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文天祥经历两世人生,再穿越回来,他知道蒙古人的统治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南宋还是耗不过蒙古,蒙古的铁骑太强了。
“黄兄此话,倒也在理。只是如今大宋朝廷也已经是国库空虚,耗不起了!”文天祥有些感慨。
“难道我大宋真不能与蒙古鞑子耗下去吗?”黄远的语气很是悲伤,酒意也醒了七分,大声说道:“我不信!我不信!“
“如今我大宋偏安一隅,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内里早就虚耗一空了。朝廷财政困难至极,每年都是靠着大量印会子来支撑,长此以往,如何了得?再这样耗下去,不出二十年,蒙古大军必然南下。大宋江山必然是保不住!”文天祥说得斩钉截铁。
“文大人!”黄远酒意似乎完全醒了,厉声高喝道:“此话又是何意?文大人如此长蒙古鞑子志气,灭我大宋的威风,莫非是想要降元不成?”
说话间,黄远双目圆睁,青筋暴起,已是满腔怒气。
如今宋蒙两国在边境年年交战,相互僵持,说什么大宋江山必然不保,这种妖言惑众的话语,又是何意?
黄远已经是勃然大怒,刚才对文天祥的那些好感已荡然无存。便是牛富兄弟,看文天祥的眼光也了蓦然大变。
自己等人在前线浴血奋战,你却在这里说什么大宋必亡的丧气话,若是在军中,谁敢这样说,立时拖去砍了。
“文天祥身为汉儿,满腔热血,只图精忠报国。若大宋真亡了,无非一死而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文天祥岂是贪生怕死之人,会舍不得以身殉国,你也未免太看轻我了吧?”
文天祥说得浩气凛然。
说话间,却想起了前世南宋灭亡,自己漂泊流离,为了抗元呕心沥血,屡败屡战,到最后被俘过零丁洋的种种经历,胸中顿时升起无限悲凉之意。
第五十章 文天祥与黄远的争论(下)()
“好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果然不愧是状元之才!”黄远拍手赞道。
随即,他站起身来,向文天祥施了一礼:“刚才是黄某失言了,一时情绪激动,口无遮拦,还望文大人见谅。“
牛富等人的目光也大为转变,若是文天祥是一个汉奸,试图降元,那任他什么高官厚禄,牛富等人也是万万不从的。
我大宋好男儿,何惜一死?岂能为了荣华富贵,为了一己之私,便背叛大宋,背叛民族国家呢?任他蒙古鞑子如何凶残,军力如何强大,无非死战而已。
“黄兄拳拳报国之心,我文天祥钦佩不已,又岂会怪黄兄呢?“文天祥是真的很欣赏这位黄远。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说出上面那一番话来。否则,这种话,他会埋在自己心底,不与人说。
“只是文大人既然抱定了这样的心思,又何必说刚才那些丧气话呢?”黄远不解的问道。
“黄兄认为,我大宋能挡得住蒙古鞑子的进攻吗?”文天祥再次这样问道。
黄远略一沉思,道:“蒙古鞑子军力强盛,胜过我大宋十倍。且鞑子尽是精锐骑兵,长于进攻,我大宋依城而守,终非良策。“
“但话说回来,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我不相信蒙古鞑子能一直如此强悍!当年女真鞑子何其凶猛,我大宋亦不能挡其锋芒,至有靖康之耻。然则如今我大宋尚存,金国而今又何在呢?”
“由此而观之,鞑子虽一时逞强,然不能持久;我大宋虽弱,但华夏文明,绵延数千载;圣人之学,累世不绝!江山代有才人出,这等底蕴,又岂是蒙古鞑子那些化外蛮夷能比的?“
“若说蒙古鞑子有能力断我华夏文明,夺我汉人数千年来的文化传承,我黄远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说得好!“牛富大声赞道:”黄先生说得一点都没错,我老牛虽是一个粗人,并不懂什么孔圣之学。但也知道,中国之地,从来就是我汉家儿郎自己主宰,轮不到那群蛮子来放肆!“
“说得好!“
”说得好!“
”说得好!“……牛二,牛三,牛四,牛五等人都附和道。
“若真是如此,那为何中原至今尚未收复,三京之地,还在敌酋之手呢?“文天祥毫不客气的指出。
“还不是因为朝廷腐败,奸臣当道,日夜只知歌舞作乐,不思收复河山!“黄远痛心不已,道:”若朝廷有当年勾践卧薪尝胆之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何愁不能灭胡虏?何至于现在还将大好河山,落在鞑子的手中呢?“
