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想能把这些曲子写下来,录制成唱片,偶尔听一听,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最重要的是能赚外国人的钱,可以把这些资金用在国内的慈善事业上,做慈善永远缺钱,能赚一点就赚一点。

    他这些日子捐出去不少钱,万象书局还要半价销售图书,和商务印书馆打价格战。

    加上五卅惨案的影响,电影公司停顿了两个月,今年的拍片数量锐减,电影院关门歇业,同样没有收益,相比于去年的收入,不足一半。

    不光是林子轩,上海的商人大抵如此。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在那种群情激昂的情况下,这是身为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在大罢工期间,为了让没有经济来源的十几万工人维持生计,上海商人还要捐钱捐物,解决罢工工人的后顾之忧。

    到了年底,五卅惨案的谈判有了最新的进展。

    1925年12月23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费信惇致书江苏外事交涉员许元。

    “各委员之判断书,多数不归咎于捕房,然老闸捕房总巡麦高云、捕头爱活生业已辞工部局职务。工部局为谋此案早日解决计,决定加以核准。惟对于该两职员以往之劳绩,表示感忱。工部局并欲对于五卅遭难者表示惋惜,奉上7万5千元支票,以作被难家属抚恤之费。”

    杀人行凶者仅仅辞职了事,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让上海社会各界极为不满。

    12月29日,北洋政府电令江苏交涉员退还支票,表示不予承认这个结果。

    至此,历时半年之久的五卅案交涉以北洋政府的外交失败而告终。

    这是弱国无外交的最好例证。

    尤其是上海谈判破裂以后,北洋政府几乎丧失了处理事件的话语权,如何了结案件成为了西方国家的内部事务。

    林子轩让万象书局编撰1925年年鉴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五卅惨案上。

    要详细的记下每名遇难者的名字,把事件的经过和各方的反应都记录下来。

    这是这个国家的沉痛记忆,事情虽然过去,却要永远的铭记在历史之中。

    在年鉴的卷首语上,林子轩写了四个字“觉醒之年”。

    他认为“五四”是知识分子觉醒的一年,而“五卅”是中国民众觉醒的一年。

    不过,这次谈判并非一败涂地,也为中国人争取到了不少权益。

    比如公共租界交还会审公廨和工部局董事会增设华人董事的谈判随后相继展开,开启了中国人参与管理公共租界的先河。

    法租界的公董局虽然设有华人董事,但以前华人董事不准参加董事会议,没有发言权和建议权,只是一个听话的执行者。

    经过这件事,公董局允许华人董事参加董事会议。

    这说明中国人在租界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这和五卅惨案中中国人展现出来的觉醒和反抗意识有关,让西方人认识到这里毕竟是中国人的地方,需要倾听中国人的声音,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国事天下事

    1926年1月1日,林子轩在上海华界南市九亩地举行了一场全国国语宣传大会。

    参与者大多是青年学生和教育界人士,还有不少的媒体记者。

    说实话,在国语的推广上南方和北方的态度并不相同,南方人较为排斥,毕竟国语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形成的。

    江浙一带的人更习惯使用南方方言,也就是所说的吴侬软语,又称为江东话。

    虽然报纸上进行了大篇幅的宣传,但上海市民并不怎么买账。

    好在这次大会只是做做样子,重点还是接下来在学校里的推广普及,国语教育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提供一种更为通用的交流方式。

    即便在后世,普通话推行了那么多年,方言依旧顽强的存活着。

    林子轩用国语讲了使用国语的好处,还说了西方社会有关通天塔的故事。

    古时候,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这个故事表明使用相同的语言,就能轻易的沟通,消除误会和隔阂,齐心协力的做事。

    他在演讲的时候用的是国语,但下来之后用的还是上海方言。

    没办法,上海人大多是从江苏和浙江两地迁居而来,平时说话用的就是方言。

    林子轩讲完话,轮到教育界代表讲话,接着是学生代表讲话。还有媒体代表讲话……

    仅仅一个宣传大会就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随后还要陪着教育界的学者们吃饭。畅聊一番,这个元旦就这么过去了。

    有些人喜欢在台上被人注视的感觉。林子轩不在此列。

    他察觉到自从回来后交际应酬变多了,以前不会邀请他的社会团体也对他发出了邀请。

    不局限于文化界,还有政界和金融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等等,让他不堪其扰。

    这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提升了,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有些聚会甚至以能请到他出席为荣,这就是名气越大,应酬越多。

