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不答,只是笑呵呵的望着他。
“依刘某之见,大理已灭,不出数年,蒙古必举倾国之兵南下,大举进攻我大宋。蒙古鞑子之凶残,犹盛女真鞑子十倍。而我南宋军力孱弱,又缺少战马,能守而不能攻,朝廷若不早做打算,灭国之祸,就在眼前。靖康之耻,势必重演。可笑朝廷诸公,整日忙于党争权斗,对这迫在眉捷的危机却视而不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是大宋亡了,他们还争什么争?“
文天祥道:“虽然我大宋缺少战马,无力对蒙古发起进攻,但守城却是我军之长。前者金军如此势大,亦在我军城下徙叹奈何。如今金国覆灭,我虽有端平入洛之败,却亦收复了不少失地,依此据城而守,未必就不能阻挡住蒙古的铁骑吧?“
刘保勋摇头,道:“若是我大宋还有唐汉之疆域,据长城而守,倒也可以。如今偏安一隅,若一味防守,蒙古年年来扰,如何能守得住?长此以往,国家财力又如何吃得消?更何况,天长日久,难免会有疏忽之处,有那些贪生怕死,献城投降的将领,到那时蒙古大军步步紧逼,长驱直入,我大宋苟延残喘,又能拖延到几时?“
听完刘保勋这一番话,文天祥在心中不由地暗暗赞道:此人果然是一个人才,眼光独到,看得极准。大宋也并非没有将才,如张钰,王坚,高达,孟拱,吕文德,李庭芝等皆是能战之将,眼前的刘保勋,若是能得到提拔重用,稍加培养,亦有成为一代名将的可能。
文天祥心中大喜,想不到来国子员跑跑步都有如此收获,不由地哈哈大笑,指着刘保勋说道:“有刘兄如此人才在,我大宋定然无忧,蒙古何足惧哉?“
刘保勋苦笑道:“兄台莫要取笑于我了。我也是一时激愤罢了!如今这世道,朝中无人,如何能做官?我们国子员,远不能与你们国子监相比的。我也不是什么官宦世家出身,将来入伍,也不过是充当一名伍长,甲正罢了,若有战事,无非一死,报效国家而已。只是位卑言轻,对大宋如今的局势却是有心无力,只能徙叹奈何了!“
“刘兄若是不弃,我愿向朝廷举荐兄台!“
刘保勋顿时一愣,心中暗道:“你也不过是国子监的一名学生罢了,虽说国子监的前程比我们国子员要好一些,但终究也只是一名学生罢了,又如何向朝廷举荐我呢?不过,他既是如此说了,也是一番好意。”
想到此处,刘保勋便道:“刘某先行谢过兄台美意了!适才刘某问兄台姓名,兄台却是还未作答呢,莫非有什么不便之处?“
他是一个爽快汉子,心中藏不住话,刚才文天祥没有回答,现在他却又忍不住了。
“在下姓文,名天祥,字宋瑞。“文天祥站起身来,说道:”今日与刘兄相谈,一时竟忘了时间,我也该回府去了。改日得空,再来拜访刘兄,与刘兄一起论天下事。“
“文天祥,这个名字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呢?”刘保勋望着文天祥远处的身影,暗暗思索道:“似乎在哪里听说过,怎么一时就记不起来了呢?”
“哦,是了!”刘保勋猛一拍腿,道:“今年新中的新科状元,不正是叫文天祥吗?他得官家赐字宋瑞,莫非就是刚才那人?”
他再抬眼寻去,欲要追上去问个明白,但文天祥的身影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二章 献图()
“文卿上书,言自己夜观天象,蒙古大军将于两年后大举南下,却是有何说法?”