文天祥点头道:“朝廷腐败无能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我大宋缺马,只能守,不能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还不是石敬唐那个小儿,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牛富骂道。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黄远又喝了一口酒,叹道:“如今也只能紧守边关重镇,等待机会了。”
“那也未必!“文天祥笑道。
黄远有些惊讶的问道:“莫非文大人有些灭敌之策?“
文天祥道:“我确实有些谋划,只是此事还需要黄兄相助!“
“快快说来听听!“黄远正言道:”若文大人当真有光复三京,北定中原之计,需要我黄远相助的地方,文大人尽管吩咐便是了,我黄远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有黄兄这句话,我就放心多了!“文天祥说道:“惜年端平入洛,惨败而归。究其原因,一则是我大宋内部斗争,朝廷上下不能同心协力,互相牵扯;二则也是因为中原之地,经过蒙古鞑子的摧残,赤地千里,十室九空,无法给大军提供粮食补给。从后方转运,距离上千里,数十万民夫仅能供应一万大军的物资,耗费过大,而且补给线漫长,易受蒙古鞑子的骑兵攻击。一旦粮道被截,任是何等精锐之军,也要崩溃。”
牛富点头道:“文大人说得在理。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蒙古鞑子的优势也就在这里,他们的骑兵来去如风。中原之地,一马平川,他们将骑兵散开了,我们的粮食补给线便无法躲开骑兵的攻击,没有安全有效的粮食补给线,也就无力进攻了。“
文天祥继续说道:“襄樊两城,极为重要/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两地锁住了汉水。水运之利,远胜陆运十倍。隋炀帝之所以开运河,就在于此。如今运河年久失修,很多地方都已经干涸。如果我们要进攻蒙古,那么,只有一个办法,用海运!“
“海运?“黄远反问了一句,他虽然出身于泉州,小时候便跟着海船跑了很多国家,但并没有想过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对,用海运!”文天祥用手指沾了一点酒,随手在桌上一划,道:“黄兄是跑过海船的,想必也知道,那些威武雄壮的万石船,仅仅是一条船,运输的物资也足够数百军人一年所需。若能有上百条这样的战船,沿海岸一线北上,在蒙古的腹地登陆,今日攻一地,明日占一城,蒙古军队守得了此地,便守不了彼地。我军随时可以从海上进攻,再从海上离开。又有海船所载的物资供应,后勤保障无忧。”
“如此一来,则我军占尽优势,反守为攻,蒙古军队只能防守,如此一来,攻守易势,强弱易主,被拖垮的就是蒙古鞑子,而不是我大宋了。”
文天祥一番话说下来,只说得黄远两眼冒光,暗道自己以前怎么从来没有想过呢?
但他心中还有疑问,便问道:“蒙古鞑子向来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我军又如何袭扰呢?”
“黄兄有所不知,蒙古鞑子自入主中原以来,已经逐渐筑城而居,以为占领中原的百年之计。再则我军攻过去,抢其牛羊,断其水草。若是当真无军驻守,我们便沿海筑一座雄城,如一颗钉子般,插在敌人的身上。蒙古必定会率军来攻,我军从海上补给运输,蒙古军便只能与我军水战。以我之长,攻敌之短。”
“襄樊两城,虽也有汉水之利,但毕竟临陆,蒙古大军南下,围困襄阳,仍然可以四处骚扰,残害我大宋百姓,使我国力空耗。若是将城筑在北方海岸边上,距离敌人的心脏地带非常近,敌人必定无法放心,只能来攻。我军的运输线虽远,然海上运输何其方便,因此,并无后勤不济之忧。”
“如此一来,战场便到了蒙古境内,而不是我大宋境内。以此为饵,即使不能反攻,也可以使蒙古鞑子无暇南下。“
第五十一章 接受邀请()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黄远拍手赞道:”此计大妙,文大人何不上书朝廷,依此而行呢?“
文天祥摇了摇了头,道:“朝廷是不会采纳的。“
“文大人何出此言?“黄远忙问道。
牛富恨恨的说道:“定是那些朝廷高官,整日里只知花天酒地,广置舞女,逍遥度日,哪里有心思想这些收复中原的大计……”
文天祥摇手道:“这倒不是!“
“黄兄曾经随船出海,深谱海事,所以,经我一说,便明白那些船只可能发挥出的惊人战力。但朝廷诸公却并不清楚,因此不敢应承,这是其一!”
“朝廷如今财政困难,拿不出大笔资金来建海船,置海船,这是其二!”
“建造海军,训练海军,远征蒙古,非十年之功,不能见成效。而蒙古鞑子这两年就会大举挥兵难下,远水救了不近火,这是其三!”