    回到家里。有点头晕的林子轩坐在沙发上,冯程程给他端了杯茶,两人随意的闲聊着。

    近日上海开始流行天花,尤其是儿童最容易传染。

    华界和租界的医院里已经有了死亡的病例,当局发布了通告,让市民尽量不要和天花患者接触,患病者要及时就医。

    天花在这个时代死亡率很高,属于极为严重的传染病。

    林子轩知道后世有天花疫苗,也知道这个时代通过种痘可以预防。然而在中国真正通过种痘预防天花的儿童非常少。

    一旦被传染,以现在的医疗水平,生命堪忧。

    他只能让家人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林智健小朋友。更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最近冯敬尧春风得意,他本来就是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如今公董局的法国人正在讨论加大华人董事在法租界的权利。

    以后冯敬尧可以参加公董局的董事会。对法租界的管理和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

    法国人用的是用华人管理华人的法子,他们不想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

    甚至有法国董事提议让林子轩进入公董局。想要利用林子轩在上海的声望平息突发事件。

    林子轩对此兴趣不大,他不想过多的参与政治活动。

    还有一件事来自林子轩的三叔。那位在天津政府任职的林伯仁,这位三叔对做官极为痴迷,可以说是官迷。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有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以做官为尊贵。

    这不是通过一场辛亥大革命就能消除的,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

    林伯仁敏锐的察觉到局势不对头,广东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迟早会有一战,而且这一战很快就会到来。

    作为一名官员,投向那一边就成了一个需要抉择的问题。

    按道理讲,北洋政府不可能失败,广东国民政府只有不到30万兵力,而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兵力超过百万,差距太过悬殊。

    作为一名投机主义者,林伯仁觉得什么都不做不太保险,心里不安稳。

    他准备把儿子送入黄埔军校学习,如果广东国民政府胜利了,也有一个安全保障。

    这需要林子轩来疏通关系,林伯仁知道林子轩和广东那边的人关系不错。

    对于林子轩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不过他在犹豫,林家的这一代要不要进入政界,他是站在全族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

    以后的林家是一心走商业之路,还是商业和政界相结合。

    未来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一旦走错路,站错队,整个家族就是灰飞烟灭的下场。

    如果只有林子轩一个人,或者是一家子,他绝不会沾染政治,然而这个家族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追求也不同。

    这件事他和冯程程说过,要不然就把三叔的儿子送到国外念书算了。

    冯程程以为不要这么武断,以林家在江苏和上海的关系网,还有林子轩的名声,想要彻底摆脱政治因素并不现实。

    林子轩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不能因为自己厌恶政治,就拦住别人的前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随他们去吧!

    他给宋子闻发了电报,把堂弟介绍了过去,至于将来的前途如何,就看他自己的努力了。

    宋子闻则催促林子轩尽快到苏联一行。

    自从苏联发出邀请后,还真有人到苏联参观,回来后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

    但批评的声音变小了,更多的是对苏联的感叹。

    认为这个国家在发生着某种大变革,和死气沉沉的中国相比较,苏联正在做一场伟大的社会实验,或许中国也需要如此,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这和徐至摩的想法并没有矛盾。

    徐至摩是站在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角度看待苏联,觉得苏联充满了压抑的氛围。

    发表这些观点的人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苏联,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可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两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林子轩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还没想清楚自己应该用那种角度来看待苏联,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三章 家国情怀

    宋子闻催促林子轩是想为即将开始的北伐战争造势。

    苏联对这次战争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仅提供资金和武器,帮助培养军事人才,还有军事顾问团出谋划策,可谓是费尽心力。

    广东国民政府内部虽然有着不同的意见,但在这个时期还是以联合苏联为主。

    虽说战争最终看的是军事实力,不过民心也不能低估,社会舆论很重要。

    如果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支持国民革命军,反对北洋军阀,那么战争就会顺利很多。