这是文天祥第一次来到垂拱殿,先前参加殿试,高中状元,都只是在集英殿中呆过。
垂拱殿不似集英殿那般宏伟,却是皇帝日常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之地。在这里单独召见文天祥,表明宋理宗心中已经真正视文天祥为朝廷重臣了。
听到宋理宗赵昀发问,文天祥从袖中掏出一卷图纸,说道:“微臣有一图,愿献于陛下。”
说毕,文天祥将图纸置于地上,缓缓展开。
“这是何图?“赵昀惊讶的问道。
“陛下,请看,这是大陆上的国家疆域图。“文天祥指着右下角一片区域说道:”这里便是我大宋,上面便是蒙古国“
赵昀一眼望去,却只见地图上一大片的区域皆是蒙古国之领土,而大宋的领土仅有蒙古国的十分之一左右,不由得脸色大变。
宋代虽然有地图,但远没有这么详细,宋人大约知道蒙古帝国占了西夏,金国,吐蕃等国,却不清楚连莫斯科乃至大半个欧洲,中东等地区,都被蒙古帝国收入囊中,里海亦成了蒙古帝国的内海。
大理一灭,蒙古对南宋已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这些时日以来,文天祥绞尽脑汁,努力的回忆前世学到的历史知识,又去临安的藏书楼借阅了南宋现在的地图,这才将大概的将地图还原出来。
“文卿,这地图是从何而来,蒙古国的疆域,真有这么辽阔吗?胜过我大宋十倍?“赵昀满脸不敢置信之色。
中国古人是高傲的,哪怕承受了靖康之耻的宋人,也仍然如此。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即使偏安一隅,经济仍然冠绝全球,文化向四周扩散。海外来中华学习者,络绎不绝,临安有西湖,日本贵族争相模仿,建了无数个“小西湖“。
在宋人眼中,中国才是天地之中央,四方诸国,不过蛮夷之地而已。纵然是蒙古占了中原,也不过是与大宋划南北而治。
虽然宋人也知道蒙古军力强盛,却不敢想象蒙古已经横扫整个欧亚大陆了,蒙古所占疆域之广阔,胜过大宋十倍。
“陛下,此图是微臣数年前得一异人相赠。那异人所言数件事,皆被一一验证,这地图断言也不会有假的!“文天祥当然不敢说自己是穿越过来,这是后世学者考证出来的蒙古帝国疆域图,只好开始当”神棍“。
古人对这些世外高人的“怪异之说“,多半都有几分相信,也不难蒙混过关。
“蒙古帝国如此强大,疆域如此之辽阔,我大宋如何能敌?这可如何是好啊?”赵昀对这张地图仍是半信半疑,但这张地图带给他震憾极大,赵昀心神有些慌乱了。
“陛下也不必过于忧心!”文天祥指着地图,说道:“蒙古国虽然疆域辽阔,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它分为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四个汗国,虽然皆是出自蒙古的黄金家族,皆为成吉思汗之子孙后代,但如今成吉思汗已死,窝阔台也死了。蒙哥虽然继承了汗位,但蒙古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并不听从蒙哥的调谴。我大宋所虑者,仅蒙哥亲掌的窝阔台汗国而已。“
赵昀仔细看去,果然看到蒙古国分成四个汗国,窝阔台汗国虽然比之南宋仍然广阔得多,但毕竟没有整个蒙古国看上去那么恐怖。赵昀稍稍喘了一口气,再一看窝阔台汗国仍是比大宋大了几倍,却又觉得还是极不舒服。
文天祥继续说道:“我大宋虽然疆域不及蒙古国辽阔,但富足却要胜过蒙古十倍。江南尽是富饶之地。再加上我大宋治国有方,礼义教化,文明传于四方。只要我大宋上下齐心,君王与臣民一体,也未必不能与蒙古国一战!“
“你说蒙古国将于两年之后大举南下,也是那位异人告诉你的吗?“
“是的。陛下!“文天祥只能将自己的”先知“能力推到异人身上:”成吉思汗曾经有言,要让太阳照耀下的地方,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他的子孙皆以此为志向,向四周肆无忌惮的扩张。如今连大理国都已经被其征服,对我大宋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大举进攻已是必然,还望陛下早做决断,整兵备马,与蒙古决一死战。否则,臣恐社稷有不保之忧!“
赵昀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来回踱着步子,说道:“自端平入洛以来,蒙古军就不断袭扰我大宋边境,朕又何尝不知道要整兵备战呢!可如今朝廷的财赋收入,十之七八,都已经用于军事开支了。仅四川一地,每年消耗的军饷就高达近五千万之巨,四川的财政收入远不足用,每年还需得从外地调入两千万有余,才能支撑四川的军费开支。京襄地区、两淮地区,皆得重兵防守。我大宋虽然富饶,却已经被沉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喘不过气来,还如何再整兵?“
自嘉定年间以来,南宋与金战,与蒙古战,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准军事状态,虽然临安城仍然繁华,但国家的财力物力都消耗在军事上了,以致到最后经济崩溃,物价疯涨。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军事压力过大,朝廷需要大笔的钱,因此广开商贸,矿藏,以增加财税收入,又促进了南宋商贸的繁荣。
“陛下,微臣先前奏中所言,由国家发行国债,鼓励臣民购买,以充军费之资,陛下考虑得如何了?“
发行国债,解决战争所需要的资金问题,这是后世英国的创举。大英帝国正是通过一创举,建立了一支所向无敌的海军,控制了海洋,称霸地球,成为日不落帝国。
“文卿,发行国债虽然能解决一时之忧,可这国债最后是要还的啊!如今的财政?到时候拿什么还??“赵昀说道:”若是还不了钱,失信于天下,万一激起民变,又该如何是好呢?“
“拿这个还!“文天祥指着地图上的蒙古国领土说道:”微臣请陛下下诏,将蒙古国之地,尽数赏给天下臣民,朝廷仅保留一些城池要地,凡新得之地,三年免征,以后亦税赋减半。臣民以军功,国债论赏,占一地,赏一地,以取信于天下。朝廷再谴重兵守之,徐徐图之,以削弱蒙古国之国力。“
这是用的美国西进运动时的法子,去开发了,占了土地就是你的。不过,文天祥将其变成了军功和国债。
“将被蒙古国占去的领土,都拿出来卖。凡购买国债者,依资金大小,均可分得一片土地。将来国债仍然照价偿还,若是大宋收复了国土,则还可分得一片土地。“
赵昀沉吟不语。
“陛下莫不是舍不得这些领土?陛下,恕臣直言,若非如此,何时能收复我大宋河山,与其被蒙古占着,不如赏给我大宋臣民啊“
“文卿!“赵昀打断了他的话:”这河山还没有收复,如今还被蒙古鞑子占着,朕又有何舍不得呢?若是收复了,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纵是赏给了大宋臣民,不还是朕的子民,朕的土地吗?“
“文卿奏中所请,发行国债一事,朕准了。待会朕就下旨,让政事堂拟一个章程上来。”
国库空虚,财政紧张,只要文天祥这个法子能筹到钱,赵昀是不会阻止的。至于能不能收复故土,那暂时不用去考虑,先渡过眼下的财政危机再说。
“但这开办高级军官学校一事,文卿啊,这事恐怕行不通啊!”