“海军建设能否收到预定的效果,犹未可知。海上天气变化莫测,风险颇大,万一没有收到成效,巨额的银钱投入尽付流水,谁能承担这个责任?谁又愿意主动去承担这个责任呢?这是其四!“
“以上四点,桩桩件件,皆是朝廷皆公的疑虑所在,他们是万万不会同意的。“
古人守旧,不喜欢承担风险,投大量的资金去建海军,这样风险巨大的事情,朝中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赞成。这一点,文天祥心中很清楚。
所以,他也不去说。
只是黄远这个人,见识不凡,眼光卓越,因此才和他吐露心中的想法。
伯牙鼓琴,遇知音而抚;老骥伏枥,闻伯乐始鸣。
黄远叹了一口气道:“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虽有平天下之策,朝廷不用,又有何用?“
也许是文天祥的话触动了黄远内心中的琴弦,黄远说话时,语气无限悲凉,眼框之中,竟流出了两行泪水。
“文大人刚才说,蒙古鞑子这两年就会大举南下,可有何凭据?“牛富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了。
文天祥笑道:“我曾随异人学习观望天象之术,以前也曾预测一些事情,多数都被验证是对的。对这件事情的预测,我有十拿九稳的把握。。不过,你也不用太过于担心,依天象来看,此次大宋是有惊无险,最后必定会安然渡过的。”
观望天望,这当然是胡扯了。但文天祥作为穿越回来的人,已经预知了后面的事情,因此这话说出来,口气颇为肯定。
听了文天祥一番话,牛富等几个兄弟对文天祥越发崇拜,这位文大人,不愧是高中状元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预测未来之事,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过,黄远是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儒商,多年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一个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人物,对文天祥这番说辞,颇不以为然。只在心中嘀咕道:“他也是从小读圣贤书的人,子不语怪力乱神,他怎么能说这样的胡话呢?不过,世间高才,非常人所能揣度,听他说得这般肯定,或许,他真有先见之明吧?”
“我手中的刀,早就饥渴难奈,只待蒙古鞑子南下,就要饱饮鞑子的鲜血,杀得他们屁滚尿流,建一番功业。”牛五性格豪爽,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听说有仗打,他便心中欢喜。
“适才文大人说让我助你一臂之力,莫非是想我让回泉州,经商造船,为日后训练海军,赚下本钱?”黄远是一个极其聪明伶俐的人,听完了上面的话,马上就明白了文天祥的意思。
“正是如此!”
文天祥说道:“若黄兄能回泉州去经商,开设造船坊,建造巨舟。我在临安训练一支精兵,只待时机成熟,便扬帆北上,杀入蒙古的心腹之地。还望黄兄助我!”
宋代海外贸易繁荣,造船业发达,民间的造船坊,建造的船只之精巧,甚至还要胜过官方的造船坊。抗金名臣李纲就认为官方造船“决不如民间私家打造之精致“。
文天祥说完,拱手作揖,施了一礼。
黄远去襄阳,也是为了大宋守卫边疆。现在听到回泉州去造船,能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略一沉思,便答应下来:“好!我回泉州去,开造船坊,助文大人一臂之力。“
文天祥大喜,有黄远相助,办海军的事情,总算有了一点眉目。虽然只是一个开端,后面还有很多纷繁复杂之事要处理。但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这个头,后面的困难,总有办法解决的。
任他前路多坎坷,我自披荆向前行。
几人谈了一阵,又继续喝酒,酒逢知己,一杯又一杯,最后都喝得酩酊大醉。
到了第二日,文天祥便将自己画的图纸,以及制造出来的六分仪都交与黄远。
文天祥将六分仪的原理细细说与黄远听,黄远听后大惊失色,赞叹不已。
此时的海船上,广泛应用的是罗盘,但罗盘只能指出方向,不能像六分仪一样,进行相对精确的定位。
黄远也曾经是长年航海的人,当然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因此越看越赞叹,越看越对文天祥佩服:“此人当真有鬼神不及之才,不仅文章写得好,能高中状元,还能做出这等奇巧之物,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除了六分仪,文天祥还稍稍的改善了一下造船的结构。
造船是非常复杂的工艺,南宋的造船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这方面,文天祥也没有什么好教,作为一个普通的现代人,一个程序员,他也没有掌握多少深奥的造船知识。
但文天祥前世还是一个军迷,关注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他知道后世因为航空航天而发明的蜂窝结构,蜂窝结构能大大增加结构强度,因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飞机制造,建筑业,造船业,甚至连公共汽车、火车、地铁及轨道交通车辆等等,也都大量用到了蜂窝板。
蜂窝结构异常简单,但这样一个简单的东西,却是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下,才被研究证实的高强度结构,然后风靡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增加船体的结构强度,造出更大更坚固的船,这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现代造船技术一方面不断增加材料的强度,另一方面,一改传统的造船术,从整个船身的结构强度,去设计和制造船舶,而不是从船底龙骨的单一强度去造船。
文天祥改善的造船结构,很简单,就是在船底设置格子状的隔舱,密密麻麻如一个巨大的蜂窝,布在船底,以加强船只的结构强度,造出更大的船。
但这样做,会使船的造价上升不少,耗时耗力耗人工,让黄远也大为不解。不过,文天祥说这样做可以大大增加强度,造出更大的海船来,黄远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他现在对文天祥极为崇拜和信任,因此也答应了下来。
除此之外,文天祥还告诉黄远,制造出来的船要使用三角帆,而不是横帆。
说起来,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用横帆,而不是用西方那种三角帆,这当然不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不如西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