再好,也不可能扳倒严嵩,因此他很快便得到了自己的结局:处以仗刑,配居庸关外。
6炳时候才得知了这件事,不过已经晚了,他也没有任何办法。他还是很理性的,他不可能为了一个沈链,真的和严嵩闹翻了脸,况且真要对付严嵩,他也没有万全的胜算,总之,他不会去和严嵩作对的,因为他太了解这个老头的能量了。
他所能做的,就是保证沈链不会被行刑的人打死,然后尽力保住他的命,再去送他最后一程。
“你这又是何必呢?”
“扫除奸恶,天理!”
也许就是在看着沈链离去背影的那一刻,6炳才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懦弱,自己的不堪。自己虽然有如此权势,但某种程度上来说,竟比不上一个沈链。
也许在那一刻,6炳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知道自己是时候该改变方向了,自己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的。
不过6炳护得了沈链一时,却护不得沈链一时。六年之后,在严世藩的指使下,沈链被杀害于宣府,是为泄愤。沈链的两个儿子沈衮、沈褒也被抓进监狱,活活打死,是为斩草除根。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仇鸾和严嵩这两条饿狗,也一直在互相咬着。不过他们都没犯什么大错,所以也很难让对方抓住什么把柄,至于一些贪污**,生活糜烂等小节,可能别人不行,但对于这两个炙手可热的人来说,这还不叫个事,朱厚熜更不可能因为这种事去对他们进行大大的处罚。
于是他们采取了更为稳妥也更为老套的方式,那就是相互告状。其实这个事情,说不上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告状的人是谁。
比如沈链奏折写得再好也没有用,可仇鸾说得就有用,因为仇鸾受到朱厚熜的宠信啊,因为仇鸾又做了一件大事啊。
原来前些日子俺答又在边境闹腾,作为戎政府总督的仇大将军怎么能够不管呢?于是仇鸾又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谈判…
仗他肯定是不敢打的,所以也只能这样了。于是仇鸾令自己的心腹时义携重金出塞,贿赂结俺答的义子脱脱,说是愿意和俺答开放边市贸易,只求俺答不动兵。
俺答一直就比较渴望能够开放边市贸易,因此乐得答应,于是二人议定,每年开春秋两市,俺答送过来战马,大明送过去日常用品,例如盐啊铁啊什么的。
当然,仇鸾和朱厚熜说的时候,就不能这样了。他的奏报自然是再次击退鞑靼,获得大胜!当然,现在咱们大明有问题啊,战马奇缺啊,自己养得也不好,因此想从鞑子那买点。他们已经被吓怕了,非常乐意卖给咱们战马,只求随便给他们点东西就行。
本来就是普通的边市贸易,却让仇鸾吹得自己多么多么牛逼,俺答多么多么怂,而且朱厚熜再次相信了这个战功卓著的大将军…
而且彭岳一直赞成开边市贸易,因此在仇鸾、彭岳等人的支持下,边市贸易就这样开放了,而且一开始的时候,效果还不错,因此朱厚熜愈加信任仇鸾,认为他帮助自己解决了一件大事。
就在这种情况下,仇鸾对严嵩的诋毁也就奏效了。朱厚熜开始渐渐地疏远严嵩,只令徐阶、李本等人入值内阁,也不怎么召见严嵩了。严嵩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是干着急,却也暂时没什么办法。
当然,开放边市贸易也不是没有人反对,其中言辞最激烈的就是一个叫杨继盛的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反对边市贸易的,真的不一定都是坏人,比如这个杨继盛就是一个大大的直臣,当然,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外号:明朝第一硬汉…(。)8
第三百三十三章:各自的手段()
说实话,彭岳见到杨继盛反对边市贸易,心里还是很不高兴的,因为他认为杨继盛在这件事上是比较迂腐的,开边市贸易是好处多多的,但因为杨继盛的硬汉忠臣形象,一直深深印刻在彭岳心中,所以彭岳也没说什么。网
但是仇鸾的反应就比较激烈了:自己好不容易才开通了边市贸易,而且取得了那么大的效果,你小子来捣什么乱?难不成还真叫老子去和俺答硬碰硬?你知不知道,谈判一次有多么不容易…
于是仇鸾上疏痛陈杨继盛目不识兵,过于短视,然后又大加诋毁。结果很明显,那就是杨继盛倒霉呗,一个小小的兵部小吏,怎么和仇大将军的一席话对抗?
于是彭岳连阻拦都来不及,朱厚熜就把杨继盛贬为了狄道典史。至此马市大开,边境也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异议之声自然也就消弭了。
当然,此时日子过得顺顺利利的不只有仇鸾,还有徐阶。自从上次俺答寇乱京城之后,徐阶的待遇便渐渐好了起来,谁让他当时在内阁会议上表现得那么出众呢?
于是徐阶虽然没有入阁,但一直享受着内阁成员的待遇,还不时被朱厚熜叫进宫去,和朱厚熜喝喝茶、聊聊天什么的,与受到冷遇的严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徐阶也牺牲了不少,比如作为礼部尚书的他,竟然同意了朱厚熜把死了的孝烈皇后请入宗庙的决定。因为一开始坚持原则的他受到了斥责,所以他不再坚持了,这些虚的东西,你爱怎么着怎么着,我可不管了。
彭岳的日子也还不错,由于他不想再涉足朝政纷争,所以他专心致志地搞起自己的改革,整顿起大明帝国的经济工作。
此时军器所又研究出一件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