“陛下,微臣只是想效仿李世民令诸将跟随李靖学习兵法一事,为我大宋培养几个将才来!“
“朕也希望我大宋能有如李靖,韩信那般的名将啊,只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学校真的培养出绝世名将吗?“
文天祥一时语塞,军官学校或许能在整体上提高军官素质和水平,但若说培养出军事天才,这完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了。
“设立军官学校一事,牵涉甚广,朝廷已有武举,武学,就不用再设军官学校了,让他们去战场上锻炼吧。”
赵昀既然下了决定,文天祥便不再言语。
“再立一支新军的事,朕也准了!朕听说你与同僚论事,对兵法颇有几分见解,是吗?”
这些时日以来,文天祥有意与同僚谈论军事。他在前世带过兵,研习过兵法,在现代社会时,也喜欢研究军事,战争,说起来自然头头是道,深得众人赞赏。这也是文天祥有意而为之,他本就是文状元,文才自然是不消说的,再展露一些武才,便有很大的可能派他出去掌兵了。
如今听赵昀如此说话,果然是在自己意料之中了,忙道:“微臣自幼立志,收复我大宋河山,矢志不移,故对诸家兵法,也曾习过。”
赵昀微笑着称赞道:”原来文卿是文武全才啊,当真难得!既是如此,这训练新军之事,朕就交给你去办吧。“
“微臣谢陛下恩典!“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三章 新军统领()
朝局波谲云诡,几天之内,宋理宗连着下发了几道极为重要的诏书。
第一道诏书是令以董槐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这是宋代宰相退休之后的惯例,给一个闲官,领俸禄。有宋一朝,对官员极其宽厚,不似明清时一般,退休就没有俸禄了。只要不是犯下什么大罪,宋代官员退休后都会给一个闲官,照样领薪俸。董槐虽然被丁大全参倒,但宋理宗也并不想要让他下大狱,依宋朝官场惯例,若真让董槐下狱,那对整个朝廷来说,都将是一场极其猛烈的风暴。
在这一点上,宋朝比明朝要好太多了,明朝的官员,动不动就要进大狱,上断头台。
第二道诏书是拜程元凤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加封新安郡公。
赵昀这么做,一则是考虑到拜程元凤为相对朝局的影响最小;其二嘛,这个老家伙不是顶撞自己,坚决不同意丁大全为相吗!你这么做,不就是为了自己博一个敢言的名声吗?我赵昀偏不让你如愿!我拜你为相,别人就会认为,你不同意丁大全为相,是在为自己争这个相位。
程元凤自然是坚辞不受,宋朝的惯例,拜宰相之人,都要先上表请辞,然后皇帝再谢辞挽留,宰相感激皇恩,接受挽留,正式上任。
程元凤则是一辞二辞三辞,宋理宗赵昀再三挽留,程元凤只能接受,再辞下去,满朝文武大臣和天下士人都要骂他不识抬举了。
第三道诏书是迁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赵昀仍然有意要拜丁大全为相,只不过,暂时将时间缓一缓,以稳定朝局。
第四道诏书是授右正言文天祥为新军总领,负责筹建新军一事。
这并不符合宋朝一直以来的惯例,但既然有意训练新军,便是要打破惯例。如今宰相易人,官员大规模变动,朝中又是一番新气象,倒也没有大臣上书反对文天祥负责训练新军一事。
不过,对于临安城的百姓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却是购买国债一事。
国债以十贯钱起卖,约定十年后归还本息。
让临安百姓津津乐道的是,凡购买国债者,不但可以得到本息归还,还能分得一块土地,一块并不在大宋境内的土地。
为此,户部官员专门翻出了尘封多年的藏馆,北宋时期的土地资料,供老百姓们挑选,先买先挑,虽不能具体量地,但大抵可以分出在哪个州哪个县
土地价格当然是极其廉价的,反正现在,那些地方都还在蒙古的手中,啥都捞不到。只能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大家一起分土地!
一则官府担保了到期本金如数偿还,还有一些利息,虽然不高,但也是有收益的。
二则买国债就能分一块土地,买得越多,分的地越大,这事儿倒是新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反正怎么做都不亏本,万一真的收复了,那就发财了。辽国灭了,金国灭了,说不定哪天蒙古也灭了,大宋光复河山,那便为子孙后代赚了一份厚实的家业了。
三则虽然南宋很多地方并不希望北征,巨额的战争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