    这就叫做正义之师。

    林子轩给宋子闻回信,答应年后会到苏联一趟,但不保证一定会说好话,他会实事求是。

    1926年的除夕夜是2月12日。

    这一年大家过的都不容易,天花传染还在蔓延,每天都有病人死亡,闹的人心惶惶。

    林子轩准备在年底办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给上海市民送去点欢乐。

    经过疏通,万象广播电台已然解禁,只是不能再播报新闻类节目了,寻常的文艺节目没有关系,歌舞升平嘛。

    这两年,上海出现了几家广播电台,都是外国的洋行创办,目的是为了宣传洋行的产品。

    不过大多都倒闭了,主要原因是亏钱。

    事实上,广播电台真心不赚钱,完全是赔本赚吆喝。

    光是设备维护就需要不菲的开销,还有员工的工资和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

    那些洋行看到万象广播电台办的红火,以为林子轩从中捞了不少好处。便打起了电台的主意,没想到落到他们自己手里就一直赔钱。

    他们并不知道林子轩搞电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种情怀。

    万象广播电台同样赔钱,但林子轩心甘情愿。这是商人不能理解的。

    作为穿越者,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总要找寻那些熟悉的印记,才不会觉得孤单。

    这一次,他打算仿照后世办一场春节晚会,在除夕夜通过广播送到上海市民的家里,给他们带去欢声笑语。

    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他还给上海的各家福利院赠送了收音机。

    晚会自然不可能直播,而是事先灌录到唱片上。到了除夕夜用留声机播放。

    至于晚会的节目,舞蹈和魔术绝对不行,因为听众看不到,只能在歌曲、戏曲和语言类节目上下功夫了。

    歌曲方面没问题,这是林子轩的强项。

    戏曲主要选择海派京剧和江浙一带的地方戏,毕竟这次春晚面对的听众是上海人。

    林子轩特意找来了上海的滑稽戏演员,这位演员叫做王五能,一个人的独角戏,无论是唱戏还是讲笑话都是一绝。

    滑稽戏和北方的单口相声类似。但有江南的地方特色。

    关于语言类节目,小品不行,只能说相声了。

    林子轩写了几个段子,都是他在后世听过的老段子。比如《关公战秦琼》。

    大过年的,以逗趣为主,也没有太多讽刺的内容。

    相声这种表演形式在北方流行。南方也有,但流传不广。

    北平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是相声的三大发源地。上海有相声演员,在各种游艺场演出。没有特别出名的大家。

    林子轩是春晚的总导演和总策划,还兼任主持人。

    晚会的节目主持人是他和黄榴霜,就是报个节目名字,同时还能介绍黄榴霜。

    作为海外华侨的代表,黄榴霜会在晚会上演唱《我的中国心》,并聊聊海外华侨的处境和想法,祝愿国家繁荣昌盛等等。

    在晚会上,会有几首爱国歌曲,比如那首《中国人》。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

    “一样的泪,一样的痛,如今的苦难,我们记在心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按照后世的说话,这是一台充满正能量和主旋律的晚会。

    林子轩清楚这个时代正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来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以往明月唱片公司灌录的唱片多是靡靡之音,婉转抒情。

    林子轩预备出一张以爱国歌曲为主的唱片,培养一位男歌星,收录像是《精忠报国》这类的歌曲,想必在青年中会有市场。

    万象广播电台要举办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春节晚会的消息早早的传开。

    这个时代的人不明白“春晚”的概念,林子轩在报纸上做了解释,就是除夕晚上举办的文艺汇演,把歌曲和戏曲放在一起的大杂烩。

    有人觉得新奇,有人认为胡闹。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在守岁,谁有时间听收音机啊,不就是唱歌和唱戏嘛,平时都能听到,没必要非要在除夕夜守着收音机。

    对此林子轩不予辩解。

    推广一项活动需要时间,只要广播电台每年坚持办春晚,相信春晚会深入人心,成为家家户户除夕夜的一道大餐。

    老年人不以为然,年轻人却相当感兴趣,不少家庭在除夕夜都打开了收音机。

    2月12日晚七点,在一阵欢快的音乐声中,中国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

    林子轩和黄榴霜对过去一年中国发生的大事做了简短的回顾,对新的一年发出祝福。

    随着一个个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听众被吸引。

    老年人喜欢听戏,年轻人想要听歌曲,有能逗笑的相声,也有戳中人泪点的爱国歌曲。

    尤其是黄榴霜用不标准的国语演唱《我的中国心》的时候,听众不由得黯然。

    那首《中国人》同样唱到了听众的心坎里,国家想要强大起来,需要每个中国人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未来。

    这时候听众才明白“春晚”的意思,春晚就是一场符合全家人口味的大联欢,每个人都能找到爱听的节目,还能陪着家人一起收听。

    春晚代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